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形成和完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的形成和完成
---------献给强⼤的经本班
第五讲19世纪初期的西⽅经济学说
19世纪最初20年间是西欧政治经济学蓬勃发展和派别林⽴时期。

在英国,有李嘉图和马尔萨斯
在法国,有西斯蒙第和萨伊
空想社会主义最著名的代表⼈物圣西门、傅⽴叶和欧⽂也是活跃在这段时期。

李嘉图——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
李嘉图是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的奠基⼈。

⼀、李嘉图时代的背景
1.英国的⼯业⾰命
⼯业⾰命就是从⼯场⼿⼯业向机器⼤⼯业的转变过程。

2.社会阶级⽃争
⼆、李嘉图的⽣平和著作
李嘉图,D. David Ricardo (1772~1823)出⾝于犹太族家庭。

19世纪初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融界知名⼈⼠,⾦融界巨富之⼀。

其后转⼊学术研究,先搞⾃然科学。

后受斯密《国富论》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学发⽣了兴趣,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当时英国突出的经济问题是“黄⾦价格”和“⾕物法”。

李嘉图热⼼地参加了对这两个问题的辩论。

⼀⽣写过不少阶级⽅⾯的论⽂与著作,其理论观点带有强烈的党派⾊彩,代表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于1823年病逝,终年51岁。

黄⾦价格辩论:
背景:长达20年的英法战争,使英国国库亏空,英政府⼤量发⾏银⾏券以弥补亏空,结果引起黄⾦价格上涨,银⾏券贬值,物价上升。

1797年英国政府实⾏了《银⾏限制法》,停⽌银⾏券兑现黄⾦。

李嘉图撰写了⼀系列的⽂章,对这种状况进⾏了分析与抨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奠定了
其货币理论基础,博得了著名货币理论家的声誉。

参加了议会的⾦价委员会的⼯作。

李嘉图认为,问题不在于黄⾦的⾼价,⽽在于英镑的低价值,因⽽补救的措施是减少纸币的发⾏,恢复⾦本位制。

1819年当选为下院议员后,其计划也被议会采纳。

⾕物法辩论
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修订的“⾕物法”,引起了对这⼀法令的辩论。

“⾕物法”是限制外国粮⾷进⼝的保护贸易政策,它维持和提⾼国内粮价,使地租增加,给⼟地所有者带来利益。

粮价提⾼使货币⼯资上升,⼜限制了利润的增长。

因此,“⾕物法”的存废成为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争的⼀个突出问题。

李嘉图也积极参加了这⼀问题的辩论,对“⾕物法”提出尖锐的批评。

1815年发表了《论⾕物的低价对资本利润的影响》;1817年发表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22年发表了《关于对农业的保护》,与代表⼟地贵族利益的经济学家T.R.马尔萨斯进⾏了激烈的论战。

这场辩论继续了许多年,直到1846年英国政府才废除了“⾕物法”。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基本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劳动⽣产⼒,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富。

(2)有关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资、利润和地租,说明了⼯资和利润、利润和地租的对⽴,从⽽揭⽰了⽆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对⽴和⽃争。

他还论述了货币理论、对外贸易中的⽐较成本学说、赋税的⼀般原理和原则。

该书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发展,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完成阶段。

(3)研究⽅法(科学抽象法)
1.使⽤演绎法和抽象法
检验
2.将社会中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抽象出三个主要社会阶级的关系进⾏研究
(三)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1. 价值与货币理论
2.分配理论
3.资本主义运⾏机制理论
1.价值与货币理论
(1)正确区分了使⽤价值和交换价值
以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其他⼀
切经济范畴是否
与其相⼀致或相⽭盾
既反对了萨伊以效⽤决定价值的错误观点,也反对了把使⽤价值看作可有可⽆的斯密观点,接近于正确到使⽤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认识到价值是内在的,是由劳动决定的,交换价值是外在的,是价值的表现。

