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及防范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司财务报告粉饰手段及防范措施
——以银广夏公司为例
摘要
财务报表粉饰的行为一直是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高管为实现某种自身利益而常用的手段。
它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对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防范措施也是我们整个会计界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文准备通过以下方面对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及防范措施进行研究。
第一,搜集相关资料并整理,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相关手段和预防有一定的了解;第二,从国内外相关文献中了解前人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出的理论贡献;第三,查阅新闻搜集当年银广夏事件的经过;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该事件所运用到的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进行分析。
另外,就该事件再引出其他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报表粉饰手段。
并针对财务报表粉饰手段提出防范措施。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所用到的财务报告粉饰手段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针对这些手段的防范措施,促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具有更强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推动我国证券市场向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字:财务报表; 粉饰; 防范
Abstract
The behavior of financial statement has been a lot of listing Corporation executives in our country to achieve a certain kind of interests
and common means. It is a historical question. The preventive measur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behavior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is also the focus of our research.
This paper is prepared through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n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the company mea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First, gather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finishing, to of our country listed company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 means and prevention have certain understanding; second, from the related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to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predecessors on this research; the third, access to news gathering when the Yinguangxia event after; finally,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events used to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 means were analyzed. In addition, some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 on the incident and then leads to other listing Corpor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 preventive measures.
Hope that through the study o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use 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 means a more objective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ve measures for these means, make the financial informat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s more authenticity and rationality, and promote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to a more effective direction.
Keywords:Financial statements ;Whitewash;To guard against
目录
摘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收集.............................................
四、银广夏事件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事件简介............................................
2.事件过程............................................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目的和手段............................. (三)导致银广夏事件的原因.................................
五、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防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层结构................................... (二)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1、建立完善的管理层竞聘机制............................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应有的职业素养.........
(四)加大财务报表粉饰行为的惩罚力度.......................
(六)企业某些业绩评价指标与高管的薪酬相挂钩...............
致谢.......................................................
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九十年代末期以来,美国公司财务丑闻曝光的范围和规模超过了大萧条以来的任何时期。
股票市场的泡沫推波助澜,把近年来出现的趋势推向高潮。
