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腹部超声检查的基本程序与操作方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证患者隐私。
第一节 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二、超声诊断仪电源与接地 首先,超声诊断仪可以处于关闭、备用、开启三种不同的电源模式。
其次,①稳定的电源供应 先关主机电源开关 最后关闭稳压电源开关 ②固定的接地装置(需要定期检查)
第二节 超声探查前准备
一、机器的准备:
1.校对电源 超声探测方法
三、超声探测手法: 3.十字交叉法:
即纵横平面相交扫查法。对某一切面为圆形图像时为了鉴别是圆球 形抑或是管形,即可采用此法予以纵横相交切面可资识别
4.对比加压扫查法: 即用探头加压腹部,并于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观察回声有无变
化,可予鉴别真假肿块。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四、超声扫查切面和图像方位 (一)、矢状面扫查(纵切面):以扫查面由前向后并与人体的长轴平 行。 (二)、横向扫查(横切面、水平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长轴垂直。 (三)、斜向扫查(斜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成一定角度。 (四)、冠状面扫查(冠状切面或额状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侧腹部 与人体额部平行,亦属于纵切面的一种
2.操作面板使用——冻结,体位标志及探头位置显示
3.选择合适的探头及频率。
二、受检者的准备:
1.上腹部检查 ————检查肝(L)、胆囊(GB)、胰腺(P)、胃(STO)等需空腹8-12h.通常 在上午空腹时检查,检查前一天应少食产气多的糖类、淀粉类食物,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干扰,同 时使胆囊充盈胆汁,便于观察胆系病变。必要时饮水500ml,使胃充盈作透声窗,便于显示胰腺或其他脏 器的病变。在需要评价胆囊收缩功能或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时,则需准备脂肪餐(消化道内有食物特别是脂 肪时,胆囊收缩将胆汁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进行消化工作)。
特点。(“靶环征”、“牛眼征”:即在某些病灶中心呈高回声而其周围形成圆环状低回声,名晕圈或 声晕。在结节外周呈1-2mm无回声环绕者名“暗环”。肝肿瘤表面自肝表面隆起者,即称为“驼峰”征; 肝门部肝外胆管因阻塞扩张后在声像图上形成与肝门部门静脉平行,且管径相近或略宽,即呈所谓 “双筒枪”征;肝内胆管扩张与相应的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来自胃肠道肿瘤时由其壁增厚与残腔 形成的“假肾征”;宫内避孕环强回声后方出现狭长带状强回声即“彗星尾”征。乳房内或肝内小囊肿 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所出现的“蝌蚪尾”征等。血管绕行征)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一、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命名 超声图像是由许多像素构成,像素的亮暗反映了回声的强弱。反映
在显示屏上从亮到暗的像素变化过程即从白到黑的过程称灰度。将灰度分 为若干等级,即灰阶。
人体的被测脏器与病灶的切面图像即是根据各种不同界面的灰阶强度、 回声的空间范围和几何形状等来加以描述。
谢谢聆听!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三、超声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观察切面图像,并迅速作出较客观准 确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观察图像循序渐进 在超声检查时,要仔细全面,特别是检查一些较大 体积的脏器时,为避免遗漏一些小的病灶,检查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从 左到右、从上到下仔细检查,尤其对一些死角部位,常须变换体位和侧 动探头以使其充分显现。
五、超声图像方位
2.纵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部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结构;
上腹部纵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3、斜切切面 斜切面近乎横切面
(即探头角度不大),则 以上述横切面为标准;
斜切面近乎纵切面 (即探测斜角过大),则 以纵切面所示为准,即图 像左侧示右侧结构,图像 右侧示左侧结构。
● 3.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早孕胎发育情况;诊断子宫及附件疾病;观察卵泡发育等。
● 4.经其他腔内检查如超声道镜、超声膀胱镜、超声腹腔镜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等
● (三)术中超声检查