(3)始终坚持劳动量作为价值的尺度
⽣产上耗费的劳动时间才是衡量⼀件商品价值的真正尺度。

商品的价值与投⼊它们的劳动量成正⽐,与劳动⽣产率成反⽐。

考虑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价值问题
劳动时间
困难程度
精巧程度
区分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产中加⼊的劳动是直接劳动,形成新价值;转移到商品中的⽣产资料价值属于间接劳动。

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个劳动必须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任何⼀种⽣产商品的劳动耗费。

李嘉图所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为⽣产所需产量的最不利条件下所必须投⼊的较⼤量劳动。

(4)价值理论的两⼤⽭盾
第⼀个⽭盾:价值规律与利润规律之间的⽭盾
第⼀个⽭盾的解决:
劳动量价值量
⽤“劳动⼒”概念来替代“劳动”概念,有了劳动⼒学说,利润就能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得到说明。

第⼆个⽭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和价值规律的⽭盾
两个数量相等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按照劳动价值论⼆者⽣产出来的商品必然价值量不同,剩余价值量不同,利润率不同。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是⼀个普遍的规律。

显然,如满⾜这⼀规律的要求,商品就不能按劳动决定的价值出卖,⼆者存在着不相容的⽭盾。

第⼆个⽭盾的解决:
只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产价格,从⽽价值规律转化为⽣产价格规律等问题,就会明⽩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假定各部门剩余价值率相同,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

这时,不同资本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货币理论
⼀、货币及其流通量
货币的价值:货币即⾦属是⼀种商品,是由劳动取得的,其价值取决于取得⾦属并把它运送到市场所必需的劳动总量。

货币流通量的⼀般规律:在商品的数量及其价值不变时,⼀国所能运⽤的货币量必然取决于其价值。

流通⼿段的货币:主张⽤最廉价的纸币来代替最昂贵的⾦属币,纸币的价值由黄⾦规定,当纸币价值与黄⾦的价值相等时,这种通货就处于最完善的状况。

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货币数量论
货币数量论是⼀种⽤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说明商品价格变动的货币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个国家的货币量增加了,货币的价值便下降,其表现形式就是⼀般物价⽔平的上涨;货币减少了,价值便上升,物价⽔平下降。

稳定通货的⽅案
李嘉图的作⽤在于:他进⼀步阐明了斯密以来的货币理论,并使之与货币实践相结合,成为明确的货币准则,奠定了近代西⽅国家⾦汇兑本位的理论基础。

2、分配理论
李嘉图认为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最困难、最重要的课题之⼀,所以把它当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

这是因为分配问题不仅涉及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且涉及资本主义的未来发展。

他企图⽤分配规律证明,⼯业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坚,⼯⼈阶级是不可少的,地主阶级是社会的赘疣。

在其分配理论中,地租理论是核⼼:地租和⾕物价值是由于同⼀原因⽽上涨的,⽽⾕物价值的上涨的结果是名义⼯资上涨,利润下降。

因⽽,他的分配理论的结构是:地租-⼯资-利润
(1)地租理论:级差地租
定义:为使⽤⼟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产⼒⽽付给地主的那⼀部分⼟地产品。

级差地租的定义:“地租总是由于使⽤两份等量资本和劳动⽽获得的产品之间的差额”。

级差地租的性质:是⼀种与⼟地⽣产条件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种地租形式,是农产品价值的⼀部分,是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第⼀种形态的级差地租:是指在不同的⼟地上,由于肥沃程度不同⽽造成了劳动⽣产率的差别所产⽣的地租。

