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乡土地理研究个人内容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阴乡土地理研究个人内容简述
岁月回首,乡土情深
一个农业地理科技工作者的成长之路
——郭焕成先生采访记录
学者简介
郭焕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山东省聊城县人。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和乡村地理研究室主任。

兼任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乡村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区划和土地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东南土地管理学院、聊城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地理》、《地理研究》、《山地研究》、《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等期刊编委。

多年来从事农业地理与乡村地理、农业区划与农业地域类型、土地利用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论著有《中国土地利用》、《中国农村经济区划》、《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全国综合农业区划》、《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中国农业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宁夏农业地理》、《北京土地利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理论研究及实践》等。

01寒门学子求学之路
我于 1936年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县李太屯村,先在本村读小学,后来去聊城第一中学读初高中,1957年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在经济地理专业学习。

在小学、中学阶段,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困难,我来自贫农家庭,外出读书很不容易。

特别是在13岁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家庭状况更加艰难。

在小学阶段,我学习成绩较为优异,周围很多村子的人都知道李太屯村有个叫郭焕成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我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自信。

父亲是了解我的,因此尽管家里筹集学费十分困难,也仍然全力支持我上中学,要我好好地读书。

高中毕业后,穷困的家庭状况让我不得不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

当时摆在我面前的出路是:坚持读书上大学、考经济学校或师范学校、参军当兵和下关东闯荡。

当时我和父亲商量,我说要考大学,父亲也很支持。

于是我就坚定信心,继续读书考大学,这样可以更多的学习知识和本领,毕业后不仅能有能力为国家建设服务,同时也能为改变自己家庭贫穷状况出一份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以文科加数学的考试方式,考入了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一读就是五年,因为我家庭困难,完全由国家助学金资助上学,这就激励着我更加努力学习,克服各种困难,较好的完成了五年大学地理学业。

大学毕业后做什么?又摆在了我的面前。

我是来自山东的一个穷困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农村生活,喝着农村的水,吃着农村
的粮,吸着农村的空气。

进入少年时期,就帮着父母下地参加农业劳动。

在农村生活和劳动中,培养了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感情,喜欢农业,喜欢农村,愿做农业和农村研究工作,这就成为我后来从事农业地理和乡村地理研究的根缘。

在南大学习期间,我还有幸领听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农业地理学家邓静中先生做的“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地理学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相交融的科学,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而农业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也具有区域性特点,所以地理学为农业服务大有作为。

邓先生的报告对我启发很大,引起了我对农业地理这门科学的兴趣,也就产生了大学毕业后要从事农业地理和乡村地理研究的愿望和志向。

02服务国情深耕农业
1962年,我从南京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今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经济地理研究室农业地理研究组,之后跟着邓静中先生(农业地理专家,1920—1994)和吴传钧先生(经济地理学家,1918—2009)做了几十年的农业地理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业区划、农业土地利用、农业类型、农业布局、乡村发展,研究和展示了中国农业的地理分异规律,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布局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那个时候,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主要进行全国性的地理研究,但在地区上,侧重于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及西北干旱区,许多工作
都需要去到当地进行实地调查,比如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和农业发展布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农林牧结合,西北干旱地区风沙治理、绿洲开发、草原保护等。

这些地区都是条件艰苦的地区,要进行实地调查,必需不怕艰苦,克服困难,深入实地,才能摸清存在问题,认识和研究自然规律,提出适应和利用自然、保护和改造环境,合理布局和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科学建议。

1963年,我到地理所刚开始工作,就跟着邓静中先生参加河北省长城一带农作物(冬小麦、玉米)复种界线的调查,这是一条我国东部暖温带和温带、冬小麦和春小麦、二年三熟和一年一熟的农作物复种地理北界,此次调查的地理界线非常重要,受到了当时世界地理界的关注。

1964-1965年期间,我先后参加了河北省邯郸专区和甘肃省酒泉专区的农业区划工作。

到70年代,我参加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地理大调查,从宁夏北部的黄灌区、中部的半干旱区、到南部的黄土高原进行实地调研,多次跨过涛涛黄河,六次越过六盘山,跑遍了宁夏南北大地,开展了全区农林牧发展布局、土地合理利用和水土流失治理等多项研究,编写了宁夏农业地理,提出了农林牧业合理发展和布局的科学建议,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采讷。