● 术中超声检查是指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外科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目 前,在神经外科,术中超声检查可对颅内肿瘤及边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判定,实时监测对肿瘤的切除情况, 指导医生快速准确地切除病变,同时减少脑损伤;在普通外科可显示器官内微小结构,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 有助于评价手术切除难度及确定手术切口入路:在心血管外科、术中超声检查对瓣膜成形术、置换术及心功 能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 (四)介入超声检查
● 介入超声检查的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监视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 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达到诊断和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 胞学检查和超声引导粗针穿刺组织学活检。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三、超声探测手法:
1.顺序连续平行切面法(或称“编织”式扫查法):
即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依次将探头沿该平面平行移动作多个 平行的切面图像,并从各个连续的声像图中,观察分析脏器内部结构及 病灶的整体情况
2.立体扇形切面法:
即定点摆动扫查法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不移动探头在体表的 位置,仅以探头面利用皮肤肌肉的弹性,按一定角度上下摆动,构成立体 扇面图像,以观察分析脏器及病灶的整体情况
第五章、腹部超声检查的基本程序与 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超声检查的基本方式及操作方法,常用切面和图像方位、超声回 声描述与图像分析内容。
●2.熟悉检查前准备、受检者体位。
●3.了解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第一节 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一、超声诊断仪的工作环境 1.室温:(25±3)℃ 2.湿度:30%—90% 过大机器容易受潮发生短路故障。 3.避开电磁信号的干扰。 4.其他:避免阳光直射,室内需要防尘和有害气体,有隔离空间可以
5.立位 检查。
常用于游走肾或肾下垂患者测定肾下级位置、腹股沟斜疝或股疝、隐睾等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一、探测基本程序与操作方法 1.探测时要清除或避免声路中气体干扰,如充分涂抹耦合剂以清
除探头与被检器官之间的薄层气体。
2.某些脏器的探测可利用解剖生理特点,有助于显示声像图改变。 如胆系,膀胱的观察等。
1.仰卧位 (最常用)检查胸、腹、盆部及浅表部位。
2.侧卧位 (较常用)
左侧卧位较常用于检查肝右叶(RL)、胆囊(GB)、右肾(RK)、右肾上腺 (RAG)及心脏(H)等器官;
右侧卧位常用于检查脾(SP)、左肾(LK)及左肾上腺(LAG)等器官。
3.俯卧位 常用于双肾等器官检查。
4.坐位 常用于胸水测定、心功能不良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平卧的患者,以及饮水后 胰腺的检查。(左心功能不全可以引肺淤血:出现呼吸困难,半坐位或坐位肺淤血的 程度会减轻。)
2.盆腔检查———经腹壁检查妇科、早孕、膀胱(BL)、前列腺(Pro)等。需适量充盈膀胱(憋尿) 或作保留灌肠(改善病人肠蠕动,软化粪便解决便秘,排除肠道内积缓解腹胀。),以使盆腔脏器显示清 晰。
3. 特殊检查:腔内超声探测,介入性超声探测,术中超声探测等需要做好相应的各种准备。4.其他检查。
第二节 超声探查前准备
3.按顺序全面仔细用各种不同切面识别被检脏器的正常声像与异 常声像。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二、探测方式与途径 (1)超声探测方式: ---直接探测法(探头与受检者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此为常规检查法)。 ---间接探测法(近年来由于高频探头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探头面材的采用(如与皮肤
阻抗匹配使用的探头)直接探测时已能显示表层3mm以内的结构,故间接探测方式已很少使用)。
(2)超声探测途径: ----经体表探测 ----经腔内探测 (经食管、经直肠、经阴道和血管腔内) ----术中探测 ----介入探测
● (二)经腔内超声检查
● 1.经食管超声检查诊断心脏疾病;诊断食管疾病;确定纵隔肿瘤及评估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
● 2.经直肠超声检查诊直肠肿瘤及浸润程度;诊断前列腺、精囊病变及部分膀胱疾病等。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五、超声图像方位
超声图像反印人体某一部位的切面结构,因而应准确 说明它们的空间位置,参照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标准表述如 下:
(1)仰卧位扫查时:即相当于在被检查足端观察。
五、超声图像方位
1.横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右侧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左侧结构。
