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属温带干旱气候。
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份间冬季气温差异大,农业灌溉用水主要来自于祁连山积雪融化后的黑河水。
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两季不足一季有余,在小麦、胡麻、早熟马铃薯等夏作物收获后至土壤封冻前以及翌年春季玉米播种前,有大量0℃以上积温未被利用,冬春季耕地闲置,秋冬季自然降水不能充分利用等实际,有效提高光、热、土地、降水等自然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解决粮油争地争水的矛盾。
自2005年以来,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实际和自然气候条件,开展了冬油菜北移探索和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生产试验和推广。
通过2005-2009年的试验研究,
冬油菜每667m 2平均产量在200kg 以上,与传统油料作物胡麻和春油菜相比,新增油菜子30kg 以上,增产
30%以上,含油率较胡麻和春油菜高3%~4%。
冬油菜收获后可复种大豆、马铃薯、玉米、向日葵等作物,产量与质量可达到正茬种植的产品标准,有效提高了复种
指数,每667m 2增收500元以上,极大提高了单位土地
面积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现将张掖灌溉区冬油菜丰
产栽培技术规程总结如下,并供同类地区参考。
1 主要内容及适应范围
提出了张掖地区灌区种植冬油菜的基础条件产量
指标及构成因素,制定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适应于
本省河西灌区及同类油菜生态适宜区。
2 产量指标及构成因素
产量指标为每667m 2产量220~250kg ,种植方式根
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露地直播栽培。
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有:每667m 2保苗3.5万~4万,单株结荚125~150个,
每荚粒数18~20粒,千粒重2.8~3.0g 。
3 基础条件
海拔1284~1700m ,极端最低气温-22.7~-28℃,年降水量100mm 以上。
冬油菜对土壤条件要求比较严格,获得高产以轻壤、中壤为好,要求土层深厚、质地
好,含盐量低于0.2%,合理轮作,避免重茬和迎茬。
耕层有机质含量0.7%~2.5%,碱解氮30~60mg/kg ,速效磷
5~8mg/kg ,速效钾1.3~2.6mg/kg 。
4 生产技术规程
4.1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灌泡茬水,待土壤适宜作业时进行耕翻、耙耱,做到耕层深厚、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墒情充足以利播种。
每667m 2施农家肥
4~5m 3、纯氮8~10kg 、P 2O 5 8kg 、过磷酸钙41~55kg 或磷酸二铵15~21.7kg 、硼砂0.25~0.3kg 。
磷肥、硼砂全部作底肥,1/2氮肥作种肥,1/2氮肥作追肥。
结合浅耕施入全部底肥,然后及时耙耱,镇压保墒。
4.2 选用良种,适期早播 以陇油6号、陇油7号、陇油8号为主栽品种,搭配种植陇油9号等品种。
要求种子纯度和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5%。
种子处理通过精选和发芽试验以及其他措施,选择出饱满、整齐健壮、生活力强的种子。
播种量按每667m 2保苗4万株计算,如千粒重3g ,出苗率按80%计算,667m 2播量为0.3kg 。
适期播种,前作小麦、胡麻、豌豆、洋芋等夏作物收获后及时抢墒播种,以8月中旬播种为宜,最迟于8月底前播种。
采用机播,播深3~4cm ,
要求深浅一致,行距20cm ,播后及时耙耱保墒,保证播种质量。
4.3 田间管理 冬油菜出苗后,2片真叶时间苗,4片真叶时定苗。
在苗期用锄头进行干耧湿锄1~2次,可提高地温,促使幼苗早发快发,次年返青后再中耕一遍。
中后期管理:苗期灌一次水,避免大水漫灌;越冬前(10月下旬)灌水可根据田间土壤墒情而定;次年返青后抽苔期灌一水较为适宜;二水在开花期灌,可延长开花期;三水在终花期,可提高油菜的结荚、结实率,但此时浇水应注意天气变化,以免发生倒伏;以少灌为宜,以免发生贪青晚熟。
冬油菜是双子叶植物,在生育期间,田间杂草主要靠人工随时拔除。
追肥:在冬油菜返青期结合灌水适量追施氮肥;在冬油菜生长后期根外喷施硼肥或过磷酸钙水溶液,喷施浓度1%~3%,喷施次数1~2次,施用时间最好在17∶00-18∶00,也可与农药配合施用。
张掖冬油菜主要病害为软腐病,主要虫害为黑逢
张掖市冬油菜丰产栽培技术规范
刘 秦 缪纯庆 姚正良 方 彦 武军艳 孙万仓
(甘肃省张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张掖734000)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兰州730070)
