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效果的若干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效果的若干方法
90后是指改革开放富裕起来时出生的,以獨生子女为主要群体的一代人。

随着90后跨进大学并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烙上“新新人类”的特殊印记。

90后的思想比前几代人更加开放独立,肩负与生俱来的前所未有的责任。

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是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开始。

上好高等数学课程可以使其在大学阶段更好地完成学业,对今后的继续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也有益。

笔者结合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从高等数学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提高这门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种方法。

1重视绪论激发动力
90后在出生时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普及,教育民主程度提高,学习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使90后获取信息更加快捷,知识更加丰富,在知识结构的复杂和多样性方面知道或考虑得比较多。

因此教师要更加重视绪论。

通过绪论让学生觉得该教师学识渊博、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同时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敬仰之感、并潜意识地把这份情感转化为对他所授课程学习的热爱倾向,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市场化的竞争压力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多变,使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把价值取向关注于具体的事情而不是抽象的哲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实际应用背景,将高等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星象学、彩票、股市、探案等学科中,教师引导、辅助学生动手动脑,广泛地参与其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求异能力,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

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就是对现象和过程进行合理的抽象和量化,应用数学公式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思维,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的运作机理中所运用的最有效方法,是数学应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最基本的途径。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扎扎实实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协作能力方面,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高等数学中许多内
容的应用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建模过程,在讲课时不可忽略这一点.在例题和习题的选择方面,适当加大应用题比例.从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内容,甚至突破原有课程体系的界限,总体优化设计,紧紧与专业相结合,多讲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实例。

3 营造创新型思维的教学氛围
90后从小就接触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每样事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创造能力更强。

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作为授课的主体教师,在备课、讲课、演练和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都要时刻不忘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开放式教学。

教师通过开放性问题的引入,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再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高等数学的本质,享受进行创新型思维数学活动的乐趣。

同时教师通过充分地备课,将一类的问题引导到多学科、多领域中,让学生寻找、发现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它们的奥秘。

(2)在教育活动中,坚持进行探索式教学,让学生在亲历知识发现和“真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取充分的事实依据,如何预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如何形成合理的逻辑结构,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等。

这样学生会主动进行探索,教育过程就变成一种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

教师在整个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起教育过程的总设计者和主导者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成为主人,通过数学文化的熏陶,逐渐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高等数学教育活动中,数学定义、理论体系和相关问题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场景。

在“极限概念”的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亲历变量数列、函数变化趋势稳定性观察过程,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发现极限概念的实质。

在“导数”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变化率,通过新问题抽象出新的数学概念,并用新概念解决新问题。

在“牛顿一莱布尼兹公式”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亲历从猜想、严格推理论证,最后到结论的探索研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得不到表现或者认可,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不到强化,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的动机也会慢慢消失。

因此,应设置良好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能力,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展现创新的才能,体现创新的乐趣。

(3)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辨证思维能力。

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又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起考验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辨证思维能力。

具体地说,教师在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条件和因素,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统一起来,作多方面研究探讨。

经常提醒学生不能顾此失彼,挂一漏十,特别要告诫学生不能单纯依靠定义、定理、公式和性质等,而应广纳百川,拓宽思维的广度,做到章节、单元、学科要及时总结,形成体系,从而使思维变得严谨、周密。

参考文献
[1] 章婷芳.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2(1):56~58.
[2] 胡国华.激活学生数学的学习内驱力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109~l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