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读后感(通用1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滕王阁序读后感
滕王阁序读后感(通用1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读后感(通用1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1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了。
你沉睡在海底是否感受到了一千三百多个春秋?子安。
——题记
当老师指着屏幕中那座宏伟的建筑说它就是滕王阁的时候,我已然朦胧了双眼。
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们所说,冰冷彻骨,你的灵魂是否如我所愿,安然无恙?
我很庆幸生在你的故乡,并州。
虽不在龙门,却也与你同饮一湾河水,共登一脉太行。
我始终相信,这区区一千三百年定不会抹杀你的一切。
不知我脚下的土地,你是否来过,如果来过,它顶会存有你的一丝气息,哪怕只一粒微尘也好,便足以让我爱上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来,共闻落花香。
二十六岁,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样一个气宇轩昂的年纪。
子安,那海水也不愿见你容颜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个意外,不相信你如书中所说,"不幸落水惊悸而死",只因不愿去想你痛苦挣扎的模样。
我宁愿相信你以一道美丽的弧线落入水中,面容沉静地沉入水底。
那个世道,容不下你。
世俗,如一把锋利的剑,死,或许是你不背叛灵魂的最好方式。
那样,你遍永远都是心中的自己,那个无拘无束,桀傲不驯的王子安。
关于唐朝,从此后便只有一个王子安,什么帝王将相,或是侯门府院,也敌不过你身后一抹残云,脚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没有想过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阁成了你留给世人最后一丝记忆。
那日的学士将军,满座宾朋,也都随往事风干了吧,连那都督"阎公"也成了有姓无名的某某某,没有人记得,也毋须再记得。
惟有你,连同你笔下的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
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阁以不是你当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伟岸精美,终究没有你曾经来过啊。
我更愿找一处当年的断壁残垣,坐在那里静静观望,你笔下的江水如何映着云影悠游流过,那些群山如何披着绿色顺势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够温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灵般的阳光能否穿越那层深蓝的海幕,为你送去人间的问候。
我从未到过南海,但我现在知道了,即使我一个人乘船飘荡在这单调的幽蓝之上,也是不会孤单的吧!这水下的某一处,某一缕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后,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里,任海龟鱼儿匆匆游过,任海水瓢摇了你的长发。
你,依然是你。
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那南海之水啊,从此别再咆哮了吧,别再打扰寂寞的子安,和他高傲的灵魂,我愿用所有的笑容,换他一世的安宁。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2
在唐王朝渐趋强盛的高宗年间,从山西绛州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小神童——被誉为“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
他才华早露、文章宏逸,非常流所能及。
十四岁时就被授予官职。
可他终因才华横溢遭妒忌,在遭受两次打击后,仕途终结。
读王勃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滕王阁序》,心灵为之深深触动。
王勃是在去看望因他而被贬的父亲的路途中,心中怀着两次被打击的阴影下所做此文。
然而,他在《滕王阁序》中却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壮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而忧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他以推陈出新的风格和华丽的辞藻,匠心独运,生动的展示了滕王阁壮美秀丽的景色,描写了群宴唱和的欢乐场景,以及由景至情的抒发了他身处异乡怀才不遇的伤感、和久积于胸的块垒,“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
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和“无路请缨”的无奈。
读古诗,觉得很多诗人皆因怀才不遇而借诗言志;或是无力回天愤世嫉俗以诗抒怀。
但从《滕王阁序》中,透过诗人华丽而凝重的文
采和自然奔放的气势,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精美华丽的辞藻表象下,舞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灵魂,和一腔对报国建功有着极度渴望的炽热情怀!
每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便仿佛置身于高耸秀丽的滕王阁上极目远望:孤鹜舞落霞,水光连浩天的壮美景象犹如一幅精美鲜活的画卷映入眼帘。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远远望去,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
绚丽的、多重的落霞和单一的清淡的孤鹜,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浩淼的秋水,和辽阔的长天,一望无际浑然一体。
你能不觉得——那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让人瞬间在心灵上充满了蓦然的感动、在视觉上获得了华丽的享受吗?由此也感悟到诗人那种“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志向”的乐观襟怀!
