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4.15 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4d072880eb6294dc886c5f.png)
《短文两篇》讲课方案讲课剖析:教材剖析:《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有名漫笔。
本文牢牢环绕读书的正确目的、正确方法、重要作用等方面张开论述,平和流畅,笔法灵巧,语言精致。
全文好似一篇发言,针对性很强,从读书的三方面对世人谆谆教诲,充满了睿智的思辩色彩。
《囫囵吞枣》是一篇杂文,但也是一篇驳论。
对否定“囫囵吞枣”的见解进行了否定,正面论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要虚心,重要的书要频频阅读的见解。
两篇文章都思路清楚,见解精髓,风格平和可亲,丰饶启迪性。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好处。
环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依据不一样样的性格和需要去选择等问题。
文章是从三个层面张开论述的:第一,谈读书的好处。
作者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此后从正面加以论述,要言不烦。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对不一样样的书分别采纳选读、通读、精读等不一样样的方法,而且应当和谈论、作文相联合,学以致用,还要依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见解对读书的好处加以强调停提高,使文章立论更加圆满。
用《谈读书》这篇文章进行阅读讲课的要点就是突显精致的语言这个“点”。
《囫囵吞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编者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为了突显读书的重要性,惹起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自然,它也是相同是学习谈论文的一个“例子”。
讲课本文时,应把它作为上节课讲课的延伸和增补,让学生在比较中研究,在责备中运用,使两篇文章的学习互相不分。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学情剖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有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但关于像本文这样有深刻真理的文章,学生则简单出现: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的现象。
因此在讲课时要考虑让学生多读,要保证学生思疑问难的时间,要多让学生采纳合作、研究的方法来学习,要重视指引、多给学生激励。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不求甚解》(邓拓)《谈读书》(培根)](https://img.taocdn.com/s3/m/bf0757ff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b.png)
(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使用课件展示问题,让学生讨论、质疑
三、语句赏析
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对你有启发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四、拓展迁移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这几个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班门弄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驳论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教学反思】
教师可改变单纯的识记模式,组织学生依据文本信息编写“读书名言荟萃”等,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赏析语言,在溢美的氛围中积累语言。积累课外书中的名言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2.画出写读书目的、方法、作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批注。
组织学生讨论
三、美读探究
用“我发现______写得美,美在______”的格式练习写句子。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
【教学反思】
可以采用抓重点段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落实这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渗透新课标最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听读感悟
让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文章谈了些什么内容?
明确:(1)读书的正确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案1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5《短文两篇》教案1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754d3b4daef5ef7ba0d3ccb.png)
“2、道理论证。
运用排比,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3对比论证。
4、归纳论证
如“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现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 一个论据。
五、教师小结:
读书是一个奇妙的过程:他人的智慧,通过你的眼睛使它成为可见的,然后通过感觉的门廊,经过想象力的 天井,进入你心灵的空间,激起你心 中的波浪.
短文两篇
时间
2016年月日第周第课时
课题
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掌握“狡黠、咬文嚼字、味同嚼蜡”等重点字词,并简要了解作者。
2、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1、速读课文,理清思路。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三、互学释疑:(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题目,探究课文内涵。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用 的是哪 种论证方法?
2、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3、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二)、小组合作,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
4、整体感知:本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全凭观察得之)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7713fc67ec102de2bd89f1.png)
短文两篇教师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学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教学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_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_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等。
(2)马南邨,原名_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学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45964e650e2524de5187e81.png)
15.《短文两篇》一、新课标对《短文两篇》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
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
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
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
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谈读书》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
《不求甚解》是邓拓先生的一篇杂文,文章采用驳论,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教学两篇短文,要从内容、写法两方面进行突破。
内容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激发学生热爱读书,充分享受和汲取人类文化成果,做一个精神富有的人。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教学本文,宜采用"批注式阅读法"和"比较阅读法"。
批注式阅读法注重学思结合,注重自我评价;比较阅读法注重求同存异,注重比较辨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短文两篇(讲解)(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5课 短文两篇(讲解)(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d613ea65727a5e9856a61c3.png)
短文两篇【学习要点】对比论证☆课堂探讨☆要点一:对比论证【探究活动】本文所用的对比论证及作用【教师释疑】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回答问题的格式:通过(某物)与(某物)进行对比,突出了(某物)***的特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讨论明确】示例: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课堂提升】《敬业与乐业》节选第二要乐业。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
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
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
他们的日子真难过。
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
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
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
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
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语文)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1f059eed1a37f111f1855bb8.png)
