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开幕致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开幕致词
怎样从教课文到教课程的改变,本次研讨会希望能实现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

我们希望看到有比较多的时间在课堂里做作业做练习,将减负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我们对此次评比活动充满了希望。

全省11个市都进行认真准备,备课、试教……代表着省里高水平的课。

而且以我自己的感受,课改以来,11个大市语文教学水平越来越接近,没有一个地方特别弱。

每一届评比都会有遗憾的地方。

大赛规定要评出5节一等奖,6节二等奖。

评委不得不在11节优秀的课中一刀切下来。

我的希望来赛课的老师、听课的老师都能将他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展示出来,重视过程,坦然面对结果。

希望大家能理解评比的初衷,很好完成任务。

祝大赛圆满成功!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5课
伯牙绝弦
【设计说明】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本课设计时主要从解题“绝弦”设疑入手,抓住“知音”一词,通过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

为了使更好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设计了拓展练习。

再围绕“绝弦”,通过理解与朗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伯牙“绝”的不仅仅是“弦”,这“终身不复鼓”的不仅仅是“琴”,从而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感受到伯牙、子期心灵相通、山高水长的深厚情义。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除了“高山流水”,对“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想像,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

对于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相知,子期死后伯牙以诗言情等的补充,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课件;《高山流水》录音。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读课文、自学字词、回忆文言文的特点,可以查找关于《高山流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课前欣赏《高山流水》引出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结合已学课文《杨氏之子》,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味。

4.指名读文,教师指导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再读课文,初解大意
三、理解课题,设疑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呢?(伯牙为谁断弦?为什么要断弦?伯牙断弦又意识着什么呢?……)
3.解疑课题,引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四、理解绝弦,体会知音
1.师:因为知音,视音乐为生命的伯牙竟然破琴绝弦,那么,究竟什么是知音呢?自读课后“资料袋”并找到文中相关句子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1)理解“志、善、哉”的意思,结合完成课堂练习第1题
(2)小结:善就是好,表示赞叹,再加上一个语气词“哉”这种赞叹之情就更加强烈。

指导读好“善哉”
3.再解句意:
(1)解““峨峨兮”
读着“峨峨兮”,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
通过比较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指导感情朗读
(2)解“洋洋兮”
透过“洋洋兮”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江河?
指导感情朗读
(3)小结:两个语气词“哉、兮”,两个叠词:“峨峨、洋洋”竟然能表达出这么多的意象,这就是文言文的魅力——简约而不简单!
4.引导初步感悟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怀
5. 感情朗读
6.结合课堂练习第2、4题,拓展想象,进一步体会知音
7. 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8. 补充知音相遇的故事,深悟知音
五、深悟绝弦,升华情感
1.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去世。

伯牙来到子期坟前,他又操起凤尾琴,为唯一的知音——子期弹奏起《高山流水》。

可惜当他志在高山时,子期不能再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志在流水时,子期也不能再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于是,伯牙就——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种极端的行为?
3. 补充诗句升华情感
4.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5. 课堂小结
六.回味绝弦,拓展练习(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1. 讲一讲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2. 搜集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进行吟诵
3. 给《高山流水》填词
【板书设计】
绝弦
俞伯牙————钟子期
知音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28课
我的舞台
【教师简介】
王彧钊,男,1977年9月出生,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学科骨干教师,现任宁波北仑小港实验学校副校长。

曾获全国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努力追寻民主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

【设计说明】
《我的舞台》,作者以乐观的人生态度,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小时候在不同“舞台”上的成长经历。

这是文本的一大特点。

抓住这一语言现象,通过速读、填表、写批注等有效的课堂练习,引领学生去发现,欣赏,学习课文的语言,并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展现学习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表”,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2.欣赏课文语言,学习做摘录,体会作者轻松、幽默、平实的语言特点。

3.在阅读中,感受作者乐观、向上、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一)运用速读的方式,梳理文章内容。

1.带问题读课文。

(1)“我”指谁?“我”的舞台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
(2)学生快速读课文,边读边在课文中圈出重点词。

