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模拟卷(一)【会员独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涿鹿中学高二语文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一
说明:1、本试卷包括四道大题,24道小题,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请在答题卡上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宋代文人的拐杖
①中国古代文人经常写到自己用的拐杖,宋人尤喜如此。

在他们的笔下,拐杖寓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信息
②人们早就使杖这个原本简单的生活用品人格化了。

人们从它身上引申出了品德等喻义,从它身上获得启示;这些品德之类的喻义,正是中国古人爱杖以及“杖文学”众多的基本原因之一。

③汉代文人言杖,常把杖比作君子、圣贤,杖被附加上了戒慎、克制、节欲以及认真助人、忘我助人的德行,以此强调其扶持、辅佐的作用,提示人们应当从用杖中体会到任用贤人之重要。

魏晋唐人除了继续将杖与扶持、辅佐之类相联系外,又将劲直、高节、逍遥和杖联系了起来。

④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

张九成、黄庭坚强调了忠信笃恭、内圣、廉、直、节。

最能典型地体现宋人观念的,则是蔡戡的《邛竹杖歌》,其后半首曰:“孤根端有岁寒操,劲节肯染京城红。

飘然飞去不可执,西山南浦聊从容。

放行天地无障碍,倚观宇宙皆虚空。

横挑斜倚任所适,去来无定如飞鸿。

”赋杖以节操、脱俗、闲适、飘逸的个性,正是宋人写杖的最大特色。

⑤在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观念整合、沉淀、定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普遍的内敛倾向使各种纷扰的观念、骚动的心理被普遍的宁静之美、逍遥之求所代替。

程颢的诗《秋日偶成》最具典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种有别于唐人专重功名富贵的“男儿观”,代表了宋代文人人生态度的新内容。

⑥宋人这种人生态度,也体现在对杖的品德等喻义的解说上。

在宋人笔下,杖的戒慎启示、扶持、辅佐功能、贤人之喻明显淡出,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宋代文人的入世意识、政治主人翁意识的淡化。

宋人的杖主要是用来显示一种脱俗、逍遥、闲适的情怀。

⑦与这种人生态度和情怀相应的,是他们的审美情趣。

宋代文人喜爱之杖,在材质上都偏爱来自山野自然的植物。

他们还非常喜欢给杖加上枯、曲、瘦、短、轻等形容词。

可见,宋人爱写杖,正是其人生态度、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他们使杖有了丰富的文化附着。

⑧所以,宋人常可通过杖来获得一些人生感悟,或借助它去表达人生感悟。

如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在竹杖芒鞋与马的比较中,作者体会到不受宦事羁绊的轻松自由。

⑨由此可见,宋人对杖及写杖的偏爱是在中国文化富有连贯性的演化中,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兴衰变化,随着文人心态、旨趣的变迁而逐渐形成的。

(取材于《新华文摘》2007年第10期)
1.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中国古人之所以爱“杖”,是因为从“杖”身上引申出来的喻义给人以启示。

B.宋代文人对“杖”的含义的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

C.宋代文人喜爱选择山野自然植物做“杖”的材质是源于他们的审美情趣。

D.苏轼借笔下的“竹杖”“芒鞋”表达了自己不受宦事束缚后轻松、潇洒的心境。

2.下面各句诗词中最能反映文中所说的宋代文人的情怀的一项是( ) (2分)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
B.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
C.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6题。

废墟的辉煌
刘上洋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

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

因此在我的想像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

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文物。

就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汽车在一座残破但却很雄伟的椭圆形建筑物前停了下来,我的眼睛顿然一亮,这不就是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吗?这座于公元72年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起来的巨大建筑,虽然毁坏严重,残破不堪,但不愧为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

它的形状很像今天的体育场,近50米高的外围墙是用砖石砌成的三层石柱拱廊,周围有80个出入口,里面的阶梯式座位能同时容纳5.5万观众。

就是现在,也令人惊叹不已。

从斗兽场建成的第一天起,里面就浸满了野蛮和血腥。

达官贵人们为了寻求刺激和欢乐,在这里上演了长达500多年的“人兽斗”。

在诅咒它的同时,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

要不然我们只有从历史学家的笔下去寻找它的踪迹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阿房宫一样,只能从司马迁的《史记》和杜牧的诗文中去想像它的辉煌壮丽了。

其实,岂止阿房宫,漫漫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据说宋代以前的建筑哪怕是废墟也很难觅到一座了。