假设耕种的次序是下降的,农产品的⽣产价格总是由边际耕种所需的⽣产成本决定。

李嘉图关于投⼊耕种的最劣等⼟地不提供地租,以及农产品价值中不包含、不分解为地租的结论,仅就级差地租来说,才是正确的。

其实,农产品价值中虽不包括级差地租,但是却包含着绝对地租。

第⼆种形态的级差地租:在同⼀块⼟地上,追加等量的资本和劳动,由于⽣产率不同⽽产⽣的地租。

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平不变的条件下,对⼀份⼟地连续追加劳动和资本的数量,那么每增加的⼀单位投资所带来的产出增加量越来越少。

由于收益递减规律,对⼟地进⾏集约耕种时地租就会上升。

地租和⾕物不断上涨的发展趋势:李嘉图认为,随着⼈⼝的增加,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社会⼀⽅⾯会越来越多地耕种劣等地,⼀⽅⾯会在同⼀⼟地上连续投资(报酬递减),因⽽⾕物价值会不断上涨,⼯资和地租也会相应上升,从⽽使利润下降,影响资本积累。

该论断的前提条件——“农业劳动⽣产率不断下降”、“耕种次序的下降”和“⼟地报酬递减”
等不⼀定符合现实情况,所以把⾕物价格的上涨看作地租上涨的前提是不恰当的。

(2)⼯资、相对⼯资论
a.劳动的⾃然价格是使劳动者基本上能够⽣活下去并不增不减地延续其后裔所必需的价格,即取决于劳动者维持其⾃⾝及其家庭所需的⾷物必需品和享⽤品的价格,相当于平均⼯资⽔平。

b.市场价格围绕着⾃然价格随供求变化⽽不断变动。

c.劳动的⾃然价格有上涨的趋势。

d.劳动的⾃然价格存在差异性,随国家、地区、时期不同⽽不同。

相对⼯资:要判断社会产品在社会不同阶级中的分配情况,不能根据某⼀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应根据所获得的相对产品量。

从社会⽣产关系来考察⼯资,是李嘉图的⼀⼤贡献。

(3)利润理论
利润:
1、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和全部垫⽀资本之⽐。

2、指剩余价值
⼯作⽇的长度与劳动强度不变情况下,⼯资与剩余价值相互关系的三条定律。

1、不论劳动⽣产率如何变动,⼀定长度的⼯作⽇劳动者总是⽣产相同的价值产品。

2、⼯资与剩余价值变化⽅向相反,劳动⽣产率的变动按相反⽅向影响⼯资,按相同⽅向影响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的变动是由⼯资的变动引起的结果。

李嘉图在谈到地租、⼯资和利润三者间⽐例变化的趋势及原因时写道:“地租和⼯资的提⾼以及利润的跌落通常是同⼀原因的必然结果;也就是⾷物的需求增加,⽣产⾷物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增加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价格腾贵这⼀原因的必然结果”
政策含义:反对《⾕物法》,主张⾕物⾃由贸易。

4、资本主义运⾏机制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运⾏的动⼒:
--追求个⼈利益是⼈们社会经济⾏为的动机⽬的,⼈们在实现个⼈利益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利益,社会会在财富⽇益增长中顺利地发展。

资本主义的发展前景:
--只要遏制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只要运⽤资本还能带来利润,资本积累就不会终⽌。

--只承认局部性的⽣产过剩,否认普遍⽣产过剩的可能性。

认为资本主义是可以实现⾃⾏调节、不断运⾏的经济机制
国家财富增进的条件和途径
条件:增加资本积累
纯收⼊=总收⼊-⼯资=地租+利润
主张实⾏低⼯资、低地租、⾼利润,才能增加资本积累。

途径:
1、⽤更多的收⼊来维持⽣产性劳动
2、不增加任何劳动量,使等量劳动的⽣产率增⼤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运⾏的国内外经济政策
在国内实⾏任各⾏业⾃由竞争,⾃由发展的不⼲涉政策。

