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涉及的化学观点,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春天百花盛开香气袭人,“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辩证观:氯化铵与草木灰均能促进植物生长,但二者混合施用会降低肥效
C.结构观: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夜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其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
D.变化观:自来水厂通过沉降过滤、杀菌等方法生产自来水,这些净水方法均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分子在不断运动,因此会花香四溢,香气袭人,选项A正确;
B、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呈碱性,铵态氮肥能和碱性肥料发生反应生成氨气,降低肥效,选项B 正确;
C、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选项B正确;
D、沉降过滤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杀菌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

故选D。

2.某同学书写的试剂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
A.B.C.D.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氧化铁的化学式为:Fe2O3,故A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碳酸钠的化学式为Na2CO3,故B错误;
C、氯化铵中,铵根显+1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则氯化铵的化学式为NH4Cl,故C正确;
D、氢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价,氢氧根显-1价,则氢氧化铜的化学式为Cu(OH)2,故D正确。

故选B。

3.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图中m值为14
B.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g
C.铁原子中质子数是30
D.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亚铁离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进行分析判断。

D、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是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乙图中m值为26﹣2﹣8﹣2=14,选项A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选项B错误。

C、由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铁原子中质子数是26,选项C错误。

D、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形成是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是铁离子,选项D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文明洛阳,从我做起。

你认为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公交车能源更新,私家车限号出行B.加大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工程
C.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D.分类回收垃圾,并露天焚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公交车能源更新、私家车限号出行可以防止或减少空气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B、加大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工程能防治水污染,节约用水,不符合题意;
C、使用燃煤脱硫技术、防治SO2污染能减少酸雨的形成,不符合题意;
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但露天焚烧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空气,符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操作能达到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容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B.溶解食盐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酸雨的酸碱度
D.蒸发操作中,当蒸发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错误;
B、溶解食盐时用玻璃棒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解速率,而不是增大氯化钠的溶解度,错误;
C、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用水湿润pH试纸,否则稀释了待测溶液,使酸雨的酸性减弱,测定结果偏大,,错误;
D、蒸发时,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的固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液体蒸干,正确。

故选D。

6.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溶液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
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答案】C
【解析】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故A错误;
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或盐酸盐,故B错误;
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应是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证明该固体是铵盐,故C正确;
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

证明该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D错误。

点睛∶检验氯离子的方法是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铵盐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

7.为纪念Dmitri Mendeleev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发明的元素周期表诞生150周年,联合国大会宣布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

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与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
【答案】D
【解析】
【详解】
A、Na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C、Na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该选项说法正确;
D、在化合物中,钠元素常显+1价,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青蒿中提取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是一种氧化物
B.青蒿素由42个原子构成
C.青蒿素中含有3种元素
D.青蒿素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1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故错误;B.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
D.青蒿素中C、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6×5)=9:4,故错误。

故选:C。

9.如下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改进装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
B.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
C.该装置也可用于二氧化碳和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黑色固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该装置集氧气的制取和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装置于一体,所以氧气无须提前制备和收集,选项A正确;B.万一瓶炸裂,塑料瓶的材质轻,破坏力小,用塑料瓶代替集气瓶,实验更安全,选项B正确;
C.二氧化碳的制取也用固液常温型发生装置,也能用浓硫酸干燥、当将水换成澄清石灰水时,能进行二氧化碳的验证;该装置也可用于氢气的制备、干燥和检验,选项C正确;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不会出现黄色火焰,选项D不正确。

故选D。

10.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C时,a、c两物质的溶液中都溶解了20g溶质
B.t1°C时,c溶液升温至t2°C会析出晶体
C.t1°C时,b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C时仍然饱和
D.t2°C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b>a>c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题目中没有指明a、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所以在t1 °C时,a、c不一定溶解有20g溶质,选项A不正确;
B、未指明t1 °C时,c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若每100 g溶剂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或等于t2°C时c的溶解度,则升温过程便不会有晶体析出,选项B不正确;
C、b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因此升温过程,b的饱和溶液将会变为不饱和溶液,选项C不正确;
D、在相同条件下,溶质质量越大,溶质质量分数就越大。

t2°C时,等质量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C,a、b两物质溶解度均减小,而c的溶解度增大,因此t1 °C时,c溶液中溶质质量仍为t2 °Cc的溶解度,所以c的溶质质量最小,而根据图中信息可知,t1 °C时,b的溶解度大于a,因此此时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b>a>c,即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也为b>a>c,选项D正确。

