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参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无私奉献”。

编有主体课文《血染的实验报告》和《开天辟地》,“快乐读书屋”中编有《购买上帝的男孩》和《从天上偷来火种的人》。

通过对这几篇赞美古今中外为别人、为人类甘心奉献的人物事迹的学习,学生们定会产生崇敬之情。

在“能说会写”板块中编有“感谢”和“给助人老人的回信”,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了解感谢的技巧,习作既可以让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拓展,又可以再次练习写书信这种常用文体。

“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积累和知识介绍、“举办一次捐赠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扩展性、学科间的关联性和实践性。

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自己去体验、感悟,由衷地产生崇敬感,不可以刻板地说教和生硬地灌输。

7血染的实验报告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记叙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以生命为代价,出色
地完成了一次特殊的实验的事。

一天,卡尔•施密特在研究巨型毒蛇时不慎被毒蛇咬伤,他忍着剧痛,在5个小时里认真记录了被毒蛇咬伤后的生理反应,最后献出了生命。

他的记录成了科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使抢救被毒蛇咬伤的人的研究前进了一大步。

这件事反映了卡尔•施密特认真求实的科研品格,赞扬了科学家为科研事业、为人类的健康勇于牺牲的高尚精神。

标题“血染的实验报告”,用一个偏正词组概括的内容。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成果的表述形式,是专门描述、记录某项课题研究全过程与结果的报告类文体。

具体讲,就是以实验法为主进行观测、分析、综合、判断,如实地记录成文,这就是实验报告。

卡尔•施密特的关于毒蛇咬伤治疗的实验是用他自身当实验对象的,他的研究与记录都是他在被蛇咬伤后忍受剧痛、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进行的,最后他为科研而牺牲。

他的记录,就是实验报告。

这是以生命为代价的实验报告,是用血写就的实验报告,所以称为“血染的实验报告”。

〔结构分析〕
本文共5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对卡尔•施密特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完整地记叙卡尔•施密特所作报告的特殊时间、地点及起因。

这是事件发生的过程。

第2自然段写卡尔
•施密特在实验室里专心研究美洲巨型毒蛇,交代了事件发生的背景。

第3自然段写老科学家不慎被毒蛇咬伤。

第4自然段,具体写老科学家在知道自己将要死去的情况下,决心为人类留下人被毒蛇咬伤后的感受与生理反应的资料,于是,他忍受剧痛顽强做记录。

第5自然段写老科学家将“实验”记录一直记到停止呼吸,也写了老科学家这份记录在医学史上的重大意义。

〔语意理解〕
“芝加哥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的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博士是千千万万为科学事业捐躯的人中的一个。


句子用“芝加哥”起首,点明卡尔•施密特是美国的科学家,“血染的实验报告”写于美国的芝加哥。

“捐躯”,为崇高的事业牺牲生命。

科学事业是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事业,是造福于人类的事业,因此是崇高的事业。

科学研究总有风险,轻则损财伤身,重则失去生命。

历史上伟大的正义的科学家都是敢担风险的人,他们为科学甘愿奉献,不怕牺牲。

卡尔•施密特也是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的,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一句话具体勾勒出巨型毒蛇的凶猛形象。

3、4、5分句写毒蛇之大,在笼子中盘五六圈儿,说明蛇体很长。

蛇的
大小与蛇身长短有关,体长则型大,型大则力大,力大则凶猛。

第6、7、8分句描绘毒蛇之凶。

它被关在笼中也不安分,时刻准备攻击人类。

蛇的视力不强,它了解周围情况主要凭长舌。

蛇的舌头神经极其敏锐,能准确感知周围物体的性质、大小、远近,为其捕食、进攻作出判断。

“不时”,时时,经常不断地。

这条笼中的巨蛇,高抬头,频吐舌,正是它判断周围情况的表现,是随时准备进攻的表征。

蛇大,毒大,力大,又时刻准备进攻,自然其眼睛给人凶恶的感觉。

对蛇凶恶形象的描写,为下文老科学家被蛇咬伤做了铺垫。

蛇这样凶恶,自然危险四伏,靠近者随时有被伤的可能。

老科学家全然不顾,甚至还拿着它观察,抽蛇血化验,为科研事业他毫无畏惧。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的毒主要在蛇牙。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

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

蛇毒进入血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亡。

施密特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

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疼,四肢麻木时,清楚自己中蛇毒了。

“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几句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

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又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

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

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作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

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其意虽未言明,却使人明了,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

