蛉类与虱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蛉
有黄蛉、金蛉、墨蛉、竹蛉和金钟,蛉子的主产地在安徽的黄山.
白蛉、竹蛉、蚁蛉、小黄蛉、蝎蛉、墨蛉、油蛉、大黄蛉、鱼蛉、齿蛉、螟蛉
1、白蛉
俗称“白蛉子”。
昆虫纲,双翅目,白蛉科。
体形似蚊,但较小。
黄白色或浅灰色。
表面有许多长毛。
雄虫吸食植物液汁;雌虫吸人、畜血液,传播黑热病、白蛉热等。
2、蚁蛉
触角短,等于头部与胸部长度之和,末端膨大。
形态与豆娘很相似,翅狭长,翅痣不明显,有长形的痣下翅室。
幼虫后足开掘式。
大多数种类在地面或埋伏沙土中等待猎物,或在地面追逐猎物。
有些种类通过陷阱捕获猎物,幼虫隐藏在漏斗状的陷阱的底部,取食掉进陷阱中的蚂蚁和其它昆虫,所以幼虫称蚁狮。
幼虫行动是倒退着走,故又叫“倒退虫”,可入中药。
我国常见的有蚁蛉、中华东蚁蛉等。
中华东蚁蛉 Euroleon sinicus Nar'as
英文名:antlionfly
属于脉翅目Neuroptera 蚁蛉科Myrmeleontidae。
体长24-32毫米;前翅长25-34毫米,后翅长23-32毫米。
是大型的脉翅目昆虫。
体翅狭长,脉蜜如网,形状有点象蜻蜓目的艳娘和豆娘类,但静止时四翅并不平展也不合竖于背上,而是前翅覆盖于后翅上,左右靠近夹持腹部呈屋脊状。
蚁蛉的幼虫叫蚁狮,体粗状,腹背隆起,身上多毛,上颚发达,长而弯且内侧有齿。
在砂土地做漏斗状穴,埋藏于穴底只露出头端,等待有小虫落入夹住食之。
分布:华北、东北、西北;蒙古
小黄蛉又名小黄蛉蟋、麦秆黄蛉、苏州黄蛉、白金蟋、属直翅目蟋蟀科的小昆虫,由于它全身黄色,体形比大黄蛉小,因而得小黄蛉之名。
此小昆虫外观娇小玲珑,体形细窄,体长仅0.6~0.7厘米,通体金黄色或麦秆色,有光泽,形同一粒小的黄金瓜子。
随着虫龄增长,体色也逐渐加深,光泽随之消失。
小黄蛉头部近于圆形,前胸及背板却近方形,全身密被细毛。
雌虫前翅短,不到达腹部末端,后翅通常退化。
雄性前翅较狭长,将近到达腹部末端,半透明,上面有不规则的棕色斑点。
雌虫、雄
虫的尾须都很细长,有0.25厘米左右。
雌虫的产卵管呈弧形向上弯曲,长0.2厘米左右。
这种小鸣虫的音色音质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其鸣声最优美的被鸣虫爱好者称为“黄金蛉”,意思是赞誉它的鸣声圆润悦耳,犹如金蛉摇动时发出的声音。
此虫的触须较长,可达1~2厘米,相当于其体长的2~3倍。
它的后肢也很细长,超过它身体的长度,在诸多昆虫中独具瘦长清秀之美
蝎蛉
蝎蛉属昆虫纲长翅目Mecoptera ,世界已知约500种,北半球较多。
大多发生在森林、峡谷或植被茂密的地区。
数量少而不常见,多取食死亡的软体昆虫,捕食各种昆虫,或取食苔藓类植物。
长翅目在昆虫学上的价值主要在于其与双翅目和鳞翅目之间的亲缘关系。
[识别要点] 体中型,细长。
头部向腹面延伸成宽喙状。
触角长丝状,口器咀嚼式。
前胸短。
通常有两对狭长的膜质翅,前、后翅大小、形状和脉相都相似。
尾须短。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头呈喙状长翅目,四翅狭长腹特殊;蝎蛉雄腹如蝎尾,蚊蛉细长似大纹。
油蛉
俗名金钟儿,形似西瓜子,黑褐色,能发出好听的鸣声。
金钟儿又名马蛉、金琵琶、蛉虫。
此虫通体黑色,头小,身体扁阔,腹部略长,前翅宽扁呈椭圆形,体长16~19毫米,总体形状很象一颗饱满的阔西瓜子。
此虫肢较长,有4个跗节,后肢强健。
其触须长约32毫米,从基部起,有3种颜色,基部赭色,约5毫米长;中间白色,约15毫米长;前端黑色,约12毫米。
其尾部为白色。
有些个体后翅伸出尾部,比2根尾须略短。
此虫的扁而椭圆形的前翅上翅脉明显隆起,呈波纹状。
雌虫的体形比雄虫稍肥大,前翅比雄虫窄小些。
金钟儿的鸣声较奇特,犹太如铃声,其鸣声为“铛—铛—铛......”
