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的未来]看不到确定的未来,我们还要不要付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确定的未来]看不到确定的未来,我们还
要不要付出
篇一: 看不到确定的未来,我们还要不要付出
作者:瑛琦丨壹心理专栏·乌合之众
曾经我非常喜欢一句话,“我不在乎自己是不是可以很快实现目标,但是我希望我可以一直走在通往实现目标的大路上,速度不重要,但是方向要正确”。
这句话我和很多人都分享过,大家也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谁都不想南辕北辙,如果一开始走的方向就不对,那么无论我们付出了多少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的。
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毕竟我们现在的每一次规划都会对未来有莫大的影响。
当然,我们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确定下来的,而且至少它在我们心里是最好的。
而这个目标则一定是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有实现的可能的,并且沿着我们设定的方向最终一定是会达成目标的。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感觉活得很踏实。
可是生活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即便我们规划的再完美,也有极大的可能出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让我们的想法付诸东流。
这也就是
我们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
一旦发生这种状况,我们难免就会失落,甚至是绝望。
可是,有时候回过头看一看,好像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计划去实现,甚至最后的走向和我们一开始的意愿完全相悖的。
但是,这样的生活就一定不好吗?如果某件事情一开始就看不到确定的未来,那么我们就真的不会付出吗?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生活中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吗?又或者说,我们可以保证哪件事情一定会按照我们预先设定的方向然后不差一分一毫的发生呢?好像并没有。
就像我们计划周末出去郊游,朋友也约好了,食物也准备好了,地点也选好了,天气预报也提前关注了,可是偏偏就在出发前的那一刻领导打电话说有急事让你回来加班,一切的计划也就这么泡汤了,不是吗?不是我们不想去,也不是我们准备得不充分,而是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偏偏就有可能随时发生,而我们无法阻挡。
所以,很多人也知道许多事情就是充满了不确定,所以我们总是试图用一切方法来证明它是可以被确定的。
例如,许多年轻人会在结婚前先选择试婚。
试婚的目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为了排除婚姻的不确定性。
不管对于谁来说,婚姻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我们在恋爱的时候可以抱着玩玩闹闹,不行就散的态度,但是一旦涉及到婚姻,我们就变得谨慎小心起来,都希望自己可以与另一半白头偕老。
但是,这件事情根本不是一句两句承诺就可以解决的,还有很
多因素需要考量,例如家庭条件、双方父母、彼此性格、三观等等,所以这个时候看似最保险的方式就是试婚。
我们在没有真的结成夫妻的情况下,按照夫妻的状态去生活,模拟婚后的生活,看看我们是否可以彼此适应,如果觉得OK的话,那么我们再去考虑用一张证书来将这段感情合法化。
可是,试婚真的那么有效吗?未必吧。
试婚的时候过的幸福的人就一定白头偕老?每个人每分钟都在变化,通过试婚了解婚姻中的一些形态,但是想要这种方式来保证相守到白头,那就真的是徒劳无功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那么努力地想要一个确定的未来,为什么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呢?这与我们一开始对于未来的认知就存在偏差有莫大的关系。
什么是未来?未来就是尚未到来的所有事物,而正是因为它们都没有到来,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期许,而且坚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还有改变它的可能,所以未来之所以称之为未来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能保证它的确定性,它就是过去或是现在了。
所以,当我们开始规划未来,并期待着它能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式如约而至,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因为未来的变化莫测,我们就不需要去努力,而是说,我们依旧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期待,只不过结果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强求。
这么看来,我在文章的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如果某件事情一开始就看不到确定的未来,那么我们就真的一定不会付出吗?”这个问
题本身就是没有价值的了。
因为,人生中就没有确定的未来,但是为了生活中的物质寄托也好,精神寄托也罢,我们一定会去付出,否则要怎么证明我们没有在这人世上白白走一遭呢?
