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及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建设方案
二O一七年三月
目录
1综合说明 (1)
1.1项目背景及依据 (1)
1.2项目区现状 (2)
1.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2)
1.4工程管理 (5)
1.5建设费用及资金筹措方案 (5)
1.6预期效益 (5)
2项目区概况 (6)
2.1自然状况 (6)
2.2社会经济状况 (11)
2.3项目区水利设施现状 (13)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3)
2.5工程地质 (16)
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22)
3.1设计依据 (22)
3.2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标准 (22)
3.3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22)
3.4总体规划 (34)
3.5工程设计 (35)
4工程管理 (58)
4.1项目建设管理 (58)
4.2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59)
4.3工程运行管理 (60)
5施工组织设计 (62)
5.1 施工条件 (62)
5.2主体工程施工 (62)
5.3施工工厂设施 (63)
5.4施工进度及工期 (64)
6 水土保持设计 (66)
6.1设计依据 (66)
6.2水土保持监测 (66)
7环境保护 (69)
7.1环境影响评价 (69)
7.2环境保护措施 (70)
7.3环境管理 (72)
8节能分析 (75)
8.1节水分析 (75)
8.2节电分析 (75)
8.3节燃料分析 (75)
8.4节能分析与评价 (75)
9投资概算及筹资方案 (76)
9.1投资概算 (76)
9.2 整合资金筹措方案 (80)
10预期效益 (81)
10.1 经济效益 (81)
10.2社会效益 (81)
10.3生态及环境效益 (82)
##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
1综合说明
1.1项目背景及依据
1.1.1项目背景
##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北部,东临甘肃华池、陕西定边县,南接甘肃庆城、镇原县,西连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和同心县,北靠宁夏盐池县。

东、西宽约124公里,南北长约127公里,总面积9236平方公里,辖35.1万人,##是1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区,属红色政权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

##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地形复杂,山、川、塬兼有,梁、峁、谷相间。

全县大部分地区属环江流域,为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多风干燥,旱、雹、风、冻、虫五灾俱全,尤以旱灾为重。

年均降水量434.9mm,且由南向北递减,是全省41个国扶贫困县和20个干旱县之一。

由于##属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全年干旱少雨,为扶持项目区经济作物的发展,县政府计划整合资金对环城镇都家塬的枸杞项目投资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农业项目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环城镇是##县城所在地,环城镇依靠地理优势,都家塬村通过土地流转,项
目区现已成立了##德圣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典型示范、行政推动、投入启动、科技带动、市场牵动”的发展思路,采取“公司+合作
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
户的新路子,实现政府、企业、农户三方共赢,坚持扩大枸杞种植面积,现已发
展枸杞灌溉面积2000亩,由于项目区缺乏水利灌溉基础设施,使项目区种植的枸
杞产业发展缓慢。

综上所述,为了大力扶持农业综合节水事业的发展,群众对利用当地水资源
进行高效节水灌溉迫在眉睫,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才能保证项目区产业迅速发展,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县水务局委托我公司编制完
成了《##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

1.1.2编制依据
(1)《甘肃省灌区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规划(2015—2017年)》(甘政办发〔2014〕166号);
(2)《甘肃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全省高效节水灌溉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甘水农水发〔2014〕263号);
(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
(4)《微灌工程技术规范》(GB/T50485-2009);
(5)《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20203—2006);
(6)《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
(7)《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8)《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

(9)《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SL533-2011)。

1.2项目区现状
##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涉及环城镇1个乡镇1个行政村;环城镇项目区涉及都家塬1个村,项目区无任何水源,无法灌溉。

1.3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1.3.1工程主要建设内容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种植作物为枸杞,灌溉方式为滴灌。

