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溶液》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考化学初中化学《溶液》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2)
一、选择题
1.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30g甲物质加入50g水
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3.3%,故B错误;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到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故C正确;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常出现以下错误操作,其中不影响所配溶液浓度的是
A.氯化钠放在右盘
B.氯化钠洒出
C.俯视读数
D.转移溶液时溅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氯化钠放在右盘且使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氯化钠洒出,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变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做溶质
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
C.欲使100克KNO3溶液的质量分数由5%变成10%,可向其中加入5克KNO3固体D.25℃时,将某KNO3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 与b的质量不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B、NH4NO3溶解过程中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B说法正确;C、溶质质量分数:,
故C错;D、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相等,如果硝酸钾溶液蒸发溶剂前,是不饱和溶液,蒸发10克水析出a克晶体,再蒸发10克水析出b克晶体,a与b的质量一定不相等,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5.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6.如图为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乙物质的溶解度
B.t1℃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含溶质质量相等
C.t2℃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总能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D.可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固体甲
【答案】A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乙物质的溶解度,故A正确;B.t1℃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甲、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但溶液质量不一定相等,所含溶质也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C.降温甲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降低,但因不知道甲在t2℃时溶液的质量分数,则t2℃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通过降温不一定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故C错误;D.从单一溶质的溶液中获得固体溶质,最好的方法是蒸发结晶,故D错误;答案为A。
7.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8.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
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9.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升高温度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10℃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当0~t℃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选项A 错误;
B、t℃时,二者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选项B正确;
C、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高温度不能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选项C错误;
D、过10℃作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垂线,看垂线与曲线的交点高低,从图象可以看出,此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选项D错误。
故选B。
10.图1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2是盛水的烧杯中放着t2℃下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试管(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根据图象和有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t 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甲>乙
B .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 2℃将至t 1℃时,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向烧杯的水中加NaOH 固体后,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D .向烧杯的水中加NH 4NO 3固体后,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图2中两试管底部溶液中都有固体溶质未溶解,因此试管中的溶液均为t 2℃时的饱和溶液,图1显示,t 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而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00g
溶解度溶解度 ,因此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度大的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选项A 正确;
B 、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从t 2℃将降温至t 1℃时,甲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变大则继续溶解试管内的固体,但溶解固体后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若恰好饱和,则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若溶解后不饱和,则降温后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乙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降温后二者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相等,选项B 错误;
C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溶液温度升高,甲物质逐步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大,乙的溶解度减小,析出晶体,溶质质量减小,溶剂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因此只有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选项C 正确;
D 、NH 4NO 3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析出晶体,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因此只有盛放甲溶液的试管中有晶体析出,选项D 正确。
故选B 。
11.t 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放入到各盛有100g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若将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D.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底部还有部分物质不溶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看出,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钾的溶解度。
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放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烧杯②中有固体剩余,说明烧杯②中溶解的固体少,则烧杯②中加入的是硝酸钾,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选项A错误;
B.因为题中没有提供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也没有说明具体加入的溶质质量,所以根据烧杯①中无剩余固体的现象,只能得出它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的结论,选项B错误;
C. t2℃时,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相等,若将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氯化钾在t1℃时就全部溶解,而温度升高氯化钾的溶解度继续增大,虽然t1℃时硝酸钾有剩余,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增大,到t2℃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在t2℃时,都全部溶解,因此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选项C正确;
D. t1℃时,烧杯①中的物质完全溶解,升温到t2℃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增大,能溶解的氯化钾增多,而t2℃时,氯化钾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因此若烧杯②的溶液升温到t2℃时,烧杯底部的固体物质全部溶解,选项D错误。
故选C。
12.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碳酸钠
20℃40℃20℃40℃
水109g129g21.8g49g
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答案】D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 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像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故A错误。
B. 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种类影响。
故B错误。
C. 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能得到饱和溶液是酒精,水得到不饱和溶液。
故C错误。
D. 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碳酸钠不溶于酒精。
故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列表和作图。
13.下图为M、N两种固体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C%)随温度(t)变化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 g M放入150 g水中形成不饱和溶液
B.t℃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C.80 g N放入150 g水中全部溶解,此时溶液的温度一定低于t℃
