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与生命化方式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
![小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b8303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47.png)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基本思路两个加强
加强几何直观 加强代数推理
教师实行两个明确
明确知识的本质 明确包蕴的数学核心素养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二)教学内容上的一些变化 图形与几何:尺规作图的要求
要求一:
给定一条线段,作等长线段。知道几何概 念(类似数字)。 给定一条线段,作等边三角形,感悟两条 直线交于一个点给定两条线段,作等腰三 角形:
要求二:
把三角形的三条边顺次落在一条直线上, 感悟周长,会画圆和圆弧,感悟圆的周长 与半径。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统计与概率:百分数(与统计的密切联系)
是把百分数移到统计单元,这和起初把平均数移到统计,而不把平均数这一数学内容仅仅看作加法和除法的运 算类似, 百分数的本质:倍数关系的表达, 相对稳固的表达:用到百分数的表达有饮料中果汁的含量税率、利息、折扣, 相对随机的表达:罚篮命中率,下雨概率,经济增长, 百分数决策:根据一年中空气良好所占的百分比,作出相干决策。 百分数作为标准:四年级学生跳绳的标准75%,这些都反应了百分数的统计功能。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4)如何认识万:10000与万的区分
认识数的关键数位与计数单位,比如何读2002,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认数的整体性: 把计数单位从整数拓展到分数和小数,分数2/3的数位是1/3,体现了认数的一致性,同样的数位 才能比较大小,1/2和1/3比较大小需要通分,小数0.1的数位是1/10,0.01的数位是1/100,计 数单位是不一样的。三、关注数学课程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分数与小
小学数学课程新的变化趋势
(2)加法的认识
可以用计数的方法认识加法,由4=3+1→3+1=4但是,一定要回来到对应的方法, 再如比较多少,□□□ □□□□,建立3<4,由□□□ □ □□□□,得出3个加1个与4相 等,从而建立相等,认识加法,这样教学意义,引导学生知道数学表达:等号的 意义,加法的意义,从而形成数感、符号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64bef4c61ed9ad51f11df22c.png)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纳定小学马吉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新时代下的精神旗帜,需要我们从娃娃抓起。
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当中多思考、善总结,努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数学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成长为可用之材。
基于此,我将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具体谈一谈我的理解。
根据资料显示,习近平主席在针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曾说:“我们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更要从娃娃抓起,我们要让社会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一定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大自然的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由此可见,在课堂中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更要通过教学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下面我将充分结合我的教学经验,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阐述。
一、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来帮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课堂。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我看来,我们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自身的正能量传递给学生们一个信息:我长大以后也要成为像教师这样的人。
唯有如此,才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自身的教学态度、培育方式进行优化。
当我们教师运用亲切得体的语言时,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积极的影响。
根据研究显示,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不管这份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如果留意生活细节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回到家以后会和家长说今天自己的教师怎么样,明天又会说另一个教师怎么做了。
2020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基本功考试题及答案(一)
![2020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基本功考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10424e4a16fc700abb68fcc4.png)
2020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基本功考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表示所填内容。
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过关考试复习题附答案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过关考试复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36e62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a.png)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过关考试复习题附答案一、填空题。
(36分)1.2022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有()、(),坚持创新导向。
2. 数学是研究()和()的科学。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具有基础性、()和()。
4.《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一共安排了()、()、()、()等四个学习领域。
5.小学数学对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
6.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7.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应是对内容进行(),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8.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使学生获得数学“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发展。
9.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和()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
10.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索养。
11.()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12. 课程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经历、()、()、探索等。
13. 改变过于注重以()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14.小学阶段的统计与概率包括的主题有()、()和()。
15. 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激励(),改进()。
二、选择题。
(30分)1.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根本任务。
A.培养核心素养B.立德树人C.实施素质教育2.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
A.启发式B.探究式C.讲授式3.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应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的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4.()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69e213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6.png)
