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注释及鉴赏有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卫风·有狐》原文注释及鉴赏有狐
《有狐》,《·卫风》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
表白了寡妇有心求偶之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
至于此妇所爱慕的对方,是否已经觉察到她的爱心,以及如何作相应的.表态,那是另外的事了。
有狐
原文: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
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有狐绥绥,在彼淇厉。
心之忧矣,之子无带。
有狐绥绥,在彼淇侧。
心之忧矣,之子无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边的桥上。
心里感到忧愁,只怕那人没有衣裳。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可涉的地块。
心里感到忧伤,只怕那人没有衣带。
有只狐在独行求偶,在那淇水的近岸处。
心里感到忧郁,只怕那人没有衣服。
注释
⑴狐:一说狐喻男性。
绥绥: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
⑵淇:水名。
梁:河梁。
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
⑶之子:这个人。
裳:上曰衣,下曰裳。
⑷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
一说流水的沙滩。
⑸侧:岸边。
鉴赏
《毛诗序》云:“《有狐》,刺时也。
卫之男女失时,丧其妃耦焉。
古者国有凶荒,则杀(减)礼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所以育人民也。
”孔疏解
曰:“以时君不教民随时杀礼为婚,而丧失其妃耦,不得早为室家,故刺之。
以古者国有凶荒,则减杀其礼,随时而多婚,会男女之无夫家者,使为夫妇,所以蕃育人民,刺今不然。
”毛说的理论根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的《大司徒》、《媒氏》。
《大司徒》列有遇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其中第十条便是“多婚”,也就是让失去配偶的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
《毛诗序》认为此诗就是刺卫国君主没有实行这一政策,使无夫无妻的男女不能结合。
毛说指出此诗与男女婚姻有关,自不误,但谓之为刺诗,则穿凿不通,为今人所不取。
其他各家之说,尚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等。
《卫风·有狐》应是一首言情之诗。
卫国经过动乱,人民遭受灾难,流离走徙,不少人失去配偶。
有位年青寡妇,在路途中遇到一位夫,对其产生爱意,很想嫁给他,但没有直接表白求爱之意,只在内心中有强烈的活动。
故诗人托为此妇之言,以有狐在独行,思得匹偶,表白此妇对其所爱慕之人的爱心。
狐为妖媚之兽,诗人称此妇为“狐”,看来此妇也颇有风姿,诗人以诗揭露其心事,比之为狐、以物喻人。
别饶风致。
诗三章,皆用比意。
首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为石不沾水之处,在梁则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多情的寡妇,以有狐求偶,对其所怜惜的夫,表白自我的爱心说:“我心里所忧愁的,是那人还无以为裳,若是他娶了我他就可以不愁没有衣裳了。
”次章言“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为深水可涉之处。
《邶风·有苦叶》诗云:“深则厉,浅则揭”,涉过深水。
需要有衣带束衣。
此妇担心的,是心上所爱慕的那人还没有衣带。
她想:“若是我嫁给他,我可以替他结成衣带他就不愁涉过深水时没有衣带了。
”三章言此狐“在彼淇侧”,既然已在淇侧,可见已经渡过淇水,可以穿好衣服了。
可是她担心那个人,还无以为服,她心想:“若是我和他结为婚姻,那么,那人就不愁没有衣服了。
”
这三章诗充分而细致地表露了这位年青寡妇的真挚爱心,即事抒怀,不作内心的掩蔽,大胆吐露真情,自是难得的佳作。
在旧时代,遭逢丧乱,怨女旷夫,在各自失去配偶之后,想重建家庭,享受室家之爱,这是人生起码的要求,自然是无可非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