上腹部横切面声像图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二、超声回声分布的描述 按其图像中点状回声分布情况分为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有:①随机性不均,包括点状、线
状和小区性分布不均 ②规律性深度递减。 病变组织内部的回声分布可用均匀或不均匀等表述。
四、某些特殊征象的描述 某些病变呈现某种特征性或特殊征象,即形象化的命名为某特征,用以突出或强调这些征象的
2.从整体到局部、从回声到结构 观察超声声像图时,如果能按照从整体 到局部、从回声到结构这样的原则去分析,不仅对疾病的判断有清晰的 条理,对病变的性质也能给出较准确的临床提示。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三、超声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1.外形 2.边界和边缘回声 3.内部回声结构特征 4.后壁及后方回声 5.周围回声强度 6.周邻关系 7.量化分析
三、检查者的准备: 1.了解病史,明确检查目的的要求。
2.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达到最佳检查效果。
3.做好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对有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时,应 按消毒隔离程序处理,所有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腔内超 声,介入性超声,术中超声需做好消毒,无菌操作等准备工作。
第三节 受检者体位
(一)超声回声强度描述 共分为六种: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1.强回声:灰度明亮,呈极亮的点状,条状或团块状回声,后方伴声影, 如结石,气体,金属,致密骨以及钙化等。 2.高回声:灰度明亮,呈各种形状,后方不伴声影,如肾窦,纤维组织等。 3.中等回声:灰度中等,呈点状或团块状回声,如正常肝实质,脾实质。 4.低回声:灰度较暗,呈均质细小的点状回声,如正常肾皮质等均质机结 构。 5.弱回声:灰度暗淡,呈均匀细小的灰黑点状回声或接近于无回声,又是 需要提高增益才能显示,如正常淋巴结,肾锥体等。 6.无回声:灰度及暗的黑色区,均匀的液体无声阻抗差,无界面反射,呈 无回声区,如充盈的胆囊和膀胱,血液,羊水等。
右上腹肋缘下斜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4、冠状切切面 左、右侧冠状切面声
像图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 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 结构;
右上腹部冠状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2)俯卧位扫查时:
1.横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左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右侧结 构。
2.纵切切面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结构。 但俯卧位时,各切面图像内上方显示为背侧结构,图下方显示为腹侧结构。
第一节 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二、超声诊断仪电源与接地 首先,超声诊断仪可以处于关闭、备用、开启三种不同的电源模式。
其次,①稳定的电源供应 先关主机电源开关 最后关闭稳压电源开关 ②固定的接地装置(需要定期检查)
第二节 超声探查前准备
一、机器的准备:
1.校对电源 超声探测方法
三、超声探测手法: 3.十字交叉法:
即纵横平面相交扫查法。对某一切面为圆形图像时为了鉴别是圆球 形抑或是管形,即可采用此法予以纵横相交切面可资识别
4.对比加压扫查法: 即用探头加压腹部,并于两侧对称部位进行比较观察回声有无变
化,可予鉴别真假肿块。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四、超声扫查切面和图像方位 (一)、矢状面扫查(纵切面):以扫查面由前向后并与人体的长轴平 行。 (二)、横向扫查(横切面、水平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长轴垂直。 (三)、斜向扫查(斜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的长轴成一定角度。 (四)、冠状面扫查(冠状切面或额状切面):即扫查面与人体侧腹部 与人体额部平行,亦属于纵切面的一种
2.操作面板使用——冻结,体位标志及探头位置显示
3.选择合适的探头及频率。
二、受检者的准备:
1.上腹部检查 ————检查肝(L)、胆囊(GB)、胰腺(P)、胃(STO)等需空腹8-12h.通常 在上午空腹时检查,检查前一天应少食产气多的糖类、淀粉类食物,以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干扰,同 时使胆囊充盈胆汁,便于观察胆系病变。必要时饮水500ml,使胃充盈作透声窗,便于显示胰腺或其他脏 器的病变。在需要评价胆囊收缩功能或了解胆管有无梗阻时,则需准备脂肪餐(消化道内有食物特别是脂 肪时,胆囊收缩将胆汁通过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进行消化工作)。
