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2年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上册教案: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程标准:1.了解康雍乾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清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2.了解清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认识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3.了解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认识清朝面临的统治危机。

课标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清朝建立和灭亡的过程。

2.结合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实质。

3.结合清朝为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清朝时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

4.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清朝灭亡的原因。

一、清朝的建立
1.建立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3)其子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后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被尊为清太祖和清太宗。

2.入关和迁都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并迁都北京。

3.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二、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康乾盛世”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长达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奏折制度: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2)军机处:雍正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军机处,主要官员称为军机大臣。

(3)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

[知识点拨]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中央机构的大权。

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

(3)军机处设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

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疆域的奠定
1.东南
(1)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

(3)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东北
(1)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2)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北部和西北
(1)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2)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3)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

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基层行政委任维吾尔族伯克进行管理,东部设府县,隶属于陕甘总督。

4.西藏
(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朝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

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5.民族政策
(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相同。

(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6.清朝的疆域
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

[知识点拨]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采取的措施及其作用
(1)措施
①加强对台湾的管辖:1683年,清军2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册封达赖和班禅,顺治皇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

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

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③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康熙时,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乾隆时期,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2)作用
清朝这些措施,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加强了清朝对边疆的管辖与治理,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统治危机的初显
1.时间: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表现
(1)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胀迅速。

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3)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4)闭关锁国政策
①原因:a.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b.清朝起初指定4所城市为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1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c.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

②影响:a.积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b.消极:这种以闭关自守为主的政策,并不能真正消除外来潜在威胁,反而加深了隔阂和矛盾。

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态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知识点拨]闭关锁国
“闭关”原指关闭城门,后引申为断绝往来;“锁国”指像锁门似的把国家关闭起来,不与外国往来。

闭关锁国是清朝封建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及与他国往来交流的政策。

探究点一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一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

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

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随之矣。

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史料二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

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予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思考:(1)根据史料一指出,明朝实际上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无不惴惴惧者”?
(2)史料二认为军机处的职能是什么?对此你怎样认识?
[信息解读](1)注意史料一的开头和结尾两句话,从中体会皇帝与内阁的关系。

(2)解读本史料重在抓关键,获取信息。

从名称上看,军机处“名不师古”,确实是个创新;从职责上看,“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说明其从非常设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枢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从地位上看,“隐然执政之府”是说其地位较高,但实际上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提示](1)机构:内阁。

原因:内阁地位较低,不是法定一级中央机构,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

(2)职能:隐然执政之府矣。

认识:这种观点仅仅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军机处是皇权专制的工具这一本质;军机处仅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机处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②内容详尽而全面。

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方面。

③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

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
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
①积极影响: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

②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地方上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实行文化专制,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典例1】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

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本题考查清朝的军机处。

②抓关键:材料关键为: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因“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而将其恢复。

③析选项:
[答案] D
探究点二清朝的边疆政策
史料一在康熙帝统治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组织编撰了《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书籍;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摘编自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史料二康熙亲自向南怀仁等传教士学习几何学、测量学、解剖学和医学,并在宫中设实验室,进行化学和药学的研究。

康熙于1692年3月22日发布敕令,准许天主教在中国自由传教,敕令指出:天主教的教义大致与中国礼教相符。

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康熙帝传》
思考:(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对中国的影响。

[信息解读](1)事迹:根据史料“重视农业生产,健全科举取士,笼络汉族地主阶级”可知体现重视农业的发展和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根据史料“重视蒙、藏地区事务,同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可知体现的是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根据史料“1681年,平定三藩,统一南方;1683年,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5年、1689年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胜利;1698年,平定噶尔丹叛乱。

”可知体现的是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平定三藩叛乱、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根据史料“中国政府既容许人民信奉喇嘛教、佛教、回教等诸外来宗教,自无禁绝基督信仰的理由。

”可知体现的是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

影响:需要从中外文化交流、拓展中华文明的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1)主要事迹:重视农业的发展;健全科举制度,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族文化发展步伐,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部叛乱;西南平定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乱;东北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2)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宽容和学习吸收的态度。

影响: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丰富中华文明。

古代史上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对巩固国家统一起到的作用及启示
(1)历史上与西藏有关的重要史实:唐朝文成公主入吐蕃;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清朝设驻藏大臣。

(2)历史上与新疆有关的重要史实: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

(3)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的管辖给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带来的启示
①统一必然促进国泰民安,分裂必将导致国运衰退。

②历代王朝对边疆地区的开拓与管理,充满着艰辛,今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局面来之不易,我们应加倍珍惜。

③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典例2】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之民(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政策
C.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本题考查清朝的边疆政策。

②抓关键:“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

③析选项:
清朝的边疆政策
1.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3.措施
(1)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

(2)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

4.历史作用
(1)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

(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课堂归纳小结
[网络构建]
[教材必背]
1.康乾盛世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2.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中国的疆域。

3.康乾盛世后期,清朝已孕育统治危机。

1.“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
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

”这一时期,属于中国“伟大时代”的代表是() A.光武中兴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长达115年。

此时期是在17~18世纪,与材料中“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相符,故答案为D项。

A、B、C项,光武中兴的时间是公元25~57年,是1世纪;贞观之治是627~649年,是7世纪;开元盛世是713~741年,是8世纪,此三项都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D
2.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

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

北宋时,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增设管理财政的“三司”,雍正年间,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设立军机处。

这表明政治制度()
A.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
B.在中国古代史上越来越完善
C.深刻影响了国家前途与命运
D.发展使皇权与相权矛盾消失
[解析]由材料“五代十国时期,战争不断。

军队在国家中的地位大增,枢密院演变为辅政机关”“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为削弱诸王权力,保密军机”可知,政治制度演变有其政治经济军事因素,故选A。

材料的主旨在于强调政治制度设立的目的,B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提及设置机构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排除C;即使是废除宰相后设立的内阁和军机处,在一定程度上也依然具备宰相的部分职能,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能消失,排除D。

[答案] A
3.清朝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
A.设立内阁B.设行省
C.设立军机处D.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是标志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答案为C。

设立内阁是明成祖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A。

行省在元朝设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

废除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答案] C
4.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

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
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修筑长城,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
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册封达赖、班禅并设置驻藏大臣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一,清初确立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故答案为D项。

A、B、C项,根据所学可知,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是唐朝的政策;修筑长城,建立完善的防御体系是秦朝的政策;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是元朝管理地方的政策。

此三项都与设问中“清朝”不符,排除。

[答案] D
5.清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面临外国侵略势力、内部分裂势力、地方割据势力的严峻挑战,康熙时外国势力入侵了中国的()
A.东北B.西北C.西南D.东南
[解析]由材料中“外国势力”的限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沙俄入侵了中国的东北,而后才有康熙抗击沙俄事件,故选A。

西北方位主要指准噶尔叛乱,属于内部分裂势力,排除B;西南方位主要指三藩之乱,属于地方割据势力,排除C;东南方位主要指收复台湾,属于内政问题,排除D。

[答案]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