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其他抗心绞痛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PLT、PT、APTT、FB和AST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替罗非班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PLT、PT、APTT、FB及AST等凝血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替罗非班;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凝血功能
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梗均属于非ST段持续抬高型冠脉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炎症反应、斑块碎裂及随之而形成的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在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抗血小板、抗心绞痛和抗凝治疗及其他汀类药物、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等,但是这样的常规治疗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应该对更好的治疗药物进行探讨和分析[2]。

本文选取2012年
11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对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过程中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1例,女33例,年龄32~75岁,平均50.7岁,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6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28例,合并高血脂症的患者30例,排除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半年内有脑血栓病史、有脑卒中病史及3个月有消化性溃疡病史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抑制凝血障碍、血小板异常病史的患者。

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合并症和排除标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急性心梗患者均给予冠脉介入治疗,治疗策略为:(1)急性心梗6 h内
立即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2)发病超过6 h但仍有胸痛症状/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患者在入院后尽快行介入治疗;(3)发病超过6 h且无胸痛、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患者则于发病7 d后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一旦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即在静脉注射肝素(70 μg/kg)后,行罪犯血管球囊扩张术并予冠脉内支架植入。

对照组植入支架后维持常规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抗栓+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调脂(术前即开始应用),观察组除以上治疗措施外,植入支架后立即予以冠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20 μg/kg,继以0.1 μg/(kg·min)维持36 h。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定量(F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谷草转氨酶(AST)等凝血功能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1.4 疗效判定标准
对患者临床治疗的评定标准为: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者基本消失,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则认定为显效;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减少2/3以上或者是每次的发作时间较短,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但是并未恢复正常或者主要导联倒置则认定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心电图无变化则认定为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出血风险:术后36 h观察组1例牙龈出血,1例大便隐血阳性;对照组2例大便隐血阳性,两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
观察组(n=42)24 16 2 95.3*
对照组(n=42)15 19 8 81.0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凝血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LT、PT、APTT、FB及AST等凝血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在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急性期血流重建是治疗的关键,有相关的研究显示,即使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后没有冠状痉挛、夹层、撕裂以及继发性血栓的形成,患者治疗部位远端所发生的无复流现象,也会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为了改善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更好的促进患者的康复,就应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3-4]。

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非肽类血小板糖蛋白受体阻滞剂,同时,也是一种高效的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具有良好的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的功能的作用,可以更加彻底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的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5]。

替罗非班的不良反应以血小板减低和出血为主,相关报道指出,替罗非班可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但不良反应发生仅为0.1%~1.1%,概率非常小。

本实验研究中,观察组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替罗非班的运用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流前向血流和心脏组织灌注的更好恢复,减少了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有效的降低了患者在住院期间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和再发心绞痛等的发生率,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心肌、改善率患者的预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6]。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PLT、PT、APTT、FB 及AST等凝血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替罗非班的运用可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性,改善患者PLT、FB、APTT、PT、AST等凝血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海云.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325-326.
[2]韩莹,袁勇,冯力,等.替罗非班联合急诊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两年随访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24(14):1284-1285.
[3]吉小利,陈桂芬,訾娟.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1,22(13):248-249.
[4]胡荣权,林振,苏伟青,等.替罗非班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38(31):548-549.
[5]王绍伟.药物支架联合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2:326-327.
[6]周金娜,赵丹宁,刘兰,等.替罗非班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4例[J].医药导报,2013,24(8):2317-23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