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牛场经营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牛场经营管理
第一节牛场生产责任制与规章制度
一、养牛生产责任制
建立健全养牛生产责任制,是加强牛场(群)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办好牛场的重要环节。
建立生产责任制,就是对牛场的各个工种按性质不同,确定需要配备的人数和每个饲养管理人员的生产任务,做到分工甲确,责任分明,奖惩兑现,达到充分合理地利用劳力、物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1.每个饲养管理人员担负的工作任务必须与其技术水平、体力状况相适应,并保持相对稳定,以便逐步走向专业化。
2.工作定额要合理,做到责、权、利相结合,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完成任务好坏与个人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3.每工种、饲管人员的职责要分明,同时也要注意各工种彼此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
牛场生产责任制的形式可因地制宜,可以承包到人、到户、到组,实行大包干多也可以实行定额管理,超产奖励。
如“五定一奖”责任制,一定饲养量,根据牛的种类、产量等,固定每人饲管牛的头数,做到定牛、定栏;二定产量,确定每组牛的产奶、产犊、犊牛成活率、后备牛增重指标;三定饲料,确定每组牛的饲料供应定额;四定肥料,确定每组牛垫草和积肥数量;五定报酬,根据饲养量、劳动强度和完成包产指标,确定合理的劳动报酬,超产奖励和减产赔偿。
一奖,超产重奖。
实践证明,在牛场特别是种畜场,推行超额奖励制优于承包责任制。
二、牛场的规章制厦
养牛场常见的规章制度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岗位责任制度,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其职责范围,有利于生产任务的完成;二是建立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班组的主动性,有利于增产节约,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制定简明的养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利于互相监督,检查评比,四是建立奖励制度,赏罚分明。
这里应强调的是养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核心。
养牛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主要分以下各项:
1.种公牛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包括种公牛饲养、管理特点,公牛的调教、运动,采精时间、次数、精液的检查、稀释、冷冻保存、运输或输精时间、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2.奶牛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包括日粮配方、饲喂方法和次数,挤奶及乳房按摩,乳具的消毒处理,干乳方法和干乳牛的饲养管理及乳牛产前产后护理等。
3.犊牛及育成牛的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包括初生犊牛的处理,初乳哺饮的时间和方法,哺乳量与哺乳期,青-粗饲料的给量,称重与运动,分群管理,不同阶段育成牛的饲养管理特点及开配年龄等。
4.牛奶处理室的操作规程包括牛奶的消毒、冷却、保存与用具的刷洗、消毒等。
5.饲料室的操作规程包括各种饲料粉碎加工的要求,饲料中异物的清除,饲料质量的检测,配合、分发饲料方法,饲料供应及保管等。
6,防疫卫生的操作规程包括预防、检疫报告制度、定期消毒、清洁卫生等工作。
第二节劳动管理与工作日程
一、牛场的劳动定额与劳动管理
牛的管理定额一般是:挤奶员兼饲养员,电气挤奶,每人管14—16头奶牛多人工挤奶,每人管8—12头,种公牛每人管4—6头,育成牛每人管30—50头多犊牛每人管20—25头。
根据机械化程度和饲养条件夕在具体的牛场中可以适当增减。
牛场的劳动组织,分一班制和两班制两种。
前者是牛的饲喂、挤奶、刷拭、清除粪便等工作,全由一名饲养人员包干。
管理的牛头数,根据生产条件和机械化程度确定,一般每人管8一12头。
工作时间长,责任明确,适宜于每天挤2—3次奶的小场或奶牛专业户小规模生产,后者是将牛舍内一昼夜工作由2名饲管人员共同管理,分为白天及晚上轮流作业,适于多次挤奶(4—5次)的机械化程度高的大中型牛场,工作时间短,劳动强度大,但责任不明确。