离斗兽场不远,便是罗马广场废墟。

这个古罗马的心脏地区,曾经殿堂高耸、神庙林立,如今却杂草丛生,成了一片断壁残垣,华丽的埃米利亚殿堂,只剩下了一堆零乱的石块;雄伟的马森齐奥殿堂,只剩下了几堵厚厚的破墙;高大的蒂奥斯库雷神庙,只剩下了孤零零的三根石柱;最为气派的萨图尔诺农神庙,只剩下八根石柱支撑的大门;徜徉在这罗马广场的废墟之中,仿佛就像在古罗马的历史中漫步。

我们不能亲见古老的历史,但废墟却可以告诉你昔日的辉煌。

倘若没有废墟,人类的历史就会变得苍白单调,就会变得残缺不全。

从罗马广场出来,我以为再也看不到什么废墟了。

谁知罗马城简直就是一个废墟的世界。

一座座倾塌的城墙,一间间残破的宫殿,一根根斑驳脱榫的石梁,一个个缺手少臂的雕像,以及一条条被毁坏的不成形的通道随处可见,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建筑。

尤其使人惊讶的是,绝大多数废墟都在罗马市中心,而且完好地保存在显眼醒目之处。

凝视着这些废墟,我忽然发现罗马充满着一种残缺的美,一种古旧的美。

没有废墟,就无法印证文明的轨迹,残损和破败正体现了文明的韧性。

于是,我不由地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

他们不愧具有远见卓识的一族。

面对罗马文明的废墟,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推倒和铲平,也没有在废墟上去恢复和重现古罗马的壮丽辉煌,而是独具匠心地将废墟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

只有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正因为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罗马也就成了全世界都向往的地方,每天从四面八方来废墟游览的人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罗马废墟,一个千古绝唱,一个不灭的辉煌。

(选自《阅读与鉴赏》,有改动)
3.对第三段中“迷惑不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A、作者对罗马的历史不太清楚。

B、作者对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的历史不太清楚。

C、作者想象中的古罗马斗兽场的废墟不是这样的。

D、作者的想像和现实形成反差。

4.对文章最后提到的“废墟有着永恒的巨大的魅力”中的“魅力”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废墟是人们每天的生活之地
B、废墟是历史的化石。

C、废墟是文明的见证。

D、尊重废墟,才能超越废墟,去创造新的辉煌。

5.文章第三段中提到了中国的阿房宫等内容,对这样写的好处和作用理解正确的几项()(5分)
A、运用对比手法,庆幸罗马废墟的保存,也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废墟的被毁而痛惜。

B、深化主题,引发人们对单纯追求现代辉煌而随意破坏废墟的思考。

C、引起下文,为下文议论罗马废墟保存的意义张本。

D、起到衬托作者渊博,对中国历史的了如指掌。

6.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几项是()(5分)
A.本文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真没有想过,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一句,既抒发了思古之幽情,又有现实的震撼力。

B.第二段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把我们带进想像中繁华的罗马城,而实际中的罗马城并非如此,作者的情绪随之“低落”下来,待看到更多的废墟后作者的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

C.文中“我又暗暗为这座辉煌建筑的废墟历经漫长的风雨而得以保存至今而庆幸”一句,暗合文眼,暗示了后文中废墟巨大的历史意义。

D.文章第三段介绍了古罗马斗兽场,作者目的是借斗兽场的废墟控诉万恶的奴隶制度,批判奴隶制度的野蛮和血腥,从而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E.文章以其深刻的哲理思辩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又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批判增加了文章的力度。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7.下列各句加点字含有通假用法的一项()(2分)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8.与“既东封郑”中“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9.“以为”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2分)
A.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B.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C.老臣窃以为媪
...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以为
..得之矣
10.下列带“之”的各句均选自本课文,若按用法把“之”分类,哪一项正确()(2分)
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
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
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
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
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
B.①④⑨⑩/②⑥⑦/③⑤/⑧
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
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2分)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不相上下。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

D.烛之武说秦国退兵的理由一共有两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静写动,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三、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腈.纶粳.米菁.华泾.渭分明数茎.华发
B.跂.望契.合修葺.迄.今为止锲.而不舍
C.拎.包窗棂.聆.听高屋建瓴.棱.角分明
D.囹圄.佝.偻揶揄.向隅.而泣生杀予.夺
1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2分)
A.痉挛老两口良辰美景金璧辉煌
B.松弛水龙头积腋成裘出其不意
C.陨落度假村一如既往再接再厉
D.脉搏名信片察言观色饮鸠止渴
16、将下列6 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2分)
①培养了真正的大师。

②但在今天难以想象的艰苦办学环境中。

③要说艰难困苦。

④原因就在西南联大恪守兼容并蓄、学术自由、民主治校的大学精神。

⑤西南联大大概是空前绝后的。

⑥西南联大却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A.⑥③④①②⑤
B.③①⑥②④⑤
C.⑤③⑥④①②
D.③⑤②⑥①④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一文
..
不名
..的破布。

