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三上·滕州月考) 一次选如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改革开放后30年的今天,干部队伍_____________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消防工作必须立足于_____________ ,以提高公众的防火意识。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_____________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 . 年轻防患未然妄自尊大
B . 年轻未雨绸缪夜郎自大
C . 年青防患未然夜郎自大
D . 年青未雨绸缪妄自尊大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陈勋和林曦的成功经验证明,高效学习不是人人可以随便做到的,又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B .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考研人数和录取率持续增加,2012年的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165.6万,比2011年净增14.5万,再创历史新高。
C . 十岁女童手持小刀扬言要与打伤爷爷且拒付赔偿的工商所长决斗,这“湖南最牛约架”,难道不能不说是“官民对立”的社会情绪的又一表现?
D . 我们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有关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干涉他国事务的霸权主义行为。
3. (2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独创“谭腔”的谭鑫培,是京剧历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之一。
如果与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作比,那么他就最接近于杜甫;__________________。
他就恰如杜甫的艺术精神在清朝末年的化身,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追随者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中国
传统诗论中最受重视的“风骨”,也正是谭鑫培所具有的风骨。
①不但在精神与美学上与之相通,还为后人打开了艺术表现上的极大空间
②仅有苍劲,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③只有融悲凉与苍劲为一体,把两者天衣无缝地融入跌宕起伏的音韵旋律中
④含蓄蕴藉,沉郁顿挫,风气端翔,光英朗练
⑤才是杜甫,才是谭鑫培
⑥仅有悲凉,不是杜甫,不是谭腔
A . ①④③⑤⑥②
B . ①⑥④②⑤③
C . ④③②⑥①⑤
D . ④①⑥②③⑤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4. (6分)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古代风起云涌的政治变革浪潮中,土地问题总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史,为君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把土地和附着在土地上的人民牢牢控制在手中,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来实现。
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与井田制,使得王权和土地开始真正结合在一起。
与此相适应,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
商末周初的政治变革在历史上影响甚巨,其以“授民授疆土”为核心的封建体制便是最重要的代表。
周初重器大盂鼎铭文中记载了周康王封赐给一位名盂的贵族土地、人民的情形,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作为配套制度而行的井田制在当时也举足轻重。
春秋中期以后,以井田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走向瓦解,新的土地关系与生产关系开始出现,由此引发了政治领域内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便抓住了土地这一关键问题,在地方行政和土地分配两方面完成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的两千多年间,以皇帝为主导的中央集权体制日益巩固,土地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稳定。
西汉中期以后,聚敛了大量土地与财富的地方豪强严重危及了中央的统治。
对此,大儒董仲舒曾建议通过“限
民名田”来抑制土地兼并,但未被采纳。
自此以后,严重依赖地方豪强的中央政权无心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最终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延续达数百年的门阀政治。
中央对所辖区域内土地与行政权力的控制越来越弱,反过来又促使中央政权对土地关系地方行政运行机制进行调节与整顿。
于是,在隋唐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又迎来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与土地变革。
隋朝建立,推行均田制。
这些本应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效果显著的措施,在当时的情况下却稍显操之过急,根基未稳的隋王朝也迅速覆亡。
随后崛起的李唐政权在土地分配方面延续并完善了均田制,使得唐朝开始走向强大;但自天宝之后,中央政权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此后,北宋政权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以土地的控制与分配为中心,将地方权力大都收归中央,改变了地方势力“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局面。
元明清三代,虽然最高统治者的民族身份不同,但他们采取的政策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与两宋时期边患屡兴相比,元明清对边疆的控制也明显加强,而黄册和鱼鳞图册、“摊丁入亩”等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依靠的正是国家对土地所有与分配体系的绝对控制。