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

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

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

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

卡尔•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落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写作特点〕
1.新颖的文题。

用短句或词语概括内容是拟题的常规方法。

本文没有采取这个方法。

一方面作者知道标题是的眼睛,也是的一种包装,只有有创意,使标题新颖,才能具有吸引读者的巨大力量。

另一方面,在赞颂一个出色的科学家,而老科学家临终的行为正是在搞科研,其对被蛇咬后的生理反应的记录正是朴素的科研报告,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科研报告。

所以,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比拟的办法去拟定标题。

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巧妙地反映老科学家执著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老科学家的敬服、赞叹与纪念。

2.曲笔与直笔相互配合。

这也是作者艺术功力所在。

曲笔,委婉地表达;直笔,直白地表达。

曲笔与直笔有机相融,生动、耐读,也更能强烈地表情达意。

比如,第1段,直写卡尔•施密特的功绩,使读者一开篇便对老科学家的贡献有个概括的了解。

“67岁的他以生命作为代价,完成了一次特殊实验”,设置了一个悬念,既扣题目,又促人读文。

第2段写蛇的凶猛,是曲笔,全段无一个词语直写蛇的凶猛,也没写明它是毒蛇,而是在具体描写蛇的颜色、体长、脑袋、舌头、眼睛中,让读者自己产生蛇是凶猛的毒蛇的认识。

歌颂老科家至高至上的人品及对人类的贡献,是在通过写老科学家在负伤后超常的
表现后让人们自己悟出的。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为了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情境导入。

①播放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②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③齐读这句话。

④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

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

卡尔•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

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

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情景。

⑵精读课文。

①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②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③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的最强烈感受是什么?
④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⑤指导朗读4、5自然段。

⑶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做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呀,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2.积累内化。

⑴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⑵完成选择词语填空。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可以分为形声字和熟字加偏旁等方法认字。

⑵指导书写。

指导的重点:一类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博”容易误写成“”;一类是左右结构的字,如“损、惧、肤、燥”等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4.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再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8开天辟地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马克思说,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神话是人类在幼稚时期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虚构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在古代,生产力和人们的认识水平低下,对复杂的自然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幻想出一些有极大威力的神灵,这些神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反映了先人迫切的要求与美好愿望。

神话决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它是人类童年时代
虚构出来的,是把自然力加以拟人化的产物。

神话中的英雄都是神化了的人。

神话表面上歌颂神,实际上是歌颂人类征服自然、反抗强暴的胜利。

文题中的“开天辟地”,就是开辟天地的意思,指宇宙的开始。

人类在远古时就产生过疑问,这天地是怎样生成的?谁是天地的开辟者?在已有知识无法解释的情况下,就虚构出一些开天辟地的故事。

最早探讨开天辟地这个问题的当数屈原,他在《天问》中发出一连串关于开天辟地的疑问。

正式记载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出现在汉代初年的《淮南子》里。

大意说,上古还没有天地时,世界混沌一片。

后来出来阴神和阳神,苦心经营天地,最终使阴阳剖分,八方定位了,阳神管天,阴神管地,形成世界。

在这之前、之后,还有许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直到三国时,徐整吸收众多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也吸收南方少数民族关于“盘瓠”或“盘古”的传说,加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新的开天辟地的盘古,填补了鸿蒙时代的这一段空白,盘古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本文以神话传说的形式,讲述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地创造世界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坚强勇敢、勇于创造和富有自我牺牲品格的优秀民族,热情地讴歌了高尚的为征服自然的奉献精神。

〔结构分析〕
课文5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部分,写远古时的世界一片混沌,像巨大的鸡蛋,盘古孕育在大蛋里。

这是故事的起因,讲盘古的孕育。

第二部分,写盘古将天地劈开,又顶天立地支撑不让其合拢,直至累死。

这是故事的经过,讲盘古成熟后的伟业,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先写盘古孕育成熟了,发现眼前漆黑,便劈开混沌的圆东西,使天与地分开。

再写他头顶天,脚踩地,奋力支撑,并随天地的升高与加厚、身体也不断增高,直至天地不能重合,他也最终累死。

第三部分,写盘古死后泽被后人,仍造福于人类。

这是故事的结尾,盘古不仅开辟了天地,而且把一切献给人类,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语意理解〕
“传说世界在最古、最初的时候,天地不分,一片混沌,像个巨大的鸡蛋。


“混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庄子•应帝王》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南海的天帝叫,北海的天帝叫忽,中央的天帝叫混沌。

