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2016届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四)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没有[H]的消耗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有关酶等,其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D.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2.对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结构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
B.衰老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体积都变大,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
D.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它们都能发生A﹣T的碱基配对
3.某动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N=8,其染色体DNA双链均带32P标记,将该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记为相应数字,不考虑变异,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A.4、4、4、4 B.8、7、0、1 C.6、5、4、1 D.7、6、2、1
4.科学家用燕麦杂交,一种黑颖,一种白颖.F1全为黑颖,F1自交得F2,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为解释F2的性状分离比,以下假说中最合理的是()A.F1自交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F1自交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C.
D.
5.有关生命系统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
B.肾上腺素是内环境中的一种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发挥其调节的作用时不需要与受体结合
6.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7.如图所示,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 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提取①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用到的常用溶剂是.
(2)图1中,代表有氧呼吸中产生[H]最多的场所是.图2中b点对应的时刻,叶肉细胞产生的O2与它产生的CO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不变),每天14小时光照,经过一昼夜葡萄糖(假如有机物全为葡萄糖)积累的质量是mg.该绿色植物c点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的方向外,还有.
(4)在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的条件是.
8.图是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相关结构及作用,其中a、b、c、d、e代表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是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机体散热(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以(填“增加”或“减少”)散热.
(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填字母),e的分泌量会.
(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填字母)增多,最终引起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
9.果蝇是一种小型蝇类,科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和白眼比例为3:1,但白眼全为雄性.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斯吉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收获F1.大量观察发现,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关于摩尔根所做实验,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染色体上,而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实验现象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了验证他的假设,他又设计了三个新的实验:①F2中雌蝇与白眼雄蝇做单对交配②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③白眼雌蝇和白眼雄蝇交配.以上三个实验中,第个实验最关键.
(2)关于布里斯吉所做的实验,有人认为肯定不是基因突变,理由是.
为了判断验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较简单的方法是(不能用果蝇杂交方法).
10.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下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统计表(不考虑各营养级未利用的能量),试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类群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分解者
140.0 16.1 0。