更何况,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确定性,生活才变得有意思起来,它会给我们带来无限惊喜,哪怕有的时候是惊吓,其实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都将是我们人生的财富,让我们可以更勇敢地去面对接下来所有的不确定。
这是我偶然间在微博上看到的一句话,在今天文章的最后与大家分享。
“有人问我,如果看不到确定的未来,还要不要付出。
我只能说,并不是每一种付出都是在追寻结果。
有时在付出的路上,能够收获的,是清楚地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宝贵的结果。
做一个温柔多情的人,好过有一颗冷漠的心。
”
壹心理专栏·乌合之众:
刘翔:不是每一种坚持都有意义,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感谢“试衣间”,喂饱了我们心里的小恶魔
你不是谁的前任,你永远是自己的现任
你不是我,所以你不懂我的悲伤
为什么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失恋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与前任纠缠不清?
恋爱中的三大误区,你中招了吗?
我那么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能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
个人微信号:308221345
微博关注@小琪爱吃大胖鱼
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谈谈天,说说地,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里,让我们相伴而行。
本文由壹心理专栏作者瑛琦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篇二: 不确定的未来才有意思
不确定的未来才有意思
说明:这篇文章写作于2010年末,绝对原创。
“现在”是1个瞬间,是确定的,已知的。
无论你“现在”在干什么,处于哪个时空点,“现在”肯定是确定的。
“过去”是确定的,不管你已知还是未知,不管你可知还是不可知,它都是确定的。
不管你怎样想,继承秦始皇皇帝宝座的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苏或者别人。
二战前在奥地利的一次战斗中,希特勒差点被一颗子弹击中。
有的人说了,假如希特勒被那颗子弹打死了,就不会有二战了。
又有些历史学家反驳这种说法,不管希特勒有没被打死,二战肯定会爆发的。
因为经济危机必然滋生法西斯主义的蔓延,迟早会引起战争,只不过希特勒这个人物加速了战争的进行而已。
这里我想要说的是,上述争论是没必要的,因为“过去”没有“假如”,无论现在我们怎么争辩,都无法改变
过去的事实。
“过去”就是无法改变的,就让它过去吧。
那么“未来”又怎样呢?别急,先慢慢分析。
谁对“未来”最有权威呢?是算命的先生,神婆,看相家,占星家,或是宗教界的大师?是神机妙算的谋略家,运筹帷幄的决策家,充满睿智的预言家,还是时事分析专家?抑或是每1个普通人物?都是,都不是。
“都是”是因为每1个人都可以对未来进行遐想,“都不是”是因为未来的决定权不在任何1个人身上,也不在任何1个团体身上。
不要信算命的鬼话,也不要信什么花哩花哨的测试。
就算是那些有关人类什么时候移居月球,什么时候出现机器人大战,气候变暖后有什么后果,或是中国什么时候会成为发达国家之类的权威预测,说的头头是道的,我们也别完全信。
因为那些人预测都是理想化的预测,没有考虑到我们想不到的影响因素。
我们“3步走”的设计师们就是没考虑到美国会发生次贷危机,总是以怎样的理想化的速度增长,却不知这速度是会改变的。
那科学对“未来”又有何描述呢?毫无疑问在现在的世界科学已经完胜宗教,绝大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相信科学。
这是科学的求真和严谨的魅力所造成的。
然而,许多人却不了解科学,虽然他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受到科学的影响。
简单说,科学就是客观地认识世界并合理地改造世界。
这适用于全部文明。
《圣经》里的上帝要求人们去了解世界,儒家经典《大学》要求人们通过格物致知来达到正心诚意,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好了,现在先来看看科学发展到这个地步,他对这个世界图景
的描述。
科学对世界图景的描述主要有4大类。
第1类是以量子力学为代表的无时间性图景,第二类是以热力学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增序减发展图景,第3类是以相对论宇宙学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减序增发展可预测图景,第4类是以生物进化论为代表的有时间性熵减序增发展不可预测图景。
