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纪闻

合集下载

2024年上海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上海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和答案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语文一模试卷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3.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

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

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第5-10题(22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隐微之过者。

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

”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佳木者必去.蟫蠹②,长良苗者必芟稂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

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④。

不然,害滋大矣。

”乃命中书省黜之。

(选自《典故纪闻》)【注释】:①陶安:字主敬。

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②蟫蠹(yín dù):此处泛指蛀虫。

③芟(shān):铲除。

稂莠(lángyǒ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杂草。

④为力:奏效。

5.【甲】文出自《__________》。

(1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6分)(1)及.其家穿井________(2)国人道.之________(3)植佳木者必去.蟫蠹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好题汇编】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专题03 文言文对比阅读(纯文言篇)(基础题+提升题+创新题三位一体)(2024上·上海青浦·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乙】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丙】庆历末,富文忠公①镇青州,会河决商胡②,北方大水,流民坌③入京东。

公劝所抚八州之民出粟以助赈给,因坊村择寺庙及公私空舍,又因山崖为窟室,以处流离。

择寓居官无职事者,各给以俸,即民所赘聚④,籍而受券,以时给之。

明年夏,大稔⑤。

计其道里,资遣还业。

八州之间所活者,无虑⑥五十余万人。

仁宗嘉之,拜公礼部侍郎,公曰:“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卒辞不受。

【注释】①富文忠公:北宋名相富弼。

②商胡:地名。

③坌:并;一齐。

④即民所赘聚:让他们到流民聚集的地方去。

⑤大稔:大丰收。

⑥无虑:大约。

1.【甲】诗的作者是。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属.予作文以记之( ) (2)卒.辞不受( )3.对【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B.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出资修路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C.计算方圆百里的道路,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D.计算灾民回家的路程,资助路费让他们回去从事本业。

4.为【丙】文“籍而受券”中“籍”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A.通“藉”,凭借B.书籍,书册C.登记入册D.籍贯【丙】文“流民坌入京东”是因为“”。

6.【乙】文“,”两句反映了滕子京的政绩。

【丙】文富弼解决灾民食宿的具体措施是:(1);(2)(用现代汉语回答)。

以上表现出两位官员忠于职守、的人物特点。

(2024上·上海静安·九年级一模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课外文言文【最新7篇】

课外文言文【最新7篇】

课外文言文【最新7篇】课外文言文篇一课外文言文(一)徐孺子的故事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1、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徐孺子九岁时在月下玩耍的时候,别人指责了他。

B、有人告诉徐孺子,月亮里什么也没有。

C、徐孺子告诉别人,人的眼睛里如果没有瞳仁会更明亮。

D、徐孺子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将月亮与人的眼睛比较,让提问者更容易明白这个问题的道理,从而通过比较来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

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两处)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二)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 .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2.请用两个“/” 给文中划线句断句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三)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1.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A.王冕每天晚上读书直到天亮。

B.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C.主要是王冕的父亲打了他一顿,让他明白了读书的重要。

D.在狰狞凶恶的佛像前读书时,王冕不敢不读,因为这些佛像会惩罚他。

2.请用三个/给文中划线句断句: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四)太祖视察东阁太祖视事东阁①,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②者。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

《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书目介绍(一、二期书目,收书共计431种,约2.2亿字)“中华经典古籍库”收录中华书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图书,涵盖经史子集各部。

数据库以传统四部分类法为纲,以下简介以中华书局整理本古籍的出版系列为目。

二十五史系列“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通鉴编年系列通鉴源于司马光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取宋神宗“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之意,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记述历史。

后世多效仿司马光,或续资治通鉴,或撰当代通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资治通鉴》在内的五部通鉴体书籍及后世编年体史书,参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笔记、墓志等材料加以点校考证,内容翔实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鉴类书籍较为完善的版本。

纪事本末系列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裁。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史书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纪事本末体”,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朝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朝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

本系列多书互校,择善而从,较为完善。

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国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区性的方志以外,还有一种记述全国性疆域的地理志,称为总志。

总志记载全国的疆域政区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岳形胜、河流沟渠、风俗物产、往古遗迹、人物故实等等。

