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总3份试卷)2020年武汉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这种净水器的入水口在下方,其优点是()
A.使水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
B.能够吸附杂质
C.可以将硬水软化
D.不易堵塞活性炭孔
【答案】D
【解析】活性炭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入水口在下方,出水口在上方,这样做的优点是难溶固体不会沉积在活性炭表面,同时使除去异味和不溶性物质的效果更好。
2.在一密闭的容器中,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容器内各相关量与时间(从反应开始计时)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B.C.
D.
【答案】A
【解析】一定质量的碳粉与过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A、气体的分子数不变,C
+O2 点燃
CO2,故A正确;B、气体的质量应增加,故B错误;C、氧气是过量的,固体质量最终应变为
零,故C错误;D、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必然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3.已知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且x - y = 9 ,该粒子符号可能为
A.K+B.Cl―C.Cl D.Ar
【答案】B
【分析】当x-y=9时,即x=9+y,核外电子数为2+8+y,两者不相等,且2+8+y>9+y,所以该粒子为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
【详解】A、K+属于阳离子,由分析可知,题中需要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B、Cl―属于阴离子,由分析可知,题中需要阴离子,故符合题意;
C、Cl属于原子,由分析可知,题中需要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D、Ar属于原子,由分析可知,题中需要阴离子,故不符合题意。
4.下列有关物质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通电发光B.煤炭燃烧C.木材制成桌椅
D.冬天窗花形成
【答案】B
【分析】
【详解】A、灯泡通电发光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煤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C、木材制成桌椅过程中,只是木材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冬天窗花形成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A.倾倒液体
B.闻气体气味
C.点燃酒精灯
D.检查气密性
【答案】C
【详解】A、倾倒液体的方法:标签向着手心,瓶塞倒放,试管倾斜,试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A操作正确;
B、气体的闻味方法:用手扇着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闻,故B操作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故C操作不正确;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方法是:连接好装置,把导管伸入水中,双手紧握容器的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D操作正确。
故选:C。
6.在某密闭容器中,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代表氢原子,“”代表氧原子,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变化1中发生了物理变化
B.变化Ⅱ中发生了分解反应
C.该密闭容器中,变化前后所有的物质均为氧化物
D.在变化Ⅱ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答案】C
【解析】A、由变化Ⅰ中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正确;
B、由变化Ⅱ的微观示意图可知,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该反应有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
反应,选项正确;
C、由示意图中物质的构成可知,有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由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选项错误;
D、在变化Ⅱ中,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选项正确,故选C。
7.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检验甲烷燃烧有CO2生成
B.读液体体积
C.将带有残留液的滴管倒持
D.吹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检验甲烷燃烧有CO2生成,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正确;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错误;C、将带有残留液的滴管倒持,会使残留液倒流,腐蚀胶头。
故错误;D、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要用灯帽盖灭,故错误;故选A。
考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二氧化碳的检验
8.“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B.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C.2Al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D.氧气和铜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答案】B
【详解】A.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改变,选项错误;
B. 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获得能量,分子的能力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选项正确;
C. 2Al3+的“3”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3N中微粒的3表示3个氮原子,选项错误;
D. 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选项错误。
故选B。
9.下列具有还原性的一组气体是
A.CO2和CO B.CO和C C.H2和CO2D.H2和CO
【答案】D
【详解】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但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故A不正确;
B、碳具有还原性,但不是气体,故B不正确;
C、氢气具有还原性,但二氧化碳没有还原性,故C不正确;
D、氢气和一氧化碳均是具有还原性的气体,故D正确。
故选D。
10.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
B.t1℃时,a点表示乙的饱和溶液
C.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一定有晶体析出
D.t2℃时,将甲和乙各1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在比较物质的溶解度时,需要指明温度,故A错误;B、t1℃时,a点表示溶质质量小于15g,所以该点是乙的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甲溶液的状态不能确定,所以从t2℃降温到t1℃,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C错误;D、t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均大于15g,所以将甲和乙各15g分别加入100g水中,均能完全溶解,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11.在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中,没有用到的净水方法是()
A.静置沉淀B.加絮凝剂C.投药消毒D.蒸馏
【答案】D
【解析】自来水厂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实验室常用蒸馏的方法。
故选D。
1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
B.酒精挥发
C.氢气燃烧
D.冰雪融化
【答案】C
【解析】A、矿石粉碎是矿石形态的转变,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是酒精由液体变为气体,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氢气燃烧后生成水,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符合题意;
D、冰雪融化是水由固体变为液体,没有新物质的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向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不同质量的铁粉所呈现的信息如下表:
Fe质量/g 5.6 11.2 16.8 22.4 28
Cu质量/g 6.4 12.8 19.2 22.4 22.4
根据信息,下图所示关系正确的是
A.B.