这样写出来好像很难理解,但今天我们不讨论科学,只讨论“未来”是否可知,是否已知。
从科学对世界图景的描述来看,科学自身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存在分歧的。
从热力学的角度看,只要知道事物的2个状态,熵大的状态肯定在熵小的状态之后出现,这样,“未来”是可以预测的,“未来”肯定比“现在”“乱”。
相对论宇宙学更是了不得,它仅需人类在地球上所收集到的一点信息,就知道了整个宇宙的全过程,从诞生到结局。
但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虽有时间先后的区别,但“未来”不能预测,因为变异的方向具有不确定性,就是说知道肯定会变,但不知变成什么。
再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微观世界的状态与时间无关,无论在什么时间观察,粒子的状态都会出现其所有可能的情况范围内,这完全是随机的。
既然是随机的,我们就只能知道“未来”可能的情况而不能知道具体的情况。
也许,随着未来科学的发展,科学能够建立统一的世界图景,但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发生,我只能希望如此,不能知道真的会实现。
或许有人会说了,可知论不是说好了吗,一切事物是可知的,还讨论什么呢?在这里我首先要消除人们对可知论的误解。
很多人也包括我看到“可知论”3个字的时候,以为是说人类什么都知道,或迟
早什么都知道。
当时我就觉得这3个字太自大也太荒诞了,有谁知道我在第一次听到“可知论”3个字的时候我是站着的、坐着的、躺着的,还是别的什么姿势,有谁知道我在第一次听到“可知论”3个字的时候我有没有作出什么手势,作出了什么手势,不可知吧!但后来我才知道我对可知论的理解是错的。
其实可知论是说:“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
”它强调的是“可知”而不是“已知”。
可知是一切事物的性质,不因人类对其已知或未知而改变,“可知”强调的是人类有能力或尚无能力但有潜在能力去知道事物,人类还不知道的事物是因为人类还没有对这些事物进行“知道”这样的行为。
而且可知论还说,未知的事物是无限的,永远都存在,但未知的事物也具有可知性。
这么看来,可知论是绝对成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解释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数学和逻辑学里有关命题的思想。
命题可分为以下4类:既可以证明也可以证否的命题,如“我吃过饭了”;可以证明但不能证否的命题,如“某地将会下雨”;不能证明但可以证否的命题,如“没有人会登上这座山”;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命题,如“无理数的个数比有理数的个数多很多”。
好,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可知论。
事物无非就2种,已知的和未知的。
已知的事物肯定是可知的,这无需证明。
而对于未知的事物,就一定能被人类认知吗?“未知的事物可以被认知”是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
另外,未知的事物到底有多少,也不能证明。
可知论本身就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可知论更像是在玩文字游戏。
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执着的人在寻找着能够推翻可知论的论据。
其中有2种候选的论据引起了我的兴趣。
1个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即不确定性原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测不准原理的时候,我不禁怦然心动,竟然有把“不知道”提高到原理的高度的事情!人们为了研究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轨迹,原本人们想电子围绕原子核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但通过观察并非如此。
实际上电子在原子核外某空间区域内出现,就像带负电的云裹着原子核,我们形象地叫它为“电子云”。
电子云并不是“云”,而是电子可能出现的区域。
如果能对氢原子进行拍照,在每按一次快门后图像上会显示出1个电子,就这样拍无限多张照片,然后把所有的照片合成一张照片,那么图像上原子核周围即可看到“电子云”。
就这样,我们只能知道电子出现的可能范围,而不能知道电子的运动轨迹。
海森堡就从这小小的电子出发,运用严谨的数学推理,得出测不准原理。
测不准原理表明:1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
测量一对共轭量的误差必然大于常数h/4π。