无奈,天妒英才,王勃在创作此文后不久,省亲途中不幸魂归大海。
《滕王阁序》以及那句让世人耳熟能详传颂至今、当垂不朽的绝句,成为了千古绝唱!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3
滕王阁,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另外三座是岳阳楼、黄鹤楼、蓬莱阁)。
而如果没有王勃的这篇千古流传的《膝王阁序》,滕王阁的盛名自然会削减不少。
王勃乃初唐四杰之一,少年时期便有神童之名,其才情在这风华绝代的《膝王阁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用词华美瑰丽,用典琳琅满目,行文气势磅礴、收放白如,既歌咏了滕王阁的雄伟壮观、宾主的才华横溢以及滕王阁周围的绝妙胜景,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愤慈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屈湘。
《滕王阁序》由此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珠矶的才子,却得不到重用,郁郁寡欢,心情烦闷两个月后,王勃渡海去探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
王勃的悲剧并不是很个别的现象,自古以来文人就常常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甚至仅仅是摆设。
即如李白,已经达到了诗歌创作的顶峰,亦不过在皇帝的赏识下进官当一个御用文人,一个招之即来、抨之即去的宠物李白很不满,但又有什么办法呢?除了写下类似仰天大笑出
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诗句来一抒豪情,他并没有什么办法摆脱这种屈辱的地位。
但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悲剧命运仅仅在于统治者吗?显然不是。
文人往往自命不凡,的确,在知识普及程度很低的古代,一个饱读诗书的文人是可以在精神层面上俯视芸芸众生的。
但这种精神上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也使知识分子与人民大众有了隔膜像白居易那样写诗要让老婆婆也能明白的文人实属风毛麟角。
脱离群众的后果是什么呢?上不能为统治者所用,下不屑与劳苦大众为伍。
多少文人就这样落得个孤家寡人,潦倒而终。
还有,文人往往受学而优则仕的影响,把做官作为人生理想。
殊不知,官场险恶,风云莫测。
电视连续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坤有一段经典台词:纪先生您在文海遨游,而我却在宦海打滚儿。
文海偶而有点小风小浪,宦海却永远是血雨腥风。
看,文坛与官场就有这样的差别!有些文人学会了政治权谋,摇身一变成为政治家,如王安石;另一些文人保持本色,除了几根硬骨头和一肚皮学问外,别无长处,于是官是做不下去的,如陶渊明。
可悲的是,文人对统治者,在野则口诛笔伐,对官场黑暗也深恶痛绝,但朝廷一开始吸纳文人,绝大多数文人又趋之若鹜。
明末张献忠举兵人蜀,长刀一挥,血流成河。
可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一宣布开科取士,立刻有8000多名文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成都试图谋取功名,孰料全变成了张军的刀下之鬼。
千年一叹―中国文人的命运!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4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篇文章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
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5
《滕王阁序》是一篇韵律十分足的文章,这篇文章向来以文采出众所著称,从而使得他流传至今,还是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关于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个字,精致。
总共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却酣畅淋漓地描写了所见的景物,以及所思所感,让我们在佩服作者广阔的想象力的同时,也被他精妙的语言所折服,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丰富渊博的知识,以及强大的文章驾驭能力。
此篇文章的读后感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韵律特别押韵,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同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句对偶句,和排比句,形式上也非常符合骈文的写作格式,所以让她一直以来都是骈文的经典之作,从来被模仿,没有被超越。
关于此篇文章的另一个读后感就是说,它里面有很多生僻的字,通过了解这些字词能够帮助我们去理解整段话,背后的意义,因为这些字词经过千百年的变换已经发生的改变,无法用现代的语言去解读它,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和古文的词典才能够有所收获,而通过这种检索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同事也能一探古时候人们宴会的场景。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6
我站在滕王阁里,七月的南昌竟下起了雨,阁外的长江和着雨声,如唱,如泣,如吟?那雨声缠绵着我的思绪,那思绪里有着千古才子王勃的身影,更夹杂着我的爱惜、惋惜和遗憾。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仕途不顺的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一路上风餐露宿。
当张
灯结彩的滕王阁映入眼帘时,他将他的愁苦,他的愤懑,他的怀才不遇,连同那满腹的经纶,一并揉入了《滕王阁序》。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里,又饱含了他多少心酸。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里又有多少南昌的青山秀水。
我读着吟着,深深地爱惜着,那篇华美的《滕王阁序》,道尽了南昌故郡里的美景,诉尽了王勃心中的抑郁,扬名了滕王阁,照耀了多少代的文坛!“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这滕王阁里的热闹繁华本该与他无关,阎都督为了女婿扬名而开办的一场盛宴,本是让他拿笔推谦的,他却铺纸研墨,挥毫泼墨间洋洋洒洒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在座的人们惊异了,而后惋惜了,十四小儿被荐入沛王府,而就为了区区一纸的“斗鸡赋”,心胸坦荡而又才华横溢的他成了官场的牺牲品。
惋惜,惋惜,除了惋惜,人们真的无言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本该不属于他的繁华成就了一代才子王勃,当滕王阁一幕成为远景时,他无忧地继续着他的行程。
可是——每一个爱才的人遗憾了,还未折柳相赠,还未道一声珍重,还未依依惜别呢……遗憾了,却也无用了。
我更愿意是龙王召他作了女婿,那天的长江是否也如今天一般如唱,如泣,如吟?吟那首《滕王阁序》: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涛声呢喃,传诵至今,只是再没有王勃你那清瘦的身影,年轻而骄傲的眼眸了。
我站在滕王阁里,轻轻叹惜一声:千年的风雨里,王勃,你还好吗?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7
暑期炎热的夏日,凑着教小儿诗词的机会,重新温习了王勃的滕王阁序。
读书的乐趣不在于读了多少,经历过历史沉淀的东西总是让人有些敬畏并在内心产生奇妙的感觉。