从 1995 年到 2001 年,公司纠正财务报告的案例从每年 50 例增长到每年 150 例,而2002 年第一季度就高达 60例。
2001 年 12 月,美国能源巨头安然公司(Enron)虚报近 6 亿美元的盈余及掩盖 10 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刷新公司破产规模的记录。
2002 年 6 月 25 日,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服务商世通公司(WorldCom)曝出惊人内幕:在过去 5 个季度中有 38 亿美元的不正当开支被做成花账,并隐藏了12 亿美元亏损。
同年 7 月,全球第三大药品制造商、美国制药巨头默克公司传出涉嫌在过去3年中利用不正当财务手段虚报利润124亿美元的消息中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表案件更是不断推陈出新。
继 97、98 年琼民源、红光实业、东方锅炉会计造假丑闻后,2000 年又爆发出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财务诈骗事件,2001年银广夏、麦科特因“无中生有”虚增收入被中国证监会严厉查处,2002 年锦州港、宇通客车又因存在财务数据重大虚假而遭到财政部处罚。
2002 年,国家审计署组织对 16 家具有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
审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 2001 年完成的审计业务质量进行检查,有关部门共抽查了上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 32 份审计报告,并对 21 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有 14 家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 23 份严重失实的审计。
2005年被揭露出有造假行为的三家上市公司是科龙电器、G银河、天津磁卡。
长期以来,公司财务报表的粉饰困扰着很多投资者。
2010年绿大地舞弊案使超过80%的投资人遭受惨重损失;2014年南纺股份虚增利润;航天通信连续多年财务造假。
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愈演愈烈,在这一系列财务造假事件中,受害的还是中小股东和债权人。
面对这样一个现状,通过对财务报表粉饰手段研究,希望能对会计准则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从而从根本上防范会计舞弊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为了让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我们需要研究目前上市公司高管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进而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提出防范措施,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赖程度。
同时,对于经过粉饰而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财务报告,还应当想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财务报表粉饰是指企业高层管理者或相关会计师事务所采用转移、调节以及虚构等手法编制财务报表,粉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等不良行为。
常见的有,上市公司通过与未披露的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来虚增收入和利润或通过资产重组以实现费用转移及剥离不良资产;利用某些会计政策的漏洞或会计估计的主观性来粉饰财务报表。
伪造虚假会计信息,包括虚假交易、虚假出资或虚构会计主体等。
银广夏事件虽然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对于该事件中管理层财务造假的
手段仍然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这十多年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因为银广夏事件而放弃用同样的造假手段,反而因为它独特的代表性将其作为仿效的对象。
我通过对银广夏事件的舞弊手法进行研究,希望提出一些对现代公司治理有用的措施。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2003年,Green Scott通过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研究,曾提出对粉饰财务报表的防范措施。
1 [1]
1999年,Besaley就舞弊的手段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典型的财务报表舞弊涉及到高估资产和收入。
2[2]
1995年,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创始人Albrecht博士将劳伦斯·索耶先生的三因素理论进行改进,认为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借口三要素共同作用。
1993年,Bologua等人提出“GONE”理论。
他们认为, 舞弊由G (Greed:贪婪) 、O (Opportunity: 机会) 、N (Need: 需要) 、E ( Exposure: 暴露) 四因子组成, 它们相互作用, 密不可分, 并共同决定舞弊风险程度,因此该理论也叫四因素理论。
1索克斯法案.2002
2戴莹.浅析企业财务报告舞弊的原因及其应对方法.财会审计,2012年第1期
20世纪50年代,美国内部审计之父,他是最早研究舞弊因子学说的人。
提出舞弊的产生的三个条件: 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即三因素理论, 这为后来舞弊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8年,施军在《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粉饰及应对之策》中提出,除了解有关的关联方关系之外,还应当重点关注关联方间的大额交易。
3[3] 2008年,陈丹阳从债权人的角度提出过识别虚假财务报表的方法。
4[4]
2008年,徐鹏结合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方式等,对防范财务报表伪造行为提出过建议。
5[5]
2003年,娄权针对公司治理、财务分析、相关制度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财务报表舞弊的原因。
6[6]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综合运用案例法、实证研究、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的手段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案例法。
通过对银广夏公司舞弊案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其运用到财务报表粉饰手段,并针对这些手段给出相应措施。
理论分析。
对舞弊理论的分析结合国内外舞弊理论的研究,并综合案例分析识
3施军. 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粉饰及应对之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第4期
4陈丹阳.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与审计策略.财务与会计,2008第3期
5卞宇. 对我国会计诚信建设的思考. 财会研究,2003第3期
6娄权.财务报告舞弊:理论假说与经验数据.财会研究,2003第1期
别相关财务报告粉饰手段。
文献研究法。
运用专业知识,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手段,运用我们的学科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结合审计、会计学等不同知识来找到问题解决办法,从而找到应对企业财务报表粉饰的措施。