特点。(“靶环征”、“牛眼征”:即在某些病灶中心呈高回声而其周围形成圆环状低回声,名晕圈或 声晕。在结节外周呈1-2mm无回声环绕者名“暗环”。肝肿瘤表面自肝表面隆起者,即称为“驼峰”征; 肝门部肝外胆管因阻塞扩张后在声像图上形成与肝门部门静脉平行,且管径相近或略宽,即呈所谓 “双筒枪”征;肝内胆管扩张与相应的门静脉形成“平行管”征;来自胃肠道肿瘤时由其壁增厚与残腔 形成的“假肾征”;宫内避孕环强回声后方出现狭长带状强回声即“彗星尾”征。乳房内或肝内小囊肿 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所出现的“蝌蚪尾”征等。血管绕行征)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一、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命名 超声图像是由许多像素构成,像素的亮暗反映了回声的强弱。反映
在显示屏上从亮到暗的像素变化过程即从白到黑的过程称灰度。将灰度分 为若干等级,即灰阶。
人体的被测脏器与病灶的切面图像即是根据各种不同界面的灰阶强度、 回声的空间范围和几何形状等来加以描述。
谢谢聆听!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三、超声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要想有效地观察切面图像,并迅速作出较客观准 确的判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观察图像循序渐进 在超声检查时,要仔细全面,特别是检查一些较大 体积的脏器时,为避免遗漏一些小的病灶,检查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从 左到右、从上到下仔细检查,尤其对一些死角部位,常须变换体位和侧 动探头以使其充分显现。
五、超声图像方位
2.纵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部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结构;
上腹部纵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3、斜切切面 斜切面近乎横切面
(即探头角度不大),则 以上述横切面为标准;
斜切面近乎纵切面 (即探测斜角过大),则 以纵切面所示为准,即图 像左侧示右侧结构,图像 右侧示左侧结构。
● 3.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早孕胎发育情况;诊断子宫及附件疾病;观察卵泡发育等。
● 4.经其他腔内检查如超声道镜、超声膀胱镜、超声腹腔镜和经血管内超声检查等
● (三)术中超声检查
● 术中超声检查是指在超声显像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临床外科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目 前,在神经外科,术中超声检查可对颅内肿瘤及边界进行准确的定位和判定,实时监测对肿瘤的切除情况, 指导医生快速准确地切除病变,同时减少脑损伤;在普通外科可显示器官内微小结构,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 有助于评价手术切除难度及确定手术切口入路:在心血管外科、术中超声检查对瓣膜成形术、置换术及心功 能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 (四)介入超声检查
● 介入超声检查的主要特点是在实时超声监视引导下,完成各种穿刺活检、X线造影以及抽吸、插管、注药治 疗等操作,可以避免某些外科手术,而达到诊断和治疗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主要有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 胞学检查和超声引导粗针穿刺组织学活检。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三、超声探测手法:
1.顺序连续平行切面法(或称“编织”式扫查法):
即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依次将探头沿该平面平行移动作多个 平行的切面图像,并从各个连续的声像图中,观察分析脏器内部结构及 病灶的整体情况
2.立体扇形切面法:
即定点摆动扫查法在选定某一成像平面后,不移动探头在体表的 位置,仅以探头面利用皮肤肌肉的弹性,按一定角度上下摆动,构成立体 扇面图像,以观察分析脏器及病灶的整体情况
第五章、腹部超声检查的基本程序与 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超声检查的基本方式及操作方法,常用切面和图像方位、超声回 声描述与图像分析内容。
●2.熟悉检查前准备、受检者体位。
●3.了解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第一节 超声诊断仪的使用要求
一、超声诊断仪的工作环境 1.室温:(25±3)℃ 2.湿度:30%—90% 过大机器容易受潮发生短路故障。 3.避开电磁信号的干扰。 4.其他:避免阳光直射,室内需要防尘和有害气体,有隔离空间可以
5.立位 检查。
常用于游走肾或肾下垂患者测定肾下级位置、腹股沟斜疝或股疝、隐睾等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一、探测基本程序与操作方法 1.探测时要清除或避免声路中气体干扰,如充分涂抹耦合剂以清
除探头与被检器官之间的薄层气体。
2.某些脏器的探测可利用解剖生理特点,有助于显示声像图改变。 如胆系,膀胱的观察等。
1.仰卧位 (最常用)检查胸、腹、盆部及浅表部位。
2.侧卧位 (较常用)