中国古代政治变革与土地权力发展的关联使我们认识到,土地与中央集权抑或君权的一体化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土地与君权的联动机制也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的政治因素的萌生与发展。
而当土地与君权出现矛盾冲突时,往往会出现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这又促使掌权者不得不采取措施,以缓解矛盾冲突。
(摘编自刘伟《土地问题决定中国古代政治走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土地在中国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B . 商鞅抓住土地这个关键问题所推行的变法,使得中国土地制度保持了两千多年的稳定。
C . 隋朝推行均田制的过程中,由于稍稍操之过急,所以,在打击豪强大族势力方面并未产生显著的效果。
D . 封建君王只要推行一些制度,将土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就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提出观点,通过朝代先后顺序列举了中国古代历代政治变革中非常重视土地的问题。
B . 中国古代的政治变革往往伴随着以土地为核心的经济变革,经济制度与社会变革关系紧密相关。
C . 中国古代的土地与政治君权的一体化,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较为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君权。
D . 文章结尾提出了掌权者在政治危机甚至政权更迭时,就会采取一定措施遏制新的政治因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西周建立至春秋中期,井田制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井田制逐步消亡了。
B . 西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依赖地方豪强,没有能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为后来的门阀政治提供了条件。
C . 李唐政权因在初期延续并完善隋朝的均田制而走向稳定和强大,后因失去了对地方行政的主导权,出现了藩镇割据、边疆不守的局面,以此走向消亡。
D . 元明清除了都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外,土地政策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都对土地所有权与分配体系绝对控制。
5. (12分) (2020高一下·江门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的小木匣
王举芳
母亲说:“小木匣的锁坏了,你给我换一个吧。
”我接过母亲手中那把带着岁月锈迹的锁说:“行,下班后我去修锁匠那里看看。
”
还没下班,接到多日未见的同学电话,说他来出差,想见面聊聊。
我想锁早一天买晚一天买没事儿,下班后便拉着同学一起吃晚饭。
吃完饭还没到家,单位领导打来电话,让我明天出差一周。
出差回来,妻小声对我说:“咱妈那木匣子里装的是什么宝贝啊?”
“咱妈能有啥宝贝?”
“整天走着坐着都抱着那个木匣子,仿佛里面有天大的秘密。
”妻努努嘴示意我,“喏,你看,睡觉都抱在怀里呢。
”我望向坐在躺椅上睡着的母亲,果然,她的双手妥帖地把小木匣搂在胸前。
这个小木匣是外公做的。
外公是个木匠,那年有人拿了木材给外公,请他给即将出嫁的女儿做两个柜子。
柜子做完,外公用下脚料做了这个小巧玲珑的木匣。
外公虽是木匠。
但外婆是个病身子,加上上有老、下有小一大家子的吃喝,没有余钱给就要出嫁的母亲买木材做嫁妆,小木匣成了母亲唯一的陪嫁。
母亲欢喜地抱着空空的小木匣走出外公的家,进了奶奶家的老宅子,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记忆中,母亲总把小木匣放在自己的枕头边,上面的小铜锁一直是锁着的。
少年的我对小木匣充满了幻想与好奇,终于趁母亲不在家,用锤子把小铜锁砸开,迫不及待地打开小木匣,里面除了一股淡淡的松木香味儿,什么也没有。
母亲回家后很生气,一把拉过我,摁在床边,照着我的屁股啪啪狠劲儿打,边打边说:“让你起邪心。
今天不让你长记性,以后你也会
对别人的东西起邪心。
人,不能对别人的东西起歪心和邪心,你知道不知道?你说你记住了没……”那顿打啊,我的屁股都被打开花了,好长时间都得趴着睡觉。
小木匣也不总是空空的。
刚参加工作那年,我喜欢上了一个女孩。
女孩喜欢书和苹果,我想用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赢得女孩的芳心。
母亲拿出小木匣,拿来两个红红圆圆的苹果洗净、擦干放进去。
把我给女孩买的书放在苹果上面。
十几天后打开小木匣,里面的书散发着淡淡的苹果香。
我把带着苹果香的书送给女孩,女孩望向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与娇羞。
后来女孩一家南迁,我的恋情就如风筝一般断了线。
“锁买来了吗?”母亲醒了。
“没,我明天一定买。
”说完这话又过了四五天,我才去买了锁。
母亲很高兴,没有责备我的拖延与忽略。
小木匣上了锁,母亲依然一刻不离地抱着它。
“我跟你说,我那天看见老王头和咱妈一起逛街,两人聊得挺热乎。
你说咱妈是不是黄昏恋了啊?”妻说。
“咱爸去世快二十年了,咱妈要真找个老伴,我还真同意。
”
妻说:“我也同意。
”
“妈,我看王叔挺好的,哪天请他到家里来吃饭吧。
”我试探着对母亲说。
“你王叔一点都不好。
哦,我是说他可悲惨了,儿子儿媳要抢他的银行卡,这不,他说让我给他保管着。
我说可不能放在我这里,我让他约了他的儿子儿媳,我去和他们谈了。
我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再欺负老王头,就让老王头和他们脱离关系,然后把所有的钱和房产全部捐出去。
我会陪老王头一起和他们战斗到底。
他们都吓坏了。
我这像不像你们说的‘女汉子’啊?”母亲笑了:过了一会儿,母亲抚摸着小木匣严肃地说:“我的小木匣,不能装别人家的东西,装别人家的东西,沉啊。
”
母亲走得很突然,却很安然,就那么抱着小木匣在躺椅上睡着了,再也没能叫醒。
母亲离世一个月后,我让妻拿出小木匣放在桌子上,小木匣在母亲的抚摸和时光的浸润里闪着光。
我轻轻扭动钥匙,打开小木匣,一股说不出的厚重味儿扑面而来。
里面放着我和妻的结婚证。
“妈这是怕我们离婚,把我们的结婚证藏着,日夜抱着……妈……”妻禁不住哭泣起来:妻用泪眼望着我说:“我们再也不要一吵架就说离婚好不好?”
“嗯。
”我的眼睛也开始潮湿。
小木匣里本应装着属于母亲的故事,而普通平凡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秘密。
妻擦干泪,郑重地把结婚证放回小木匣里,锁好,放在了枕边。