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1、名言导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培根邓拓2、补充文体知识: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3、给加点字注音:狡黠.()咀嚼.()诘.难()死抠.()豁.然()迂腐..()4、解释词义:味同嚼蜡:吹毛求疵:寻章摘句:不求甚解:咬文嚼字:豁然贯通:三、朗读课文,自学生疑。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四、学习释疑,探究课文内涵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6d327dbceb19e8b9f6bab3.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课设计短文两篇教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寄语知识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 . 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教课能力目标:培育学生采集资料. 办理信息的能力 .目标感情目标:认识读书的好处;养成优异的读书习惯教课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领会学习.重点教课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 . 比喻论证 . 驳论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教课自主.合作. 研究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 . 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 年因行贿为国会弹劾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 年冬因为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 《漫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首创英国漫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 1912--1966 ),邓拓的笔名,今世作家. 杂文家 . 历史学家 . 有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 . 主要著作有 : 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 . 杂文集《燕山夜话》 . 《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 . 《邓拓诗选》等 .一. 自主学习1.给以下加粗字注音 .(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 .(1)培根, ________国哲学家 .________家,著有 ________.________等.(2)马南邨,原名 ________,今世作家 .《囫囵吞枣》一文选自杂文集 ________.3. 阅读下边一段话,谈谈这段文字的看法是什么?作者采纳什么方法论述这一看法的?“读史令人理智,读诗令人灵秀,数学令人周密,科学令人深刻,伦理学令人盛大,逻辑修辞之学令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学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第一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一样种类的求知目的?重点是解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关于不一样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如何的的见解?《囫囵吞枣》6.课文说“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7.“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近似于“囫囵吞枣”?【精读精练】9.“盖天生才华好像自然花草,读书而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能否合适?10.《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如何论证这双方面的内容的?11.《囫囵吞枣》一文是如何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联合从而辩驳对方的?【主题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以下问题.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①有一句有名的格言:“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 ”这句格言自己,也是真谛 .②人们老是很敬爱发现真谛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谛. 其实,要发现真谛,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其实不简单. 真谛常常就在你的身旁,能不可以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擅长思虑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研究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 . 定律 . 学说的发现者 . 创立者,差不多都很擅长从渺小的 . 屡见不鲜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为“!”〕,找到了真谛 .④就拿沐浴来说,是一件特别一般的事情. 可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沐浴水时,水的旋涡老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 这是为何呢?谢皮罗牢牢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频频的实验和研究 .1962 年,他发布了论文,认为这类旋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假如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类旋涡;因为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沐浴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沐浴水的旋涡是相同的. 他还断言,假如在南半球,沐浴水的旋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旋涡. 他的这类见解,惹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整正确.⑤不足为奇 . 在60 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 . 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类蚯蚓 . 这是为何?这个疑问,惹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发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没法超越大洋,它的这类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以后裂开分成了两个洲. 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发源》一书.⑥最风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 . 他看到儿子睡觉时,突然眼珠子转动起来 . 他感觉奇异,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刚做了个梦 . 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 . 老婆 . 街坊为实验对象,进行了频频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 现在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 转动的时间,丈量人做梦的次数 . 梦的长短 . ⑦沐浴水的旋涡 . 蚯蚓的分布 . 做梦,这些都是很平时的事情 . 可是,擅长“打破沙锅问究竟”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建,有所行进.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案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其实不神奇,真谛其实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以后,必能发现真谛.12. 关于上边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解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们老是很尊敬发现真谛的人,认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谛.B.要发现真谛,说难也不难,说简单其实不简单 .C.真谛出生于一百个问号以后.D.科学其实不神奇,真谛其实不遥远.13. 下边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14. 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A.举例论证 B .道理论证 C .比较论证 D .比喻论证15.本文谈到的发现真谛一定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第③自然段中加“[]”的词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拓展提高】1.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增补交流:◎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仔细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 . 他马上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而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 每当夜晚严寒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 . 他就用这类方法驱寒坚持读书. 因为苦读书,以后终于成为我国有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王亚南睡三脚床 .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弘愿,热爱读书 .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地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 每日读到深夜,疲惫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马上下床,伏案夜读 . 每日这样,从未中止 . 结果他年年都获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 他因为少年时勤劳刻苦读书,以后,终于成为我国优异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奋斗识遍天下字;奋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可以一灵机一动就加班加点搞突出. 要想获取成功,必须持之以恒,持之以恒,决不可以时而勤劳时而懒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纳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 . 当你对书的内容真切有了透辟的认识,抓住了全书的重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本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辟,就愈有薄的感觉. 假如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商讨,在每页上加添解说,增补参照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 所以,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2.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好( hǎo)读书时不好 (h ào) 读书,好 (h ào) 读书时不好( 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阅读的最大原由是想摆脱平庸.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出色: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 ——余秋雨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获取欣慰,书是一世最好的朋友.——金庸为中华之兴起而读书!——周恩来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ae39bf02d276a200292ede.png)
14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分配2课时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
(播放PPT课件)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领略精辟观点(播放PPT课件)培根不但博学多才而且机智过人,培根的文笔如何呢?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透彻的智慧。
下面就请同学们到书中去领略哲人的精辟观点。
1.几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圈点批注:作者谈了读书的哪些方面呢?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2.梳理内容结构(板书)(一)目的:怡情傅彩长才(二)方法:推敲细思;不同的书阅读方法不同;读书讨论作文结合(三)作用:塑造性格;弥补缺陷三、探究雄辩的力量(播放PPT课件)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培根能够把最深刻的道理讲得清楚明白,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一起探究雄辩的力量。
1.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语段观点,归纳论证方法。
2.小组展示学习成果(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方法:归纳说理,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94c7bff2af90242a995e510.png)