本丛书收录唐宋以后各朝的相关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

丛书以可靠版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参照多种版本与历代正史、地理志、区域性方志,细致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极为完善。

新编诸子集成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

秦汉以后,也产生了不少子书,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

20世纪50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建国前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

文书

文书
诏书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
词目:诏书 基本解释 皇帝布告臣民的文书衣带诏书 详细解释 皇帝颁发的命令。《史记·儒林列传》:“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南朝 梁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 初定仪则,则命有四品: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敕。”《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不一日, 哲宗皇帝 晏驾,新天子即位,颁下诏书,大赦天下。” 陈白尘 《大风歌》第一部第二章:“ 吕雉 冷笑道:‘ 陈平 、 周勃 是奉先皇帝诏书前去斩 樊哙 ,三妹今日进宫,究竟是来吊丧,还是向先皇帝算帐?’”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编辑本段说文解字的解释
《说文解字》解释“诏”:“告也,从言从召。”郑玄为“诏”作注,谓“诏,告也”。诏书有一定的格式,比如清朝时的诏书起首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结尾语为「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中间则叙述诏告天下事件的内容。清朝时,诏书由内阁拟稿,经大学士定稿进呈,皇帝批阅後,以墨笔楷书,由右至左直写,写在大幅黄纸上,中间及纸张接缝处钤「皇帝之宝」玺。制作完成後的诏书称为「诏黄」,以极其隆重而繁复的礼仪,送至天安门城楼上宣读,象徵著布告天下。宣诏礼成,由礼部接诏,立即誊写或雕板印刷多份,由驿道分送各地,再由地方官员接诏、宣诏。誊写的诏书,称为「誊黄」,雕板印刷的诏书,称为「搨黄」。 注:“奉天承运皇帝”为一个词,奉天承运为皇帝的修饰定语。以下为中国历代的诏书简历: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

中国古代史书籍笔记介绍5篇《日损斋笔记》元代考据辨证类笔记,一卷,元代黄溍撰。

黄溍(1277—1357),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元代著名史官、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史识丰厚。

一生著作颇丰,诗、词、文、赋及书法、绘画无所不精,与浦江的柳贯、临川的虞集、豫章的揭徯斯,被称为元代“儒林四杰”。

他的门人金涓、王袆、宋濂、傅藻等皆有名于世。

元大德五年(1301),25岁的黄溍,被举为教官。

两年后,又举为宪吏。

可是不久,黄溍仍退隐于家,沉湎于写诗作文。

元延祐二年(1315),赐同进士出身,授将仕郎。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授官台州路宁海县丞。

提升他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改任绍兴路诸暨州判官,后又奉省撤监税杭州。

黄溍任州县官,历时20余年能廉洁自律。

至正十年(1350)四月,黄溍年已七十有四,终于告老还乡。

他南归故里后,悠然生活在稠州乡村田野间。

但他依然勤治学,严修身,到老不懈怠,尤其是吟诗作赋,意趣不减当年。

“遇佳山水则觞咏其间,终日忘去”。

其间所作之《秋怀五首》,借景抒情,表达了黄溍迟暮之年的心情,也反映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黄溍一生勤奋好学,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据《元史》记载,有《日损斋稿》33卷、《义乌县志》7卷、《日损斋笔记》1卷。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书中皆考证经史子集异同得失,其‘辨史‘十六则尤精于‘辨经’,如:引《史记》‘沛公左司马得泗川守壮,杀之’之文,证颜师古《汉书注》之误;又引《宋实録》‘李继迁赐姓名不在真宗时,证僧文莹《湘山野録》之误,引据尤极明确,非束书不观而实仅臆断者也”、清人陈晋又对此书逐条加以考证,更为详明扎实。

今有:《日损斋笔记》,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5年版;《日损斋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万历野获篇》明代最出色的历史琐闻掌故类笔记之一,沈德符撰。

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号他子。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

明世宗朱厚熜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6)正德十六年(1521)以藩王入继帝位,年号嘉靖。