B.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
....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深深的吸引住了。

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
....,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D.老校长拍着我们的肩头,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明日黄花
....,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以1994年创办的“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不仅成为我国扩大民主的一个标志,而且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改革的一大突破。

B.大力推广普通话数十年来已经取得很大成就,虽然还不到人人会讲的程度,但利用各种方言腔调的普通话来交流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

C.“生存美学”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实践美学一枝独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进,为美学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创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D.生活方式,是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展现,包含人的学习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闲暇生活、社会交往等内容。

从生活方式上,大体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19、下列各句中的敬谦辞使用恰当一项()(2分)
A、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我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到了海纳百川,虚怀若谷。

C、这群年轻人这么虚心的求教于我,我定会不吝赐教的。

D、区区此心,不足挂齿,您老人家就把礼物收下吧。

20、下列作家作品依次对应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1)《稼轩长短句》(2)《樊川文集》(3)《范文正公文集》
(4)《嘉佑集》(5)《新书》
A 辛弃疾王维范仲淹苏轼欧阳修
B 李清照杜牧范仲淹苏洵贾谊
C 辛弃疾杜牧范仲淹苏洵贾谊
D 李清照王维范仲淹苏洵欧阳修
21、下列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
A. ①路挺滑,我差点儿没摔倒。

②路挺滑,我差点儿摔倒了。

B. ①饭馆卖的饭,四两和二两一样多。

②饭馆卖的饭,二两和四两一样多。

C. ①办完事,我花了一小时才到家。

②办完事,我到家才花了一小时。

D. ①这段路,一般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②重大交通事故,一般不发生在这段路上。

22、从下列句子中找出有歧义的一个句子:(). (2分)
A: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B: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C: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D: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23、请选出下列各句名篇默写无误的两项是()(4分)
A、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四、写作(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人吃夜饭。

“谈谈你们的新年新愿望吧!”父亲对三个孩子说,“看看谁的最高
明。

”一个孩子说:“我的愿望是样样考第一!”另一个孩子说:“我的愿望是不惹爸妈生气!”
第三个说:“我们没有愿望……”大家瞪大了眼睛。

“我正在存钱,要买一套故事书。

”话音刚落,大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因为当别人在畅想“愿望”时,他却已经开始“做”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 B(原文“到宋代,有的人继续申说杖的扶持作用,而另一些人则在魏晋唐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含义”,所以“创新是在对前人否定的基础上完成的”不能成立)
2.D(概括(4)(5)(6)三小节的段意,即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
3、D(根据“迷惑不解”在文中的位置可知,概括第2节内容既可的出答案。


4.A(A不属于魅力原因)
5.ABC(D项理解属于牵强附会)
6.答:ABD(A项“又有现实的震撼力”错;B项“情绪才逐渐愉悦起来”错;D项不合文章主旨。


7.A
8.B
9.A
10.B
11.D
12、B(从全首来看,也着重写李凝的“幽居”,所以这里的“少”不应理解成“自小”,而是应该看作是数量不多。

这句的正确解说应为“李凝居住的地方很少有邻居挨着作伴。

”)
13、B C。

(B项贾岛这首诗中的“僧敲”句,写在皎洁的月光下,万籁俱寂,但突然发出了几下敲门的声响,这声响进一步衬出了月下幽居的安静,以响衬静,以动写静。

“鸟鸣山更幽”用山中鸟的鸣叫来反衬出山中的幽静。

C项中说首联也“明确写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显然是不恰当的了。


14、A【全解详析】A读音均读jīng; B 锲qiè,其余均读qì; C 分别读līn ling l íng líng léng; D分别读yǔgōu yǔyúyǔ。

15、C(A项“金碧辉煌”B项“集腋成裘”D项“明信片”)
16、D【解析】第⑥句中“却”一字表明不能是首句,排除A 项;第③句和第①句明显不连贯,排除B 项;第②句的“但”一字表明不可能是末句,可排除C 项;D 项是符合逻辑,最连贯的。

故选D。

17、高考C(A项“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名,占有。

B项“黄发垂髫”: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儿童。

C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自谦之词,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手。

D项“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18、B【答案及解析】A逻辑顺序颠倒,将“不仅”、“而且”两句的内容互换,才构成递进关系。

B正确。

C成分残缺,在“相互促进”后面加上“的态势”。

D并列使用了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应去掉“学习生活”、“社会交往”。

19、D
20、C
21、A(详解:本题考查歧义句。

B前一句形容饭少,后一句形容饭多;C前一句形容时间长,后一句形容时间短;D两句肯定的语气有差别,前一句几乎肯定这段路不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一句则不十分肯定,留有余地。

)
22、C
23、AC( B孤帆一片D、春色满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