C.D.
【答案】B
【分析】该反应中生成的铜的最大值是22.4g,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可知反应时铁与铜的质量比是56:64=7:8。
【详解】A、图象中铁与铜的质量比是16.8:19.2=7:8,但由提供的数据可知,当生成19.2g铜时反应并未停止,所以该图象中铜的最大值是19.2g与实际不符,故错误;
B、图象中铁与铜的质量比是16.8:19.2=7:8,但由提供的数据可知,当生成22.4g铜时反应已经停止,故正确;
C、图象中铁与铜的质量比是22.4:22.4=1:1≠7:8,故错误;
D、图象中铁与铜的质量比是22.4:27≠7:8,故错误;
故选B。
14.下列化学符号或符号中“2”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A.2H--2 个氢元素B.O2--2 个氧原子
C.2N2--化学式前的2 表示2 个氮分子D.CO2--二氧化碳中含有2 个氧原子
【答案】C
【详解】A、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2H中的“2”表示氢原子的个数为2,故A不正确;
B、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B不正确;
C、标在分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2N2中的“2”表示氮分子的个数为2,故C正确;
D、标在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D不正确。
故选C。
15.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液体喷出B.污染试剂
C.酒精溅出D.读数偏大
【答案】C
【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1/3,会导致液体沸腾喷出伤人,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时,用自来水冲洗,会使滴管沾有自来水,自来水中含有一些可溶性杂质,所以能污染试剂,故B正确;
C、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故C错误;
D、用量筒量液读数时,视线偏高(俯视)会导致读数偏大;故D正确;故选C。
16.2018年我国共发射火箭38枚,发射次数首次荣登世界第一。
其中之一是三级捆绑式液体运载火箭,
其助推器和子一级、子二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8N2 + 2N2O4点燃
2CO2 + 4H2O + 3N2,子三级发
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 + O2点燃
2H2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N2O4属于氧化物B.两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C .两个反应中元素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
D .C 2H 8N 2中各元素质量比为1:4:1 【答案】A
【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详解】A 、N 2O 4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含有氧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A 正确;
B 、
C 2H 8N 2 + 2N 2O 4
点燃
2CO 2 + 4H 2O + 3N 2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一,不属于化合反应,故B 不正确;
C 、C 2H 8N 2 + 2N 2O 4
点燃
2CO 2 + 4H 2O + 3N 2中,反应物中的氮元素在化合物中,生成物的氮元素在氮气中,
N 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中化合价发生改变,故C 不正确; D 、C 2H 8N 2中碳、氢、氮的质量比为()()()12218142::=2:76:⨯⨯⨯,故D 不正确。
故选A 。
【点睛】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1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滴加试剂
B .检验氧气
C .连接仪器
D .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详解】
A 、胶头滴管加液时,既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应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0.5cm 处,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B 、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C 、连接仪器时,应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8.下列过程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冰B.铁矿石炼铁C.风力发电D.石蜡融化
【答案】B
【详解】A、水结冰,属于凝固,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铁矿石炼铁,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C、风力发电,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石蜡熔化,属于熔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 B.乙是反应物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26∶12 D.物质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A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减少的是反应物,由表格信息可知乙的质量增加了25克,是生成物;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减少了20克,是反应物,所以推断:反应后甲的质量X=18+1+2+32-26-2-12=13,甲在反应中质量减少的质量=18g -13g=5g,是反应物。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g,故A正确;
B、乙是生成物,故B错误;
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20g:25g=4∶5,故C错误;
D、物质丙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20.概念间在逻辑上有如图所示的部分关系,对下列概念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B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C .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包含关系
D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答案】B
【详解】A 、纯净物与混合物是并列关系,故A 错误;
B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对化学反应、的不同分类方法,有些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比如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二者是交叉关系,故B 正确;
