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初始应力场及其影响因素汶川地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大地震的成因
以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为例 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 高原物质向东缓慢流动,在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 向东挤压,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刚性地块的顽强阻挡, 造成构造应力能量的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 -映 秀地区突然释放。
龙门山断裂带是一条特别大的裂缝,它绵延长约500 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 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 化,在其以西为60-70公里,以东则在50公里以下。 此处,雪山耸列,江河 纵横,地形复杂,沟谷 交错,不知道经过了多少 次断裂才形成了如此地 貌。
(1)大陆板块边界受压引起的应力场;
中国大陆板块受到外部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块板
快的推挤,速度为每年数厘米,同时受到了西伯利亚板
块和菲律宾板块的约束。
在这样的边界条件下,板块发生变形,产生水平受压应力
场,其主应力迹线如图。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移动促成了中国山脉的形成, 控制了我国地震的分布。
T zE 0.03105 104 zMPa 0.003zMPa
温度应力是同深度的垂直应力的1/9,并呈静 水压力状态。
(5)地表剥蚀引起的应力场。 地表因为岩体风化、侵蚀和雨水冲刷搬运而产 生剥蚀作用。剥蚀后,由于岩体内颗粒结构的变化 和应力松弛赶不上这种变化,导致岩体内仍然存在 着比由地层厚度所引起的自重应力还要大得多的水 平应力值。
2、岩体自重应力场
由地心引力引起的应力场;即为自重应力场, 是在各种应力场中唯一能够计算的应力场。
垂直应力:
Z
HAA H z H侧压力: X y Z
—平均密度,KN/m3
—侧压力系数 的取值有3种可能
岩体自重垂直应力
H—总深度(m)
(1)岩体假定处于弹性状态 1 由 x y x y z 0 E 推出 x 1 z 得:
图 断层对地应 力的影响
地核中的高温物质上升到地幔,把热量传给地壳 岩石,使高温物质发生水平向的移动,带动地壳 随之移动,引起地壳下面的水平切向应力。当冷 却后开始下沉时又会造成地壳下沉。下降部位同 时会受到两侧来的压力,使得地壳产生挤压变形, 形成褶皱。
地幔内部进行的热对流循环作用,必然会使内部物 质产生分异现象,这种分异现象是长期而缓慢进行 着的,并引起了地壳的沉降运动,这种沉降会在不 同地区产生挤压和引张,从而造成岩层的褶皱和破坏, 导致地震。
高温物质的对流运动需要积累相当多的热能, 释放一次后,要有一段时期再次积累,因此地 幔中的对流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连续的, 使构造运动出现不连续性,有活跃期和宁静期 之分,统计,宁静期延续的时间往往比活跃期 长数倍。这种构造活动的不连续性可能就是造 成地震活动出现活跃期和宁静期的原因。
(3)岩浆浸入引起的应力场;


1
•岩体由多层不同性质岩层组成时 j 第j层应力:
i 1
z j i hi x j y j j z j
j j 1 j
原始垂直应力和水平应力:
z i hi
i 1
n
x y n z
(2)Heim假设(塑性状态)
1、岩体构造应力场
.构造应力场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生成联 系的各种构造形迹在不同部位应力状态 的总体。 . 它是空间和间的函数,是随构造形迹的发 生发展而变化的非稳定应力场。 .实际应用中,可以近似地把构造应力场看成 是 不随时间而变化,只随空间而变化的应力 场。
形成构造应力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
一、初始应力的概念与意义
• 初始应力:天然状态下岩体内的应力,又称
地应力、原岩应力。 压力 地热。
• 因素:自重 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 地震力 水

意义
(1)工程稳定性分析的原始参数。
(2)确定开挖方案与支护设计的必要参数。
二、初始应力的组成 岩体的初始应力场包括构造应力场和 自重应力场组成。 能够计算的是岩体的自重应力场,岩体 构造应力只能判断、测试,不能计算。
岩浆浸入挤压、冷凝收缩和成岩,均在周围岩 层中产生相应的应力场。
(4)地温梯度引起的应力场; 地层温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升高,由于温度梯度引 起地层中不同深度产生相应膨胀,引起地层中 的正应力。岩体局部寒热不均,产生收缩和膨 胀,会导致内部产生局部应力场。 一般地温度: 3 C / 100m -5 10 岩体的体膨胀系数 ,岩体弹模 E=104MPa;地温梯度引起的温度应力约为:
当原始应力超过一定的极限,岩体就会处 于潜塑状态或塑性状态。 1 (相当于 0.5 )
(3)岩体为理想松散介质(风化带、断层带)
由散体力学得到.
3、影响岩体初应力状态的其它因素
(1)地形-自重的减小或增大
图地形对初应力的影响
(2)地质条件对初应力的影响。
图 背斜褶曲对地应力 的影响
(2)地幔热对流引起的应力场;
地下赋存着众多的放射性物质,由于放射性物 质的衰变和岩石物理化学状态的改变,使岩层 中积累了巨大的热能,再加上上部岩石的巨大 压力,使地球内部物质具有了可塑性和流动性。
由于各部分岩石性质的不同,使温度、压力的 分布不均衡,这样重力作用下,地球内部的塑 性物质就会象液体一样发生对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