聚焦核心素养、指向学生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
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
在实施中,应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做好实施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组织工作。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体现新时代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进行修订,形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
2022年版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2022年版课标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理念(一)价值取向数学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核心素养。
这样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组织、学习设计、质量评价等方面。
针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义务教育课程,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融入核心素养,对于数学的基本性质,2022年版课标除了坚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的观点之外,还明确提出:“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通过对数量和数量关系、图形和图形关系的抽象,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a07ec921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21.png)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心得1000字篇一县教研室的精心安排下,全县教师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细致的学习。
我校全体数学老师聆听了史中宁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对数学课程有了更加系统的理解。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
以下是聆听完讲座后对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解读: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呈现)。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了正有理数,掌握了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及规律。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66e00c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0.png)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一、行为素养教育行为素养教育,是指借助营地、社会、自然等人文自然要素,应用演绎、研学、体验、创客、stem、萃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通过立体思维管理模式,按照认知、感知、知道、传播、创作的训练过程,在提升青少年知识技能,掌握和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同时,实现青少年行为习惯的积极改变。
念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这本书了解的就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自学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非政府、教学评价等等,本书融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展开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结合,我看看后获益匪浅。
一方面可以备考一遍理论课,更关键的就是并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
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我指出尝试教学法最小的特点就是努力做到“先练后谈,先学后教”。
教师先谈例题,学生听得懂了以后再搞练,这就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谈,学生听到;教师问,学生请问”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边线。
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好像过来上,先使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展开传授,先使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发推至主动边线,努力做到“先练后谈,先学后教”。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起来,最后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生命化评价——数学课堂新期待
![生命化评价——数学课堂新期待](https://img.taocdn.com/s3/m/82c9a1e4102de2bd97058800.png)
学 的 自信 心 , 成 积 极 的 人 生 态 度 , 进 学 生 全 面 、 形 促 持
续 、 谐地 发展 。 和
例 如 , 学 “ 方 体 的认 识 ” , 学生 认识 了一 般 教 长 时 在 情 况 下 长 方 体 的 6个 面 都 是 长 方 形 后 , 我 让 学 生 利 用 学 具 袋 里 的 小 棒 来 做 一 个 长 方 体 框 架 。在 做 的 过 程 中 ,
( 阴市徐 霞客 实验 小学 , 苏 江 江
叶澜教 授说 过 : 校 教育 是直 面人 的生 命 , 过人 学 通 的 生 命 , 了人 的 生 命 质 量 提 高 而 进 行 的 社 会 活 动 , 为 是 体 现 生 命 关 怀 的一 种 事 业 。 学 教 育 作 为 学 校 教 育 的一 数 个 分支 , 应让生 命化 成为新 课程理 念支 撑下 数学课 堂 理
、
程 , 时 都 有 可 能 发 现 意 外 的通 道 和 美 丽 的 风 景 , 不 随 而 是 一 切都 必须 遵循 固定 线路 而没有 激情 的行 程 ” 。作 为
课 堂 , 个 很 重 要 的 方 面 , 是 课 堂 的 生 成 性 , 生 的 一 就 学 知 识 、 想 、 感 、 力 都 在 生 成 , 在 发 展 变 化 , 正 思 情 能 都 这
新 的评 价观 关 注每 一 个生 命 的整 体 性 和生命 在 于 运 动 发 展 的 现 实 。 这 为 我 们 的 课 堂 教 学 评 价 方 式 开 了 处 方 : 进 学 生 的 心灵 , 合 学 生 的期 待 , 欣 赏 孵 化 走 迎 用 学 生 的 自信 , 护 学 生 智 慧 的 火 花 ; 时 地 肯 定 、 扬 、 保 适 表 赏 识 和 赞 美 学 生 ; 学 生 自我 反 思 的 时 问 ; 价 的 主 体 给 评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d8d591e8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7d.png)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
要实现这些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具体实施。
数学学科教学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
不同阶段的教育对六个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各不相同,需要仔细推敲并切实贯穿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去。
研究性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由于研究性研究属于综合课程,因此必然包含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
此外,研究性研究的实践活动课程对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学推理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很好途径。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可以通过竞赛项目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等领域来培养和提高相关的数学学科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该课程注重实践、创造和综合,融合了科学和人文,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
通用技术课程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身心素质发展。
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其中社会责任是其中之一。
社会责任主要涉及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其中包括诚信友善、合作担当、法治和生态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国家认同是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核心价值理念和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遵从。