15、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唯、论理、滞碍”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背诵两文中的名言警句,加强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教学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谈读书》一、导入新课“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同学们都听过,它是谁说的?对,培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读读他的《谈读书》。
二、简介作者三、师生共同研读(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语及自己喜欢的语句。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二)理清文章论证思路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逐层深入读书的作用(三)聚焦论证方法,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比喻论证如:“读书补天然之不足,……读书应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对比论证如:“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归纳论证如:“读史……读诗……凡有所言,皆成性格”(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提问:本文富含哲理、论断精辟,警句纷呈迭出。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感受。
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联系自己读书的体验来读,历求使他们在读书和做人方面获得更多的启示。
板书设计: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谈读书》读书的方法立论比喻论证读书的作用归纳论证第二课时学习《不求甚解》(一)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默读课文,思考: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至解的含义的?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学生讨论明确:1、“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dc09291eb91a37f1115ce6.png)
第十五课《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3.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情况。
【设计意图: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读书名言】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
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读一读,记一记: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2.名言警句: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名人读书的趣事:1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2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苏秦,东周洛阳人。
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
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8053d912e3f5727a4e96215.png)
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石泉县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 短文两篇教案2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短文两篇。
【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
![【新】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efb08e043323968011c92da.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短文两篇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怡情()(2)诘难()()(3)滞碍()(4)吹毛求疵()2.填空.(1)培根,国哲学家. 家,著有.等(2)马南邨,原名______ ,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二.合作学习:《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弓I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拓展提升】教学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15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90c18dcf12d2af90342e6c0.png)
15 短文两篇❶教案➷目标定位知识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能力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重点)2.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3.了解立论文和驳论文的不同特点。
(重点)情感目标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难点)目标定位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唾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
:《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2.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不求甚解》:提问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提问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提问3: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i。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及两篇
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来看看,
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2、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3、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一)语音
1、狡黠“xiá”不能读成“ jié”
2、咀嚼“jǔjué”不能读成“ zuǐjiǎo”
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
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huò”不能读成“ huo”
7、相似“sì”不能读成“ shì”
8、曲解“qū”不能读成“ qǔ”
9、大而无当“ dàng”不能读成“dāng”
10、迂腐“yū”不能读成“ yú”
(二)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7、胸肺:“肺”不能写成“月市”。
8、滥加粗暴:“滥”不能写成“烂”。
9、要诀:“诀”不能写成“决”。
10、独到:“到”不能写成“道”。
(三)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8、不求甚解: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
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作深入理解。
9、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贬义)。
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
实质。
10、豁然贯通:形容(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11、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12、开卷有益:读书有益处,有收获。
(四)常识
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
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
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
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
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
成立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
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
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
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朗读课文,探讨: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⑴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⑵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2、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3、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
“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
说说比喻说理的
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
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
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预见会出现下列情况)
生1:《谈读书》是培根哲学智慧和治学经验的结晶。
文中的观点很精辟,见解很深刻,特
别是“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这一观点,实乃真知灼见。
因为读书,我
们从狭隘走向宽容,从无知走向通达,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我走向宇宙,我发自内心地道一
声:我爱读书!
生2:前几天,看到一则网络消息:“读书无用论抬头,福建农村中学生三成辍学”,青少年厌
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青少年往往被眼前的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现象迷惑,感到
读书无用、吃亏,再加上大学收费颇高,家庭不堪重负。
辍学现象的产生有社会根源,也有辍
学学生自身的因素。
读了《谈读书》,我对此现象深感忧虑,缺少知识的滋养,这些辍学的孩
子前景堪忧。
生3:“读书的态度——推敲细思”,这一点我做得很不够。
书是读了不少,可都是囫囵吞枣,
结果弄得自己精疲力竭,而又两手空空,岂不痛哉?
六、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式。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
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并发现优秀提纲笔记。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
并对一些重点进行分析。
⑴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六、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
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
话。
)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
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
象。
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射箭……漫步……骑术……,”用比喻的方法论证读书可以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板书设计】
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
谈读书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