基金项目: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200903002 -04) ; 现代农
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CARS -13)
通讯作者:姚正良
叶甲和茎象甲;软腐病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防治,隔7~10d 喷1次,连续防治2~3次;返青后立即用瓢甲敌防治黑逢叶甲;成虫期及时防治油菜茎象甲。
5 适时收获
冬油菜收获以油菜角果70%左右蜡黄时收获为
宜,油菜收割后一般堆放5~7d ,完成后熟作用,即可晾晒脱粒。
脱粒后的油菜子必须清除杂物,并充分干燥后在低温下入库,可采用散装或袋装堆放,做到颗粒归仓,确保丰收。
(收稿日期:2012-05-08)
新彩棉20号是由农五师农科所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棕色棉新品种,于2008年参加新疆自治区彩色陆地棉品种预备试验,2009-2010年通过新疆省彩色棉区域试验,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2012年5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在新疆彩色棉区试和生产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好、高产稳产、纤维品质优良、适应性强等特点。
1 亲本来源、选育过程及特征特性
该品种是2003年配置的组合,以早熟、抗病、高产棕色棉品系97-2作母本,以优质、早熟品系系9为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结合海南加代,对纤维品质、抗病性和产量性状进行定向选育而成的常规天然彩色棉。
生育期130d 左右,较早熟,属早熟品种类型。
植株松紧适中、健壮,呈塔形,株高65~70cm ,叶片中等偏大,叶色深绿,苞叶较大;中上部铃重5.8g ,铃较大、卵圆型、有明显喙尖,果柄长度中等,结铃性较强,整齐度较好,抗逆性较强;棉絮呈棕色且絮色均匀一致,含絮力好,吐絮畅且集中,易拾花;衣分42.19%,子指9.4g ,霜前花率92.64%。
种子发芽势强,出苗好,整个生育期长势稳健,整齐度好。
2 产量表现
2009-2010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彩色棉
花区域试验,2年平均每hm 2产子棉4489.95kg 、皮棉1857.6kg ,分别比对照新彩棉15号增产16.0%、29.0%,比对照增产极显著。
2011年新疆自治区彩色棉
花生产试验结果,平均每hm 2产子棉4655.85kg 、皮棉2005.5kg 、霜前皮棉1932.6kg ,分别比对照新彩棉17号
增产40.93%、52.37%、63.57%。
多点区试和生产试
验鉴定和生产示范表明,该品系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和
稳产性,增产潜力大。
3 抗病性与纤维品质
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品种抗枯、黄萎病鉴定结果,枯萎病病情指数为2.27,生长期黄萎病病情指数
56.00,属高抗枯萎病、感黄萎病类型。
而黄萎病剖秆病情指数为48.50,属耐黄萎病类型,在我所天然病圃中,田间表现零星发病。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HVICC )测定,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26mm ,整齐度指数85.2%,比强度29.15cN/tex ,伸长率6.3%,马克隆值4.07,短绒指数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3,成熟度指数0.87,符合纺织要求。
4 栽培要点
适宜在新疆的南、北疆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正常
年份适播期在4月5-20日,每hm 2种植24万~27万
株,收获密度22.5万~25.5万株。
化肥以基施为主、追施为辅,滴灌地根据棉花生育期需肥要求,适当增施花铃肥,每hm 2施标肥2100~2400kg ;6月初滴头水,8月
底停水,滴水周期7~10d ,生育期滴水10~12次,每hm 2滴水量4500m 3左右。
及时化控,化调时坚持早、轻、勤的原则,生育期化调5~6次。
一般在苗齐后或3~4叶、5~6叶期化调2-3次,每hm 2用DPC 7.5~15g ,现
蕾至初花期根据植株长势化调1~2次,每hm 2用DPC 15~30g ,7月5-10日打顶,打顶后7~10d ,每hm 2用
DPC120~150g 封顶,株高控制在65cm 左右。
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重点防治蚜虫、红蜘
蛛,棉铃虫根据发生情况适当进行防治。
(收稿日期:2012-05-31)
高产优质天然彩色棉新品种新彩棉20号
张 燕 曹 阳 夏红斌 严玉萍 朱 波 郭海玲 冯振秀 方 瑞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博乐83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