其中,国家意识重点在于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
政治认同则重点在于热爱XXX;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
文化自信则重点在于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ba971927da38376bae1faee6.png)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显然,《标准》所提出的上述理念与“纲要”的要求是一致的。
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愈来愈清楚地表明,其基本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可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标准》中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思考。
首先要看到,这句话的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而不仅仅指少数人。
这是认识其意义的前提。
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人人成长的教育。
关于“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个用语,其内涵丰富,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和解读。
应该注意到这句话的落脚对学生适宜的数学教育,还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作好准备。
以课程内容为例,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当今社会发展对公民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越来越多地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作出决策,统计图和统计表等统计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很常见。
另外,对事物不确定性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人们更好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从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角度看,加强统计与概率知识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必要。
(2)良好的数学教育是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对学生来说就是要促使其全面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数学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训练思维、增长智力的学科。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ed059c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5.png)
简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数学教育的
总体目标
在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1年版》中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这个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
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观念分析和解决问题。
3.数学应用:学生应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4.数学态度: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自信心、勤奋精神、合作意识和数学道德。
5.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实践中,数学教育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4.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
6.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7.关注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总体目标,关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数学应用、数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育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育核心素养](https://img.taocdn.com/s3/m/fc82c85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a.png)
数学教学中怎样培育核心素养从教材内容挖掘核心素养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并形成数学思想,不仅能够熟悉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还能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就是数学的核心素养。
数学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教师将计算、认数、测量以及统计等等领域的知识教授给同学。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核心素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表现形式,诸如对话、图形、例题、课后学习等等进行分析,教师才干做到运筹帷幄,才干基于核心素养的了解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联系,才干依据教学内容进行知识技能的目标设定,自此,核心素养就蕴含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得以实施达到目标。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问题时,教学目标就是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正确的计算等,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的现实问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模型思想、空间概念、符号意识以及运用意识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蕴含之意,通过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逐步在探究过程中形成有关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通过帮助同学对数学知识的建构以及在实际中的运用,一方面,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实施积存一定的数学经验和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教师从思想认知到逐步外显、由内而外地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干落到实处。
创设情境,强化核心素养提升同学的数学兴趣是数学教师一直以来探究和研究的课题。
随着情境教学形式的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慢慢让步于这种科学的、恰当的教学形式,灌输式教学变为启发式的教学,被动的同学受体变为积极参加的主体,权威式的教师角色变为合作型的引导组织者。
教师通过创设与数学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情境,引导同学在主动参加中不断探究问题并最终建构自我的数学知识体系。
从小同学的身心特征和认知特点可知,趣味化、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更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从符合小同学数学学习的心理出发,关注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汲取,因为只有主动汲取才干促使同学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重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就要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为同学创设优良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提升同学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与生命化方式
![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与生命化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74968923453610661ed9f4c7.png)
【 中图分 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 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1 2 B 一