9 221。

7
从上一营养
级固定的能
量/kJ
501。

2 79.1 13.2 0。

5 192。

6
呼吸消耗的
能量/kJ
(1)图中A生物的下一营养级生物是(填字母);②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2)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保留小数点后一位).绿色植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遗体、残枝败叶中的能量外,还包含中的能量.
(3)此草原正向森林演替,在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CO2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中排出的CO2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逐渐增强.
(4)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1)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有.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培养基.发酵过程中应采用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等优点.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
(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说明根尖细胞.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
12.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现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让大肠杆菌生产人胰岛素.图为大肠杆菌质粒,tet R和amp R分别是四环素抗性基因和青霉素抗性基因.请据图作答.
(1)获取目的基因时,应从人的(基因组/cDNA)文库中获取,这样做的原因是.假设人胰岛素基因中不含EcoRI、BamHI和Hind III限制酶的酶切位点,在获取目的基因后,应在目的基因两端添加的识别序列再进行酶切,就能保证把目的基因定向插入到质粒中,而且还能防止目的基因.
(2)在重组成功后,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常用法;选用大肠杆菌作受体细胞的原因是.
(3)天然人胰岛素不耐储存,可使用蛋白质工程对蛋白质进行改造.蛋白质工程的基本途径为:→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找到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十所省重点中学高考生物二模试卷
(四)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没有[H]的消耗
B.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因为含有藻蓝素、叶绿素及光合作用有关酶等,其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产生[H]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薄膜D.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或线粒体基质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解答】解:A、人体进行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在无氧呼吸过程有[H]产生,也有[H]的消耗,A错误;
B、蓝藻没有类囊体薄膜,B错误;
C、叶肉细胞在适宜光照条件下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H]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
一、二阶段,光反应阶段,相应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类囊体薄膜,C错误;
D、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产生C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D正确.
故选:D.
2.对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结构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
B.衰老细胞、胚胎干细胞的细胞核体积都变大,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生物膜系统指的是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
D.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它们都能发生A﹣T的碱基配对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分析】1、胚胎干细胞:
a、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b、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2、含核酸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其中核糖体上完成翻译过程,核糖体上发生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
【解答】解:A、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赤道板是一个位置,而不是结构,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由高尔基体在赤道板这一位置上形成细胞板再形成细胞壁,A错误;
B、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衰老的细胞细胞核体积变大,细胞膜通透性变大,色素积累,二者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
C、生物膜系统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而非生物体中所有具膜的结构,如大网膜、肠系膜不属于生物膜系统,原核细胞无有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因此,原核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C错误;
D、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叶绿体、线粒体都含有少量DNA和RNA,其中核糖体上发生mRNA和tRNA的碱基互补配对,没有A﹣T的碱基配对,叶绿体、线粒体都能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都存在A﹣T的碱基配对,D错误.
故选:B.
3.某动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2N=8,其染色体DNA双链均带32P标记,将该细胞置于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经过两次连续分裂得到4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记为相应数字,不考虑变异,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A.4、4、4、4 B.8、7、0、1 C.6、5、4、1 D.7、6、2、1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分析】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以其中一个DNA分子为例分析.细胞有丝分裂一次,细胞中的DNA复制一次.一个被32P标记的DNA分子在31P的培养基中复制一次形成2
个DNA.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特点,这两个DNA都是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31P.这2个DNA分子在含有31P的原料中再复制一次,形成4个DNA,这四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是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含有31P,还有两个DNA都含31P.
【解答】解:由于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所以在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后体细胞中均含有16条染色体,16个DNA,每个DNA的2条链中均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在第二次有丝分裂时,间期复制完成时会有16个DNA,但是这16个DNA中,有8个DNA均是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另外8个均是非标记链;中期由于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每条染色体上有2个DNA,一个是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另一个是只有非标记链,所以在中期会有8条染色体有标记;后期着丝点分裂,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随着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而分开,在后期形成16条染色体,其中只有8条含有标记,这8条染色体中的DNA是含1条标记链和一条非标记链.
A、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形成16条染色体,其中只有8条含有标记,若两个细胞中均为8条标记的DNA中两条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4条标记的DNA分子,A正确;
B、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8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7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8条和0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7条和1标记的DNA分子,B正确;
C、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6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5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6条和2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5条和3标记的DNA分子,C错误;
D、若两个细胞中有一个7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一个细胞中6条标记的DNA移向同一极,则结果为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7条和1条标记的DNA分子,2个子细胞中分别含有6条和2标记的DNA分子,D正确.
故选:C.
4.科学家用燕麦杂交,一种黑颖,一种白颖.F1全为黑颖,F1自交得F2,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为解释F2的性状分离比,以下假说中最合理的是()A.F1自交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F1自交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C.
D.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1自交产生的F2中,统计F2表现型及数量:黑颖836,白颖72,灰颖212,即黑颖:灰颖:白颖=12:3:1,其中性状分离比可以改写成9:3:3:1,由此可以推断,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且F1个体是双杂合子,即AaBb.
【解答】解:AB、由分析可知,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12:3:1,说明燕麦颖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过程中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B错误;
CD.由题意知,题目中F2表现型及比例为黑颖:灰颖:白颖=12:3:1,类似于9:3:3:1的比例,说明aaB_、A_bb中有一种单显性的个体表现出黑色,另一种为灰色,但具体是哪一种不能说明,故C最符合题意,C正确,D错误.
故选:C.
5.有关生命系统中信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
B.肾上腺素是内环境中的一种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因此发挥其调节的作用时不需要与受体结合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生物防治就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生物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害虫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生物防治的方法有很多.
【解答】解: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结群信号属于物理信息,但此防治害虫的手段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
B、肾上腺素不仅是一种动物激素还是一种神经递质,是内环境中的信息分子,不仅可由肾上腺细胞释放,还能由轴突末梢释放,B正确;
C、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实现信息交流,C正确;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是吲哚乙酸,其发挥调节作用时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起作用,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科学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并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其中搅拌、离心的目的是把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
【考点】中心法则及其发展;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1、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新胞来自老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
2、1942年,人们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
【解答】解:A、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但是“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是由魏尔肖补充的,A错误;
B、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从细菌上脱离、离心的目的是把蛋白质外壳和细菌分离,B错误;
C、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的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C 错误;
D、1957年,克里克提出了中心法则,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2题~第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题~第4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7.如图所示,图l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代谢活动图解,其中①~⑤表示代谢过程,A~F 表示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图2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回答有关问题:
(1)图1中,①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提取①过程中吸收光能的物质用到的常用溶剂是无水乙醇.
(2)图1中,代表有氧呼吸中产生[H]最多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图2中b点对应的时刻,叶肉细胞产生的O2与它产生的CO2之间的大小关系是O2>CO2.
(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不变),每天14小时光照,经过一昼夜葡萄糖(假如有机物全为葡萄糖)积累的质量是33。