到80年代,在吴传钧先生的主持和指导下,我具体负责开展《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图》重大课题的调查与编制工作,主要参加了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大调查,参加主编《中国土地利用》专著与副主编《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集》,这一成果以地图形式系统表达和展
示了中国土地利用特征、类型结构及其分布规律,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图斑精细,科学性强,为全国及地区国土规划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后来,还主持开展了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大调查,编写了首部《黄淮海地区乡村地理》专著,并研究提出了乡村地理学的科学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为地理所开展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学是基础应用研究学科,它更偏向于野外调查研究和应用研究,它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单靠统计资料是不行的,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走出去,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回来进行科学总结,再上升到理论,这是做基础应用学科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道路。

不要怕苦怕累,坚持野外调查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在小学、中学阶段,国家正处于建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困难,我来自贫农家庭,外出读书很不容易。

特别是在13岁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带着五个孩子生活,家庭状况更加艰难。

在小学阶段,我学习成绩较为优异,周围很多村子的人都知道李太屯村有个叫郭焕成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我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比较自信。

父亲是了解我的,因此尽管家里筹集学费十分困难,也仍然全力支持我上中学,要我好好地读书。

03心系国民研究乡村
在90年代末,我退休的前期,我关注到两个情况:一个是虽然农业地理和乡村地理已经开展了非常多的工作,也进行了许多关于农
业和农村发展布局的研究,但是并没有更多关注农民的收入问题;再一个是中国转入市场经济之后,农业不仅需要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更要解决农村经济收入和发家致富的问题。

在多次出国访问中,我注意观察发达国家的农民致富方法,并思考中国农民脱贫致富进程缓慢的原因。

我逐渐发现,农业功能的开发是很重要因素:农业的功能不只是生产粮食和工业原料,还可以发展文化功能、生态功能、旅游功能和休闲功能。

但是这些功能的开发方式和程度、面向市场的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方法都需要思考和研究。

因此,我就提出了中国要发展“观光农业”的方向,经过后来的发展和扩充,最终统称为“休闲农业”,呼吁地理学界参加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我认为,中国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资源条件优越,需求市场广阔,发展前景很好。

因为中国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环境不好。

而乡村具有好山、好水、好空气,城市人都希望到乡村观光休闲和旅游,这就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这项农村新型产业能够使乡村与城市联合发展更加紧密,让作为旅游主体的城市人口到农村观光、休闲和旅游,并在农村进行消费,可以让农民増加收入。

同时还可以让城市游客获得放松和愉悦,感受乡村的淳朴民俗风情。

对农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可以开发农业和农村新功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扩大劳动就业,増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同时还可以促进乡村风气和知识的发展、以及环境整理和经济繁荣。

这是一项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今后必定大有可为。

在1999年,我第一次去中国台湾做学术报告时,主讲了中国大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引起了台湾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

我与台湾专家进行了交流,发现台湾的休闲农业起步很早、发展很好,而大陆尚处在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

这引起我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大陆这么多世代、这么多年都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
之后,我注重学习他们的实践经验,从农业景观学和乡村景观学研究开始,到观光休闲农业,再到乡村旅游,将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很快推动了全国的发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2001年我退休之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休闲农业的研究,先后多次带团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学术交流。

另外,我还前往日本、加拿大等观光农业起步较早的国家参观访问,学习经验,以推动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

2021年末,我发表在《经济地理》2000年第2期上的《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一文被评为了“《经济地理》创刊40周年”高被引论文第一名,知网引用量达1210余次(编者注)。

这一成果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参考引用,可能是当年中国农业为面向市场经济,正在调整农业结构开发农业新功能,探索发展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等作为农业增收、扩大劳动就业、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现在乡村振兴正需要农村创新业态做有力支撑,我也很高兴能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提供一点有启发性的观点和建议。

中国的农业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多样,潜力巨大,发展势头很好。

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水平,増强文化理念
和生态理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质量。

中国的乡村旅游已经在蓬勃发展,中国的农家乐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但是我们也要进一步努力,让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的内容更丰富、品味更高、文化性和生态性更强、更有特色。

中国农业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些工作需要你们青年一代去继续完成。

04相濡以沫伉俪携手
我和我的爱人周聿贞(福州人)是大学同学,相恋六年才走进婚姻。

在大学时期,我们同是南京大学地理系的学生,经常一起参加学生活动和党团会议,比较熟识,相互靠近。

当时我家境困难,甚至寒暑假都没有路费回家,她的家庭条件好一些,因此我感觉有些差距,担心不合适。

后来是两个人坦诚的态度和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行动,最终使我们坚定地走到一起。

