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山格猪祭之谜:大众爷,还是大冢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和山格猪祭之谜:大众爷,还是大冢爷?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慈惠宫大众爷:猪祭习俗里的抗倭记忆
每年七月十九日,平和的山格镇就会人山人海,人声沸腾,原来那天是人们信仰的“大众爷”神明的生日。
这一天,会有许多肥肥的公猪齐刷刷地被剖了腹,口含菠萝(旺来),颈挂铜钱,身披大红纸衫,伏在奇特的猪公轿上,由四位着明代长衫的壮汉扛着穿街过巷,后面则跟着艺人与敲锣打鼓的义工。
这和潮汕的“赛大猪”有点像。
赛大猪是在猪身上贴红色剪纸,在猪口里塞水果,在猪头上插金绣球。
区别在于,“赛大猪”是正月初八举行,山格“扛猪公”则是在七月十九日举行——这两地的扛猪风俗,无疑都有古老猪祭的影子。
它们共同复兴于明代,肯定有其缘故。
大家知道,“家”的字型是“室中有猪”。
有人说,“屋中有猪”是家,那“家”岂不是就是猪栏?
其实不然,因为猪栏、猪圈是“圂”字,“家”字指的不是猪关在屋里,而是“陈豕于室,合家而祀”的古代“家祀”习俗,这是原始社会中典型的平民祭祀仪式。
如果说“家”字体现了猪在平民祭祀中的重要性,“冢”字则体现了猪与亡灵祭祀的神秘关联。
“冢”指“坟前有被阉割的公猪”
(豕上加一点,指被阉割的公猪)。
用“被阉割的公猪”来祭坟是种大祭,即所谓的“冢祀”,古代指帝王在宗庙举行的大祭礼。
也正因此,“冢”字常被引申为大、重、长、上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事”字在甲骨文里指“双手举长柄网捕捉猪或野猪”。
而早期的猪,不管家猪、野猪都是很凶恶的。
所以捉猪的人往往都是勇士。
因此“敢”字,在甲骨文里指的便是“徒手捉猪”。
据悉,慈惠宫原为供奉观音的马溪岩庙。
有一种说法,明代,为表示对阵亡戚家军的感激之情,战后重建的平和人把马溪岩改称慈惠宫,建起庙中庙,作为祭祀阵亡戚家军的场所。
这是有可能的。
至于,慈惠宫所采用的公猪祭,究竟是当年慰问戚家军的情景,还是古老的“冢祀”沿袭?我主张是后者。
有人认为“大众爷”的称呼源于“大总爷”或者“大将爷”,比较牵强。
闽台不少地方都信大众爷,都有大众爷庙。
这大众爷庙与有应公庙一样,都是阴庙,也就是亡魂庙,只不过大众爷庙多供奉战死亡魂,有应公庙多供奉无主的亡魂。
如台湾《噶玛兰厅志》记载:“大众庙祀开疆辟土御生番、死海寇诸难者”。
“大众”的真正意思应该是“大冢”,指合葬大墓。
在闽南人的神明世界里,“爷”多指武人出身的男性神明,如“关帝爷”。
如果“大冢爷”指合葬的战魂,大冢爷庙其实就是闽南版的战魂神社。
由于对大众爷民间信仰认识上的模糊,时过境迁后,集体的“大冢爷”被慢慢演化成个人化的“大众爷”,如慈惠宫黑脸大众爷被普遍认为是戚继光。
据史志记载,戚继光确实曾率戚家军在平和与倭寇打过大仗。
明嘉靖晚期,倭寇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其中曾五次进攻平和。
当时的平和山格一带(叫清宁里,也叫小陂)由于地处九龙江西溪支流河道交叉点,水上进攻方便,因而屡受倭寇侵扰。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数千名凶残的倭寇从潮汕窜入平和,所到之处,“焚劫杀掠不计其数”,平和人损失惨重。
当时平和人在山格一带组织自卫抵抗,据明太史公林偕春(云霄人)记载,说是“平和小陂倡勇于前……贼不敢迩”,可见当时的抗日是很成功的。
是年八月,再次进攻平和,结果又被平和人赶走。
次年二月,倭寇又发动第三次进攻,
不过这次避开了平和抵抗军的主力,从较为薄弱的东南部入侵,结果一直打到了当时叫大峰山的灵通山,并大大咧咧地在灵通山盘据下来,无恶不作。
还好被俞大猷赶走了。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不死心的倭寇集结兵力卷土重来,发动了第四次入侵平和的战争,这次进攻的目标是其屡次被打跑的山格一带,可见报复之心的强烈。
幸而,当时戚继光已经带着戚家军主力偷偷进入平和。
在戚家军与平和人出其不意的联合伏击下,倭寇被歼灭四百人,而戚家军仅阵亡80多人。
这就是值得平和人永远骄傲的洪濑口大捷。
从此,倭寇再也不敢踏进平和一步。
而慈惠宫成了平和人纪念抗倭大捷的“战魂神社”。
潮汕赛大猪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在厦门工作,鹭客社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