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影视美学温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美学考试重点
1、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是完形
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完形心理
学也称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
2、蒙太奇三个发展阶段:叙事蒙太奇、艺
术蒙太奇、思维蒙太奇。
3、《母亲》是普多夫金1926年的作品。
4、谢尔盖·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可归纳
为: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和冲突论。
5、有声电影出现的标志是1927年的《爵士
歌手》。
6、《一条安达鲁狗》是路易斯·布努艾尔
1929年的作品,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
影。
7、巴赞:“西部片是‘典型的美国电影’”,
准确地说事“典型的好莱坞电影”。
8、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标志是罗伯托·罗
西里尼1945年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
城市》。
其1946年在纽约电影节获得最
佳外语片奖和奥斯卡最佳剧本奖。
9、“新浪潮“电影的精神之父是巴赞【法】。
10、安德烈·巴赞电影理论集中于电影影响
本体论和电影语言进化论两个方面。
11、“电影符号学”(电影第二符号学)中电
影影响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意指性联系是
以“类似性原则”为基础的。
二者是约
定俗成的关系。
诞生的标志:法国电影
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语
言还是言语》
12、“电影第二符号学”创作人是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
13、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将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14、雅克·拉康【法】的核心理论是关于镜像阶段与主体结构的理论。
15、克利斯蒂安·麦茨将“电影机构”分为
外部机器(电影作为工业)、内部机器
(观众心理学)、和第三机器(电影批
评、电影观念)
16、路易斯·阿尔都塞是“结构主义的马克
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电影意识形态批
评的理论来源是阿尔都塞的重要论文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17、阿尔都塞把国家机器分为“强制性国家
机器”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国家
机器具有鲜明的统治与暴力特征,它须
同时确立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维持政
权的成功统治。
18、“新好莱坞”电影的标志是1967年阿
瑟·佩恩的影片《邦尼和克莱德》的公
映。
19、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曾被称为美国
新浪潮的旗手,1972年导演《教父》、
1979年导演《现代启示录》。
20、“接受美学理论”两个重要的理论家是
姚斯和伊塞尔。
21、电影诞生的标志是1895年卢米埃尔兄
弟《火车进站》的售票公映。
22、克利斯蒂安·麦茨将电影第二符号学的
理论重点放在精神分析和心理方面。
23、思维蒙太奇:
把蒙太奇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一种哲学看待,是其他传统艺术所没有的
硬是艺术独特的思维方法。
24、欧洲“先锋派”:
主要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德、
意、法等欧洲国家的一种电影创作倾
向。
这场运动大约前后延续了10年,
全盛期则出现在20年代中期,电影史
上,一般把这一运动称为法国先锋派电
影运动,运动中的中坚分子大多数是法
国人,其活动中心在巴黎,代表人物有
(德)罗伯特·维内、(法)路易·德
吕克等人。
25、好莱坞戏剧化电影的美学特征:
(1)封闭式叙事结构和线性结构方式;戏剧化电影的情节与情节之间互为因果,
具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必须有矛盾冲突;戏剧化电影常大量利用悬念、巧合、误会、偶然性等,造
成紧张、剧烈的戏剧性动作和戏剧性情
景。
(3)电影元素类型化;人物、造型元素类型化;
(4)唯美主义的审美倾向;利用灯光、道具、服装等创造出银幕梦幻世界;
(5)情感宣泄和道德劝喻;通过情节煽情,宣扬善必胜恶或惩恶劝善等道德训诫。
26、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基本美学特征:
(1)对社会现实问题和普通人的高度关注:艺术表现上追求“还我普通人”,电影
工作者们“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观察
战争、贫困,及由此引起的人与人的冲
突;
(2)纪实美学风格:现场实拍、松散的情节、非职业演员、中远景的大量使用和
对长镜头的偏爱。
27、“电影符号学”(电影第一符号学)
诞生的标志是:1964年克里斯蒂安·麦茨的著作《电影:语言还是言语》
的出版。
基本倾向是以语言学模式来研究电影
艺术,其理论基础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
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
28、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
观点:(1)无意识理论:意识的抑制作用强迫人类精神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留在
无意识深处,因此无意识就是被压抑现
象;
(2)本能理论:人体内部的需要和冲动;
(3)性欲理论:男孩产生恋母仇父的“俄狄浦斯情节”;
女孩出现恋父仇母的“爱利克特拉情节”;
(4)三重人格理论:人分为“本我”“自我”
“超我”三个层次;
(5)梦的理论:对本能愿望的经过“化装”
或“改装”的满足。
29、“依据症状阅读法”
借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医生分析患者的不完整的话的“模式”,同
时借鉴了法国结构主义者拉康的语义
的分析,从结构主义的方法论出发,把
见之于文字的马克思著作,只当做表层
结构,阅读时要从这些文字里找出马克
思主义的深层结构。
也就是说,在阅读