D.200 g N的溶液,蒸发60 g水、冷却至t℃后得到40 g晶体,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要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除了要有一定量的溶质和溶剂外,还要指明一定温度,而这里没有指明温度,错误,B、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时,M的溶解度为40g,则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M质量为40g,故t℃时,M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40g:100g=2∶5,正确,C、t℃时,N的溶解度为40g,那么150g水最多只能溶解60gN,而现在80gN放入150g水中全部溶解,说明此时溶液的温度一定高于t℃,错误,D、200gN的溶液,蒸发60g水、冷却至t℃后得到40g晶体,最终得到100g t℃时的饱和溶液,根据t℃时,N的溶解度为40g,可计算出100g t℃时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N的质量=100g×40g/140g=28.6g,则原200gN的溶液含溶质N的质量=28.6g+40g=68.6g,故原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68.6g/200g×100%=34.3%,错误,故选B
考点:溶解度曲线,溶解度的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4.如图是a、b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固体研碎可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B.将t1℃ 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D.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答案】D
【解析】
【分析】
A、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分析;
B、根据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分析;
C、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判断晶体析出情况;
D、根据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分析。
【详解】
A、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将固体研碎不能增大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可知: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将t1℃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b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不变,则溶液中溶质
质量分数不变,故B选项说法错误;
C、将t2℃ a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质量不一定为30g,选项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的质量,故C选项说法错误;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掌握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结晶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B.20℃时,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甲、乙质量相同
C.30℃时,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以得到80g甲饱和溶液
D.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
A、1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所以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固体质量乙大于甲,故A正确;
B、20℃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饱和溶液中含有的甲、乙质量不能确定,故B错误;
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g,所以将50g甲加入50g水中,可以得到80g甲饱和溶液,故C正确;
D、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要从乙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通常采用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B。
16.下图中,图一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图二中分别向两支试管内滴加一定量的水后,X和Y的饱和溶液均变混浊,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0℃时,物质溶解度大小关系为:①>③>②>④
B.X为Ce2(SO4)3,Y不一定是NH4H2PO4
C.若NHH2PO4中混有少量的NaCl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除去D.20℃时,将40NaCl加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2:5
【答案】D
【解析】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故A正确;
B、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Ce2(SO4)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为Ce2(SO4)3;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升高降低,NHH2PO4和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液中析出的晶体是NHH2PO4或NaCl,故B正确;
C、磷酸二氢铵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杂质,提纯NH4H2PO4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故C正确;
D、22℃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将40NaCl加入到10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36g:100g=9:25,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7.升温、增大浓度、加大压强和使用催化剂均可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现把镁条投入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试管外璧发烫。
产生氢气的速率变化情况(v)和反应进行的时间(t)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逐渐增大B.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反应物的量较多
C.t2~t3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盐酸的浓度逐渐减小D.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
【答案】B
【解析】
A、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氢离子的浓度降低,故溶液的pH逐渐增大,故正确;
B、t1~t2段镁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使反应的速率增加,而反应物的量没有增加,故错误;
C、t2~t3段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降低,故速率减慢,故正确;
D、t1~t2速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反应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故正确。
故选B。
18.25℃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不饱和KNO3溶液中含有一定量的溶质硝酸钾,硝酸钾在溶液里的质量不能为零,选项A错误;
B、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溶液里硝酸钾的质量应增加,直到达到饱和状态,选项B错误;
C、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时,硝酸钾能够继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不再溶解,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先增加,饱和后不变,选项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硝酸钾不能无限溶解,溶质质量不可能一直增加,饱和后应不变,选项D错误。
故选C。
19.已知氯化钾、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0204060
氯化钾27.634.040.045.5
溶解度/g
硝酸钾13.331.663.9110.0
依据上表数据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
B.t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 34.0 g 至 35.0 g 之间
C.t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
D.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答案】D
【解析】
A 、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能表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分别是甲和乙,正确;
B 、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t 1℃时,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在34.0g 至35.0g 之间,正确;
C 、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t 2℃时,将接近饱和的丙物质的溶液升高温度,可使其变成饱和溶液,正确;
D 、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的硝酸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错误。
故选D 。
20.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t 3℃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2
B .t 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C .t 2℃时,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
D .t 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 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
【答案】D
【解析】A 、t 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 ,所以甲的饱和溶液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3,故A 错误;
B 、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 1℃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故B 错误;
C 、t 2℃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是30g ,所以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为30130g g
×100%=23.1%,故C 错误; D 、t 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所以t 2℃时,质量相同的甲、乙饱和溶液分别升温至t 3℃,为达饱和状态,需加入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故D 正确。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1.无2.无3.无4.无5.无6.无7.无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