详见##都家塬“高效节水”工程建设内容详见表1-1。

项目区新建泵站1处,修建溢流坝1座,200m3集水池1座,阀门井1座,新建1000m3蓄水池2座;新建管理配电房52m2;架设高压线路1.8km,低压线路1.0km,安装125KVA变压器1台、安装30KVA变压器1台;上水管线2850m,其中Dg125钢管2350m、Dn125PE100级管500m;铺设各类输水管道21.75km,其中:埋设Dn125PVC-U管(0.8MPa)3600m,Dn90PVC-U管(0.8MPa)9950m,Dn50PE63级管(1.0MPa)8200m;铺设PEφ16滴灌带441.0km,修建检查井、泄水井36座,配
套首部枢纽2套。

1.3.2工程设计方案
项目区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形式,水源设计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采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取水首部安装首部枢纽,经潜水泵加压过滤进入管网。

管道设计采用支管+辅管的设计方法,在一个轮灌组增大灌水小区数量,分散分干管、支管的流量,减小管径,减少投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该工程等别为V 等小(2)型工程。

主要建(构)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为5级。

滴灌设计保证率为90%,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9。

地震基本烈度按Ⅶ度设防。

1.3.3工程工期
##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计划在项目批复后,6月份开工建设,8月底完工,施工总工期3个月。

环县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方案综合说明
序号乡镇
名称
工程
名称
灌溉面积泵站溢流坝
上水管线
集水池晾晒池
闸阀井、泄
水井
Dn125
UPVc管
Dn90
UPVc管
Dn50
PE管
PEΦ16
滴管
新建配
电房
给水栓镇墩
低压
线路
高压
线路变压器Dg125
钢管
PE100聚
乙烯
DN125管
亩处座m m 座座座m m m m m2个个km km 台
1 环城镇都家塬
提灌工

2000 1 1 2350 500 1 2 36 360099508200 441000 52 110 28 1.0 1.8 2
2 合计2000 1 1 2350 500 1 2 36 360099508200 441000 52 110 28 1.0 1.8 2
1.4工程管理
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两部分。

在建设中为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进行管理。

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由##水务局组建项目法人,委托法人代表,主要控制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质量。

严格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年度计划组织工程建设。

加强技术指导,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

依靠技术,创造优质工程。

项目建成后,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交由项目所在的村部或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按照《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法规依法负责工程管理。

田间工程建成后移交给项目区所在地的村部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管理。

1.5建设费用及资金筹措方案
1.5.1工程投资
环城镇都家塬滴灌工程总投资543.52万元,其中:建筑工程369.32万元,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21.41万元,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临时工程96.79万元,临时工程11.12万元,独立费用44.88万元。

1.5.2资金筹措方案
##都家塬高效节水工程总投资为543.52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补助500.0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43.52万元。

1.6预期效益
工程实施后可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及环境效益十分可观。

可增加节灌灌溉面积2000亩。

年新增供水能力7.7万m3,新增节水能力4.62万m3,枸杞每亩增产120公斤,灌溉效益增加产值888.0万元,灌溉效益可使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1876元。

概况
2项目区概况
2.1自然状况
2.1.1地理位置及范围
##都家塬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涉及环城镇都家塬村。

控制灌溉面积2000亩,项目区具体位置及坐标见表2-1。

表2-1 ##都家塬“高效节水”工程项目区区域坐标
序号项目区坐标值
X=4054778.726 X=4053253.440 X=4053598.526 X=4053869.726
1 都家塬
Y=36430455.421 Y=36431015.415 Y=36430128.125 Y=36431414.436 环城镇是##县城所在地,总土地面积63.96万亩,耕地面积6.98万亩,平均海拔1565米,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平均气温8.7℃,全年无霜期150天。

环城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21273人。

2.1.2水文气象
##地处大陆腹地,深居内陆,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春季干旱少雨,冬季寒冷时间长,夏季升温快,秋季雨水多,气温下降快,受季风影响,冬季多为西北风,夏季多为西南风,平均风速1.9m/s,最大风速18.0m/s。

多年平均降水量434.9mm,年降雨量时间分布不均,6-9月占全年降雨量60%,空间分布不均,自北向南递增,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春旱连伏旱灾害经常发生,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