(二)数据收集
通过查阅凤凰网财经新闻和证监会对银广夏公司的处罚决定等相关资料()。
获取银广夏事件的相关案例及数据,结合《财会研究》杂志中有关中外学者对财务报表粉饰的理论,以及知名学者对银广夏事件分析研究的结论和过程进行借鉴,将收集到的资料结合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整理成文。
三、银广夏事件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1.事件简介
1994年6月上市的银广夏公司,曾因其骄人的业绩和诱人的前景而被称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了“银广夏陷阱”
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
专家认为,天津银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财务报告数据可以分析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
2002年5月中国证监会对银广夏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认定,公司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 156.70万元,公司从原料购进到生产、销售、出口等环节,伪造了全部单据。
2001年9月后,因涉及银广夏利润造假案,深圳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实际上已经解体。
财政部亦于9月初宣布,拟吊销签字注册会计师的注册会
计师资格;吊销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资格,并会同证监会吊销其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同时,将追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的责任。
银广夏1998—2001年造假利润与真实利润数额
银广夏1998—2001年重要财务比率
2.事件过程
4、该事件造成的危害
银广夏事件的危害不同于普通舞弊案的危害那样,仅仅涉及到股市下跌和个别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害。
它除了引起当时股价暴跌,最重要的是让广大股民产生信任危机。
股民把钱投给某家上市公司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这家公司的信任,而银广夏事件坑害了六万股民,这样的信任危机出现要比股市暴跌可怕一千倍。
(二)财务报表粉饰的目的和手段
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近年来,在一些企业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
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
典型做法是: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
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
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二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银广夏公司的财务报表经过包装后,其行业排名靠前推动其股价走高,股票升值成为“中国第一蓝筹股”,企业价值增加,使企业知名度扩大,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
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
所以,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如证券报刊广为报道的某股份公司,以800万元的代价向关联企业承包经营一个农场,不到一年就获取了7 200万元的利润。
3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
然而,我国现在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太过落后,致使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一家国有企业1998年改组为上市公司时,1995、1996和1997年报告的净利润分别为2 850万元、3 375万元和4 312万元。
审计发现:1995、1996和1997年应收款项中,账龄超过3年以
上,无望收回的款项计7 563万元;过期变质的存货,其损失约3 000万元;递延资产中含逾期未摊销的待转销汇兑损失为1 150万元。
4.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
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
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
中国种子股份公司2002年度报告了近2 000万元的净利润,但该公司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批复,将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退税损失、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 000万元挂列为“递延资产”。
若考虑这两个因素,该股份公司实际上发生了严重的亏损。
5.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利息资本化本是出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
银广夏为中期利润分红,向上海金尔顿投资公司借款亿元,其中亿元以天津银广夏利润的形式上交广夏公司。
如果银广夏没有“好看”的财务报表,就不可能得到巨额借款。
企业管理者都知道,目前的很多银行或类似金融机构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
而企业需要的则恰恰相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雪中送炭则大受欢迎。
这样,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信贷单位。
特别对于某些不太景气行业中的企业来说,
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因为他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做假表贷不到巨款”。
6.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除了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天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
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上市公司能够继续发行股票,首先需要符合配股条件,那就是企业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6%以上。
这样,6%的配股就成了上市企业的“生命线”。
银广夏为了能在上市后持续发行股票,保持较高的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不伪造财务报表数据,让亏损多年的银广夏不至于下市。
7.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
根据对2002年半年报及相关公告的不完全统计,沪深两市的17家上市公司期末的其他应收款多达亿元,而期初为亿元,通过半年的清欠努力仅减少亿元,减少幅度为%。
17家公司其他应收款平均每家期末余额为亿元,期初余额为亿元,平均每家仅减少1 000万元。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