(3)学生交流。

2.再次速读,学做摘录。

(1)“我”在舞台上怎样“表演”呢?再次快速默读课文,认真找一找,读一读,填在表格里。

(2)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

(4)师生引读。

(5)出示吴霜资料
吴霜,我国当代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画家和作家。

早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后留学美国学习西乐。

代表作品《光明三部曲》、《别为你的相貌发愁》、《别问我的父母是谁》、《吴霜看人》、《吴霜在说》等。

(二)感受文章用轻松的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语言特点。

1.在作者成长的舞台中,哪部分内容的描写特别吸引你?
2.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觉得哪些描写特别意思?
(1)学生读课文后交流。

(2)小结课文的表现方法:艰辛的经历,在作者的笔下却充满了轻松、快乐与风趣。

板书:艰辛——轻松
(3)学生赏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3——8自然段,学写批注,赏析用轻松笔调描写艰辛生活的表达方法。

1.读课文3——8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圈一圈重点词,把体会用批注的形式写在旁边。

2.学生认真圈词,写批注,教师随机指导怎样写批注。

3.选择部分学生交流。

4.学生赏读课文第七自然段重点句。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这样轻松的描写在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课外书,同学们的作文中都见过。

能回忆出来吗?
Ppt出示:林海音《窃读记》、《夜莺的歌声》、毛泽东《七律.长征》,秦文君《女生贾梅》,顾嘉静《烦人的痘痘》。

2.出示对比材料,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

面对艰辛的经历,有的可以用轻松的笔调来表现,有的——
Ppt出示: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3.小结: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它们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去学习!
【板书设计】
28 我的舞台
吴霜
艰辛轻松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5课
泊船瓜洲
【教师简介】
有飞,男,1976年12月出生,湖州市安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国家新课改优秀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奖、市教学能手。

2006年4月,赴北京参加“总理工程”之西部远程教育光盘拍摄活动,多篇论文、教学设计获得省市级奖项。

【设计说明】
《泊船瓜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

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围绕“月是故乡明”这一思乡主题和古诗的教学特点,我的设计意图为:1.整体入手,通过找景、构画、悟情的方法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蕴。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

3.注重质疑;注重课内外整合,以诗解诗,以诗助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通过找景、构画、悟情的方法学习古诗,理解古诗。

3.紧扣“绿”字,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围绕“还”字,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后两句诗,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围绕“还”字,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找景
1.理解诗题。

2.读通诗句。

3.自读质疑。

4.理清景物。

二、构画
1.自主构画。

2.资料补充解决难点。

(钟山地理位置)
3.赏画读诗。

4.借画明意。

5.扣“绿”学诗。

(1)聚焦“绿”。

(2)拓展“绿”。

(3)比较“绿”
(4)想象“绿”
三、悟情
1.聚焦末句质疑。

2.合作解疑:“明月”寄相思;“何时”知心切;“只”悟思乡情。

3.背诵、默写古诗。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9课
穷人
【教师简介】
汪玥,男,1980年6月出生,就职于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

从教8年来,一直追求“大气开放,精致和谐”的教学风格,在区、市及省教育学会举办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所撰写论文也多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设计说明】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联系上下文推想词句意思”、“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等课程要求。

本课教学目标主要定位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读懂心理活动描写”“尝试心理活动描写”,旨在关注课文内容的同时,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阅读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学得相对透彻。

托尔斯泰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穷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

本课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通过该重点段的学习,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善良品质,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正确认读“搁板、勉强、蜷缩”等词语;正确书写“魁梧”;梳理小说中的人物,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忐忑不安”、“揍”等关键词,运用联系上下文、时代背景等方法,读懂桑娜的心理活动,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3.领悟作者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尝试描写桑娜抱走孩子前的心理活动;凭借反诘、比较,进一步感受桑娜善良的品质。

第二课时
1.能运用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方法,理解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感受渔夫的善良品质。

2.体会课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续写《穷人》,写后和同学交流。

二、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抄写容易写错的生字并组一个词;抄写值得积累的新词;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基本情况,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故事梗概。

1.揭题导入,学生读题。

2.完成预习检查作业(课堂作业单1—4题)。

3.作业交流,反馈。

(在交流第三题时,顺势交流反馈课文的主要内容)(二)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1.浏览课文,关注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1)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几处句子。