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祐杬,与孝宗朱祐樘是亲兄弟。

因武宗朱厚照无子嗣,朱厚熜入继大统。

由于这种特殊因素,造成了他的特殊心理,也给嘉靖朝的政治涂上一种特殊色彩。

第一节议礼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丙寅(4 月20 日),武宗因溺水得病而亡。

刚袭封兴王的朱厚熜入继大统。

四月,当朱厚熜与迎驾的定国公徐光祚、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太监谷大用等一行从安陆驻地到达京师附近时,突然被挡了驾。

原来是朝中主事的大臣们要朱厚熜由东安门入文华殿,待百官三上笺劝进,再即帝位。

这是皇太子即位礼。

然而,朱厚熜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人,他以武宗遗诏上“继统得人”和“兄终弟及”的话为据,声明自己是来当皇帝,不是来当太子的。

他自己确定了由大明门至奉天殿的入宫路线,登上皇帝宝座。

首辅杨廷和原想藉拥立之功控制这个年轻的皇帝。

在武宗死后,杨廷和曾用计擒获拥有重兵的武臣江彬。

朱厚熜入宫前,他已总理朝政几十日。

在他看来,以自己的功劳和朝中实力制约皇帝没有问题。

谁知第一个回合就遭到失败,这也预示着一大批正德朝老臣的失败。

世宗即位伊始,又在议兴献王封号的问题上与杨廷和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较量。

初,礼臣议孝宗皇帝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献大王妃。

世宗不允,要臣僚们再议,他明确对杨廷和说:“至亲莫如父母,卿等宜体朕意。

”①七月,四十七岁的新科进士张璁上疏:“继统不继嗣,请尊崇所生。

”②这正合世宗之意。

世宗立刻将张璁的奏疏颁下,命廷臣再议。

杨廷和等抗疏力争,世宗皆不听。

杨廷和只得退一步,在起草给礼部的敕书中称,奉圣母慈太后懿旨,世宗本生父兴献王宜称兴献帝,蒋氏宜称兴献后,祖母邵氏称皇太后。

嘉靖元年(1522)正月,杨廷和等利用宫中火灾制造舆论,迫使世宗称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和兴献后为本生父母。

然而,世宗也并非是孤立的,除张璁之外,一批中下层官僚,如主事桂萼、霍韬,同知马时中,员外郎方献夫,给事中熊浃,郎中黄宗明,经历黄绾等,以及个别上层官僚,如前朝老臣杨一清,湖广巡抚席书等,赞同和发展了“继统不继嗣”的理论,形成了相当大的声势。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

《魏晋》卷18《太武五王列传》未战则以决胜为难,既战则以持胜为难。

《宋史》卷345《刘安世列传》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予之。

《战国策·魏策》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孙子九地篇》指陈当世之宜,规画亿载之策。

宋·欧阳修《贾谊不至公卿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军争篇》兵法:一日度,二日量,三日数,四日称,五日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又镒称铢,败兵若必铢称镒。

《孙子形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菜根谭》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孔子家语·正论解》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设策之机也。

《资治通鉴》卷·10《汉纪二》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六韬·文韬》曲思于细者,必忘其大,锐精于近者,必略于远。

北齐,刘画《刘子·观量》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尽天下》建大事者,必勤远略,不急近功。

《明太祖实录·卷十八》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日之计。

宋·苏轼《策别十八》唯是为务。

《史记·河渠书》韬光隐迹金·马钰《满庭芳》韬光养晦清·邓观应《盛世危言·自序》百困难随一败以俱来,即随一胜以俱去。

《蔡锷集·军事计划》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谋攻篇》审时度势。

洪仁轩《资政新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岳飞传》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两利相形,则取其重。

清·魏源《古微堂外集,湖广水利论》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晋书·宣帝纪》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治大以智,治小以力。

典故纪闻 白话译文

典故纪闻 白话译文

典故纪闻白话译文
典故纪闻是指历史上的一些有趣或者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事件。

这些典故可能源自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或者其他史料,它们通常被
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或者寓教于乐。

白话译文即是将这些典故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进行翻译,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传播这些故事,以达
到教育、启发和娱乐的目的。

典故纪闻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许多典故都被广泛
传播并被人们所熟知。

比如“愚公移山”、“三打白骨精”、“大
禹治水”等等,这些典故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发意义。