故选D。

11.将锡纸条带锡的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的负极,很快发现纸条中间处开始冒烟、起火苗,这个实验中造成锡纸起火涉及的原因有:①锡有导电性②造成电路短路③温度达到锡纸的着火点④密度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锡纸是导体,将锡纸条带锡的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的负极时,形成短路,电流过大,当电流通过导体时,由于电流的热效应发热,当温度达到锡纸的着火点,锡纸与空气接触,因此,很快发现纸条中间开始冒烟起火,①②③说法正确,故选B。

12.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B.实验室用的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硬水经过过滤后就能变为软水
【答案】D
【解析】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正确;B.在水的净化过程中,自然沉降,是重力的作用下,水中的较大的、重的不溶物下沉;吸附沉降即化学沉降,是利用明矾在水中形成絮状物质,使悬浮颗粒聚集而沉降;过滤除掉沉降还不能除掉的小颗粒不溶物;蒸馏是加热到水的沸点使水从混合物中蒸发出来,然后再被冷凝成液态的水,得到的蒸馏水是纯净物。

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蒸馏。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后,泡沫少、浮渣多的为硬水,反之,为软水;D、过滤只能除掉水中难溶性固体,硬水软化是除掉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

煮沸可以将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转化成沉淀而降低水的硬度。

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下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干电池的正极是利用了石墨的______性。

干电池
的材料很多可以回收利用,例如双氧水与回收的二氧化锰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其硬度(填“大于”或“小于”)纯铜。

将足量的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

【答案】(1)导电(或“稳定”)(2)2H2O2 2H2O+O2↑ (3)大于锌片的表面生成了红色的物质,溶液逐渐变为无色
【解析】
试题分析:(1)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干电池的正极是利用了石墨的导电性;(2)双氧水与回收的二氧化锰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3)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其硬度大于纯铜。

将足量的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锌片的表面生成了红色的物质,溶液逐渐变为无色,此实验证明锌比铜活泼。

考点:新能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4.下图是X、Y、Z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根据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______℃。

t1℃
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溶液仍然饱和的是________的溶液。

t3℃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________。

【答案】t2Z Y>Z>X
【解析】
【详解】
(1)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Y、Z的溶解度相等,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
s
100% 100g+s
,如
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Y、Z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t2℃
(2)根据溶解度曲线,X、Y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Z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t1℃时,将X、Y、Z的饱和溶液都升温到t3℃,Z有溶质析出,溶液仍然饱和
(3)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X、Y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将t3℃时X、Y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都有晶体析出,成为t1℃时的饱和溶液,而在t1℃时:Y的溶解度大于X,故饱和溶质质量分数Y也大于X,而对于Z而言,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t3℃降温到t1℃,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而在t3℃时,物质Z的溶解度要小于t1℃时Y的溶解度,大于X的溶解度,故X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若将t3℃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时,则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Y>Z>X
15.生活中流传着一些谣言,只要我们用科学知识分析、验证,谣言便不攻自破。

谣言一:水变成汽油。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____种类不变,所以水不可能变汽油。

谣言二:塑料做成“大米”。

大米富含的营养素是_____,而塑料是一种_____(填“合成”或“天然”)材料。

谣言三:用棉花代替肉松制成“肉松饼”。

点燃棉花时闻到烧纸的气味,点燃肉松时闻到____的气味。

谣言四:水煮蛋的蛋黄变绿了会致癌。

真相:蛋黄中灰绿色物质是硫化亚铁(FeS),对人体无害且不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

硫化亚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价。

【答案】元素糖类合成烧焦羽毛-2
【解析】
【详解】
(1)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不可能变汽油。

(2)大米富含的营养素是糖类,而塑料是一种合成材料。

(3)含有蛋白质的物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味,肉松中含有蛋白质,点燃肉松时闻到烧焦羽毛的气味。

(4)蛋黄中灰绿色物质是硫化亚铁(FeS),对人体无害且不影响鸡蛋的营养价值。

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硫化亚铁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16.化学的学习需要将宏观和微观很好的联系起来
(1)小雨同学依据描述书写的化学符号:①3个锌原子:3Z N;②两个氢分子:2H2;③两个氢氧根离子:
2OH-;④结构示意图对应的粒子:Mg2+;⑤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⑥-2价的氧元素:
O2-,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2)高氯酸铵(NH4ClO4)是一种用于制炸药、焰火的原料,高温分解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

