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内容人类的聚居地—聚落〔1课时〕
教学目标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说出聚落的含义。
2.通过观察相关景观图片,正确识别聚落的类型。
3.通过观察、比照相关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分析不同聚落的景观图片及说明材料,初步了解聚落的位置、分布及民居建筑等方面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以世界著名聚落为例,初步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比拟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策略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开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答复,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
导入2: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一: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二次备课
教师引领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可从以下几方面比拟: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教师小结: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转: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异,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讲述: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效劳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承转:在人类社会开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开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动二: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教师引领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
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着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小结:在比拟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承转: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小结: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教师: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多媒体展示:图片1: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图片2: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领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工程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现场分组。
多媒体展示:图片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图片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教师: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表达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活动四: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教师引领
1.引导学生思考:随着聚落的开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结合教材内容答复。
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
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开展与保护的关系。
活动内容及形式
多媒体展示:世界民居掠影:威尼斯水城西递和宏村丽江古城
意大利威尼斯: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多座桥,100多条运河。
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
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挑战
云南丽江古城: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
课堂小结: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表达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
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9.2 巴西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
2、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开发目的及产生的环境问题。
3、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能初步分析巴西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及解
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解读图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以市场上出售的“雀巢咖啡〞引出世界“咖啡王国〞巴西的工农业生产。
新授
板书:二、开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设问:巴西属热带气候,可能生产、出口什么产品?
教师讲述:“二战〞后,巴西经济开展较快,尤其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逐步改变单一经济结构。
读图提问:同学们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从图中可以读取什么信息?
c.工业──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
教师读图提问:同学们再看图9.22“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
◆重工业为什么多集中在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地区?
d.农业──咖啡、甘蔗、柑橘
教师读图(图9.22)提问,学生分析答复
◆结合图9.18,说明这里有哪些开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海运交通、城市消费等方面分析。
◆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热带经济作物是什么?
总之,巴西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建设,成为了开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三、热带雨林的危机
巴西北部有一条重要的地理纬线──赤道;赤道附近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的世界最大河流是──亚马孙河;发育的植被是──热带雨林,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地区,其中60%在巴西境内。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推选代表举例说明。
(略)
承转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大规模的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2.开发热带雨林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教师讲述:巴西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向联合国环境开展大会提交了一些关于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问题的报告。
教师讲解:可持续开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不构成危害的开展。
四、城市化问题
师生读图:课本图9.28“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主要城市──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贝洛奥里藏特等;多位于东部沿海,且大城市集中分布。
〔思考原因〕
最大城市和工业中心──圣保罗
教师承转:城市化过程中,表现为城市开展、经济繁荣及大量人口涌入,这其中有其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师生总结:弊:产生“城市病〞──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社会秩序混乱等。
教师提问:巴西国家为解决城市化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总结:迁都;〔补充首都巴西利亚〕
板书设计
二、开展中的工农业大国三、热带雨林的危机四、城市化问题
作业布置〔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