通过白话
译文的方式,这些典故可以更好地被传扬开来,让更多的人受益。

除了中国的典故纪闻,世界各地也有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典故,比如希腊神话中的故事、阿拉伯传说、欧洲童话等等。

这些典故也
可以通过白话译文的方式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

总之,典故纪闻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通过白话译文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扬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娱乐中
获得教育,从而提升自我修养。

典故纪闻注解

典故纪闻注解

《曹操与刘备》:君子自重,人以类聚
相传在三国时期,曹操曾发出一道密令,命令所有能逃离襄阳的士兵都必须在一天之内逃出城外。

一些士兵听从了命令,但是还有很多人被困在城中,生活非常困难。

后来,刘备率军前来救援被困的士兵,曹操得知后,怒气冲天,曰:“刘备不过是仁义之士,为何立即前来救援?如果此刻我身处困境,岂非就没有人救助?”
可是,曹操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虽然他在世人面前是位非常英明的军师,并拥有众多的精英士兵,但是他却没有得到士兵群众的认同。

那些士兵还是选择守护襄阳城池,而不是脱身逃跑。

相反,刘备却深得军队和民众的爱戴,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开创大业的潜质。

他善待士兵,宽容待人,敬畏天地,用功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磨炼自己的品德,展现出了伟大的领袖气质。

他与士兵同甘共苦,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援困难群众,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

“君子自重,人以类聚”,这句话表明,风水轮流转,每个人都会有走下坡路的时候。

所以,当我们走到成功的顶峰之后,一定要记得保持谦逊、自律、谨慎和仁慈的品质,帮助和支持不幸的人们。

刘备和曹操的故事提醒我们,一个伟大的领袖只有在经历了艰难险阻、不断磨炼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奋斗终生之后,才能被人民所尊敬和爱戴。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与翻译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与翻译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与翻译
摘要:
1.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概述
2.典故纪闻卷十二的内容提要
3.典故纪闻卷十二的翻译及解析
正文: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概述】
《典故纪闻》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古代各类典故的笔记小说,卷十二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卷主要收录了南朝刘宋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作者以生动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风土人情。

【典故纪闻卷十二的内容提要】
卷十二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南朝刘宋时期的政治斗争:讲述了刘宋王朝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一些重臣如谢灵运、范晔等人的事迹。

2.宗教与文化:描述了当时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发展状况,以及儒家学者对于宗教的态度。

3.民间传说:收录了一些民间传说中的神奇故事,如狐假虎威、狼来了等。

4.名士轶事:记载了当时的一些文人墨客的趣闻轶事,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5.社会风俗:描绘了南朝刘宋时期的婚俗、节庆、饮食等风俗习惯。

【典故纪闻卷十二的翻译及解析】
由于《典故纪闻》的文字多为文言文,对于现代人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对卷十二的翻译和解析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方面,需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使之通俗易懂。

例如,对于一些古代的礼节用语、地名、官职等,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注释。

解析方面,则需要对原文中的人物、事件、风俗等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同时,也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原文中的某些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

形容左宗棠的成语

形容左宗棠的成语

形容左宗棠的成语《刚正不阿》出处:出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解释:阿,迎合,偏袒。

刚正不阿指刚直公正,不迎合,无偏私。

近义词:刚直不阿、公正不阿。

反义词:阿谀奉承、曲意逢迎。

造句:左宗棠啊,那可是刚正不阿的人物。

就像一棵挺拔的松树,任他狂风暴雨,也绝不弯腰。

当时朝廷里那么多歪风邪气,可他呢?哼!根本不买那些人的账。

别人想通过贿赂来让他办事,他就像赶苍蝇一样把那些人赶走。

这就叫刚正不阿,要是大家都像他这样,这官场还能不干净?《高瞻远瞩》出处: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解释:瞻,视,望;瞩,注视。

站得高,看得远。

比喻眼光远大。

近义词:深谋远虑、登高望远。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造句:左宗棠真的是高瞻远瞩啊。

我就想啊,在当时那个局势下,好多人都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可他呢?就像一只翱翔天际的雄鹰,一下子就看到了全局。

