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第一章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分布、特点及与人类区别得出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分析环境变化、露西化石特点以及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掌握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事实与观点的概念,尝试区分事实和观点。
(2)通过动手仿制古代“石器”和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肢体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播放露西的生活和猿人头盖骨发现影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的观点。
(3)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分析环境变化、露西化石特点以及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运动和劳动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1.认同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分析环境变化、露西化石特点以及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说明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运动和劳动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方法】
师生互问互答完成课堂问题、动手实践和游戏活动等形式说明语言交流和工具使用对人
类发展的影响。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简单而有特点的“石器”、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信息资料。
准备一些朔料泡沫,课堂上动手仿制“石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展示提出问题:“黑猩猩会变成人吗?”引出本节学习的主题。
学生活动:讨论上述问题,学生思考并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你会怎样回答这个问题呢?进一步明确本节学习的主题——《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二、新课讲解
首先学习科学家简介:
教师讲述: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书中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
达尔文在比较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了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
从此,神创论观点受到了猛烈的冲击。
(图片展示人类和类人猿的相似之处的比较)(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今天,我们就循着达尔文当年的足迹,进一步来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观察与思考】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关于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的资料,思考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通过观察多媒体课件上提供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图片,讨论:1.你认识下列四种类人猿吗?这些现代类人猿的体型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它们分别是长臂猿、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
特点:前肢粗长,后肢细短,髋骨较窄。
2.类人猿分布在地球的哪些地方?
由各组学生代表根据课前准备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长臂猿:南亚、东南亚地区以及我国的某某省。
黑猩猩: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热带森林中。
猩猩:亚洲的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中。
大猩猩:非洲西部和东部赤道地区一带。
3.现代类人猿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共同点?
由各组学生代表根据课前准备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以果实、嫩芽、昆虫等为食物;没有语言和文字交流;没有制造工具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
4.类人猿在哪些方面和人有根本的区别?
展示图片分四个方面进行比较:(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用臂行的方式运动,而人可以直立行走。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只会使用自然工具,不会制造工具。
而人可以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
(3)从脑容量比较:人的脑容量大于类人猿的脑容量。
(4)语言文字能力方面,类人猿没有语言文字能力,而人有,并且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思考现代地球上人的数量和现代类人猿的数量,讨论:
5.人类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原因?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
学生回答:人类具有发明和创造各种科学技术的本领,使得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改善生存条件以及利用医药卫生加强自身保健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些都促使人类的
数量急剧增加。
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的原因:(1)类人猿不具备发明和创造科技的能力;(2)人类开发森林,破坏、污染环境。
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出示森林古猿的生活场景想象图,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森林古猿的一支会演化成为人类呢?
通过图片展示森林古猿大致的进化原因。
教师讲述:森林古猿在热带丛林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继续留在森林过树栖生活。
另外一支,由于特殊的原因,走向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
【知识拓展】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轻松时刻:珍妮与黑猩猩
珍妮·古道尔,在世界上拥有极高的声誉的动物学家,致力于野生动物的研究、教育和保护。
她二十多岁时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为了观察黑猩猩,度过了三十八年的野外生涯。
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对古道尔一无所知,但知道她的人都会对她崇拜有加:美国《时代》称其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曾获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此前该奖项仅有两位人士获得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美国"9·11"事件后联合国评选出11位和平大使,唯一一位环保界人士就是珍·古道尔。
2010年是76岁的珍·古道尔致力研究和保护黑猩猩的第50周年,她被英国媒体冠以"奔走的特雷莎修女"之称,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德尔说:珍的事业,是西方世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环境的变化(图片展示东非大裂谷)
分析资料:地壳运动剧烈,东非大裂谷的出现,地球上气候也发生剧烈变化。
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
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就是起源于这一地区。
想一想:大量的森林变成了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什么影响?
由学生讨论自由想象回答。
得出结论:人类可能就是起源于这一地区;环境的改变促使人类的产生。
——化石
资料分析:提供关于"露西"的化石图片和一段录像。
“露西”少女的骨骼化石特点,她的骨盆的髋骨较宽阔,下肢骨的股骨较粗壮,和现代人类较为相似。
想象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露西的下肢骨比上肢骨粗,因此她可以直立行走。
教师讲述:下地的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被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
图片展示:距今175万年前的古人类遗物——石器
思考: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森林古猿已经具有什么能力?
学生回答: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
【课堂活动】由教师展示课前在网上收集的一些石器的图片资料,然后指导学生4人一组共同合作,用提前准备的朔料泡沫来仿制自己喜欢的石器。
最后由各组选出一个最好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参观。
接下来继续展示图片,由教师讲解: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
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
【游戏活动】说到语言的产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体会一下语言在人类的进化发展过程中给人们带来的便捷,从而比较一下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不同。
全班分2组同学,一组完成传话游戏,一组完成我来比划你来猜游戏,并且共同表达一个主题。
例如“晚上吃什么?”或者“一会去哪里打猎?”等。
得出结论:人类创造了语言来解决交流的困难。
教师:出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
讨论分析:在进化过程中人的变化的顺序是怎样的?
得出结论:直立行走--制造简单工具--制造复杂工具--产生语言。
观察思考: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逐渐发生了变化?
师生共同总结:(1)运动方式: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2)劳动方面: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制造和使用复杂工具(在劳动中产生语言);
(3)穿衣方面: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技能训练: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指事情的真实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
观点:指从一定的立场或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所持的看法。
同学齐读教材提供的短文。
然后找同学分别完成书中的5句话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教学中课件展示。
“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
(事实)
2.“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事实)
—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事实)
—300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
(观点)
5.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迁徙过来的。
(观点)
【知识拓展】图片展示猿人头盖骨化石和头部复原像。
接下来:影像介绍猿人头盖骨的内容,同时简单介绍某某店遗址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已在某某店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并在周边进一步发掘古人类化石。
五、总结收获
由同学们来总结,看看我们这节课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同时可以利用课件辅助总结。
四、课堂检验
1.下列关于人类由来的正确叙述是(D)
A.人类具有动物的基本特征,所以人与动物没有根本区别
2.人类的祖先由于劳动和最初的群体活动产生(A)
D.货币交流
3.关于人类起源的证据,说法正确的是(C)
C.古人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迹和遗物,是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4.在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是人类的主要标志( A )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1.四种类人猿的分布、形态结构特点及与人类的区别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化石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所以上课难度并不大。
学生动手仿制“石器”可以很好地诠释出手的解放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游戏活动环节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语言的产生在人类交流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课前的准备工作还需要具体化,指导学生准备哪些具体内容,以免课堂上因为准备不充足而使学生由主动学习变为被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