在国际经济交往与经济政策上,实⾏⾃由贸易。

⽐较成本学说
与英国相⽐,葡萄⽛⽣产每⼀种产品的成本都⽐英国⾼。

李嘉图依据对外贸易有利于节约劳动、有利于各国总资本进⾏合理配置的思想,发展了斯密国际贸易的“地域分⼯理论”,提出了⽐较成本学说,为扩⼤国际间的贸易作了新的论证。

与葡萄⽛相⽐,英国⽣产每⼀种产品的成本都⽐葡萄⽛⾼。

但葡萄⽛应该只⽣产最具优势的葡萄酒,英国应该只⽣产较具劣势的⽑呢,两国进⾏交换,从中葡萄⽛可以节省出10个⼯⼈⼀年的劳动量,英国可以节省出20个⼯⼈⼀年的劳动量。

在上述情况下,出现了两个问题:
其⼀,最有利的⽣产⽅式是英国资本转移到葡萄⽛进⾏⽣产。

其⼆,英国⽤⼀单位的⽑呢交换葡萄⽛⼀单位的葡萄酒时,是⽤100⼈⼀年的劳动量交换80⼈⼀年的劳动量,显然是与价值规律相违背的。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不同于国内贸易。

在国内,资本和劳动可以⾃由转移,形成统⼀的市场价值。

在国与国之间劳动和资本的转移受到限制,因此,⽀配⼀个国家中商品交换的规律,不适⽤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换。

马克思说: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的依据不再是国别价值,即不再取决于各个国家内部⽣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国际价值了。

衡量国际价值的内在尺度为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外在尺度为世界货币。

可以说,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实际上也就是指在⼀般条件下,国际上⽣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李嘉图的⽐较成本学说史为当时作为世界⼯⼚的英国开拓国际市场作论证的,是为英国⼯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这⼀学说对于各国通过外贸来发展⽣产,特别是对于很少具有绝对优势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实⾏开放政策,建⽴出⼝基地,不能不说是具有⼀定指导意义的。

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
1.简介
马尔萨斯,T.R. Thomas Robert Malthus (1766~1834),出⽣于英国⼟地贵族家庭。

1784年进⼊剑桥⼤学耶稣学院。

⼤学毕业后,⼀度在家闲居,继⼜到剑桥⼤学继续研究,获
博⼠学位。

1798年匿名发表了《⼈⼝原理》⼀书。

1800年发表了《当前粮⾷涨价原因的研究》⼀⽂。

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位政治经济学教授,执教于东印度公司学院。

历史背景:英国的两⼤论战
⼀是关于贫困的增加以及怎么去解决的论战。

到1798年,⼯业⾰命和城市化进程的⼀些负⾯效应开始显现,出现了“⼈⼝过剩”的现象,失业和贫困越来越成为令⼈瞩⽬的问题,需要得到补救。

英国因⽽颁布实施了⼀系列的济贫法,但却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是关于“⾕物法”的论战
2.⾛运的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之所以⾛运,就是因为他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18世纪末的英国社会正处在⼀个政治、经济、思想发⽣⾰命变⾰的时期。

⾸先是农业⾰命对农民进⾏⽆情的剥夺;
其次,机器⼤⼯业的发展迫使⼿⼯业者破产,⼯⼈⼤批失业;
再次,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命的爆发。

在此内外交困的时候,怎样压制群众反抗,如何看待和解决失业和贫困问题,成为英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3.《⼈⼝原理》产⽣的直接缘由
英国⼩资产阶级⾰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葛德⽂
《论政治正义及其对道德和幸福的影响》(简称《政治正义论》)
《研究者:教育、道德和⽂学》(简称《研究者》)
马尔萨斯对法国⾰命和葛德⽂的著作都持反对态度,为了表明⾃⼰的观点,于1798年抛出《⼈⼝原理》。

《⼈⼝原理》发表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学、经济学等学科产⽣了重⼤影响。

马尔萨斯《⼈⼝原理》在他⽣前出过6版。

4.⼈⼝理论
马尔萨斯撇开社会制度,从两个抽象的所谓固定法则出发:
①⾷物为⼈类⽣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然后提出两个假设:
①⼈⼝在没有妨碍时,以⼏何级数率增加;②⽣活资料在同样情况下,由于⼟地肥⼒递减规律,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