想一想,你读到的诗词文章是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同千年以前的读书人享受这相同的文字,他们的作者在当时是最耀眼的明星,“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吟唱诗词,感受历史的气息。
王勃,唐初四杰之一,年少成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尚不到而立之年,却能写出世事沧桑之感,不由的让人感觉文章天成。
通篇骈文,
仅这篇文章就出了几十个成语。
不谈耳熟能详的名句,仅仅第二段“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个色彩明朗,意境通透的秋日就浮现眼前,“睢园绿竹,气临彭泽之尊,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随手捻来,俱是熠熠生辉。
下一段,由景生情,作者年纪轻轻仕途却几起几落,人生的经历没有让他消沉“老当益壮,次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当这些词句重复在我的朗诵中,明台顿生清凉。
千年以前的作者以诗咏志,流传至今,只有文化能够传承,让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古人的志向,风范。
当你能够站在滕王阁上看着长江滚滚远去,吟诵着“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漫卷西山雨”,这些景色从来不曾改变多少,可是时空轮转,物是人非,只有文章里书写的文字象那么新鲜,那么明亮。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使你不能静下心来感受生活的细节之美,你买个快递邮寄3天到你的手上你还嫌慢。
古时候鸿雁传书,乘兴而归,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坐上一只小船,骑上一匹瘦马,夕阳西下。
这些你只能在这些优美的文章中体会到,这就是读书的乐趣,这件事只能你自己完成,想象一下,忙碌了一天,沏一杯热茶,双手捧一卷文章,或古代或现代,不拘类型,只为重拾读书的快乐。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8
雾色缭绕,澄澈江水。
来到南昌,站在滕王阁上,凉风习习,举目远眺,真正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滕王阁,位于南昌市沿江路赣江之滨,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时所建,故名“滕王阁”。
滕王阁历来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歌舞宴筵的场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阁内陈设突出了其文化楼阁的特色。
贴金的“滕王阁”正匾系苏轼的墨迹,正门不锈钢长联“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毛泽东手书。
其余匾额、楹联,或集古人书法精华,或为当今名家珍品,各类大型壁画、浮雕,均体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主题。
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古老的编钟、乐器及青铜祭品、礼器等,幽远而古雅。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此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
其作者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
六岁便善写文章,人称神童。
据说约十五岁时被荐于朝任职。
后因写文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
约二十六岁时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王勃亦因作《滕王阁序》而名垂千古,据说作此文时亦有典故: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阎伯于此大宴宾客,王勃恰好路过南昌,亦属邀请之列。
阎本拟让其婿写阁序以夸客,故序文早已事先预备好了。
但其命人取出纸笔,假意邀请在座的宾客为滕王阁写作序文,人们知道阎的意图,故意谦让。
推辞不写。
让至王勃时,这位年纪最轻的客人毫不客气,欣然命笔。
阎都督见状,十分不满,愤怒离座挥袖而去,并嘱人监视王勃作文,随时传报。
王勃开始写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闻报笑日:“不过老生常谈”。
接着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又轻蔑地说:“无非是些旧事罢了。
”又报:“襟三江而举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阎听了便沉吟不语了。
接着几人连续来报,阎不由得连连点头。
当报至“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情不自禁地一跃而起,赞不绝日。
满座宾朋也无不叹服。
全文写完后,阎的女婿却说话了,说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挂齿,接着一口气把《滕王阁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使得在座之人,也对他非凡的记忆力惊奇不已。
王勃听后,也暗暗佩服,但灵机一动,问道:“序文之后还有一诗,能否也将诗背将出来?”那位女婿一听,不禁张口结舌了。
王勃挥笔疾书,将诗写了出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帝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美哉,如此诗篇!如此典故!如此名楼!飞云卧水,山影横斜;春风秋月,物宝天华!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9
《滕王阁序》是初唐才子王勃骈文(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代表作。
说起王勃,拿“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来比喻他,不算过分。
出身书香世家,七岁即善作文,人称“神童”;九岁读《汉书》,就能指出注文中的错误;十四岁中举人。
当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明人辑有《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
其中的这《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
《序》不是说写就能写的。
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缘于他自身的文学造诣就很高,更重要一点因为他是“书圣”。
所以当时汇集兰亭的名流:谢安(指挥过淝水之战,文武双全外加围棋高手),孙绰(文学家),支遁(佛学家)等都推崇他来作序(不光留下美文,还可留下墨宝)。
滕王阁是唐高祖之子李元婴在贞观十三年受封滕王后所建,非比寻常。
与会名流姘集。
要知道“初唐四杰”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下的,让王勃作序,他的才华可见一斑。
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这是篇命题作文,而且容不得多加考虑,要即席迅速完成(写序只是个开头,按照当时文人一惯的玩法,后面还有很多人等着写诗呢)。
说实在的,滕王阁,这样的命题不乏空洞,不象议论时要或抒发情怀等可以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却从描绘滕王阁周围景物及宴会的豪华场面着手,通过“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句的承前启后,由景生情,在后半篇巧妙的熔入了自己的羁旅之情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感叹,使通篇顿显立意深刻。
真不愧为大家手笔!