混沌没有七窍,和忽便用爷子、凿子给混沌凿七窍。

一天凿一窍,七天凿了七窍,结果混沌却死了。

这个故事虽滑稽,却已包含开天辟地神话的概念。

后来的传说中,混沌被丑化了。

比如《神异经》说混沌是个像狗又像人熊的野兽,是个“睁眼瞎”。

他抵触有德性的人,
却对恶人服服帖帖。

可见,人们对与黑暗差不多同义的混沌大无好感。

本故事用这一句开头,交代了故事的背景,表达人们对黑暗的厌恶,对光明的追求。

“天地的开创者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蛋里。


本故事中的盘古是作者综合以前诸多故事创造出来的。

中国南方瑶、苗、黎等民族流传的故事中把“盘瓠”两字音转为“盘古”。

盘古开天辟地,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推尊。

传说南海有绵亘三百里的盘古墓。

又说有个盘古国,一国人都以盘古为姓。

“随着一声巨响,蛋里轻而清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


“阴”和“阳”最初的意义指日光的向背。

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古代哲学家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比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肯定阴阳的矛盾势力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易经》把阴阳交替看做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庄子》体现道家学派观点,把世界之初解释为阴阳混沌,是盘古将混沌劈开,阴阳割离。

阳气轻而清,自然上升为“天”,阴气重而浊,自然下沉为“地”。

“刚劈开的天和地,相距是很近的。

盘古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支撑着,不让天地合拢。


盘古劈开天地,这是他创造世界的步。

因为天地分开前
是合在一起的,所以刚劈开也有重合拢的趋势。

如不采取措施,则前功尽弃。

另外,刚劈开的天地“相距很近”,天地空间太小,自然人们生活不会舒畅。

从以上两点考虑,盘古必须设法阻止天地合拢。

“只得头顶着天、脚踩着地”,用身体当做支撑物去支撑。

为了光明,为了人类的生存,盘古以血肉之躯奋力支撑着天地,他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故事到这里已为人们塑造出一个壮丽的巨人形象。

〔写作特点〕
塑造了一个富于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的英雄。

中国神话的主要特点,往往是赞美了一些英雄人物为实现某种理想,敢于斗争、勇于牺牲的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传统美德。

本文是体现这一特点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的盘古,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英雄。

为人民谋幸福的宏大理想,使他奋斗不息,他用自我牺牲去抗击死亡,将自己全部血肉与灵魂奉献给了一个光明、美好、可供后人自由共生的新天地。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盘古的行为与古代人民与自然作斗争的关系。

2.体会盘古为人类谋幸福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收集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激趣导入,了解文题。

①同学们喜欢神话故事吗,能把你收集到的神话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开天辟地》。

③能说说你对“开天辟地”这个词的理解吗?
⑵通读全文,理清层次。

①指名分段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③哪几个自然段意思相近,可以划为一大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⑶精读课文,理解体会。

①默读段,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天地的不同?指导学生
抓住反义词“轻”“重”“清”“浊”“上升”“下沉”这些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②自由读第二大段,你有什么感受?
③从第三段中感受到人们对盘古的赞颂了吗?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内容?指导学生背诵最后一段完成课后练习。

⑷指导复述,完成练习。

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每个自然段内容连起来说一说,建议学生用自己的话讲,可以用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但不要背诵课文。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由学生自主完成。

⑵建议学生阅读其他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3.迁移练习。

⑴认读生字。

①课文中的生字可以先让学生分类,按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可以运用形声字、熟字加减偏旁等方法。