(2)通过比照心理描写的特别之处,聚焦描写“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

2.紧扣“忐忑不安”,读懂心理活动。

(1)根据字形理解“忐忑不安”的意思。

(2)认真默读语段,读懂复杂心情:你能读出桑娜的哪些心情?试着写旁注。

(学生默读,写旁注,交流)
(3)自由朗读,以读促悟:学生自由选择一、两处句子,反复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心情读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捕捉闪光点进行放大)【预设关键句】
句1: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①说说体会到了什么心情。

②辐射描写桑娜家非常穷的心理描写,读出忧虑之情。

句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感受桑娜“害怕”的情绪;读懂桑娜的“下定决心”。

②师补充时代背景,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心情。

(4)整体朗读,感悟桑娜的“忐忑不安”:请大家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看谁能读出“忐忑不安,心情起伏”的感觉。

(生自由练读——指名学生读——师范读——生自由练读——师生配乐合作读)
(5)师小结:托尔斯泰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

寥寥几笔,加上几处特别的标点,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

3.提炼人物形象:完成课堂作业单第5题,用一个词来形容桑娜。

(生填写——交流)
(三)尝试心理描写,升华人物品质。

1.尝试心理活动描写。

桑娜来到西蒙家,看到邻居西蒙死了,而两个孩子却睡得香甜,此时,她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可以尝试着用一用省略号、问号和感叹号)。

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桑娜想:
想到这儿,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2.交流心理活动描写。

3.教师反诘,探寻小说主题:为什么擅长心理描写的托尔斯泰一个字也没有写?
4. 师总结提升:托尔斯泰曾说“没有单纯、善良、真实,就没有伟大。

”抱回孩子的一刹那桑娜什么也没想,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就是一个将善良深深刻进灵魂的桑娜。

(四)学生课堂小结,教师下挂任务。

1. 生小结本堂课学习的收获(机动)
2. 师总结全课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要求及任务。

【板书设计】
桑娜(忐忑不安)善良
穷人?
渔夫?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二年级下册第18课
雷雨
【教师简介】
金燕,女,1975年12月出生,小学高级教师。

现为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语文老师。

曾获省“教改之星金奖”、市“教坛新秀”;多次在市级、区级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全能一等奖;承担全国、省、市、区级公开课30余堂,曾获“省第七届课堂教学评比”二等奖、“市课堂教学比武”一等奖。

【设计说明】
《雷雨》一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在设计时,我利用看图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想像中创新,在朗读中悟情,在感悟中积累,感受雨前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使大自然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深深留在孩子脑海中。

一、紧紧抓住文本语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

二、以文本为基础,恰到好处地结合学生原有的基础,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辐射社会语文生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三、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在识字、写字中探寻语文规律,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着重指导书写“垂、蜘、蛛、蝉、虹”等生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反映雷雨前、雷雨后景象的课件和生字卡片。

2.学生:课前自读课文3遍。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走进“雷雨”一文。

老师板书课题。

学生谈生活体验,引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三、细读课文,感受“雨前”景象。

1.自由交流文中让你感受到要下雨的句子。

2.随机学习,理解生字“垂、乱、压”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美读课文,感受“雨后”景象。

1.学生读文,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想象雨后美景。

3.变成小诗,配乐朗读,感受雨后的美丽景象。

4.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写写、说说自己想象到的雨后美景。

五、写字练习,总结延伸。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4课
我要的是葫芦
【教师简介】
鲍丹丹,女,1979年出生,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温州市教坛新秀。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情趣语文课堂,逐渐形成了亲和自然、质朴本真的教学特色。

2010年获教育部课程教材中心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设计说明】
课文讲了一个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有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结果可爱的小葫芦全都落光了。

结合年段教学目标,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识字写字和朗读积累。

考虑到一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

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葫、芦、藤、哇、盯、邻”等6个生字,利用形声字特点区别“挂、哇”等形近字。

正确书写“挂、哇、怪、慢”等8个生字。

2.通过看图、动作表演、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葫芦、葫芦藤、盯着、邻居”等词语。

3.借助画面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结合板画,在读中积累语言,明白寓意。

二、教学准备
1.以全文注音的方式打印教材。

2.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认识“葫芦”,读准字音。

2、观察字形,识记生字。

3、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二、师生共读初读启思
1、自由读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借助画面,师生合作讲读故事,随机点拨:
(1)正音“盯着”、“邻居”。