鱼蛉
广翅目(Megaloptera)鱼蛉科(Corydalidae)昆虫,分布美洲、亚洲、澳洲和非洲,有4个网脉翅。
具角鱼蛉(Corydalus cornutus)是一种大型昆虫,翅展约13公分,翅脉网状。
雄虫上腭较雌虫上腭大,可超过2.5公分。
雌虫在河边产微白色的卵块,卵数约达3,000粒。
幼虫孵出後爬到水中,2、3年成熟。
成长中的幼虫淡黑色,有时长达8公分,生活在急流的石下。
有发达的咀嚼口器,取食其他水生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
可咬人,甚痛。
後迁到水边湿土、苔藓或腐败植物中作室化蛹,再羽化为成虫。
幼虫有时作为鱼饵。
虱
羽虱、人虱(人头虱与人体虱)、吸虱、象鼻虱、耻阴虱
1、羽虱
亦称鸟虱
虱目(Phthiraptera)钝角亚目(Amblycera)和丝角亚目(Ischnocera)
的两群食毛类(嚼蝨),寄生於鸟类身上,取食其羽毛、表皮,有时也吸血。
可能所有的鸟类都有这些嚼蝨寄生。
虽然无害,不过,若是数量太多,鸟会因发炎而瘙痒抓伤自己,甚至可能影响家禽产蛋和育肥。
鸟嘴受损伤的鸟通常表示感染情况已很严重,因为它们无法适当地用嘴清理羽毛。
鸡蝨(Menopon pallidum)和鸽蝨(Lipeurus baculus, 即鸽长圆羽蝨)是两种重要的嚼蝨。
有些权威学者将这两个亚目视为单一族群,称食毛亚目(Mallophaga)。
2、人头虱
寄生于人类头发中,体长约3mm,雌虱略大于雄虱,身体狭长,呈灰白色或白色,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
头虱产卵于发根处,以耳后居多,卵椭圆形,白色,俗称虮子。
卵孵化后的若虫称为虮,虮较虱外形相似、但体型较小,尤其是腹部较成虫短小。
若虫蜕皮3次后成为成虫。
人头虱和人体虱形态区别甚微。
仅在于人头虱体略小、体色稍深、触角较粗短。
3、人体虱
人体虱又称衣虱,寄生于人类躯干和四肢,不吸血时隐藏于衣物缝隙褶皱内。
体虱外表与头虱相似,但体型略大。
3、阴虱
主要寄生于人体阴毛处,也有寄生于睫毛、腋毛、眉毛、头发及其他浓密体毛处的报道。
阴虱体型较体虱、头虱为小,约1~3mm,身体扁平,呈灰白色,外形如同螃蟹,故又称蟹虱(crab louse)。
阴虱卵产于阴毛根部,椭圆形,红褐色或铁锈色。
卵孵化后的若虫比成虫小,也以血液为食。
阴虱(pubic louse)见於腋窝、眉毛、胡须和阴毛上。
阴虱本身并不传播其他疾病,但是由于阴虱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故属于性传播疾病的一种。
疾病
虱病本身是寄生虫疾病,虱吸血时会向人体内注入唾液以防止血液凝聚,因而使人产生搔痒感。
人亦可能因抓搔而使皮肤破损、溃烂和细菌感染。
此外,人体虱还可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回归热等恶性传染病。
4、吸虱
虱目(Phthiraptera)吸虱亚目(Anoplura)500多种小而无翅、扁平的蝨子,为哺乳类的外寄生虫,有刺吸口器吮吸其血液和组织液。
成虫把卵黏
於宿主毛发上。
幼虫在孵化时类似成虫,在几次蜕皮後变得性成熟。
体色
白至黄色,有宿主专一性。
在近缘的宿主类群身上寄生有近缘的蝨,这表
明了寄生虫和宿主的演化是平行的。
在卫生条件差的地方可见人虱(Pediculus humanus)。
人蝨叮咬不但致痒,更严重的是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及战壕热等疾病。
侵袭家
畜的重要吸虱属于盲虱属(Haematopinus)和长腭虱属(Linognathus),如猪虱(H. suis, 或称猪血虱、猪盲虱)、短鼻牛虱(H. eurysternus, 或称牛
血虱、牛盲虱)、马虱(H. asini, 或称驴血虱、驴盲虱)、长鼻牛虱(L. vituli, 或称犊毛虱、犊长腭虱)和狗虱(L. setosus, 或称犬毛虱、犬长腭虱)。
有几种杀虫剂对虱的防治有效。
在严重爆发期间,可用杀虫剂和
加热消毒法来除去衣服上的虱子。