C 、单质与化合物是并列关系,二者都属于纯净物,故C 错误;
D 、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并列关系,故D 错误。
故选: B 。
二、填空题
21.2017年12月28日石济客专首列高速列车抵达平原东站,平原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1)铺设轨道用到大量钢铁,用一氧化碳与赤铁矿(主要成分为氧化铁)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2)制造“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使用了大量的铝合金材料,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_____,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_____。
(3)从金属的原子结构看,金属易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根本原因是______。
【答案】232
3O 3CO Fe Fe CO +=+高温
大 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易被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分析】(1)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合金特点及铝金属的特性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金属元素的核外电子分布特点分析金属易于其他物质反应的原因。
【详解】(1)根据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其化学方程式为:
2323O CO Fe Fe CO +=+高温
;
(2)合金的硬度大于其成分金属,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在空气中,铝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铝易被氧气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
(3)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点睛】
掌握金属的性质与合金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2.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即观察、辨识宏观现象,建立符号、微观和宏观
之间的联系。
(1)图1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图。
从宏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图1中转化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试写出转化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
(2)图2表示氯和溴元素(Br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氯原子和溴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图3表示溴单质(Br 2)与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生成的两种物质均为酸,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氧元素 22612626CO +6H O C H O 6O +光
叶绿体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2Br +H O=HBr+HBrO
【分析】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溴气和水反应生成溴化氢和次溴酸。
【详解】(1)图1表示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循环图,从宏观角度看,图1中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氧元素;图1中转化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转化②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生成葡萄糖和氧气,转化②的化学方程式为22612626CO +6H O C H O 6O +光
叶绿体。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故氯原子和溴原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由图3可知,溴气和水反应生成溴化氢和次溴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2Br +H O=HBr+HBrO 。
【点睛】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3.化学对人类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选择一种适当的物质填空(填字母):
A 干冰;
B 活性炭;
C 钛合金;
D 石灰石;
E 碳酸氢铵;
F 硅晶片;
(1)用以生活净水的是_____;
(2)用以制造手机芯片的是_____;
(3)用作化肥的是_____;
(4)可用于制造C919大飞机的金属材料是_____;
(5)炼铁中用到的是_____。
【答案】B F E C D
【详解】(1)活性炭有吸附性,能吸附颜色与异味,可用以生活净水;
(2)半导体硅是制造手机芯片的材料,所以制造手机芯片的关键材料是硅;
(3)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肥料;
(4)钛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大等优良性能,是用于制造C919大飞机的金属材料;
(5)炼铁中石灰石将矿石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炉渣。
答案为:BFECD
24.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下列做法合理的是_____.
A 霉变大米蒸煮后食用
B 为保障腊肠肉质鲜美,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
C 做蛋糕时加入少量的小苏打,使它更松软
D 用甲醛溶液浸泡荔枝,以保鲜防腐
【答案】C
【详解】A、霉变大米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有毒,在一般的高温下不能分解,所以蒸煮效果不大,蒸煮熟的大米仍含有黄曲霉毒素,不能食用,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为保障腊肠肉质鲜美,添加过量的亚硝酸钠,亚硝酸钠能致癌,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做蛋糕时加入少量的小苏打,使它更松软,选项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甲醛有毒,所以不用甲醛溶液浸泡荔枝以保鲜,选项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三、实验题
25.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如图所示.
(1)刚开始预热,试管②中立即产生气泡,但石灰水不变浑浊,其原因是什么___?
