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孙犁创作之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树理与孙犁创作之比较
——语言特色的比较
中文5092 920090517 郑黎
摘要:赵树理和孙犁都是来自于农村并且扎根于农村的杰出人民艺术家,他们以农村、农民为题材,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的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诗情画意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如果说赵树理的作品描摹时代风云如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那么孙犁的作品则像一股暖流静静地流淌,在读者心灵深处唤起强烈的反响,激起澎湃的浪潮。

如果要将两位杰出的农民艺术家的创作拿来比较,恐怕写上一个月也未必写得好呀!所以在这里仅从二位的创作语言入手。

二者的语言都具有平民化,大众化的特色,但就个体而言又各有各的不同。

关键词:创作语言;通俗易懂;平民化;各不相同
赵树理和孙犁是我国表现现代农村生活变迁的杰出作家,他们的作品曾经影响了一批作家,并且以他们为代表形成了两个独具特色的风格流派,赵树理被称为“山西”派、“火花”派、或“山药蛋”派;孙犁被称为“白洋淀”派或“荷花淀”派。

赵树理自幼生活在农民中间,酷爱民间艺术,决心为农民写作,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做一个"文摊文学家"。

从创作初期开始,他就有意识地致力于文艺大众化,从而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尤其在语言方面,赵树理被称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创造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特色大致来说体现在语言运用恰当得体、形象生动和口语化等方面。

同是反映问题性的小说,赵树理的小说语言通俗平易,幽默风趣,初读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似乎都理解了,但是隐藏在故事后面深刻的寓意,如不仔细推敲是无法品味的。

比如他的《锻炼锻炼》中塑造了一连串的鲜明人物,然而写的最好、最鲜明、意蕴最丰富的不是这些质朴耿直的王玉生、王金生、王满喜和范灵芝等这些正面人物,而是“惹不起”、“常有理”、“糊涂涂”、“小腿疼”等那些“中间人物”。

作者把小说当通俗故事写,将情节描写及这类人物塑造融化在故事叙述中,保留口头性文体的特点,造成听话人的在场感,从作品人物塑造的语言来看,他没有对这些人物作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

他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特点,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性格特征。

《锻炼锻炼》总体篇幅虽然都很长,但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因而寥寥数笔就能把人写活,很有以笔传神的功夫。

平凡的语言揭示了“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老的思想问题”这个主题。

由此细细玩味,叙事语言简洁明快的风格,遣词造句的言简意深不难体会到。

赵树理小说语言融大众化和艺术于一炉,成功的将农民群众的口头语言提炼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学语言,具有口语化的鲜明特点,正像他自己明确宣称的:“我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村中的识字的人读,并且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

”在赵树理小说文本中,农民读者听到了自己钟爱的纯正的“乡音”。

亲切之情油然而生。

赵树理植根于晋东南这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带着浑厚的土腥味儿。

他既少采用“横截面”式的段篇结构,也不太用跳跃式的或组合式的长篇结构,而是继承了中国评话式小说的特点,努力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完整性。

也非常注意按照故事发展的时序叙述故事。

而且为了让读者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极少采用跳跃,省略的方式来叙述,即便是交代故事的人物家庭,也是不惜牺牲对人物的刻画,来照顾读者。

再拿《三里湾》来说,作者将民间文
学——评书体引进小说。

这种独特的说话艺术把农业合作化应不应该扩大,对有资本主义思想的人,和对扩大农业社有抵触的人,应该怎样批评……等等问题体现的淋漓尽致。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特色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注重其幽默性。

赵树理就是为了这种“出乎情理之外”的异常现象,但又使人在发笑的同时感到这些异常现象是“在情理之中”的,因而获得了艺术的真实感。

也只有富有真实感的表现异常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幽默感,赵树理有风趣的语言描写了他的人物与客观现实不协调的异常行动、表情,外貌及语言等。

还是以他的《“锻炼锻炼”》为例,这篇小说中写李宝珠长得好,“论人才是…争先社‟数一数二的”。

可惜她这个优越条件变成了她自己的一个很大的包袱中的“包袱”;当描写到李宝珠对丈夫张信不满意,“只把他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丈夫,因此她安排了一套对付张信的“政策”中的“过渡时期”和“政策”。