他主张收复新疆,那些短视的人还反对呢。

他心里肯定在想:“你们这些人啊,就知道盯着自己脚底下那点地,新疆可是咱国家的西大门,怎么能丢?”这就是高瞻远瞩的左宗棠,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足智多谋》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

”解释:足,充实,足够;智,聪明、见识;谋,计谋。

富有智慧,善于谋划。

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

近义词:智谋过人、大智若愚。

反义词:愚昧无知、束手无策。

造句:左宗棠那可是足智多谋的主儿。

跟敌人打仗的时候,他就像一个智慧的魔法师。

敌人觉得自己布下了天罗地网,可他呢?左思右想,想出一个又一个的妙计。

就好比在一个迷宫里,敌人以为困住了他,他却像一只机灵的老鼠,总能找到出口。

他的那些计谋,让敌人是防不胜防啊,真是太厉害了!《忠心耿耿》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

形容作品不好的成语

形容作品不好的成语

形容作品不好的成语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出自《涂家埠》。

郭沫若《涂家埠》八:“江西境内的风物,太平淡无奇了,这儿和长江沿岸所见到的别无二致。

”庸庸碌碌意思是平凡无奇,出自明《典故纪闻》。

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或以次充好。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主要用作谓语、宾语、定语等。

最早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三百人的乐队中装模作样地凑数虽然可以得到赏赐,但是要自己凭真实本领单独演奏时,南郭先生就只好逃之夭夭。

弄虚作假的方式纵然可以换取一时的成功,但换不来一世的成功。

人只有刻苦学习,使自己拥有真才实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粗制滥造意思是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出自《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

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现在粗制滥造的翻译,不是这班人干的,就是一些书贾的投机。

”偷工减料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

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下游一带的工程都是偷工减料作的,断靠不住。

”敷衍了事意思是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出自《官场现形记》。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一个揖的。

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不堪卒读意思是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出自《梅兰佳话》。

平淡无味意思为质性平和无味,后指平平常常,出自三国·魏·刘邵《人物志·九征一》。

不堪入目意思是指形象丑恶,使人看不下去。

出自《镜花缘》。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4年上海市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202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质量调研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四大题,23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2. ,相去复几许。

(《迢迢牵牛星》)3. 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4. 汽笛声响起,轮船渐渐驶离码头。

柔情的江水恋恋不舍地送着远行的游子。

这让离开故土的小新想起了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诗句“,”。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第5-10题(22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洪武初,有御史言陶安①隐微之过者。

太祖曰:“尔何由知之?”对曰:“闻之于道路。

”太祖曰:“御史但取道路之言以毁誉人,此为尽职乎?植佳木者必去.蟫蠹②,长良苗者必芟稂莠③,任正士者必绝邪人。

凡邪人之事君,必先结以小信,而后逞其大诈。

此人尝有所言,朕不疑而听之,故今日乃为此妄言。

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④。

不然,害滋大矣。

”乃命中书省黜之。

(选自《典故纪闻》)【注释】:①陶安:字主敬。

洪武元年九月染病卒于官,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

②蟫蠹(yín dù):此处泛指蛀虫。

③芟(shān):铲除。

稂莠(láng yǒu):泛指有害于禾苗的杂草。

④为力:奏效。

5.【甲】文出自《》。

(1分)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6分)(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植佳木者必去.蟫蠹()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3分)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8.下列对【乙】文中画线句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B.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C.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D.夫/去小人当如扑火/及其未盛而扑之则易/为力9.听到传言后,【甲】文中“国人”与【乙】文中“御史”相似的做法是(1)(用自己的话概括)。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及注释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及注释

典故纪闻卷十二原文及注释《典故纪闻卷十二》是一本古代史书,记载了许多历史典故和故事。

本文将以简体中文形式给出《典故纪闻卷十二》的原文及注释,并对其中的一些典故进行解释。

典故纪闻卷十二注释:本卷所记明代历史及其典故。

第一则章渊试立传章渊,明代宰相,为了测试太子的才能,他解穿正衣冠,光着身子站在太子面前,太子问:“为何如此?”章渊回答:“这样才能体会到朝政的辛苦和压力。

”太子惭愧地低下了头。

注释:这个典故表明了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宰相,不仅需要有才智,还需要有勇气和在朝廷中耐受压力的能力。

