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抽吸术联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栓抽吸术联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
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采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AST与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6个月后的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功能,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疗法;血栓抽吸术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心功能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持续性或急性血氧供应不足,造成心肌坏死引起。
该病起病急,发展快,可使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及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3]。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超过200万例,且每年有超过50万例新增病例,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问题[4]。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预后。
本研究选取本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联合血栓抽吸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2~75岁,平均(67.5±3.4)岁。
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4~54岁,平均(65.9±3.7)岁。
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经心电图检查及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后确诊[5]。
纳入标准:在急性期未行急诊PCI治疗患者;无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患者;血管直径≥3 mm患者;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患者,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电解质紊乱患者及精神疾病患者。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在术前 2 h给予氯吡格雷(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300 mg,阿司匹林(江苏平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A1420205051)300 mg,口服;术前30 min给予低分子肝素(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290)5000 U,静脉注射。
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进行血运重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血栓抽吸术,将6F指引导管至冠脉开口处,PTCA导丝通过病变处至血管远端,沿导丝送入Zeek血栓抽吸导管至血栓近端,尾端注射器抽成负压状态,前后移动抽吸导管,从近端至远端反复抽吸,操作中防止血栓带入邻近血管内。
结束抽吸后,在保持负压状态下抽出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情况、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的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做比较。
1.4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订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7]相关标准进行判定。
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除,抬高ST段基本恢复,心功能基本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抬高ST段明显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有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AST及LDH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AST及LD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AST及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急性期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两组治疗后6个月心脏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的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可引发多种并发症,临床研究显示,本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缺血、缺氧所造成,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防治中,改善患者冠状动脉血量、保护心肌细胞完整至关重要[8-10]。
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其治疗效果已被广泛认可。
该治疗方法通过经心脏导管技术,对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进行疏通,进而对血流灌注进行改善,保障心肌血氧供给,防止出现心室重构。
临床观察显示,当患者出现血栓脱落或者血栓负荷较重情况时,可导致心肌无复流现象发生,这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不能够真正实现心肌灌注,同时也可引发多种不良事件,使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11]。
有研究显示,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可加用血栓抽吸治疗[12-13]。
血栓抽吸装置可有效通过病变区域,且能够根据装置头端拥有的金属标记,对靶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提高血栓吸出效果。
在进行血栓抽吸术时,需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负压,包括装置退出过程中,同时抽吸顺序为由近及远;为保障血栓彻底吸出,可进行>5次的反复抽吸。
此外,需抽吸冲洗指引导管,以防止碎屑及血栓在指引导管内出现。
由于血栓抽吸术可对血栓进行有效清除,对远端栓塞进行有效阻止,避免无复流发生,因此,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采取血栓抽吸术,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
两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明显提升,患者存活率及远期预后均明显改善[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心功能改善情况及预后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有学者认为,如血栓抽吸术可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改善,且使患者血管血流恢复,可不行支架置入术等介入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同血栓抽吸术联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肌功能及预后,同时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东晖,金元哲,王琦,等.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5):44-45.
[2] 刘晓堃,李莉,赵碧琼,等.血栓抽吸导管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7):3631-3632.
[3] 华宁,唐发宽,唐雪正,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对心肌再灌注作用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4-66.
[4] 卢竞前,吕云,李易.与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三例临床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6(5):299-300.
[5] 于连慧,刘和平,盂繁超.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三例(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8,8(3):163.
[6] 刘胜,孙建中.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经皮血管成形术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13,53(22):62.
[7] 张琴.心电图技能培训在社区及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13,22(1):482-485.
[8] 林财威,张海澄,田江华,等.冠脉评分法在急性心肌梗死应用中的相关性[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20(4):253.
[9] 邬江涛,何燕.人生长分化因子-15的心血管作用[J].中华老年心血管杂志,2011,13(11):1040.
[10] 郑凌并,郭艳红.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2):250.
[11] 赵云先,葛秀春,王俊芳,等.心血管病专科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探讨[J].全科护理,2011,9(12):3284.
[12] 李芳,连玉红,郑玲,等.创“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实施中的体会[J].价值工程,2010,31(2):307.
[13] 程中伟,杨明,沈建中,等.30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12):1081.
[14] 严泽彪,吴慧平.心肌损伤标志物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9(2):78.
[15] 杨旭玲,裴晓冬.心肌肌钙蛋白T在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J].中日实验诊断学,2011,11(1):24.
[16] 丁小东,葛卫华,张海峰.9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肌钙蛋白测定分析与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6(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