猛然一看没什么特别,但仔细玩味,其中那种寓庄于谐的幽默感却给人一种想要继续看下去的渴望。

孙犁是一位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小说独具艺术魅力,他将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诗情又舒缓自如的画卷。

他追求一种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于平淡中见深远,于简朴中见隽永,于轻柔中透刚强。

孙犁小说集诗、画、文三者于一体,形成了孙犁小说清新脱俗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赵树理相比,在反映社会问题时,孙犁的作品语言则显得清丽自然,婉雅蕴籍,秀美之气可掬。

在描写现实生活时作者经常揉进浪漫主义情调,他的小说语言“如话性”和“如画性”兼具。

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又一个特点。

这就使他的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

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

大家常喜欢用“诗的语言”来概括孙犁的作品的语言。

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并善于运用饱含诗情的笔触来表现它。

不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用的哪怕是最通俗的口语,都能像诗句一样优雅。

他的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离奇,而集中描写生活的某一片段,人物,侧面或场景,以散文的抒情笔法来结构小说,善于选择与人物性格相关的生活片段,灵活自如地加以穿插,使人物的性格命运,生活片段和作者的议论融为一体,随着人物情感的变化,结构上表现出活泼生动的特点。

有些小说,甚至采用画面连缀的结构,只摘取生活中最适合构造意境的部分,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开头和结尾,一切都像生活本身一样,像一条流动着的小河。

让人乍看起来觉得故事还没有讲完,人物塑造得还不够完全,小说的画面与画面、片段与片段间,仿佛是随意地连缀在一起,但细细品味,这种连缀又体现出巧妙的艺术匠心,一切都似乎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别有一番深长的韵味。

拿他的《山地回忆》来说,“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这也没法子,什么卫生!……可是我们是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

”“不会去买一双?”“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

”“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这对话式的语言,一步一步诱“我”回答,看似明白如话,但却典雅明丽,侧面烘托出女孩的心细和善良。

这正是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

《山地回忆》中以回忆起笔,写出了战争年代军人与老百姓之间亲如一家的鱼水之情。

正是这些平民化的语言,才使得整篇文章亲切自然,娓娓而谈,小说将战争时期几个平凡的生活片段连缀起来,从文体到结构都具有散文的散漫、灵活与自如的特点。

尽管故事本身是虚构的,情节也无大的波澜起伏,却比有些情节生动的小说更感人更有吸引力,因为作者用散文般的笔触描绘出的是生活中的诗意、温情与美好,是战争年代建立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珍贵的情感。

情感是艺术的生命和灵魂,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

浓郁的抒情像河流一样贯穿于孙犁的小说中,成为其小说艺术魅力所在。

孙犁很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地
表达出来,而是像小桥流水般慢慢地渗入小说的字里行间,令人品之不尽味之无极,显示了一种似淡实浓的独特的抒情韵味。

孙犁小说多以诗意的方式表现对纯美的风土人情,淳朴的人际关系,纯厚的人伦道德,纯真的童年生活的深切眷恋和向往。

他喜欢用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韵律来尽情地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真挚深切的情感,充满着浪漫、美好、动人的诗情。

传统小说大都是矛盾冲突紧张激烈、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关系错综纠结,而孙犁的小说往往突破传统的小说格局,创造了一种以抒情为主的散文笔法,使得他的小说结构既严谨缜密,又轻巧灵活,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舒卷自如的散文美感。

总之赵树理的小说语言特色朴素然而十分生动,既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情调,又充满了农民的智慧与幽默,无论讲故事或评论人物、事件,都使人觉得是一个农民在讲话,但这又是经过精心提炼的,口语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是那样的脍炙人口,富有艺术的魅力。

孙犁的作品字字句句散发着浓烈的诗的韵味。

一方面对口语作了去粗存精的严格提炼,另一方面,又尽量保留口语原有的健康、活泼的风味,他的语言真切、自然,给人以生活的实感。

象一位点石成金的巧匠,善于把那通俗的口语提炼成优美的诗句。

参考文献
1、刘金镛、房福贤《孙犁研究专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2、秦亢宗、刘一新《中国现代文学题解》,语文出版社1986年10月
3、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
4、王庆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