②找学生指名认读。

⑵指导书写12个生字。

抓住重点进行指导,如“创”字左边是“仓”不是“仑”,“拢”字右边是“龙”不是“尤”,“孕”字的笔顺先写“累”和“衡”笔画较多,注意写字时摆好各部分位置。

4.实践活动。

⑴查找一些神话故事。

⑵可以召开一次神话故事会。

快乐读书屋四
购买上帝的男孩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徐彦写的一篇外国儿童故事。

故事讲一个孤儿邦迪由叔叔帕特鲁普抚养。

帕特鲁普在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昏迷不醒。

医生告诉邦迪:只有上帝能救叔叔。

于是,邦迪用1美元到处购买“上帝”。

一个老者深受感动,卖给邦迪一瓶“上帝之吻”牌饮料,又出钱请医疗小组把邦迪的叔叔治好。

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应当有爱人之心,愿为他人谋幸福,爱心就是“上帝”。

“上帝”从字面解,在中国,称为天帝,或叫玉皇大帝,俗称天老爷。

基督教把所信奉之神称为“上帝”。

天主教则称“天主”。

传说上帝神通广大,有仁爱之心,能普度众生,解救百姓。

〔结构分析〕
这篇故事共有8个自然段,依故事发展顺序讲述的,可分为四部分。

部分,写小邦迪用1美元到处买上帝,却总被店主赶出来。

第二部分,写一个老者将“上帝之吻”牌饮料卖给小邦迪。

这部分借小邦迪之口交代了他买上帝的原因,是为了救昏迷不醒的叔叔。

一个贫困的孤儿用仅有的1美元执著地买上帝救叔叔,感动了老者,老者卖给他一瓶“上帝之吻”牌的饮料。

第三部分,在老者的帮助下,小邦迪的叔叔得救了。

老者卖给小邦迪的“上帝”只是一种精神安慰,实际是老者花钱请医疗组治好小邦迪的叔叔的伤。

第四部分,老者给小邦迪的叔叔写信,说明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语意解释〕
“一个小男孩儿捏着1美元硬币,沿街一家一家商店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
1美元是微不足道的。

小邦迪的叔叔是建筑工人,收入不高,作为被叔叔抚养的小邦迪当然不可能有多少钱。

这1美元,也可能是省下的零花钱。

他要用1美元去为叔叔买救命的药,已经是“倾其所有”了。

“沿街一家一家地问”,可见他的执著。

他家家不落,生怕漏了一家店而漏了可能买到的“上帝”。

这是他对叔叔的爱的驱动使然。

小小年纪有如此爱心,怎不令人无比感动?“上帝”不是一般生活用品,也不是治病的药品,不能购买。

邦迪不懂这些。

他认为,医生是治病救人的,医生说的,自然是救叔叔的灵丹妙药,于
是便天真地认认真真地“沿街一家一家地买”。

这一举动看似荒唐,却映出小邦迪心灵深处的美好的东西———金子般的心。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者,满头银发,慈眉善目。


“老者”,老人。

“银发”,灰白的头发。

第1、2分句交代老板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是一个颇有阅历的人。

“慈眉善目”,形容仁慈善良的样子。

第3分句交代老板不但年纪大,而且心地很慈善。

他没有武断地认为孩子捣乱、恶作剧,而是从弄清真相入手,因为老者阅历广,预料此中必有原委;因为慈善,才会不以坏人之心度人,而以君子之意看人,才可能深入了解。

“那个老者是个亿万富翁,从一家跨国公司董事长位置上退下来后,隐居在本市,开了家杂货店打发时光。

那个医疗小组就是老者花重金聘来的。


“翁”,年老的男子,即老头。

“富翁”,泛指拥有大量财产的人。

本文中的老者是“亿万富翁”,他的财产已超过“亿”,该是一个大富翁。

“跨国公司”,指公司的业务超越本国,涉及两国或数国,说明老者的公司业务范围大,实力极其雄厚。

“董事长”,企业、学校或团体,常组建董事会作为本单位领导机构。

董事会的负责人叫董事长,他是这个机构的责权代表。

“隐居”,原指对统治者不满或有厌世思想而在偏僻地方居住,不出来做官。

本文仅指老者不再
担任董事长,也不再过问公司事务,在远离公司的地方居住。

“打发时光”,即消磨时间。

“重金”,巨额的钱。

这两句道出小邦迪叔叔得救的真相。

老者的身份决定他十分富有。

难能可贵的是这么有钱有势的人没有被铜臭污染,没有滋生霸气,仍然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纯洁、富有仁爱的心。

他不仅有慈祥的外表,而且有慈善的举动。

他能帮助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普通的孩子,也一定常向社会献爱心,施善举。

值得注意的是,献几美元或几百美元,一般人可能做到,而老者却是以“重金”聘医疗组,这就决不是一般人所为,不具备无价的爱心是做不到的。

“但你一定要永远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
这是点题句,也是总结全文的点睛之笔。

老者道出一个道理,上帝是虚拟的,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格体现。

世界是没有上帝的,因而靠上帝拯救生灵也是不现实的。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心。

有爱心,就会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关爱,一切困难与痛苦都可战胜,一切理想都可以实现。

老者在这里是在选择小邦迪的爱心,也在表明,之所以救助病人,正是追求爱、实践爱,更是在宣扬爱,他企盼爱满人间。

〔写作特点〕
1.在直叙中巧妙地插叙与补叙。

开场就直叙小男孩在买上帝,接着逐段沿着“买上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