高中化学教学发散性思维能力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教学发散性思维能力论文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和机会很多,如果经常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要求学生放开眼界,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推理,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现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打破传统培养全面性
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导致了学生在平常的思维方法上太过注重一般的连续性,表现为思维的片面性,而缺少全面的分析。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将一定质量的铜和某溶度的硝酸反应,一段时间后铜完全溶解,将产生的气体和 2.24升(标况)的氧气混合后通入水槽中,无气体剩余,求铜的质量。

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为:铜和硝酸反应,硝酸的浓度不同,其还原产物不同,现在硝酸的浓度不知道,所以其还原产物不知道,更无法讨论后面和氧气的反应。

其实如果从全题分析,可以看出:铜在反应中表现为失电子,而硝酸中的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在与铜的反应中表现为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得到氮的氧化物,而这些氮的氧化物和氧气混合后通入水槽中反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后又还原为+5价,表现为失电子,氧表现为得电子,全面分析可以看出:氮元素在整个反应中相当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