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
然而,根据以上数据就可以发现,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
的余额。
银广夏频频更换参与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是因为当审计人员发现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蛛丝马迹时,公司就会立刻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直至后来的中天勤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银广夏事件终于爆发。
除此之外,企业伪造利润的方法还有,借助关联方交易夸大收入、提前确认收入、隐瞒费用支出等。
8.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
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的答卷,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
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冲回。
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与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
例如,某百货股份公司于2000年12月与美国一家公司签定协议,以3 500万元的价格向美国公司购买了一批硬件和软件,同时美国公司同意以12 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开发出的软件,合同约定交货的时间为2001年6月和9月,2001年12月质量鉴定后予以验收。
2000年12月25日,该上市公司与一家外贸公司签定协议,以9 600万元的价格“卖断”软件,同时确认5 100万元的利润。
鉴于该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上述收益的确定显然是不成立的。
即使与外贸公司签定的协议成立,这9 600万元,也只能作为预收账款,只有等到2001年6月和9月才能根据提供的商品或劳务逐步确认收益。
可见,该上市公司实质上是利用与外贸公司的所谓“协议”,进行跨年度的利润调节。
(三)导致银广夏事件的原因
1、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失
(1)由控股股东说了算,权利过于集中
公司当时投资兴建的几家公司都是由董事长签字的,并没有经过股东大会决定。
从1993年到1997年,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在股东大会的会议记录中均没有提及。
董事长权利过大,使得股东大会和公司其他治理层形同虚设,缺乏必要的制衡机制,增大了公司总体风险。
(2)监督机构本身存在缺陷
监事会人事任免体制存在严重问题,控股股东控制了监事会。
银广夏监事会主席是大股东推举的代表,本身就是公司利益的代表者。
监事会成员5名中有三名来自银广夏实际控制人—中联实业。
职工代表同样是内部人员,代表着大股东的利益。
这样一来,银广夏的治理机构最终就由其控股股东“兼任”,无法达到监督的效果。
另一方面,监事会的工作程序不够规范。
公司的监事程序仅限于事后监督,而事后监督的效果明显弱于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监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企业治理结构上的缺陷还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恶劣。
2、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
企业的高管从公司总裁到财务总监再到部门经理串通舞弊,共同造假,也反映出了其缺乏应有的诚信,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指使员工伪造相关会计凭证,导致企业整体的控制风险较高。
企业甚至没有制定一套有用的内控措施,使得企业管理愈加混乱,同时也为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企业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银广夏控制环境缺失使得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无从说起。
3、中天勤事务所未进行负责任的审计
(1)注册会计师未能进行有效的审计程序
在对公司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没能对其各项重要指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
银广夏2000年利润率高达46%,相比于沪深两市农业类、中草药类和葡萄酿酒类行业内上市公司的利润率均不足20%而言,审计人员理应从中发现端倪。
萃取技术本属于高温高压高耗电,但公司水电费在1999年才20万元,2000年也仅70万元,明显有违常理。
还有,原材料的购买每次都是上千吨,这样算下来整个厂区都放不下。
结合这些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很亲易就可以作出银广夏公司财务造假的假设,或者说,这些信息至少应该引起审计人员的怀疑。
而作为审计人员却未能察觉出来,完全属于审计人员失职。
另外,在进行函证过程中,事务所未能做到对函证有效的控制,没有亲自收发,而是通过被审计单位进行收发控制,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在对无法函证的应收账款实施替代程序上,没有通过大量外部证据进行佐证,而是过度信赖内部证据。
(2)注册会计师经验不足
天津广夏审计项目负责人有非注册会计师担任,审计人员普遍缺乏外贸业务知识,不具备专业胜任能力,违反审计准则相关规定。
对像银广夏这样内控较为混乱的企业来说,审计准则要求派出经验较为丰富的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而中天勤事务所自身内部管理就比较混乱,缺乏富有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就不应该盲目承接该业务。
(3)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混乱
所谓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即事务所对自身业务质量管理采取的一系列措
施。
广州中天勤事务所当时的质量控制已非常混乱,几乎处于接不到业务的程度。
同时,中天勤事务所的近三分之一高级人员与银广夏公司有高度的利益相关性,审计过程有违审计准则对独立性的规范。
对于这一现象,事务所未曾给予过多关注。
4、证券市场法制不健全,惩罚力度过小
我国在这一方面的配套法律尽管已经有《证券法》、《公司法》和《刑法》,但相关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
从行政责任方面看,《公司法》[7]规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财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直接人员处一万以上十万以下的罚款。
《刑法》[8]中规定这样的造假行为最多处以三年有期徒刑和不超过20万元的罚金。
和银广夏事件中由于造假导致的股价上扬所赚取的收益远远高于造假成本,使得很多财务报表造假人员甘心冒这样的风险。
5、政府缺乏有效的监管
政府出于对地方优势企业的扶持和对地方经济考虑的因素,过多关注的是对企业的宣传和对其融资、项目投资方面的审批,而缺少了对企业内部管理情况的过问。
政府对企业监管存在缺失也是导致其造假舞弊的主要原因。
四、针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防范措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层结构
1、明确公司治理层责任
不能让公司权利过于集中,时刻明确股东大会才是公司最高权利机构,重大决策必然要通过股东大会投票决定。
明确各个部门责任,治理层的个人决策不应当超出其权利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