00 06 -0 3
们 的数学课 堂却 越来越有脱 离教育本意 的倾向 ,数学教育被简单化为数学教学 , 数学教学被 简单化为数学 书本知识 的传
为了 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 它是能使
累, 还应 包 括 数 学 的 思 维 方法 、 研 究方 法 、
数学 教育的 内容就 不应局限 于书本上的 显性 知识 ,而要充 分地把握 和体 会数学 缄默知识 的内涵与外延 , 将缄 默知识作为 数学 教育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 之一。相应 地 ,数学 的教学方 式也应深入 到学生的 生命 领域 , 追 求让学生 的生命 在场 , 随顺 生命 自然 , 引发心灵觉悟 , 采用 范本教育 的方式 ,以更加 自然和本 真的教育方式 ,
二、 数学知识 的内蕴与存在 方式 很多人将数学教学理解为“ 数学书本 知识 ” 的教学 , 这样 的知识观是片面的 、 落 后的。 早在 1 9 5 8年 , 匈牙利哲学家波 兰尼 就在其《 个人 知识》 一书 中明确 提出缄默
知识 的概 念 ,把 能 用 书面 文 字 或 地 图 、 数
中在 授 受 知 识 、 开启智 慧 、 点 化 或 润 泽 生
生活 、 情感和生命 体悟 。数学教学内容是
缺 少 情 感 的 冰冷 的知 识 , 数 学 学 习成 为 外
力驱使下的任务甚至负担。 事实上 , 缄默知识 远比显性知识多得 多, 波兰尼打 了个 形象 的比喻 : 若将 整个
学 校 所 学全 部忘 光 之 后 剩 下 的 东 西 。 ” 结
学公式等方式 明确表述 出来 的知识称 为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e895e27d647d27284b735176.png)
一、判断题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
(X)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V)3 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
( X)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V)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V)6、教师即课程。
( X)7、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V)8、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
(X)9、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
( X)10、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
(V)11、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
(V)12、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V)13、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V)14、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 X)15.. 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V)16.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1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18.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19.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二、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24 分)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6个】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途径和方法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306919133687e21ae45a925.png)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途径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产生的背景与意义1、课题提出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这种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提高总体学生水平。
加强学生的素养培养,能够加快学生的成长速度,对于提高总体教学水平来说,作用显著。
2、课题提出的意义及价值学生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而且也是教学的目标参照。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
因此,基于教学实践来思考“数学素养”,有助于教师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教育教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价值。
3、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落实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界定:(1)数学核心素养:在本文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指人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数学教育等影响,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能力、数学观念和数学思维品质等融于身心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认识特点,我们认为,可以重点关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应用意识,这几方面。
(2)途径与方法:在本文中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数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指导所实施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培养中得到较好发展的方法。
4、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检索发现,“数学素养”一词最早出现在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一度成为全国数学教师的热门话题之一。
但是研究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实途径和方法的文献资料并不多,很多类似的论文也不能查阅。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00a296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09.png)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数学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实现这一目标,幼儿园教师需要采用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与方法,并提供一些实践建议。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至关重要。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数感:数感是幼儿认识和理解数学的基础。
幼儿园应该通过各种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数的数量、大小和变化,培养他们的数感和空间感。
3. 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孩子解决问题、分析数据和进行逻辑推理的基础。
通过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水平。
4. 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我们要培养幼儿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的能力。
通过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幼儿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和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亲身体验,感受数的存在和变化。
2. 运用教具和游戏:在数学教育中,适当的教具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概念和技能。
教师可以利用计数棒、积木、拼图等教具,引导幼儿进行操作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
3. 培养合作意识:数学教育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
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解决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贴近实际生活:数学教育应该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如何做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
