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模拟题精选: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

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

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
A.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急切希望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C.没有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D.深受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2.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康有为在宣传西方政治学说时对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提出了挑战。

其思想特点是()
A.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B.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4.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5.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称赞美国“每年物产及制造货件,共银一亿一千万元,可观其国丰盛矣。

其水师武备甚善,屡与英国交锋获胜……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总无世袭终身之事”。

魏源旨在()
A.宣传美国民主制度
B.分析战争失败原因
C.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D.反思中国社会问题
6.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7.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国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计413种,占77.49%。

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主导对外文化交流
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正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思想启蒙目标得以实现
8.据统计,从1872-1911年3320名官费留学生中,学文科与学军事的占76.32%;1901-1908年中国新知识界所译日、英、美、法、德、俄等用533种书籍中,社会科学类计有413种,占77.49%。

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主导对外文化交流
B.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C.正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D.思想启蒙目标得以实现
9.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喻,4月设江“督办政务处”,任命突、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贵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10.1917年,国学大师钱玄同为重印的《新学伪经考》一书作序,称:“一千九百多年以来学术史上一个大骗局,至此乃完全破案。

‘铁案如山摇不动,万牛回首丘山重’,此书实在当得起这两句话,汉古文经之为伪造已成不易之定论。

”他作此序的宗旨是()
A.古史辨析,科学求真
B.托古改制,宣传变法
C.动摇正统,解放思想
D.倡导革命,维护民主
11.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
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
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D.国人清醒认识到世界潮流
12.学者马勇认为:“甲午战后,朝野上下很快重建了维新共识,着力克服先前三十多年洋务新政埋头经济不问政治的偏向,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地方自治、民间经济、政府管控之外的社会逐渐发育和成熟,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级即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就在政府和外国资本的夹缝中艰难成长。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中体西用”成为维新共识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创建
C.社会团体彻底摆脱政府管控
D.君主立宪进入改革议程
13.“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

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

”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14.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影响的共同之处是()
A.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解决了“李约瑟难题”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15.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适者生存”这一说法,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进化论。

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影响的共同之处是()
A.直接导致了中英两国的政治改革
B.改变了部分知识分子的世界观
C.解决了“李约瑟难题”
D.开始了民主、科学对民众的启蒙
1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1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18.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广泛流传,而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自1898年出版后,10多年间在国内发行了30多个不同的版本。

该变化主要反映了()
A.国人科学民主意识增强
B.政治民主改革日益成熟
C.社会环境发生根本变化
D.救亡图存渐成社会潮流
19.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上材料反映了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
A.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B.抵制侵略走上富强之路
C.帮助人们挣脱封建思想的枷锁
D.促使人们注意世界形势
20.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

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

”这种观点主张()
A.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
B.议院功能在于限制君权
C.议院是朝廷咨议机构
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荀子在稷下学宫的兴盛时期来到齐国,担任“祭酒”,与诸子争鸣礼学。

荀子认为:“礼者,人道之极也”。

礼可“救患除祸”,因为礼能“明分使群”,所谓“礼者,贵残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他并不把礼的内容简单地看成个人的修身养性,回复本心,而将礼当做圣人所制定用以扰化恶性。

……在荀子看来,孔孟“礼”的弊端是是抽象地谈礼的心性修养,为此他提出“非礼无法”的社会控制规范体系。

荀子的礼思想以科学态度和理性主义填补了儒学在社会治理上的空白点,他应该被定位为儒家的创新者。

――摘编自陈晓声等《论荀于之礼与孔孟之礼的同异》材料二近代维新派普遍认为,荀子礼学,不讲大义,而惟等级、身份为重,束身寡过,拘牵小节。

梁启超说“荀子之礼学,由今日以前权力压制之天下之宪法也”。

康有为认为,荀子的礼学只能是在乱世之时,无法达到太平世的“大同”。

历代经师,皆盘旋苟礼肘下,乃至传孔子真学之“大同”的礼学渐绝于世。

他们出于政治的考虑,团体性地、有组织地将苟礼学视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一切反动学术的源头并不遗余力地予批判。

――摘编自康廷山《清代苟学史略》(1)根据材料一提炼荀子关于礼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之礼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维新派批判荀子礼学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维新派批判荀子礼学的认识。

答案
1.B
2.A
3.D
4.D
5.C
6.C
7.B
8.B
9.A10.C11.A12.D13.D14.B
15.B16.B17.B18.D19.B20.C
21.(1)主张:礼是至高无上的;礼是社会等级的体现;礼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礼能控制人性恶的一面;礼法统一。

背景: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重建社会秩序,统一国家的需要;私学的兴起。

(2)理由:重等级身份;压制民主政治;维护专制,不适应民主社会需要;封建社会反动学术的源头;
认识:维新派借批判荀子礼学,提倡孔子礼学,宣传君主立宪的思想,体现了“托古改制”的特点;维新派的力量较弱,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对荀子礼学的批判,有一定的阶级狭隘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