当时我们共同提出来几条恋爱原则:不要影响学习,不要影响工作,不要影响同学的关系。

1962年毕业之后,我们都被分配到北京工作,我在中科院地理所,她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大学毕业后,正处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我们的工资微薄难以养家,因此相恋多年之后才考虑结婚。

农业地理研究工作要求我经常到野外出差和考察,我顾不上家庭。

我的爱人在北京工作,带着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双方的家庭,非常辛苦和困难,但她依然理解我、支持我,这是难能可贵、让我深深感动的。

我们就是这样风雨同舟,共同走过来的——靠着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以及对自己事业的热爱。

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但家庭很和睦,儿女也很不错,现在都工作、生活得很好,可以说是一个和睦的
家庭。

05故土情深笔耕不辍
我在山东聊城出生、成长,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并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直到上大学才离开家乡去到外地,因此我对于我的家乡有非常深厚的情感。

我退休之后主持编写了三本书《岁月回首》《郭氏族谱》《李太屯村志》,大部分内容都与我的家乡有关。

《岁月回首》是我退休后写的一本个人回忆录,主要写的是个人经历及其变化,记录了我一生的学习生活和研究工作情况,及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

这本回忆录真实地记录了我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经历,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该书已由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二本书是《郭氏族谱》,编写了李太屯村人数最多的郭氏家族的悠久历史。

过去曾有一本简易郭氏族谱,然而近百年来都没有过续编。

为了续编郭氏家谱,我先收集了近百年来郭氏家族的人口情况及家族关系,又重新续编了一本新的郭氏族谱。

这本郭氏族谱,主要内容包括新编家谱序言、祖先迁移路线、历代世序系统、家族分支世系详述、家族村内居住分布等,为郭氏家族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础。

《李太屯村志》是一本讲述我家乡变迁的志书。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聊城县李太屯村,地处鲁西北平原,全村以经营农业为主,是典型的农业村。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城市化发展很快,李太屯村由于地处聊城县城郊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李太屯村已由农村变为城市社区,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李太屯村的面貌
发生了根本性重大变化。

为了记录这一重大变化,我主持编写了这本书。

这是一本全面记述李太屯村历史变化和现状、发展的村庄志书,将成为父老乡亲和子孙后代具有重大意义的回忆和纪念。

对于编写村志,我认为村志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如果能够成立中国乡村志研究中心,把中国几十万个村庄的村志写出来,对于全世界的乡村研究来说,都将会是具有长远意义、非常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财富。

即使只做到为中国典型的乡村写作村志,记录它们的历史变迁,也将在中国甚至国际上具有深远意义。

06春风化雨诲人不倦
身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我认为培养研究生人才很不容易,要下功夫。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研究生?什么是研究生论文?我曾在一次大会发言上提到,研究生就是要做研究,要在青年时期打下很好的学习基础,要有追求更深科学研究的目标,要有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理想——这才是研究生。

实现这个理想并非易事,可能会失败,但没关系。

为此,研究生应当多看书、多读书,不一定记得滚瓜烂熟,但一定要广泛涉猎、增长见识。

在读书的同时应写下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独具创新的观点,而非一味地引用别人的。

我建议研究生导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研讨会,让学生们踊跃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这一点很重要。

作为导师,一定要在这方面去指导学生。

对于研究论文的重点上,我认为比起研究实际问题,研究生更应研究科学问题,在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再考虑实际应用。

没有科学的理论、探讨和创新,研究生论文的水平就很难达到较高水平。

除此之外,
在学术讨论和生活上,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的关系,对学生做到平等关心、平等爱护。

我认为这些都是研究生导师需要明白的。

在这里我还寄语广大青年学生: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学者,首先要做到基本的两点:首先要打好专业基础,其次要学好外语。

一方面,我们要面向新的时代特点和国家发展需求,研究中国现代的重大地理学问题,谋求地理科学的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学习世界人类先进的科学文明,关注科研前沿,重视国际交流。

新时代面对新的地理问题,需要你们青年一代好好研究,多做贡献。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中国的地理科学永远研究不完,需要一代接一代研究下去,需要更多的青年人接班。

同学们,你们是新世纪的青年一代人,又是新时代的研究生。

青年人意味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和积极上进精神。

研究生意味着渴望学习、富有钻研和开拓创新精神。

你们的未来是广阔的、美好的,我希望你们刻苦努力,学好本领,为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以及中国的地理科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