年平均气温8.8℃左右,极端最高气温37.5℃,最低气温-25.1℃,年日照时数2554.8小时,太阳辐射总量131.8千卡/cm3,蒸发量1635.5mm,,最大冻土深150cm。

气象征表见表2-2。

7
##地面气象站月、年气象要素统计表(1957年-2013年)
表2-2
项目
单位
月 份
年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一 多年各月平均气温 ℃ -6.5 -3.1 3.5 10.7 16.2 20.4 22.4 20.6 15.2 9 1.4 -4.7 8.8 二 多年各月平均最高气温
℃ 1.4 4.2 10.6 18.4 23.6 27.8 29 27 21.5 15.9 8.8 3 15.9 三
多年各月平均最低气温
℃ -12.6 -8.9 -2.2 4 9.3 13.5 16.7 15.5 10.3 3.7 -4 -10.4 2.7 四 历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
℃ 13.1 18.8 25.3 32.6 35.1 36.4 37.3 37.5 34.8 28.1 22.4 15.8 37.5 发生日期
日/年 7/82 20/96 26/00 27/94 29/81 16/74 9/74 4/73 1/97 1/87 1/79 6/89 4/8/73 五 历年各月极端最低
气温
℃ -23.2 -23 -15.3 -9.3 -1.5 3.1 10.4 7.5 -2.5 -9.3 -17.1 -25.1 -25.1 发生日期 日/年 29/93 5/80 1/86 3/69 5/91 1/70 11/82 30/91 30/70 25/86 29/87 12/91 12/12/91 六
多年各月平均降水量 mm 2.2 4.4 12.2 26.6 39.5 48.7 93.6 97.7 65.5 31.7 10.5 2.3 434.9 七
多年各月平均蒸发量 mm 40.8 55 116.4 195.2 244.5 245.9 238.3 192.4 124.8 96.4 62.1 42.1 1635.5 八 历年各月最大冻土
深度
cm 101 150 105 8 0 0 0 0 0 9 27 75 150 九 历年各月最大积雪深度
cm 10 13 8 9 0 0 0 0 0 7 7 14 14 十 多年各月平均日照时数
h 205.1 179 198.7 222.6 252.9 263 246.6 225 181.6 189.3 191.7 199.3 2554.8 十一 多年各月平均风速
m/s 1.5 1.8 2.1 2.3 2.2 2 2 2 1.6 1.6 1.6 1.5 1.9 十二 历年各月最大风速 m/s 14 12 14.7 18 13 13.7 12 13.3 11.3 12.7 12 11.7 18 相应风向
16方位 NW
NNW
NNW
NW
WNW
NW
NW
NW
SE
NW
NW
NNW
NW


多年各月平均霜日数 d
15.4
11.1
9.8
3.6
0.4
0.5
9.4
20.6
19
89.8
2.1.3地形、地貌
工程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的陇东黄土高原西缘,海拔高程1050~1600m,区内沟壑纵横,地形破碎,相对高差50~200m。

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分为黄土梁峁、黄土残塬、谷地等地貌单元,各单元内又有一系列的冲沟、陷穴、掌地、崾岘等次级地貌类型,工程区内主要有发育于梁峁间的狭长洼地、掌地,发育于梁峁及残塬间的崾岘和各类地貌单元内的冲沟、陷穴。

环江流域一级阶地和漫滩为洪积阶地,构成川区台地。

地形成阶梯状,仅漫滩和一级阶地地形低平,多以白垩系为基座,其上覆盖厚度不等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属于侵蚀堆积地貌。

一级阶地河床两侧呈断续状不对称分布,阶面平坦,微向河床方向倾斜,宽度300~800m,以陡坎形势与河漫滩或河床相接,陡坎高出河床3~12m。

2.1.4土壤及作物种植情况
表层土壤为风积马兰黄土,腐殖质土层厚、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垂直渗透能力强。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23%,含氮0.088%,速效磷9.1PPM,速效钾122PPM,容重1.28g/cm3,空隙率52.4%,耕作层深35cm,田间持水量25%,有利于种植发展瓜果、苹果树、黄花菜等经济作物。