(选自《时代文学》)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少年的“我”因为好奇,偷偷打开母亲的小木匣,母亲把“我”打了一顿,可见母亲教子之严。
B . 普通平凡的母亲一辈子没有秘密,她怕我们离婚,竟然把结婚证藏在小木匣中,体现母亲之爱。
C . 母亲的小木匣里究竟装着什么宝贝呢?这一疑问贯穿全文,文章的最后揭示了谜底,凸显主题。
D . 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叙述了母亲与小木匣之间的故事,情感真挚,读来让人唏嘘感动。
(2)文章中写妻说看到老王头和母亲逛街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母亲的小木匣”为题有什么妙处?
6. (9分) (2019高一上·吉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
”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
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
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美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
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
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
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
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
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
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
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
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
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
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
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
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他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 .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C . 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 . 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获得同时代名家梁实秋的高度评价。
B . 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 . 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D . 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而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7高二下·包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
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亡,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B .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C .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D . 贵轻重/慎权衡/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
(2)对文中划线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后称官僚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B . 封邑,即封地,古代国君赐给卿、大夫等的土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
C . 大夫,先秦诸侯国中官职,位于士之下、卿之上,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D . 四维,指礼、义、廉、耻等,古代统治者以此为治国之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管仲家境贫困,和鲍叔牙做买卖常占便宜,鲍叔牙却一直很好地对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来
B . 鲍叔牙深信管仲做事不顺,当官不成,原因是机遇不到,他坚信管仲是治国之才,时来运转,会发挥潜能。
C . 文章第二段饱含着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是礼赞,表达了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D . 文章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重点写鲍叔牙的高尚品德和行为,暗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②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四、默写 (共1题;共1分)
8. (1分) 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 (2016高二上·南阳月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西湖
苏辙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樽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1)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2)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3分)
10. (3分) (2016高一下·合肥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