由此,得出结论:⼈⼝增长总是快于⽣活资料的增长。

5.马尔萨斯的⼈⼝规律
由此,他引申出三个命题:
⼈⼝必然地为⽣活资料所限制。

只要⽣活资料增长,⼈⼝⼀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受到某种⾮常有⼒⽽⼜显著的抑制的阻⽌。

这些抑制,和那些遏⽌⼈⼝的优势⼒量并使其结果与⽣活资料保持同⼀⽔平的抑制,全部都可以归纳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困。

因此,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是⼈⼝规律作⽤的结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增加超过了⽣活资料的增长。

6.抑制⼈⼝的⽅法
积极的抑制,即增加死亡率,如饥荒、战争、疾病、贫困、瘟疫等。

预防的抑制,即降低出⽣率:
道德的抑制,如晚婚、独⾝、保持贞操等。

不道德的抑制,如避孕、堕胎等。

政策含义:反对英国的济贫法和拥护私有制
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使得⼈们能够通过⾃我克制来阻⽌⼈⼝增长,是限制⼈⼝增长的最有效的办法。

从中可以看出《⼈⼝原理》的辩护性质。

7.评价
马尔萨斯⼈⼝论的错误在于抛开了社会制度因素,抽象地从⽣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规律。

他的基本观点是不科学的,但其中也有⼀定的合理因素:
⼀是,⼈⼝要与⽣活资料成⽐例的提法,含有关于⼈类社会两种再⽣产互相适应的观点的因素;
⼆是⼈⼝问题,⼈不仅是⽣产者,也是消费者,⽽且消费是绝对的,⽣产是相对的,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国社会发展要求的⼈⼝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阿玛蒂亚森认为,马尔萨斯把所有注意⼒都放在⼈均⾷物产出上,认为只要⼈均⾷物产出增长或者保持常数,就不会感觉到饥荒的迫切威胁(“马尔萨斯乐观主义”),⽽没有注意到⾷物的“获得问题”和“繁荣的饥荒”,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

马寅初《新⼈⼝论》
主张实⾏计划⽣育,控制⼈⼝数量,提⾼⼈⼝质量。

计划⽣育政策的推⾏使我国⼈⼝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明显遏制。

现在中国⼈⼝处于低⽣育、低增长阶段。

有统计称,我国育龄⼥性的总和⽣育率已经低于1.3,⽣育⽔平进⼊超低⽣育率阶段。

我国⼈⼝领域的两⼤困境
出⽣⼈⼝性别⽐失衡:最直接的原因是男孩偏好。

⽬前中国⼈⼝的性别⽐已经超过118,⽽正常值域为103—107。

⽼龄化问题:⽼龄化将给我们带来⼀系列的问题,包括⽼年⼈的养⽼和⽣活照料问题、劳动⼒短缺问题、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社会发展的活⼒问题。

“独⽣⼦⼥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
“结构缺损风险”
“成材风险”和“发展风险”
“婚姻风险”
“养⽼风险”
“国防风险”
富⼈名⼈超⽣挑衅中国计划⽣育基本国策
从“⼈⼝控制”转向“⼈⼝优化”
8.价值、利润和地租理论
价值的三种不同含义:
价值
1、使⽤价值----是商品的内在效⽤
2、名义交换价值或价格---以贵⾦属估量的商品价值
3、内在交换价值----由内在原因产⽣的购买⼒
马尔萨斯认为价值不是由⽣产上耗费的劳动来决定,⽽由购买到的劳动决定,购买到的劳动包含了实际耗费的积累劳动和直接劳动再加上以劳动表⽰的全部预付资本的利润额,这
⼏个部分构成⽣产费⽤。