项目区主要种植的作物大棚瓜果、苹果树、枸杞等。

大棚瓜果种植的间距:株距0.8m、行距1.5m;乔化苹果树种植的间距:株距3m、行距4m;矮化苹果树种植的间距:株距2m、行距4m;枸杞种植的间距:株距1.5m、行距3m。

2.1.5水资源
2.1.5.1全县水资源量
⑴河流水系
##境内河流主要有环江、蒲河、清水河及苦水河四大水系,环江属马莲河西川水系,发源于甜水镇樊沟泉,由北向南汇入马莲河水系,平均基流量每秒 1.4m3,年自产径流量13390万m3,流域面积7117km2,占总面积的77%,溶解性总固体含量6000—10000mg/l,水质差,不适宜灌溉和饮用。

毛井乡以南属蒲河水系,发源于芦家湾乡,主河道向西南方
向流入蒲河,平均基流量0.6m3/s,年径流量3610万m3,流域面积1240 km2,占总面积11%。

以甜水镇朱家大山、鲁家大山、南湫代家洼为分水岭,以北属于清水河水系及苦水河水系,由南向北注入黄河,平均基流量0.1m3/s,年径流量1440万m3,流域面积1233 km2,占总面积12%。

溶解性总固体含量5000—10000 mg/l,水质差不能饮用。

四条水系中除蒲河流域为淡水外,其余均属苦咸水。

(2)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水资源是指当地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入境水量三者之和,再减去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量计算中的重复水量,根据省水利厅近期编制的《##水资源分析评价及开发利用建议》,##水资源总量为22840万m3(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计算量),其中地表水资源18440万m3,地下水资源1050万m3,入境水量3350万m3。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之和,##水资源可利用量为5805万m3,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5.42%。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根据各条河流多年平均来水量,考虑工程调蓄扣除主汛期7—8及9月上旬难以控制利用的洪水进行计算,地下水可开采量仅考虑黄土塬区潜水、河谷潜水、白垩系地下水、岩溶水的可开采量,计算成果见表2-3。

全区境内水资源总量的减少与全省水资源“近2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各流域水资源数量明显减少”的总体演变情势是基本一致的。

表2-3全县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汇总表单位:万m3
分区水平年
来水
保证

(%)
当地水资源量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
地下





水资源
总量
地表




重复
计算





水资源
可利用
总量
清水河与苦水河多年平均1440 1440 1008 38 1046 平水年50% 1530 1530 1071 44 1115 偏枯年75% 990 990 693 29 722 枯水年95% 700 700 490 14 504
泾河多年平均17000 1050 18050 4031 527 201 4759 平水年50% 14700 937 15637 3485 521 210 4216 偏枯年75% 10430 770 11200 2473 450 138 3061 枯水年95% 8130 527 8657 1930 310 70 2310
全县多年平均18440 1050 19490 5039 527 239 5805 平水年50% 16230 937 17167 4556 521 254 5331 偏枯年75% 11420 770 12190 3166 450 167 3783 枯水年95% 8830 527 9357 2420 310 84 2814
2.1.5.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现状
截止2015年底,全县共建成小㈠型水库3座,小㈡型水库3座,年供水能力2015.8万m3;塘坝8座,年供水能力124万m3;自流引水渠道11处,年供水量11万m3;提灌站75处,年供水量855万m3;机电井113眼,年供水能力60万m3;扬黄一期工程1处,年实际调水量178万m3;水窖76000眼,年供水能力254万立方米。

各类水利工程设施的分布状况、设计供水量和供水现状见表2-4。

表2-4 ##供水基础设施供水能力统计表单位:万m3项目水库塘坝自流渠道提灌站机电井扬黄工程水窖合计单位座座处处眼处眼
数量 6 8 11 75 113 1 76000
供水能力2015.8 124 11 855 60 178 254 3497.8
2.1.5.3水资源平衡及潜力分析
根据《##水资源调查评价》,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440万m3,地下水资源1050万m3,入境水量3350万m3,可利用总量5805万m3;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1960万m3,占可利用量的33.76%,因此全县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总量3845万m3。

