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五大知识范畴 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例-规”到“规-例”,强化例规关联记忆,在这个基础上,抓住知识点的本质,举一反三。
文言文五大知识范畴: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复习应试者,对每篇每句,都要据此五大知识范畴细细标出考点并按标准踏实译出考点,译几句,比照一下权威译文(若有两说,则以教科书注释为上,教参译文次之),如此篇篇滤过一番,自可百考百顺。
看出考点,答出考点(让阅卷者看出你已看出考点),看得越细致答得越到位,考得越好——高中文科考试要诀,指向公务员基本职业素养。
须扎实、灵活、清楚考向,方为完美应试者;而应试所涉乃至应试本身,皆属仿佛必要而易趋于无聊之事,视之为必要而做好这些事,又不使之趋于无聊,方为卓越应试者。
根据极有可能作了意译、转译的译文去推断原文的语法点,一不小心就会犯“刻舟求剑”的错误。
要养成“在原文中理解原文”的习惯,要提升“根据原文推断语法点”的能力。
在选项设置中调节对比度并确定可能性——擅此应试技巧,则备考更收实效;从确定无误的知识点出发,比较各个选项,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据此出发点,则心魔不扰;而备考就意味着:增加这些点的数量,优化这些点的质量,结好由这些点串成的网。
扎实而不灵活,则执;灵活而不扎实,则妄。
执者有其妄,而妄者亦有其执。
不执不妄者必扎实而灵活。
应试学习的对象不外乎知识与方法。
方法不等于知识。
知识在于理解,方法在于运用。
理解了某个方法并不意味着掌握了这个方法,正如,记住了某点知识
并不意味着理解了这点知识。
以理解方法为起点,在自觉而反复地运用方法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并深入理解方法——这个过程伴随着所记忆、所理解知识点的数量的扩大(博,即强化对知识范畴的拓展力;博者愈博且愈渊愈博)、质量的优化(渊,即强化对知识本质的穿透力;渊者愈渊且愈博愈渊)、关系网的升级(不执不妄,即扎实而灵活,即强化对知识点之间潜在的、现有的联系的发现力、组织力和调动力)——直到化境。
文言文五大知识范畴:
一、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通假字。
人们通常(应试)所说的通假字,指的是广义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狭义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翻译时,要把通假字译成其所通的那个字,默写时,要默的是这个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词义扩大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孟子》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
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
蔺相如列传》
词义缩小
金就砺则利——《劝学》
词义转移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庄子》
词义褒贬变化
行为偏僻性乖张。
——《红楼梦》
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吏持心近薄。
——《后汉书》
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诗经》
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
——《法言》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词义弱化、强化
怨恨诛
古汉语多为一字一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俩字一词
妻子虽然然后于是
词义改变
谢再臭
三、词类活用
1、活用作名词
披坚执锐
京外为巡抚,宫中为梳头
2、活用作动词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秦师遂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特别注意:
使动用法
生死肉骨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春风又绿江南岸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宁许以负秦曲
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敌所是者,我则非之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3、活用作状语
秦师东进
风餐露宿
瓮牖绳枢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人皆得以隶使之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翻译时必须用判断动词“是”的句子,如:
对事物的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秦,虎狼之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猥以微贱,当仕东官,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对事理的判断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2、被动句
以“为”为标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以“为……所”为标志:其后楚日益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以“被”为标志: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以“见”为标志: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以“见……于”为标志: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受……于”为标志: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以“于”为标志: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没有任何标志:戍卒叫,函谷举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
3、省略句
省略主语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省略宾语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省略介词
笑傲江湖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其言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省略谓语动词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倒装句
倒装与正装相应。
正装,即语序正常。
倒装,则为“语序变态”的意思,或为强调而倒装,或因语法要求不得不倒装。
知其常,方知其变。
正常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主谓);及物动词、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动宾、介宾)——语序变态,即为谓语变态到主语之前(谓语前置)、宾语变态到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前(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定语在其所修饰的名词前面;状语在其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
前面——语序变态,即为定语变态到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定语后置)、状语变态到其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后(状语后置)
知其倒装,译时须正装回去(让语序正常化)。
⑴谓语前置
妙哉斯人
渺渺兮予怀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⑵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也叫提宾句,因在正常语序中,宾语有及物动词后面的那个、介词后面的那个,故宾语前置句也有两类
第一类,把及物动词后面的宾语变态到及物动词之前
其中一种情况,否定句或问句中代词作及物动词的宾语,自然而然且不得不把它变态到及物动词之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公何往?
沛公安在?
之二虫又何知?
另一种情况,为强调而用结构助词“之”或“是”把宾语变态到及物动词之前
何陋之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唯才是举
唯你是问
第二类,把介词后面的宾语变态到介词之前
项王、项伯东向坐
何以知其然
是以知之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⑶定语后置
以“之……者”为标志:马之千里者侠之大者
以“之……”为标志: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以“……者”为标志: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以“而……者”为标志: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以“有……者”为标志: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客有吹洞箫者
⑷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此子才略异于常人
具告以事
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
秦击赵者再
五、重要的实词、虚词
掌握实词,要善于识记、积累、迁移、
掂量、联想、推断
实词推断法
⑴字形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月阝禾贝皿宀言尸纟目求隹冖系歹页自攴刂(刀)弓矛戈斤(斧)殳马牛羊豕鸟虫讠之忄(心)彳(行)
倘窀穸不为盗所发
生而眇者不识日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终日晏坐,不发一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启听淮北取籴
彀士十万人
⑵字音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⑶结构(对称)
遂通五经,贯六艺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变姓名,诡踪迹
⑷邻字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街衢园圃校勘矩度辞采
治乱休戚饥穰
⑸成语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启听淮北取籴
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势拔五岳掩赤城
必躬造左公第
⑹语法
烟涛微茫信难求
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⑺语境(完形填空)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
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
⑻双声词
报任安书
小练习:
史疾为韩使楚,楚王问曰:“客何方所循?”曰:“治列子圉寇之言。
”曰:“何贵?”曰:“贵正。
”王曰:“正亦可以为国乎?”曰:“可。
”王曰:“楚国多盗,正可以圉盗乎? 曰:“可。
”曰:“以正圉盗,奈何?”倾间,有鹊止于屋上者,曰:“请问楚人谓此鸟何?”王曰:“谓之鹊。
”曰:“谓之乌可乎?”曰:“不可。
”曰:“今王之国,有柱
国、令尹、司马、典令,其任言置吏,必曰廉洁胜任。
今盗贼公行而弗能禁也,此乌不为乌、鹊不为鹊也!”
(《战国策·韩策二》)
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
及断狱之日,叔鱼抑刑侯。
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
韩宣子患之。
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
”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利用讼案而收受贿赂),雍子贾之以其子,邢侯非其官也而干之。
夫以回(奸邪)鬻国之中,与绝亲以买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
”邢侯闻之,逃。
遽施刑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国语·晋语九》)
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不少学生不知文言虚词之妙在于其意义在语境中生成且不必限于一种理解,或
脱离语境死记硬背,或老喜欢揪住一些不常考的点问“它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对那些必明确的虚词常考点却不好好记忆以备迁移;另外,对那些不必明确而常考的点则往往不能掌握得既扎实又灵活(把握可能性有哪些及其层级并在选项设置中调节对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