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中考下学期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
(唐)马戴
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
意思:________
(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
(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
5.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

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

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B.“俗子胸襟谁识我”运用反问修辞,强调了自己不被“俗子”理解的处境以及知音难觅的无奈与苦闷。

C.“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运用典故,抒发了词人因不被丈夫理解,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D.全词塑造了一位关心国家命运,不愿为女子身份束缚,情愿忍受世人的不理解,也要奋发做出一番事业的女英雄的形象。

(2)请简要赏析词中加线的句子。

8.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对这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气势飞动。

作者纵笔酣写山川的壮美,赋予它强烈的感情。

沉郁的声调,产生闷雷滚动般的效果,使人心灵震撼。

B.“山河表里潼关路”,突出写潼关的险要。

这里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多少次关系着兴亡的战斗在这里展开。

C.“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两句,是说遥望那片秦代人、汉代人乃至历代人曾经走过的土地,不禁感慨之。

诗人感到,历史在他面前一页页地翻开,无情地宣示王朝更替不可避免的现实。

D.这首曲借凭吊洛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

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寂寞
卞之琳
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
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诗中的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
(2)请谈谈你对诗歌中画线语句的理解。

15.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南安军
【宋】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诗尾联“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6.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
怕。

那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1)前人在评价这首曲子时,认为这首曲子极富艺术魅力,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2)这支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3)曲子通过白描式的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诗歌鉴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

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①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反衬、视听结合)的手法来写景;②“归鸟”“僧语”是动景,“云壑”“楼”是静景;③以“归鸟”和“僧语”衬托出“云壑”和“楼”的静;④突出夜晚翠微寺的清幽、宁静。

(2)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3)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分析】⑴本首诗的意思是梅花岭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可见杂质充满了乡愁,成了囚徒,无颜回归故里,只想战死沙场。

据此归纳: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山河将存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句将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⑶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尾联的意思是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薇在首阳山头。

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被俘押解,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作者引用典故“伯夷、叔齐的故事”以此抒发作者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或答“祖国山河万世永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也可)
⑶至死不渝,以死明志,保持爱国的节操;誓死报国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判断。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

3.(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2)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3)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4)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此题需要掌握句子的翻译,本诗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感叹。

转笔抒写眷念故土、怀念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结合题意据此作答: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
宽。

意思是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点的理解。

“南冠”引用楚国人锺仪被俘后仍戴着“南冠”(楚国的冠)的典故,属于运用典故,结合写作背景和诗句“ 三年羁旅客”可以看出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的经历。

看似平静,但在平静的叙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与无限的沉痛。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醒:“ 已知泉路近”,结合诗句“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此时,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到孝于母,新婚妻子在家孤守,想起这一切,诗人内心自然涌起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的依恋不舍。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本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表明作者已经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永垂史册,表现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是:都有强烈的爱国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不同处:《别云间》“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还不到了诗人对故乡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无限依恋不舍。

故答案为:⑴ 1、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2、无限美好的江山落入敌手,令人垂泪。

从今以后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怎么能说天地很宽呢?
⑵诗人运用典故,抒发了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⑶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此即别之难。

⑷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读四局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句意,结合题干的要求,找准诗句,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考生在平时要掌握常见的写作手法,如:象征、烘托、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等,结合具体的诗句、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归纳、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在识诗句中流露的思想情感,注意进行对比阅读,找准异同点。

4.(1)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解析】【分析】(1)“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作者称赞孙权是借古讽今,借孙权的英雄事迹来讽刺统治者节节败退,不求收复山河的行为,也表达了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带领大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故答案为:(1) 运用叠词,形容时空之漫长、久远,也表现出诗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含蓄地表达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希望能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

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主旨的能力。

本词采用借古讽今写法的作用,明确借所借内容及讽喻内容即可。

5.(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⑴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

青衫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身为男子,尚且有泪湿衣裳,知音难遇的想法。

作为一名深闺女子,不觉泪湿衣襟,知音难遇之感更甚。

因不被世俗了解,纵有凌云壮志,也难展抱负。

思及此,伤心落泪,真实反映了一个刚踏上革命道路的革命者,内心的担心与忧虑。

⑵考查赏析重点诗句。

运用了对比,作者把自己的身、心与男子的身、心对比,塑造了一个身不能为男子,心却不输男子的女侠形象。

能冲破家庭的牢笼,走上革命的道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反抗,显示她巾帼英雄的本色。

故答案为:⑴"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

词人泪湿衣裳,
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⑵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重点词语,结合相关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诗句的赏析能力。

赏析诗句一般来说要仔细审读诗句,注意观察诗句的特点,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句式特征等方面,联系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分析理解。

6.(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

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

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

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

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

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

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

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

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7.C
解析:(1)C
(2)示例1 :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表现了秋瑾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示例2:运用对比,将女儿身和男儿心进行对比,表现自己的巾帼英雄情怀。

示例3:"身"与"心"音近,“列"与"烈"音同,起到了音律和谐、反复唱叹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