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上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水资源可开发利用潜力大。

2.1.5.4土地资源总量及利用现状
(1)土地资源总量
根据##国土局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385.4万亩,土地资源类型可分为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城镇居民点、交通、工矿、企业等其他用地。

(2)土地资源农业利用潜力
##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主要指可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量,包括可用于耕地、林地、牧草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关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依据、任务和控制指标,经过调查、论证,对全县及不同分区土地资源可利用量与潜力进行分析预测。

2014年全县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中的耕地为134.88万亩,林地0.63万亩,牧草地0.29万亩;2015年全县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中的耕地为134.88万亩,林地0.70万亩,牧草地0.29万亩;2016年全区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中的耕地为134.88万亩,林地0.80万亩,牧草地0.29万亩;2020年预计全县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中的耕地为134.88万亩,林地1.02万亩,牧草地0.29万亩。

2.2社会经济状况
2.2.1人口状况
##辖4个镇、16个乡、一个旅游开发办公室:环城镇、曲子镇、甜水镇、木钵镇、芦家湾乡、演武乡、合道乡、天池乡、毛井乡、樊家川乡、八珠乡、洪德乡、耿湾乡、秦
团庄乡、山城乡、南湫乡、罗山川乡、虎洞乡、小南沟乡、车道乡、四合塬旅游开发办公室。

251个行政村。

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3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74万人,占总人口的93%,非农业人口2.46万人,占总人口的7%。

人口自然增长率6.08‰,人口密度96人/km2。

现有农村劳动力16.37万人。

2.2.2社会经济概况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为66.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

##农业生产按照“注重效益,稳健推进”的原则,继续扩大产业基地建设,持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产业开发及生态环境治理,使农村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

全县总耕地面积135.17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豆子、荞麦等,其次是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葵花籽、蔬菜、药材、烟叶等;农副产品有黄花、杏仁、白瓜籽等。

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3.67万亩,总产量68795吨,亩产163.9公斤,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290公斤,总人口人均占有粮食230公斤,油料播种面积为18.66万亩,总产量8090吨,农业总产值642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0.0元。

##历来是个农业大县,农村经济在全县经济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83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半农半牧县。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草畜、洋芋、小杂粮三大特色产业,壮大油料、药材、苗木、果杏、黄花、花椒等区域优势产业;以增强发展后劲为目标,加快农田、水利、生态环境三项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2.2.1项目区社会经济情况
环城镇是##县城所在地,因“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东临樊家川乡,南与木钵镇毗邻,西与虎洞、合道乡接壤,北以洪德乡肖关村为界。

总面积757.7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256m。

地形复杂,支离破碎,起伏不平,塬、梁、峁、坡相间,沟、谷、川、台兼有。

气候干燥,“风高土燥,秋早春迟”,年平均降水量450mm,年平均气温9.2℃,无霜期172天。

环城镇现辖24个行政村,173个村民小组,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9746人,其中农业人口7322户、35963人,城镇居民13783人,流动人口1.85万人,村干部84人。

镇上下设党政办、纪委办、武装部、封山禁牧办、劳务办、司法所、林改办、民政工作站、财政所、养老保险办、医保办、婚姻登记处、土管所、文化站、交警中队、安监站、妇联、计划生育办公室、后勤办等19个办、站、所,下属畜牧兽医站、环城学区、环城信用社等7个直属事业单位。

全镇现有干部职工172人(科级干部19人),其中:镇政府113人(计生服务所7人),学区7人,社区职工50人(正式32人),镇政府招聘2人(灶师、门卫)。

全镇共有29个党支部,184个党小组,有党员1063名,其中女党员155名。

环城镇现有耕地12.75万亩,草地45120亩,林地43883.5亩,共有退耕面积73933.9亩,涉及19个行政村、2625户、21735人。

2011年,全镇实施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11.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8838.78吨,油料产量594吨,羊存栏70501只,大家畜存栏11295头,现有养畜棚圈35227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3116元。