![如何做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https://img.taocdn.com/s3/m/ba35ffd6f18583d0496459cc.png)
如何做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摘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已成时代强音。
如何厘清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与特征,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教师实施与课堂落实成为共同心声。
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契合性、多元性与生长性,核心素养与生命化课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堂落实能力提升“教育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书包里的东西,还有超越书本知识的人的素养。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呢?数学基础知识课程标准修订者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六个方面。
通俗的说,就是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排除或忘掉后剩下的东西,或者说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以及有条理地进行理性思维、严密求证、逻辑推理和清晰准确地表达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中为深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落地,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
具体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时,我着重做好以下几点:一、教学中要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初中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要整体理解数学课程性质与理念,整体掌握数学课程目标,整体认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整体设计与实施教学。
整体把握数学课堂可以凸显数学知识的脉络、抓住数学本质、弄清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尝试主题(单元)教学从一节一节的教学中跳出来,以“主题(单元)”作为进行教学的基本教学思考对象。
可以以“章”作为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的重要主题为教学设计单元,也可以以数学中通性通法为单元。
初四复习时,我就建立圆与三角形关系“一图一世界”的整合复习。
三、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中,这也是关注的重点。
学生面对问题化的学习内容,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提出猜想、推理论证等,不仅经历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而且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到数学思想方法,切实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真理的科学精神。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1f75466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2.png)
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篇一:数学课程标准十大核心理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0个核心概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这10个核心概念,揭示了课程具体内容与基本数学思想之间的联系。
对此,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加以充分的关注。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与生命化方式作者:杨新建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3年第12期【关键词】数学教育价值目标生命化【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B-0006-03数学教育是以数学为载体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潜在的、缄默的,是一个趋之弥高的教育境界。
因此,数学教育的内容就不应局限于书本上的显性知识,而要充分地把握和体会数学缄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将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应地,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应深入到学生的生命领域,追求让学生的生命在场,随顺生命自然,引发心灵觉悟,采用范本教育的方式,以更加自然和本真的教育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生命的质量。
一、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本义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学习者的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
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柏拉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是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
”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由此可见,教育是遵循人的自然,引发人的潜能,使人尽可能成长与发展的活动。
数学教育,乃教育的一部分,本是以数学为媒介实现对人的教育的活动,但我们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有脱离教育本意的倾向,数学教育被简单化为数学教学,数学教学被简单化为数学书本知识的传授,仅以分数来评判数学教育的优劣。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结合数学教育来看,“学校所学”当然是指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而当我们努力专注于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那“剩下的”是什么?数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积累,还应包括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数学精神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还有更深层的心灵的教育、精神人格的教育。
那剩下的东西则主要是缄默的数学方法和因数学学习而渗透进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数学教育如果不是以这个“剩下的东西”为目标,教育就丧失了它的灵魂。
当然,数学教育并不是弃置或轻视知识,它只是力图使逻辑化、体系化了的知识与新的生命主体创思、立命(确立生命祈向)的生长点相契接,由生命化既有的知识而拓辟出另一种格局的生命的深度。
[1]所以,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目标皆集中在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2]的三个相贯通的层次上。
现实的数学教育或许无法企及它的极致状态,但教师却不应放弃对这个虚灵而真切的目标的不懈追求,而应用那趋之弥高的标准策励自己,上下求索教育的真意。
同时,这三个层次又融为一体,依托于日常一点一滴的教学生活,对“知识”和“教学”的理解与感悟决定了教师的教育理想能够实现的高度。
二、数学知识的内蕴与存在方式很多人将数学教学理解为“数学书本知识”的教学,这样的知识观是片面的、落后的。
早在1958年,匈牙利哲学家波兰尼就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明确提出缄默知识的概念,把能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等方式明确表述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而把那些不能明确表述的知识称为缄默知识,如我们有关自己的技能、行为和意识等方面的知识。
其实古人早就意识到“难以言表的知识”的存在,只是在知识霸权的压制下被迫长期保持沉默。
即使到现在,缄默知识在知识教学的殿堂里仍难争得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纯科学主义的影响下,数学教学逐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情感和生命体悟。
数学教学内容是缺少情感的冰冷的知识,数学学习成为外力驱使下的任务甚至负担。
事实上,缄默知识远比显性知识多得多,波兰尼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若将整个知识比作海水里的整座冰山,那么水面上的部分就对应了显性知识,而隐藏在水下的则是缄默知识。
数学知识除了书本上列出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显性知识外,还包括学生个人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前数学知识”,包括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等知识,包含数学观念、数感、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意识层面的知识。