海森堡对电子进行测量后,经过大量推理计算,发现微观粒子的位置与动量的关系为△q△p≥h/4π。
海森堡写道:“在位置被测定的一瞬,即当光子正被电子偏转时,电子的动量发生1个不连续的变化,因此,在确知电子位置的瞬间,关于它的动量我们就只能知道相应于其不连续变化的大小的程度。
于是,位置测定得越准确,动量的测定就越不准确,反之亦然。
”在时间与能量的关系上,亦有△E△T≥h/4π。
而另一位量子力学泰斗玻尔则认为,在进行微观测量时,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必然会在测量过程中有所改变,从而造成不
确定。
如今,不确定性不但禁受住了无数检验,还被公认为是量子力学的2大特征之一。
既然“不知道”被奉为原理,不确定是微观世界的特征,那么至少在微观世界里某些事物是不可知的。
这样,可知论就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另1个引起我兴趣的论据是为什么的归结问题。
“在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中,我们会提出许多的为什么,而你试图去解答1个为什么的时候,你并没有彻底地回答他,而只是将这个问题归结到另外1个为什么上,通常后者使人更感可信,或者更难以回答。
而这个过程还可以继续下去,形成了一条由为什么连成的链条。
”比如为什么月球会绕着地球转?牛顿回答因为有万有引力的影响。
那么质量为什么会产生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解释说,质量就是能量,会使质能周围的时空发生扭曲,地球周围的时空扭曲了,而月球只是照着它原来的速度在扭曲的时空中进行直线运动,只不过我们看起来月球是在地球外的一条近似于圆形的轨道上运动,好像地球拉着月球一样。
那为什么质量和能量会造成时空扭曲呢?就这样,可以用“为什么”一直问下去,问题却从未解决,所以实际上我们并没有了解到事物。
现在,可知论看上去岌岌可危,但不代表可知论就被推翻了,可知论仅仅是遭到了危机。
而对于我们关于未来的讨论还未结束,因为我们还没有从正面分析未来。
不管可知论是否雷打不动,对未来还需更多方面的讨论。
用前面我们用过的命题思想来看看“未来是可知的或已知的”这样的命题,这像是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否的命题。
我们需要从更多的角度来思考未来。
“未来”是相对于“过去”和“现在”来说的,所以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时间到底有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
相对论爱好者会说,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哪还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之分呢?绝对时间确实是不存在的,考虑到有些人不清楚为什么绝对时间是不存在的,现在就先来简介相对论时空观。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基础是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论原理。
光速不变原理,即无论你处在哪个时空点,你观察到的光速都是一样的。
光速怎么会到处一样呢?这原理是怎么来的呢?有个船夫在静水中划船的速度是4m/s,岸上的人看到他的速度就是4m/s。
若这个船夫决定到一条水流速度为2m/s的河流逆流而上,根据我们的常识,在岸上的人观察到他相对于岸边的速度是=2m/s。
接下来由于发生某种情况,船夫的行程被耽搁了,只能在夜间行船,于是他在船头装了一盏灯,以便在夜间能看清楚周围的情况。
这条河流的水流速度没有改变,仍是2m/s。
这时,在岸上的人观察到的光速却不是m/s,而是cm/s。
也就是说,无论你在何时何地观察光,光速都是不变的。
光速不变原理与人们的常识不符,那光速不变原理是否成立?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在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里去寻找。
麦克斯韦方程组在电磁学里的地位就像牛顿运动定律在经典力学里的地位一样,麦克斯韦方程组描述了电场和磁场的性质、电场和磁场的关系,并成功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
它的积分形式是,微分形式是。
电荷会激发电场,电流会激发磁场,只要电荷或电流激发了电场或磁场,即使电荷或电流消失,电场与磁场也会互相激励,将形
成电磁波传播下去。
电荷和电流在电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F=Q,以此计算能量方程,得出达朗贝尔解,其中。
式中的z代表空间位置,t代表时间点,则就是时空点。
因,故v不受z和t影响,即不论观察者处于哪个时空点,电磁波的速度v都是保持不变。
当电磁波在真空中时,速度。
c就是宇宙极限速度。
这个解告诉我们,无论在哪个时空点观察真空中的光速都是c,即光速不变。