理解词义。

(2)点拨“感叹号”与“问号”的读法。

3、交流初读感受。

4、启发思考: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他觉得可以不要什么?这些真的可以不要吗?
三、补充画面积累理解
(一)随文识字,指导写字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随机点拨:
(1)发现含多音字的词语“细长、长满”,正音。

(2)认读“葫芦藤”。

联系生活,看图说话。

(3)发现形近字“挂—哇”。

儿歌律动,区分形近字。

3、指导写字:挂、哇
引导观察,说说发现;教师范写,学生练习;随机点评,再次练习。

(二)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1、刚才我们合作读连环画的时候,你发现了吗?少了一幅图!(板画葫芦架)葫芦架搭好了,接下来,该在上面画些什么呢?
2、学生自读圈画。

3、汇报交流,完成板画:
(1)根据反馈,随机板贴:小葫芦、葫芦藤、小花、绿叶
(2)给词卡摆序,说说理由,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

(3)师板画,引导体会关键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句子。

迁移说话。

4、指导朗读。

四、质疑存疑
1、(出示插图2)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2、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鼓励质疑,存疑。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课堂练习。

二、回顾问题,读中解疑
1、聚焦“那个人”说的话。

指导朗读,体会两种句式表达效果的不同。

2、情景剧表演,体会那个人的可笑。

3、想象说话,读文明理。

三、指导写字。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
25伯牙绝弦
【教师简介】
鲍宗武,笔名(博客名)潜静幽兰,现任浙江省遂昌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曾获浙江省英才奖和“教改之星”金奖、浙江省新课程·学习主题建构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藏书家,丽水市首届明星教师、教育讲师团成员、丽水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丽水市教坛新秀,编写《走近汤显祖》浙大出版社出版发行,发表论文若干。

【设计说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千古一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此知音,千载其一哉!”而《伯牙绝弦》正是知音文化最好的阐释。

文本共77字,5句话。

1句为起,2、3、4句是承,“子期死”一句是转,最后“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及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为合,语言可谓是凝练典雅,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生动起伏。

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其是知人的境界;第2-4句是知心的境界;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知性的境界。

文言短小精悍,由浅入深,渐进而生气,读来令人沉醉其间,荡气回肠……《伯牙绝弦》感受的是艺术的无穷魅力,折射着深广的知音文化。

在教学中,首先展现生本理念,渗透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自读自悟;其次依据文本语言,体味文言一字多义等语言特点;充分发挥文本的文体特点,增强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阅读体验,遵循“人文为线,语言为珠”的教学理念,围绕语言对话、交流、表达,感受知音文化的韵味,激活对知音的向往与追求;最后是体现高年段的学习特点,课堂中加强“写”的实践,做好课堂笔记。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并从中体味艺术的魅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注释自读自悟,感受知音之间真挚的友情。

3.背诵课文,培养动手书写的习惯,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课内外阅读文言的经验,本文短小精悍,文意相对简单,适合学生自读自悟。

因此,学习本文不进行课前的预习准备工作。

【教学过程】
一、书读百遍读知音
1.出示有关知音的诗句,说说你的理解。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个千古流传有关知音的故事——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

这是第二次学习文言文,我们也做一做古人,读一读古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开声音朗读。

3.读文言文要抑扬顿挫,请同学再用心去读,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读出有标点的感觉。

4.反馈指导读。

谁来说,你读到哪个字的时候,你就感觉到这是文言文?
5.尝试着给短文标上标点符号。

师生反馈,练读课文。

二、高山流水品知音
1.读到这里,读出文中的主人公是哪两个?反馈:出示图示——板书:俞伯牙钟子期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这两个人?重点:善——擅长2.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默读课文。

▲反馈:说说自己的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想到的是什么?反馈
对比阅读,体会韵味。

指导读文。

▲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指导读出气势与激情。

▲指导读出赞叹的语气。

▲伯牙转拨琴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水?反馈,指导读文。

▲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引读文本,体会知音的境界。

3.同学们,伯牙所念不只是“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你可能会有什么?(拓展书写)反馈阅读。

4.千言万语就只一句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三、断琴绝弦悟知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