同时他⼜把供求论引进来,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值的⼤⼩。

利润:
国民收⼊中归于资本家的部分,是商品价值扣除各种垫⽀后的余额。

地租:
产品总价格中扣除劳动⼯资和耕种投资利润后的剩余部分,是农产品价格与⽣产费⽤之间的差额,是对地主占有⼟地的肥⼒的报酬,是⾃然对⼈类的赠与或是上帝对⼈类的赐与。

地租产⽣的原因:
第⼀,主要的是⼟地的性质。

⼟地能够⽣产出⽐维持耕种者的需要还多的⽣活必需品。

第⼆,⼟地产品所特有的性质。

⼟地⽣产出来的产品与其他产品不同,它是⽣活必需品,能够不断创造出对它⾃⾝的需求。

第三,肥沃⼟地相对稀少,不⾜以满⾜我们的全部需要,不得不耕作次等⼟地,于是优等地产⽣了地租。

——级差地租
他的地租理论与李嘉图的地租理论是势不两⽴的。

他站在⼟地贵族⽴场上,⽤⼼良苦地要证明地租是地主的社会正当收⼊,地主阶级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地租增长的趋势:(1)资本积累与竞争使利润下降(2)⼈⼝增加引起以⾕物表⽰的⼯资下降(3)农业劳动⽣产率提⾼使农产品⽣产成本下降(4)农产品的货币价格因需求增加⽽上涨。

地租的增加是社会繁荣进步的标志,因为,地租增加将促使新的⼟地的开垦与耕种,原有⼟地不断改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是有益的。

9、⽣产和消费理论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具有价值的商品,但商品如果缺乏有效需求,则其价值不能实现,财富的⽣产也就不能继续。

马尔萨斯强调财富的增长决定于⽐例关系,⽽⾸先是⽣产和有效需求(指⼈们的购买愿望加上实现这⼀愿望的购买⼒)的⽐例。

他指出⼀个国家在不同条件下,调节积累和消费⽐例的政策重点应有所不同。

对“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了批评。

在⽣产和消费的⼀般关系上,马尔萨斯⽐李嘉图和萨伊有着较为全⾯的理解。

他提出的积累和消费的正确⽐例是财富增长的⼀个重要条件的观点,⽆疑是正确的。

10、有效需求不⾜危机论
马强调促进财富增长的关键,是要创造⼀种⾜以保证继续不断的供给的需求。

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构成及限制:
⼯⼈的购买,限于⼯资,需求不⼤。

资本家的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基⾦和积累基⾦的⽐例,且资本家以资本积累为重,需求也不⼤。

只有⼀批⾮⽣产性的消费者才能提供巨⼤的有效需求,使产品⽣产和消费保持平衡。

因⽽,他主张⾮⽣产性消费者应该经常维持在最适应于⽣产⼒的⽔平上,以便保证社会产品的实现。

市场供给过剩理论与⾮⽣产性消费的必要性的政策含义
维护⾕物法
赞成地主进⾏⾮⽣产性消费,但反对政府⽀出过多的⾮⽣产性消费资⾦。

表⽰战争也可以消除供给过剩
认为政府⽤于公共事业⽀出可以缓解有效需求不⾜
马尔萨斯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增长的研究,重点放在需求⽅⾯,强调克服有效需求不⾜和⽣产过剩危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具有的决定作⽤,⽆疑是接触到了资本主义⽣产的现实⽭盾。

尽管他没有作出正确的分析,⽽且还推出了为地主辩护的结论,但就理论⽽⾔,他的研究涉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个重要问题,即扩⼤有效需求,以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问题。