受传染的家畜可用化学溶液浸泡或喷撒
药粉去虱。
捕食性的蟎类也有助於控管虱群数量。
5、象鼻虱
虱目(Phthiraptera)象虱亚目(Rhynchophthirina)昆虫的统称。
头向前伸展如象鼻,其起源和亲缘关系尚不确定,但在形态上介乎食毛类
和吸虱类之间。
一属两种︰象虱(Haematomyzus elephantis)生活在非洲象和印度象身上;霍普金斯氏虱(H. hopkinsi)寄生在非洲疣猪身上。
口器都特化,能穿刺厚皮。
6.耻阴虱灰白色,体形宽短似蟹。
雌虱体长为1.5~2.0mm,雄性稍小。
胸部甚宽,故左右足的基节相距较远。
前足及爪均较细小,中、后足
胫节和爪明显粗大,腹部宽短,由于前4节融合,前3对气门排成斜列。
第5-8节侧缘各具锥形突起,上有刚毛。
耻阴虱寄生在体毛较粗、较稀之处,主要在阴部及肛门周围的毛上,其它部位以睫毛较多见,产卵于毛的
基部。
与疾病的关系
1.叮刺虱吸血后,在叮刺部位可出现丘疹和瘀斑,产生剧痒,由于抓搔可继发感染。
患者多有不洁性交史,初发症状常为阴部皮肤瘙痒,有虫爬感,遇热更甚。
由于虱体紧附在皮肤和毛根上,肉眼不易察见,唯见红斑,丘疹、淡褐色苔藓样变等,严重者因抓搔引起脓疱、溃疡。
寄生在睫毛上的耻阴虱多见于婴幼儿,引起眼睑奇痒、睑缘充血等,阴虱病的确诊在于从患部找到虫体。
2.传播疾病主要由人虱,特别是人体虱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战壕热和虱传回归热。
此外,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蚤传到人后,也能由人虱传播。
⑴流行性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cki)引起、主要通过人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病人自潜伏期末1~2天直至退热后数天均有传染性,而以发病1周传染性最强。
虱吸食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虱胃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数天后上皮细胞破裂,病原即随同虱粪一同排出。
当虱再吸他人血时,虱粪污染皮肤伤口,或由于虱体被压破后立克次体经伤口侵入体内而致感染,普氏立克次体在虱粪中可存活66天之久,因此亦有可能借呼吸或手污染眼结膜而受染。
⑵战壕热:又称五日热,是由人虱传播五日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本病症状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而较轻,但病程较长。
人体感染方式也与流行性斑疹伤寒相似,只是立克次体只能在胃内或上皮细胞表面繁殖,不侵入细胞内。
⑶回归热: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急性发热传染病。
虱传回归热病原是俄拜氏疏螺旋体(Borrelia obermeieri)。
病原体随患者血液被虱吸入后5~6天即穿过胃壁进入血腔,并大量繁殖。
不进入组织亦不从粪便排出。
故其传染是由于虱体被碾破后体液中的病原经伤口进入人体而致。
[编辑本段]
防制原则
首先是预防,注意个人卫生如勤更衣、勤洗澡、勤换洗被褥和勤洗发等,以防生虱,预防阴虱更应讲究道德、洁身自好。
灭虱方法很多,分为物理的和药物的两类。
对衣物最简便的方法是蒸煮、干热、熨烫等,不耐高温的衣物可用冷冻法。
千万不可用农药来灭虱,预防中毒。
,%%%%%%%%,
,%%/\%%%%/\%%
,%%%\C ""J/%%% %.%%%%/ O O \%%% `%%.%%%%_|%%% `%%`%%%%(__Y__)%%' //;%%%%`\-/%%%' ((/`%%%%%%%'
\\.'|
\\/\||
\\/)||
\/_||__
(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