不仅存在着一些具体的缄默知识,而且存在着缄默的“认识模式”,如缄默的分类模式与推理模式等等。
[3]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层次性、情景性、文化性等特征。
从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看,几乎所有的显性知识都植根于缄默知识,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缄默知识居于支配地位,它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不过是树上的果实。
[4]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亲和性和使用的优先性,对新知的获得既可能起到基础性、辅助性和向导性的作用,也可能产生干扰和阻碍的反作用力。
若教学时忽视了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和其使用的优先性,其结果只能是: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在教学活动中自发地产生影响。
那些对教学活动有益的缄默知识或许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那些对教学活动不利的缄默知识又可能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进行,导致学生在一些特殊知识点上的“学习困难”。
[5]所以,数学教育不能仅拘泥于书面的内容,必须改变数学教育就是教数学显性知识的观念,将数学缄默知识作为数学教育的集中目标和核心内容,寻求更加尊重人的生命自然和更能成全人的发展的教学策略。
三、数学教育方式的生命化追求(一)数学教育要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即教学时学生的人在、心更在,这是数学教育起作用的根本前提。
外在的纪律制度或强制力只能限制住躯体,但却无法左右人的思维。
只有心悦诚服的“意愿”、充满期待的“心向”、全身心地“激情”投入,才能焕发学习中生命的活力。
教师要营造“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氛围,引发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专注,培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精神,激活学生“生命在场”的状态。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就是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一个自由、安全、无心理负担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公平的学习权利和公正的竞争平台,不以数学思维的快慢来划分学生的等次,不以成绩的优劣来确定对学生的亲疏,珍视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尊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让不同层次和特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并能从中获得乐趣,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展示,思维不受束缚,个性得以张扬,潜能得到尽可能的发展。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丢弃权威的姿态,融入学生学习的世界,从学生的视角去分析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学生的良好表现,宽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增强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尽量避免不良情绪对学习的干扰。
让学生的生命在场,还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数学缄默知识一般都具有较强的文化性和情境性特征,数学书本上的显性知识也都源自于生活,因此数学教育的接契点和枢纽往往就落在这真实的学习情境上。
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具有“共情”的作用,真实的、相似的情境能够勾起回忆、激活经验、唤醒心灵,引领独特而真切的个体体验,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情境中来,从而进入一种深层次的应对状态,便于问题的自主生成,引导自觉的探究。
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原本冰冷枯燥的显性知识赋予情感情节,将知识“活化”“生命化”,使知识更自然地与个体的生命感悟相接契。
(二)数学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人具有游泳的潜能,却没有飞翔的天赋。
教育就是要把潜在于人天生禀赋中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挖掘出来,绝不将精力浪费在生命中不存在的能力上。
各人在数学上的天赋不同,数学缄默知识的总量和缄默认识的模式等都存在着差异。
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我们教学活动中的伙伴,以多样性、灵活性的教育方式,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自主探索的空间。
给数学学习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就是善待生命。
每个学得费劲的学生都有其深层的原因,每个错误的背后都有其合理的成分,面对困惑中的学生教师切忌急躁,不要苛求尽善尽美,而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个中缘由,循着各自的独特性,致力于给每个学生创造可以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发现自己的进步,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教育是慢的艺术,要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诱导学生去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光,耐心等待生命的自然生长,静听花开的声音。
但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并不是放纵,而是坚守于生命本然、自然向可能的应然所作的努力与超越,这才真正体现出教育对生命的价值。
(三)数学教育应是心灵觉悟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真意乃在于学生心灵的觉悟,觉悟是深深潜藏于缄默知识之中的精灵,它不可能如显性知识那样逻辑地传递给学生。
此处的心灵觉悟,大致可概括为人生终极意义的觉解与体悟和数学学习灵思之开悟。
心灵的觉悟才可能萌生人生的信念,人也才有可能有价值取向上的清醒决断和人生道路的自主选择。
古今中外数学科学发展中的璀璨成果、渗透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伟人轶事,都可能是催生人生信念的种子,从而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形成学习的追求,产生精神上的自我激励。
数学的意识和探究的技能技巧,需要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的参与下用心体悟,在“做”中去觉,正所谓熟才能生巧。
这一“觉”,虽不能完全正比于知识的总量,但却不能没有足够的知识准备,不能没有足够的思考酝酿。
这一“觉”,也绝非如“题海战术”般“工”到自然成。
没有本真而深切的生命体验就不会抓住那灵感中或可一闪而过的微光。
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诱导学生的觉悟,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去逼近凝结在创造性的“显性成果”中的前人的生命真迹,重温那交织着情思与灵感的心路历程,用前人之“觉”、教师之“觉”的既成现实诱发学生的有着现实化冲动的“觉”。
(四)数学教育宜用范本教育的方式根据波兰尼的研究可以知道,类似于学习的信念、态度、策略和技巧(如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等缄默知识,是很难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加以传递和掌握的,只能靠实践中的个体摸索、顿悟以及同学之间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的交流和切磋获得。
黄克剑先生关于生命化教育方式的论述中也明确提出:“生命化教育是以心灵之觉为它的韵致所在的,因此,它的主导途径便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开悟。
”他们都提倡范本教育,看重“学徒制”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价值,强调对学习对象无差别的模仿,倡导那种更加质朴、本真的学习方式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数学学习是以数学的显性知识为载体的,基于数学缄默知识的再创造过程。
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做着学生的范本,学生时时刻刻都在模仿或评判着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之间的互相切磋,相近水平中的差异更容易互通有无;直面经典,阅读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就是跟一个又一个的范本照面,照面是无言(道理上的那种言)的,却是神交的,神交的过程就是接受范本教育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