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表面论述做简单
的、直接的阅读,而应当透过文字的表
层结构去发掘深层结构,不仅看到白纸
黑字的原文,而且应当主义把握隐藏其
中的深刻含义。
30、儒家美学的基本主张:
(1)“仁学”基础:对人的人格要求到的化;
对处事态度要求世事治、达之时,事实
乱、穷之时;
(2)美善统一的艺术标准: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强调用社会的理性的道德原
则去规范自然的个体的感性欲望;
(3)“文质彬彬”的审美观:人的道德文化修养观被应用到艺术理论中,成为要求
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统一;
(4)“兴”“观”“群”“怨”的艺术功能论:
“兴”引发人的情绪,教育人;
“观”艺术的认识作用,反射出一定社
会和时代的道德及精神面貌的意思;
“群”团结人群、维护社会稳定、促进
人们和谐和睦交往;
“怨”艺术所具有的抒不平之情以及借
鉴作用。
31、电影和电视(影视)审美特性的共同性:
(1)综合性和交融性:它们通过艺术与科技的综合,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的
综合或融合。
包括科技与艺术的综合、
对各门艺术种类和艺术元素的综合(最
明显和最典型的特征);
(2)逼真性:影视艺术对现实反映或复现的接近和亲近性;
(3)空间再现性:影视艺术是活动的视觉艺术,既可以把现实中一切可见的事物
再现在银幕上,也可以把现实中不可见
的事物再现出来,尤其是表现人物内心
世界的活动,更是其他艺术不可比拟
的;
(4)时间表现性:影视艺术是在时间的流程中展现人物命运、情节发展的叙事艺
术,有论者将此特征概之为“运动性”。
32、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三个阶段:
(1)中央电视台的几档栏目为代表:标志——1990年4月《正大综艺》;还有《综
艺大观》《曲苑杂坛》;
(2)几家省级电视台的周末版综艺栏目的热播:标志——1997年7月11日湖南
电视台《快乐大本营》;还有安徽卫视
《超级大赢家》、北京台《欢乐总动员》;
(3)21世纪,娱乐风开始降温,观众的热情迅速消退。
“婚配”等栏目的盛行。
总的趋势是审美文化含量增加,感官、
感性因素减少,成为第三阶段综艺栏目
的典型特征。
33、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
(1)综合性:一是表现内容的综合,二是表现手段的综合,包含各种文艺形式;
(2)参与性:观众的参与是现代电视综艺节目的重要特征之一,参与形式:直接
现场参与(《正大综艺》的演播厅内,
嘉宾采用插座式)和间接的场外观众
(热线电话、网上帖子、手机短信等)
(3)主持人为核心: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的何炅和李湘;《幸运52》和《非
常6+1》的李咏;
(4)类型化和模式化:各类综艺节目在总的结构模式上大都以现场直播的游戏
和表演为主体,配以明星策略、煽情段
落等。
34、拉康“镜像阶段理论”:
拉康认为,镜像阶段发生于婴儿诞生后第6个月到一岁半这段时期内,婴
儿首次在镜中看见了自己的镜像以及
区分出自己的身体与镜中的自己,这种
初次的区分终于导致婴儿确认自己与
他人的区别,完成所谓的“一次同化”,
从此“我”这个尸体开始成立。
这就是
所谓的“镜像阶段”。
35、马斯洛【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由低到高、由下
而上排列为:
(1)生理需要(食物、睡眠);
(2)安全需要(秩序、安定、经济和职业保证);
(3)爱和归属的需要(身体接触、情感、家庭关系、社会信息、俱乐部等);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的需要。
36、文化:
是一个具有多种意义的词语,这里用作广泛的社会学含义,即是说用来指
作为一个民族社会遗产的手工制品、货
物、技术过程、观念、习惯和价值。
总
之,文化包括一切习得的行为、智能的
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以及经济的、
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系统。
37、文化的三个层次:物质(基础与前提)、
制度(协调与保证)和精神(核心与根
本)
(1)物质文化: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的总和,即马克思所讲的“人化自然”;
(2)制度文化:人类为了进行生产和生活而达成的某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3)精神文化:人类在思想、意识领域里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核心为价值
观念。
38、大众文化:
指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媒介
大批量生产与消费,采取时尚化运作方
式的当代文化。
它是现代工业和市场经
济充分发展后的产物,是当代大众广泛
参与、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事
件。
39、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
(1)教化和深致——30年代以前的国产电影
更多地宣扬传统文化和社会主题。
(《孟姜女》)“鸳鸯蝴蝶派”电影。
(2)忧患与救亡——三四十年代的国产电影
被称为“进步电影”,在社会黑暗、民不聊生、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的背景
下,电影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
反映中国人民的抗战为主要内容,民族
解放是时代的主题。
(《十字街头》)
(3)时代和政治——“十七年电影”
新中国电影习惯上概括为“四起四落”,共同特征是社会政治功利性的
空前强化。
电影可分为现实题材(《李
双双》【鲁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苏
里】)和革命历史题材(《红色娘子军》
【谢晋】《红旗谱》【凌子风】)。
(4)政治与工具——“文革”电影
“三突出”创作原则和样板戏电
影。
(《红灯记》《智取威虎山》)(5)断裂与承续——“新时期”电影
理论上展开电影与戏剧、电影与文学、电影本性以及电影语言现代化
的讨论;时间上,大胆创新,突破旧
风格,拍出一批优秀影片。
(《变脸》【吴
天明】、《香魂女》【谢飞】)
(6)无主题变奏——90年代以来的国产电影
“主旋律”“娱乐片”“艺术片”
的三方格局,可看到三代电影人的身
姿。
第四代电影人坚持自己文化立场和艺术主张,但随着社会转型,其影片已很少引起大众的反响;
第五代领军人物张艺谋以《有话好好说》终于“进程”,放弃惯用寓言化模式、精英化立场,而对精英文化进行反讽,表明对世俗潮流的妥协;
第六代则以内敛和个人化有意回避着“宏大叙事”。
(张元《北京杂种》《过年回家》、张扬《洗澡》、贾樟柯《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