第二则郑和下西洋郑和是明朝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曾七次率领船队下西洋,开启了中国的远洋航海。

郑和的远航活动在当时是非常大胆的尝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事迹之一。

注释:这个典故表明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和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上的优势。

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实力,也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则福建民间祭海福建人民为了感谢海洋的恩赐和护佑,每年都会举行祭海仪式,表达对大海的敬畏和感激。

这个习俗至今仍在福建传承保持。

注释:这个典故表明了福建人民对海洋的依赖和对海洋的信仰。

福建位于海洋之滨,海洋资源对福建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他们对海洋充满敬畏之情。

第四则张居正为民请命张居正是一位明代宰相,他在担任宰相期间,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改革,使得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他被誉为明代的“明君”。

注释:这个典故表明了一位宰相应该为民请命,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张居正通过勤政、廉政、改革等方式,努力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则曹操薄葬曹操是东汉末年乱世之时的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富有智谋,但他的人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曹操死后,他的子孙没有按照传统的规矩举行盛大的葬礼,而是选择了薄葬。

注释:这个典故表明了曹操子孙对他的葬礼进行了简朴处理。

曹操晚年的政治手段使得他在民众中的声誉不佳,他的子孙可能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选择了薄葬的方式。

日理万机形容什么样的人

日理万机形容什么样的人
日理万机
日理万机::每天处理大量要务,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人)。不能用在普通人身上。
详细解释
一天要处理成千上万件事务。形容当政者处理政务的繁忙。
语:“朕日理万机,不敢斯须自逸,诚思天下大业以艰难得之,必当以艰难守之。”
冰心《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周总理》:“我们虽然十分留恋这宝贵的时刻,但是我们也知道总理日理万机,不好久坐。”亦作“日有万机”。
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徧;况於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典故纪闻
千金市骨
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

《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郭隗就给他讲了一个用五百金买了付千里马的骨架,使得一年之内得到多匹千里马的故事。

也作“千金买骏骨”。

山公启事
山涛,西晋名士。

字巨源,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早孤,居贫,少有器量,介然不群,性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为“竹林七贤”之一。

《晋书》卷四十三《山涛列传》载,山涛为使部尚书时每选拔人物,均亲加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比喻公开选拔人才,知人能鉴,荐才举贤。

中流击楫
出自《晋书·祖逖(tì)传》,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

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

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王质烂柯
“烂柯人”的故事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人世间的沧桑巨变。

“柯”的古意指斧柄。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记载:王质,晋时衢州(今浙江省内)人,入山伐木,至石室见二位老者弈棋,便置斧旁观。

老人与之食,似枣核,吮其汁便解饥渴。

后老人对王质说:“你来已久,可回去了。

”王质取斧,柄已尽烂。

遂归家,已历数百年。

亲人无复存世,后入山得道。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
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风声鹤唳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

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fú)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

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

“〔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

余众弃甲宵遁。

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二、对句撷英
用舍由时
行藏在我——宋·苏轼
日日登高,眼穿剑阁;
时时怀古,泪洒琴台。

——宋·秦观
静窗明几,焚香宴坐;
闲调绿绮,默诵黄庭。

——宋·朱敦儒
怨无大小,生于所爱;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宋·辛弃疾
花开花落,悄无人见;
山南山北,谁似余闲。

——宋·汪莘
林醪可饮,且须同醉;
溪鱼堪脍,切莫论钱。

——宋·卢祖臯
四方宾友,不堪渭树;
一年春事,已属庭槐。

——宋·葛长庚
顽云痴雾,不难扫荡;
青天白日,原自分明。

——宋·吴潜
坐听猿啼吟旧赋;
行看燕语念新诗。

——五代·无名氏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五代·李璟
帘外有情双燕扬;
檐前无力绿杨斜。

——五代·顾夐
刘阮信非仙洞客;
嫦娥终是月中人。

——五代·阎选
夜短更难留远梦;
日高何计学行云。

——宋·张先
乍雨乍晴花似落;
闲愁闲闷尽偏长。

——宋·欧阳修三、警句格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