西斯蒙第的经济理论
(⼀)理论背景及其特征
1.⼈物介绍(1773~1842)
出⽣于瑞⼠⽇内⽡的⼀个新教牧师的家庭,后移居法国。

⼜迁居意⼤利,置办产业,经营农庄。

1800年,他重返瑞⼠,此后⼀直在⽇内⽡从事著述活动。

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

2.18-19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农业⼈⼝占绝⼤多数的农业国家
城市⼯商业中⼩⽣产占较⼤⽐重⽐发挥巨⼤作⽤
产业⾰命迅速发展,机器⽣产对⼩⽣产者造成了极⼤的威胁。

3.思想转折
1803年西斯蒙第出版《论商业财富》,向法国⼈介绍斯密学说,是斯密经济学说的忠实信徒,是英国古典学派经济⾃由主义的积极⿎吹者。

1819年发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转⽽批判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经济⾃由主义,主张⼩资产阶级经济浪漫主义,在经济理论上和李嘉图形成了对⽴。

4.原因分析
⼩资产阶级在阶级⾰命和产业⾰命发⽣前后的不同命运、不同⽴场和不同态度导致了西斯蒙第思想观点的转变。

(⼆)西斯蒙第对古典经济学体系的批评
西斯蒙第从⼩⽣产者的⽴场出发,展开对资本主义经济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1、对资本主义⽣产⽬的的批判
(1)批判资本主义以财富增加作为经济发展的⽬的。

(2)反对古典经济学重视物不重视⼈的观点。

对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论财富和⼈⼝的关系》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只研究财富,强调政治经济学是以增进⼈类幸福为⽬的的⼀门科学,把物质福利作为研究对象。

(3)主张建⽴以福利为核⼼的伦理经济学。

以“⼈⼈分享物质财富”的物质福利为研究对象,消费⽽不是⽣产居于⾸位,是从⼈出发⽽不是从物出发。

把研究⼈⼝和财富的⽐例问题作为⾃⼰理论的重要任务;认为必须使财富的增长跟⼈⼝的增加相互⼀致。

2、对经济⾃由主义和⾃由竞争的批判
西斯蒙第是第⼀个和经济⾃由主义传统决裂的经济学家。

他认为,⾃由竞争导致私⼈利益增加⽽使公共利益遭受损失,使资本家加强对⼯⼈的掠夺。

他要求依靠国家政策来调节社会经济⽣活,以代替经济⾃由主义。

3、对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批判
批判:他认为财富是劳动的产品,但⼯⼈却要和⼟地所有者、资本家分享,指出利润和地租都是对⼯⼈的⼀种掠夺,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公平。

随着资本积累和⼈⼝增加,在机器对⼯
⼈的排挤下,⼯⼈会⽇益贫困。

合理性:
明确指出三种收⼊存在的原因,是由于⽣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
指出⼴⼤⼯⼈群众的分配利益与利润和地租的对⽴。

指出机器对⼯⼈的排挤和⼯资的下降趋势。

局限性:
没有把分配关系作为⽣产关系的组成部分,⽚⾯反对分配制度的努⼒只是⼀种幻想;
因反对及其和新技术对⼯⼈的排挤⽽反对技术⾰命和产业⾰命的进程,既是错误的,也是倒退的。

(三)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学说
背景:19世纪初,⼯业⾰命普遍开展,资本主义的各种⽭盾深⼊发展,经济危机也由偶然,局部的情况⽽逐步变为周期出现的、必然的、普遍的情况。

⽽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却否认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1.对⽣产和消费相互关系的考察和论证
在⽣产和消费之间,消费决定⽣产,⽣产应该服从消费。

在商品经济中,⽣产服从消费的原则转化为供给服从需求的原则。

2.对发⽣经济危机可能性的论证
认为在⾃给⾃⾜的⾃然经济中不会产⽣经济危机,进⼊商品经济后,⽣产和消费的不直接发⽣联系可能会导致经济危机。

3.对资本主义⽣产与消费⽭盾的分析
⼀⽅⾯,资本主义⽣产的⽆限扩⼤的趋势;
⼀⽅⾯,劳动⽣产者收⼊的不断缩⼩的趋势。

收⼊缩⼩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