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雁杜甫阅读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雁杜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4—27 题。
( 8 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4、“烽火连三月” 中的“烽火” 原指古代边境地区设置烽火台,发现敌情,常烧柴禾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
2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
答:
26、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说你的理解。
(2 分)
答:
27 、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 分)
A.“国破”就其字面来讲,一般指首都的沦陷,此处将“国破”
与山河在”联系在一起,其含义便有了较广阔的内容。
B.“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色满城,令人引起对往日京都风月繁
华的怀念,也暗示眼前的国破只是暂时的;春到深处一切又将生机勃勃。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让我们看见,诗人因国事
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不明写忧思愁绪的深重而言白
发难簪,使诗意更浓,而且把一个未老先衰,忧国忧民的悲怆形象立
于纸面。
参考答案:
24、战争( 2 分) 25、残破凄凉( 2 分)
26、感伤时世,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而恨,
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愧悸心动。
(或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
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 2 分)27、B(2 分)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1 分)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
你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的理解。
(2 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
7.(1) 望 1 分(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花鸟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景,但在国破家亡时,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
此处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因感时,花亦溅泪,因恨别,鸟亦
惊心。
诗人将主观感情“移情”或“拟人化”到花鸟身上,使花鸟亦含悲,更显人的悲伤。
2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5—17 题( 7 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16 .古人称泰山为岱宗,表明了泰山的地位。
(1分)
17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下列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以设问起笔,传神地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望见泰山时的
兴奋和赞叹之情。
B.“齐鲁青未了”一句的意思是远在齐鲁大地之外还能望见泰
山山色的郁郁葱葱。
C.“荡胸生层云”既写出了山中云气蒸腾,也写出了作者心潮起伏。
D.诗的尾联写出了作者登临泰山绝顶,俯瞰群山时的自信与豪迈。
18.清代浦起龙认为“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
你是否同意浦起龙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4分)
参考答案:
16 .五岳至尊(五岳之首)( 1 分)
17.D(2 分)
请你发挥想象,描绘这一景色。
(30 字左右)( 2 分)
(30 字)
参考答案:书村网
6.示例: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连绵起伏,满山苍松翠柏,绿意
葱茏,一望无际。
评分意见:本题共 2 分。
句意理解正确 1 分;在此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能生动展现泰山苍翠连绵之景得 2 分。
(注:字数不足20 字扣除 1 分)
7.“会当”,一定要。
作者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表现了他不怕
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评分意见:本题共 2 分。
回答出“会当”的含义 1 分,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分。
有人说尾联中“凌”字是全诗之神,请做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8.答案:“凌”是登临、登上的意思,这里写出诗人想象自己登
上泰山绝顶的豪迈之情,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度。
评分:意思对即可,共 3 分。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
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
“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3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
A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
B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4.尾联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
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
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4 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一种并作赏析。
( 4 分)参
考答案:
12.(1) .要点:①对好友的挂念,以及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
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
(2 分)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
慨。
( 2 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①对比手法。
(1 分)颔联通过“世人”与“我”,“皆欲杀”和“独怜才”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
突出了对李白的理解和同情。
(3 分)(意思对即可)示例②直抒胸臆。
( 2 分)这首诗采用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直接表白情感,情
真意切,质朴自然。
( 2 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8 分)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①。
[注]①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此诗为《春望》同一时期的作品,从全诗看,说说本诗的主旨。
(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读第二、三两联,任选一联,分析作者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4 分)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3、(8 分)(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
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而又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 4 分)(2)第二联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
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三联采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樽无绿”“绿”指酒)和以虚写
实的方法,以幻作真(“炉存火似红”),写出生活的艰辛和作者内
心的苦闷。
( 4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本诗写于作者客居成都的初期。
李生指李白。
匡山指李白
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四川绵竹。
此时李杜二人已有十五年未见面了。
(1)诗中描写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具体词句作出分析。
(4 分)
答:
(2)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本诗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请作简要分析。
(4 分)
答:
参考答案:
14.(8 分)(1)诗中的李白是一个怀才不遇、纵酒销愁、飘零抑郁的诗人形象。
( 2 分)“敏捷诗千首”与“怜才”一句说明了李白的才情。
“佯狂”与“酒一杯”写出了李白内心有无限悲愤,外在的痛饮、狂放不羁不过是他内心痛苦的另样表现。
“世人皆欲杀”、
“飘零”写出了李白无人理解的孤寂和生活上的艰难。
( 2 分)(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深的同情和牵挂,希望李白能在晚年回到四川,过上安稳的日子。
( 2 分)在抒情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
直抒胸臆,质朴自然的语言,看似平常,却最能表达深厚真切的情感。
(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答题。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 3 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 分)
4、“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3 分)
参考答案:
3 .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4.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17.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 ”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 2 分)
18.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的感情。
(2分
参考答案:书村网
17.(2 分)破深
18.(2 分)深忧国忧民,眷恋家人。
( 或忧国思家 )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
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 分)
参考答案:
(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 “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