这就是光速不变原理,现在大家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吧!另外,迈克尔逊和莫雷做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从实践上证明了光速不变原理是成立的。
狭义相对论的另1个基础相对论原理较易理解。
想象一下早上你从床上醒来,开始一天忙碌精彩的工作和生活,晚上又回到床上去。
这样你是回到了“原位”了吗?早上床上的位置和晚上床上的位置是同1个空间点吗?不是的,因为地球在动。
在整个宇宙中找不到绝对静止的点,也就是说在整个宇宙中找不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用来参照的绝对的坐标原点,因为找不到这个坐标原点,人们就没办法确定是否回到了真正的原位。
这说明空间也不是绝对的。
时间和空间都不是绝对的将导致尺缩钟慢效应。
假设在一辆以速度v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上,在车厢内垂直于车厢前进方向有一束光前进了1米遇到一面镜子。
在车厢内的人观察到的时间t=1/c。
而在月台上的人观察到的光从光源射到镜子的时间为T,他观察到光经过的距离是cT而不是1米,根据简单的勾股定理得。
又因光速不变,即车厢内的人和月台上的人观察到的光速是相同的,所以,这样,即可得到t与T的关系,得。
令,很明显γ≥1。
只有当v=c的时候,γ=1。
因T=γt,所以相对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同一事件的时间T总是不小于运动的观察者观察到的时间t,这概括为“运动的时间变慢”。
同理不难求出,相对静止的观察者观察到同一事件的运动空间距离S与运动的观察者观察到的运动空间距离s的关系是S=γs。
这是“运动的尺子变短”。
狭义相对论带来了同时的相对性。
让我们想象同一列火车的另一节车厢,车厢有前后两扇门,车厢内距两扇门相同空间距离的地方有一盏灯,当这盏灯发出的光照到车厢上的两扇门时,门因接受到光信号而自动开门。
好了,介绍得差不多了,当车厢内的那盏灯亮时,车厢内的人会观察到两扇门同时打开。
而同样是在月台上的那个人,他却观察到后门比前门先打开。
因为光速为c不变,他观察到光从光源到前门的距离大于l,而光从光源到后门的距离小于l。
所以,他观察到后门比前门先打开。
同样是对同一事件的观察,车厢内的人看到是“同时”发生的,而月台上的人看到却是“不同时”发生的。
所以说“同时”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既然同时是相对的,就有可能出现1个人观察到“过去”发生的事物而另1个人却观察到是“未来”发生的,也可能出现1个人观察到“未来”发生的事物而另1个人却观察到是“过去”发生的,这就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吗?那还讨论什么“未来”呢?到这里我要介绍时间的因果性给大家。
科学界里的因果性可不是佛家里的因果报应,而是科学界里普遍承认的一条公理。
公理是不能证明的,但却是理论基础。
现在举例来说明时间的因果性。
早晨,我先醒来,起床洗
漱后吃早餐。
这样,无论哪个人在哪个时空点观察我的这一系列动作,都会先观察到我先醒来后吃早餐,不可能观察到我先吃早餐之后才从睡梦中醒来。
这时,我醒来是因,吃早餐是果。
这就是时间的因果性。
对我自己醒来和吃早餐才有因果性,但我的醒来和隔壁邻居的吃早餐或隔壁邻居的醒来和我的吃早餐没有任何的因果性。
时间的因果性说明时间是有先后之分的,所以我们每1个人都有各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所以“未来”是可以讨论的。
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时间和空间不可描述。
物理学家将时间和空间合并成时空,也许,时空是绝对的。
我们用矢量来描述时空。
有大小有方向的量叫矢量,有大小没方向的量叫标量。
对数量可进行微分,在物理学就叫做对标量进行梯度运算。
向量与向量之间可进行数量积和向量积运算,在物理学就分别叫做矢量的散度运算和旋度运算。
因向量的数量积运算符号是“·”,所以俗称点乘;向量的向量积运算符号是“×”,所以俗称叉乘。
让我们再看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微分形式,前2个方程有“·”,是散度运算,也就是点乘;后2个方程有“×”,是旋度运算,也就是叉乘。
因数量积运算的结果是数量,所以叫数量积;向量积运算的结果是向量,所以叫向量积。
所以麦克斯韦方程组微分形式的前2个方程等号右边是标量,后2个方程等号右边是矢量。
散度和旋度的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散度是描述通量通过封闭曲面的多少,即通量的发散程度,所以叫散度,如高斯定理;旋度是描述封闭圆筒面周围闭合通量的多少,即通量的旋转程度,所以叫旋度,如安培环路定理。
矢量的手写表示方法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