左侧卧位较常用于检查肝右叶(RL)、胆囊(GB)、右肾(RK)、右肾上腺 (RAG)及心脏(H)等器官;
右侧卧位常用于检查脾(SP)、左肾(LK)及左肾上腺(LAG)等器官。
3.俯卧位 常用于双肾等器官检查。
4.坐位 常用于胸水测定、心功能不良或其他原因而不能平卧的患者,以及饮水后 胰腺的检查。(左心功能不全可以引肺淤血:出现呼吸困难,半坐位或坐位肺淤血的 程度会减轻。)
2.盆腔检查———经腹壁检查妇科、早孕、膀胱(BL)、前列腺(Pro)等。需适量充盈膀胱(憋尿) 或作保留灌肠(改善病人肠蠕动,软化粪便解决便秘,排除肠道内积缓解腹胀。),以使盆腔脏器显示清 晰。
3. 特殊检查:腔内超声探测,介入性超声探测,术中超声探测等需要做好相应的各种准备。4.其他检查。
第二节 超声探查前准备
3.按顺序全面仔细用各种不同切面识别被检脏器的正常声像与异 常声像。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二、探测方式与途径 (1)超声探测方式: ---直接探测法(探头与受检者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此为常规检查法)。 ---间接探测法(近年来由于高频探头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探头面材的采用(如与皮肤
阻抗匹配使用的探头)直接探测时已能显示表层3mm以内的结构,故间接探测方式已很少使用)。
(2)超声探测途径: ----经体表探测 ----经腔内探测 (经食管、经直肠、经阴道和血管腔内) ----术中探测 ----介入探测
● (二)经腔内超声检查
● 1.经食管超声检查诊断心脏疾病;诊断食管疾病;确定纵隔肿瘤及评估周围组织受累情况等。
● 2.经直肠超声检查诊直肠肿瘤及浸润程度;诊断前列腺、精囊病变及部分膀胱疾病等。
第四节 超声探测方法 五、超声图像方位
超声图像反印人体某一部位的切面结构,因而应准确 说明它们的空间位置,参照目前国内外通用的标准表述如 下:
(1)仰卧位扫查时:即相当于在被检查足端观察。
五、超声图像方位
1.横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右侧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左侧结构。
上腹部横切面声像图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二、超声回声分布的描述 按其图像中点状回声分布情况分为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有:①随机性不均,包括点状、线
状和小区性分布不均 ②规律性深度递减。 病变组织内部的回声分布可用均匀或不均匀等表述。
四、某些特殊征象的描述 某些病变呈现某种特征性或特殊征象,即形象化的命名为某特征,用以突出或强调这些征象的
2.从整体到局部、从回声到结构 观察超声声像图时,如果能按照从整体 到局部、从回声到结构这样的原则去分析,不仅对疾病的判断有清晰的 条理,对病变的性质也能给出较准确的临床提示。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三、超声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1.外形 2.边界和边缘回声 3.内部回声结构特征 4.后壁及后方回声 5.周围回声强度 6.周邻关系 7.量化分析
三、检查者的准备: 1.了解病史,明确检查目的的要求。
2.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配合,达到最佳检查效果。
3.做好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对有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时,应 按消毒隔离程序处理,所有器械应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感染。腔内超 声,介入性超声,术中超声需做好消毒,无菌操作等准备工作。
第三节 受检者体位
(一)超声回声强度描述 共分为六种:
第五节、超声回声的描述与声像图观察的基本内容
1.强回声:灰度明亮,呈极亮的点状,条状或团块状回声,后方伴声影, 如结石,气体,金属,致密骨以及钙化等。 2.高回声:灰度明亮,呈各种形状,后方不伴声影,如肾窦,纤维组织等。 3.中等回声:灰度中等,呈点状或团块状回声,如正常肝实质,脾实质。 4.低回声:灰度较暗,呈均质细小的点状回声,如正常肾皮质等均质机结 构。 5.弱回声:灰度暗淡,呈均匀细小的灰黑点状回声或接近于无回声,又是 需要提高增益才能显示,如正常淋巴结,肾锥体等。 6.无回声:灰度及暗的黑色区,均匀的液体无声阻抗差,无界面反射,呈 无回声区,如充盈的胆囊和膀胱,血液,羊水等。
右上腹肋缘下斜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4、冠状切切面 左、右侧冠状切面声
像图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 结构; 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 结构;
右上腹部冠状切面声像图
五、超声图像方位
(2)俯卧位扫查时:
1.横切切面 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左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右侧结 构。
2.纵切切面图像左侧示被检查者头侧结构,图像右侧示被检查者足侧结构。 但俯卧位时,各切面图像内上方显示为背侧结构,图下方显示为腹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