说来惭愧,我开始看《滕王阁序》时,只觉得满眼的生字。
因为特钟情于其词藻的华美,硬是边看注解边翻《辞海》把它看完。
同时被作者那清新的格调和开阔的意境所深深地感动。
《序》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且不论其构思的巧妙和对仗的工整,光那恢宏的气势,就让人心为之夺,仿佛只身画中。
通篇值得玩味的句子可谓俯首皆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看似朴实无华,却把大自然那股清新、祥和的氛围展露无遗。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述说着渔人的怡然自得,
道不尽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传说衡阳有回雁峰,雁到此不过,到了春天再北归)。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意思是说‘清爽幽美的箫声响起来,清风因此而生;轻柔舒缓的歌声绵绵不尽,白云为它住留’,那融融的闲情逸趣,让人恍若身临桃园仙境。
“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读起来字字掷地有声,展露着作者的傲骨,抒发着作者的抱负。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字字句句,美不胜收。
而且其中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物换星移”等说得上是脍炙人口,被后人广为引用。
诚然,文章过于华艳就不免媚俗。
对王勃的这一美中不足后世的评论可谓中肯。
就象书法等艺术有“藏拙”“守拙”之类的说法。
可要知道作者当时只有二十七岁,相对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来说可要年轻多了,套用现在时兴的话讲:“都是太阳惹的祸,不是年轻铸的错”。
不过话说回来,以上这些可不是吾辈俗人所想理会的。
君不见:有多少女性喜欢琼瑶的作品,有多少男生爱看武侠?要的就是这股俗劲儿!
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泪肆流”的感叹。
撇开“华艳”不讲,王勃能在宴会上即兴写出这样的佳作,让人不由体悟到什么叫厚积薄发,什么叫才华横溢。
滕王阁序读后感篇10
泱泱华夏诗史,“初唐四杰”妇孺皆知,其中造诣最高的恐怕非王勃莫属。
明陆时雍在《诗境总编》中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出了四杰各自所的诗风,更肯定了王勃的地位与成就。
王勃,字子安,六岁能文,才学俱富,诗歌和骈文的创作均有建树。
但相较而言,他的骈文功底更为深厚,他创作的骈文更胜一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漂泊异乡的天涯游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珍视友情的真情男儿;“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让人们读起来就不禁感叹历史沧海桑田的巨变;一篇《滕王阁序》更是让无数后人“望而却步”,感叹它“可望而不可即”。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命运好像和子安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哭笑不得”。
才华横溢并没有让他得意官场,相反,带给他的是接踵而至的祸难。
因作檄周王鸡而被逐出朝廷,子安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从此,他便渐渐偏离了仕途,走上了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虽是无意,作诗尽兴,但却被高宗品读出了挑动诸侯战乱的味儿来,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祸不单行,子安又因擅杀官奴险些丢掉性命,幸逢皇帝改号,才赦免了他。
在遭遇了两次打击之后,子安便与仕途彻底地远离了。
之后,子安就悄然地离开了朝廷,从平步青云转眼间成为一无所有。
任何人被这迎头一击都会头晕目眩,不知方向。
但子安似乎有着异常迅猛的反应力,他很快就从这“当头一棒”中凊醒了过来。
身处逆境的子安开始透视自己,鞭策自己,完善自己。
在流放的两年日子里,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他的恃才傲物、玩世不恭才是导致这一切祸难发生的根本原因。
他开始明白:一个人即便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但只要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就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
做人应该低调,应该谦虚,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欣然接受。
《滕王阁序》中所表现的谦谨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这就是子安最终确立的人生目标,明确而又唯一的目标。
与那些没有目标或是心怀多个理想的人,未过而立之年的子安似乎比他们更早熟一些。
因为他已经参透了理想的真谛,懂得了在人生中审视自我,在审视中感悟人生。
人生应该承载理想,生命应该赋予意义。
只有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逆境中葆有勇气和信心,无所畏惧地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正如汪国真所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
逆境磨练一个人的同时往往也造就了一个人。
大彻大悟后的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