全镇通电农户7322户,镇村公路276公里(北郭塬通村柏油路、肖川通村油路、漫塬至宁老庄通村砂砾路、环城镇至唐塬镇村砂砾路、白草塬通村砂砾路、十八里至陈汤塬通村砂砾路、白草塬至耿家沟通村砂砾路、十八里至鸳鸯沟通村砂砾路、寺咀子至杨庙掌通村砂砾路、环城镇至漫塬通村砂砾路、十五里沟至都家塬村组砂砾路),人饮场窖5236处,有2个村通自来水。

农村小学32所,初级中学1所,教师233名,在校学生125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卫生院1所,卫生所26所,医生39名,病床82张。

2.3项目区水利设施现状
项目区环城镇都家塬现有机井1眼,出水量稳定,但水质矿化度高,经化验水质为苦咸水,工程区无可利用的灌溉水源及田间配套设施。

2.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建设的必要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加强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
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利、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首要条件;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健全农田水利建设的体系和质量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竞争力,是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农业基础薄弱,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全,灌溉设施不完善,灌溉保证率低;再加上工程超期服役,毁坏老化失修严重,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其次地块不平整,节水意识不强,节水技术推广缓慢,灌溉方式落后,存在大水漫灌现象,导致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直接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农业生产饱受干旱影响。

近年来,##对农村产业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果园及枸杞建设,具有规模的枸杞基地已建5500多亩,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同时以钢架大棚,日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化蔬菜生产,已初步具备规模,形成了50多个瓜菜基地,对农业增产、群众增收起到重要作用,但灌溉设施较少,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愈来愈大,群众发展农业灌溉的意愿非常强烈,塬区实施井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十分必要。

确定本次全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完善现有灌区田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为根本目的,实施以滴灌输水灌溉为重点的高效节水灌溉,加大力度,改善和提高现有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水平,提高节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减少输水损失,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通过都家塬高效节水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亩。

同时,利用节约的水资源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身体健康水平,因此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利用有限水资源,是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现代化高效农业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非常必要。

2.4.2建设的可行性
从该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效益来看,高效节水的建设是必要的。

通过项目区水量平衡分析可以得出取水水源可以保证,灌区有充足的水量,水质能够达到农田水利灌溉水质要求。

从工程规划布局及设计方案来看,工程布局符合##整体规划,能够逐渐解决农田较大面积的灌溉问题,工程技术方案合理,各种技术力量、材料要求、劳动力要求、均能满足,所以技术上可行。

从环境影响上,该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十分微小,通过环境整治措施可以消除,所以环境上满足要求。

从施工组织及建设管理方面,该工程项目区重视,建设管理制度健全完备,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建筑材料资源十分丰富,工程所用的各种材料均可就地取材,可节约很大成本。

人力资源也十分丰富。

本地农民工和外地农民工均能满足工程用工需要。

从建设管理方面,水利专业技术人员力量雄厚,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均有相当的数量,能够满足建设管理需要。

从资金保证上,资金筹措方案措施得当,来源能够有保障,项目区受益群众热情高涨,能够保证以劳代资部分的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对资金使用管理能够做到严格按财务制度执行,资金使用安全。

从建后管理及体制改革方面,项目建成后,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交由项目所在乡政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机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和管理范围,按照《甘肃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及有关法规依法负责工程管理。

田间工程建成后移交给项目区所在地的村部或农业合作社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都家塬##高效节水工程的建设是可行和必要的,它不仅能够为项目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技术上、环境上、资金保证、施工组织、建设管理、建后管理均合理可行。

对于##来说,迫切需要有这样的项目来推动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农村的安定团结,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因此该项目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为此,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尽快给予支持,建议项目单位尽快对自筹资金安排落实,加快建后管理的改革,争取该项目早日上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