75mg.该绿色植物c点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的方向外,还有释放到外界(或细胞外).
(4)在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的条件是遮光处理.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据图分析::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②表示暗反应,⑤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表示[H]和ATP,B表示ADP 和Pi,C表示氧气,D表示二氧化碳,E表示[H],F表示丙酮酸.图2表示该植物在CO2浓度为0。

03%、温度及其它条件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氧气释放速率曲线.
【解答】解:(1)图1中,①表示光反应阶段,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光合作用的色素的提取实验中,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常用无水乙醇提取光合作用的色素.
(2)图1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的[H]最多,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图2中b点对应的时刻,为光补偿点,此时整个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但由于植物体内有许多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反而还需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O2大于CO2.
(3)图2中光照强度为6klx时,呼吸速率为2,净光合速率为4,真正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2+4=6,每天14小时光照,释放的氧气量为6×14=84,经过一昼夜氧气的净释放量为84﹣24×2=36,根据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可知,此时葡萄糖的积累量为36×180÷6
÷32=33。

75mg.c点为光饱和点,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产生的O2除在图1中移动到线粒体,还有释放到外界.
(4)图2实验中测定呼吸速率时,为避免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需要进行遮光处理或暗处理.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无水乙醇
(2)线粒体基质O2>CO2
(3)33。

75 释放到外界(或细胞外)
(4)遮光处理
8.图是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相关结构及作用,其中a、b、c、d、e代表不同的激素.请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所示的人体体温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机体散热增加(填“增加”、“不变”或“减少"),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填“增加"或“减少”)散热.
(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c、d(填字母),e的分泌量会减少.
(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a、b(填字母)增多,最终引起甲状腺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分析图解:此图表示人体遇到寒冷时机体调节的过程,图中a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c表示甲状腺激素,d表示肾上腺素,e表示抗利尿激素.
【解答】解:(1)寒冷条件下的体温调节的中枢为下丘脑,同时又涉及多种激素的调节,因此体温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与遇到寒冷前相比,由于与外界环境温差变大,机体散热增加,为了调节体温恒定,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
(2)肾上腺是此体温调节过程中它所在的反射弧中的效应器.在此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均增加,从而促进代谢,体现两种激素的协同作用;由于寒冷条件下排汗减少,因此排尿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3)大脖子病是因为病人体内缺碘,无法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进而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最终引起甲状腺增大,此过程涉及到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故答案为:
(1)神经﹣体液增加收缩减少
(2)效应器(的一部分) c、d 减少
(3)a、b 甲状腺(负)反馈调节和分级调节
9.果蝇是一种小型蝇类,科学家常用它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和白眼比例为3:1,但白眼全为雄性.摩尔根的合作者布里斯吉用白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杂交,收获F1.大量观察发现,上述杂交中,2000﹣3000只红眼雌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同样在2000﹣3000只白眼雄果蝇中会出现一只红眼雄果蝇,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关于摩尔根所做实验,摩尔根及其同事设想,如果控制白眼的基因(用a表示)在X 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实验现象就可以合理解释.为了验证他的假设,他又设计了三个新的实验:①F2中雌蝇与白眼雄蝇做单对交配②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交配③白眼雌蝇和白眼雄蝇交配.以上三个实验中,第②个实验最关键.
(2)关于布里斯吉所做的实验,有人认为肯定不是基因突变,理由是若是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不会这么高,且不会出现这样两种定向的变异.
为了判断验证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变异,较简单的方法是利用显微镜检查变异果蝇细胞中的染色体,若无染色体变异则为基因突变(不能用果蝇杂交方法).【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1、摩尔根用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杂交,F1全为红眼,F1自由交配后,F2中红眼和白眼比例为3:1,但白眼全为雄性,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摩尔根及其同事做出了假说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X A X A、X a Y,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 A X a、X A Y,子二代的基因型是X A X A(红眼雌果蝇)、X A X a(红眼雌果蝇)、X A Y(红眼雄果蝇)、X a Y(白眼雄蝇).2、如果摩尔根及其同事的假说是正确的,则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 a X a,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AY.二者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X A X a(红眼雌果蝇):X a Y(白眼雄果蝇)=1:1.【解答】解:(1)摩尔根及其同事所做的假说是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为了验证他的假设,他又设计了三个新的实验:①F2中雌蝇与白眼雄蝇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