(2)继续加热,观察到石灰水逐渐变浑浊,黑色粉末中出现红色物质.请你写出试管部分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C+2CuO 高温
2Cu+CO2↑,CO2+Ca(OH)2═CaCO3↓+H2O
【详解】(1)开始加热时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故填:开始排出的是试管内的空气;
(2)试管中碳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
故
填:C+2CuO 高温
2Cu+CO2↑,CO2+Ca(OH)2═CaCO3↓+H2O。
26.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验证一氧化碳的部分性质并验证产物。
(1) 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该反应的还原剂是_______。
(2) 实验过程中,C中的现象是_______,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D处点燃的目的是_______。
(3) 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由是_______。
【答案】CO+CuO Δ
Cu+CO2CO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防止有毒
的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观察C中现象就可证明
【分析】(1)根据B中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做还原剂;
(2)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根据反应的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并从环保角度进行分析;
(3)从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排空气,观察C中现象进行分析;
【详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B中的反应是CO+CuO Δ
Cu+CO2,
该反应中一氧化碳得氧发生氧化反应,一氧化碳是还原剂;故填:CO+CuO Δ
Cu+CO2;CO;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二氧化碳能使澄凊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以看到C中澄凊的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点燃能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填: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3)甲同学认为A装置用于证明一氧化碳不能和石灰水反应,乙同学认为省略A可达到同样的目的,理
由是: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观察C 中现象就可证明。
故填:为了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反应前已经通入一段时间的一氧化碳,观察C 中现象就可证明。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题目难度不大。
四、计算题
27.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测定黄铜中铜的含量时,取黄铜样品40g ,放入烧杯中,向其中加入20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的总质量为239.6g 。
请计算: (1)产生氢气的质量_____;
(2)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
【答案】(1)0.4g ;(2)67.5%
【详解】(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氢气质量:200g+40g-239.6g=0.4g ,故填:0.4g ; (2)解:设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为x
2442Zn
H SO =ZnSO H 65
240g x 0.4g 6540g x =x=32.5%20.4g
++↑⨯⨯,
故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1-32.5%=67.5%
答:氢气质量0.4g 铜质量分数67.5%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
1.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化学式:C22H34O3; 相对分子质量:346)。
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酸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B.银杏酸分子中含有一个O3分子
C.银杏酸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1:17
D.银杏酸为氧化物
【答案】A
【详解】A、银杏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是(12×22):(1×34):(16×3)=132:17:24,则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
B、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不含O3分子,故错误;
C、银杏酸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是(12×22):(1×34)=132:17,故错误;
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而银杏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升温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闷热天气鱼塘缺氧是因为温度和气压都高
D.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答案】D
【详解】A、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都是溶液,例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故A错误;
B、升温不一定可以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例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饱和氢氧化钙溶液升温后,溶解度变小,有溶质析出,仍为饱和溶液,故B错误;
C、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气压降低而减小。
闷热天气鱼塘缺氧是因为温度高和气压低原因,故C错误;
D、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能将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故D正确。
故选D。
3.富硒大米中的“硒”是指( )
A.元素B.原子C.分子D.离子
【答案】A
【详解】富硒大米中的“硒”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属于元素。
故选:A。
4.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不合理
...的是
A.家用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隔离可燃物
B .用水浇灭民宅火灾 ——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 —— 提供充足的氧气
D .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档案室火灾 —— 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
【答案】B
【解析】可燃物燃烧时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是:隔绝可燃物、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三者具备其一即可。
【详解】A .家用燃气着火时关闭阀门属于隔离可燃物灭火,故A 说法合理;
B .用水浇灭民宅火灾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灭火,着火点是个物理量,不能改变,故B 说法不合理;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提供充足的氧气,故C 说法合理;
D .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档案室火灾是隔绝氧气和降低温度而灭火,故D 说法合理。
故选B 。
5.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O 2
B .SiO 2
C .MgCl 2
D .KClO 3 【答案】B
【解析】A 、O 2是由氧元素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B 、SiO 2是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且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选项正确;
C 、MgCl 2是由镁、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 、氯酸钾是由钾、氯、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点睛】
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6.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来制取氧气,其化学方程式为:2KClO 32MnO Δ2KCl +3O 2↑现对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正确的是
A .
B .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