2NH4ClO4Δ
N2↑+Cl2↑+2O2↑+4X,其中X=________。

(3)下列关于高氯酸铵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 高锰酸铵是一种有机物
b高锰酸铵由5种元素组成
c高锰酸铵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高锰酸铵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②③⑤H2O d
【解析】
【分析】
【详解】
①元素符号的第1字母大写,第2个字母小写,3个锌原子:3Zn,故①错误;
②分子的表示方法是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两个氢分子:2H2,故②正确;
③多个离子,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两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故③正确;
④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数,对应的粒子:Mg,故④错误;
⑤氯化亚铁中铁元素显+2价,氯元素显-1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氯化亚铁的化学式:FeCl2,故⑤正确;
⑥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2价的氧元素表示为:-2O。

其中正确的有②③⑤。

(2)根据化学方程式2NH4ClO4Δ
N2↑+Cl2↑+2O2↑+4X可知,反应前的氮原子、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
的数目分别为2、8、2、8,反应后的氮原子、氢原子、氯原子、氧原子的数目分别为2、0、2、4,化学反应中原子的数目不变,4X中含有8个氢原子和4个氧原子,其中X为H2O。

(3)a 高锰酸铵中不含有碳元素,不是一种有机物,故a错误;
b根据高锰酸铵化学式可知,它是由4种元素组成,故b错误;
c根据高锰酸铵化学式可知,高锰酸铵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4:(16×4)≠1:4,故c错误;
d根据高锰酸铵化学式可知,高锰酸铵中氮元素、氢元素、氯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14:(1×4):35.5:(16×4)=28:71:4:64,可风高锰酸铵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d正确。

关于高氯酸铵说法正确的是d。

【点睛】
在比较同一物质中各元素质量分数大小时,不一定将每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完全计算出来,可利用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比较,既快捷又准确。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部分装置。

(1)写出A 装置中①对应的仪器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A 、B 连接起来制取气体,请写出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简述用C 装置收集氧气时的验满方法_____。

【答案】锥形瓶 22222 MnO 2H O 2H +O O ↑(或2442=Z Zn+H SO SO +H n ↑)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 导管口,如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解析】
【分析】
【详解】
(1)A 装置中①对应的仪器的名称为锥形瓶;
(2)实验室用A 、B 连接起来制取气体,A 装置可用于固液反应,不加热的反应,B 可用于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故该装置可用于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取氧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2222 MnO 2H O 2H +O O ↑,也可用于制取氢气,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442=Z Zn+H SO SO +H n ↑; (3)用C 装置收集氧气时,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故应从a 端进入,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 导管口,如木条复燃,说明已经集满。

18.实验小组用pH 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和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该实验中,甲溶液是_____。

(3)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

【答案】HCl+NaOH ═NaCl+H 2O 氢氧化钠溶液 pH 由小于7变到大于(或等于)7
【解析】
【详解】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 2O 。

(2)图象中pH 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 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甲溶液为氢氧化钠。

(3)稀盐酸显酸性,过程中pH 传感器显示pH 由小于7变到大于7,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用加热4.9g 氯酸钾和1.58g 高锰酸钾混合物的方法进行了制取氧气的研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

试回答:
(1)b~c 段产生氧气的速度明显比O~b 段加快,其原因是______。

(2)反应结束后所得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最大的物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答案】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氯酸钾的分解 67.73%(详见解析)
【解析】
【详解】
(1)b~c 段产生氧气的速度明显比为O~b 段加快,其原因是高锰酸钾分解产生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速了氯酸钾的分解;
(2)c 点时氧气不再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就是4.9g 氯酸钾和1.58g 高锰酸钾全部分解所产生的氧气质量 。

设:氯酸钾分解得到氯化钾的质量为x 。

2
3
2MnO Δ2KClO 2KC 245149l + 34.9x
O g ↑
245 4.9g =149x
,x=2.98g ;生成氧气的质量=4.9-2.98=1.92g ; 设:高锰酸钾分解得到氧气的质量为y 。

424222KMnO K MnO + MnO + Δ316321.58O
g
y

316 1.58g =32y ,y=0.16g ;
1.58gKMnO4分解,生成的其他固体的质量肯定小于KCl的
2.98g,故剩余固体混合物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只能是KCl;剩余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4.9g+1.58g-1.92g-0.16g=4.4g;
KCl的质量分数=2.98g
100%67.7% 4.4g
⨯≈。

答:固体混合物中KCl的质量分数最大,其数值为67.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