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在各种体制的奶牛场中,劳动报酬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夕使劳动报酬与工作人员完成任务的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使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与劳动成果为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完成乳牛产奶量、母牛受胎率、犊牛成活、育成牛增重、饲料供应和牛病防治等有功人员,应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
决不能“吃大锅饭”。
对公务、’技术人员也应有相应的奖罚制度。
二、牛场的工作日程
正确的工作日程能保证乳牛和犊牛按科学的饲养管理制度喂养,使乳牛发挥最高的产奶潜力,犊牛和育成牛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并能保证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牛场工作日程的制定,应根据饲养方式、挤奶次数、饲喂次数等要求规定各项作业在一天中的起止时间,并确定各项工作先后顺序和操作规程。
工作日程可随着季节和饲养方式的变化而变动。
目前,国内牛场和专业户采用的饲养日程和挤奶次数,大致有以下几种:两次上槽,两次挤奶;两次上槽,三次挤奶;两次上槽,四次挤奶三次上槽,三次挤奶;三次上槽,四次挤奶等。
前两种适合于低产牛群,牛对营养需求量较少,有利于牛只的休息;三次上槽,三次挤奶制,有利于高产牛的营养需求,且能提高产奶量。
三次挤奶,根据挤奶间隔时间,有均衡和不均衡两种。
应根据奶牛的泌乳生理,灵活掌握。
三、牛场各月份工作要点
牛场生产项目繁多,但一年四季常规生产有一定规律,各月工作要点如下:
一月份:调查牛群的年龄、怀孕月份、胎次分布、膘情、健康状况等,摸清底细,以便安排和指导全年生产。
一月份是全年最冷时期,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便安全越冬。
牛舍要勤换垫草、勤除粪便,保持清洁干燥,防止寒风和贼风侵袭。
尽可能饮温水、喂粥料等,特别是对围产期牛、高产牛和犊牛的护理要精心、细致。
二月份:继续搞好防寒越冬,积极开展春季防疫、检疫工作。
三月份:防疫、检疫结束后,进行春季彻底大消毒。
抓住时机搞好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四月份:春暖花开,万物更新,是最适宜牛生产的好时期,要加强管理,安排好饲料,特别是青绿饲料供应,以提高牛的产量和促进生长发育。
此外,对畸形蹄趾要予以修整。
五月份:大麦苗、早苜蓿等青刈饲料应逐步增加,露天干草要垛好封泥,以防雨淋,霉烂变质。
地沟、低湿处洒杀虫剂,以消灭蚊蝇的孳生。
牛奶及时冷却,以防酸败。
六月份:天气逐渐炎热,做好防暑降温准备,逐步变换饲料,增加青绿料,减少精料。
检查上半年生产任务执行情况,调整增产措施。
七月份:是全年最炎热时期,应抓好防暑降温工作,要做到水槽不断水,运动场不积水;提高日粮品质,以保证奶牛稳产。
八月份:雨季来临,除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外,要注意牛舍及运动场排水,以保持牛舍、运动场清洁、干燥。
九月份:检修青饲切割机具和青贮窖,准备制作过冬草料,制作青贮饲料,收贮青干草。
十月份:继续制作青贮,抓早动快,以保证青贮质量,加强不孕牛的治疗。
十一月份:做好块根、块茎饲料等的青贮。
十二月份:总结全年工作,制定下年生产计划;做好防寒保温安全越冬工作;调整牛群结构,淘汰老弱病残牛,适量增加精料喂量和品质,以满足牛对能量的需求。
第三节养牛生产计划
养牛生产计划主要包括。
配种产犊计划、牛群周转计划、饲料计划和产奶计划等。
一、配种产犊计划
合理组织配种产犊计划,减少空怀不孕牛是牛场各生产计划的基础,是制定牛群周转计划的重要依据。
制订本计划可以明确计划年度各月份参加配种的成年母牛飞头胎牛和育成牛的头数及各月份分布,以便做到计划配种和生产。
制定本计划时,必须具备下列资料:
(1)牛场上年度母牛分娩、配种记录。
(2)牛场前年和上年所生育成母牛的出生日期等记录。
(3)计划年度内预计淘汰的成年母牛和育成母牛的头数及时间。
(4)牛场配种产犊类型、饲养管理条件及牛群生产性能、健康状况等条件。
具体编制方法举例如下:
根据上述基本材料,得知某奶牛场1990年1—12月受胎的成年母牛和育成母牛头数分别为25、5,29、3,24、2,30、0,26、3,29、l,23、5,22、6,23、0,25、2,24、3,29、2;上年11、12月份分娩的成年母牛头数为29、24,10、11、12月份分娩的头胎母牛头数为5、3、2,1989年6月至1990年5月份各月所生育成母牛的头数分别为4、7、9、8、10、13、6、5、3、2、0、1,1990年底配种未孕母牛20头。
该牛场规定为常年配种产犊,经产母牛分娩2个月后配种(如1月份分娩3月份配种),头胎母牛分娩3个月后配种,育成母牛满18月龄配种1990年各月份估计情期受胎率分别为53%、52%、50%、49%、55%、62%、62%、60%、59%、57%、52%、45%,试为该奶牛场编制1991年度全群配种产犊计划。
编制方法及步骤:
(1)如表10一l格式画好配种产犊计划表。
(2)将1990年各月受胎的成年母牛和育成母牛头数分别填入“上年受胎母牛头数”栏相应项目中。
(3)根据受胎月份减3为分娩月份,则1990年4—12月份受胎的成年和育成母牛应分别在本年1—9月份产犊,应分别填入“本年产犊母牛头数”栏相应项目中。
(4)1990年11、12月份分娩的成年母牛及10、11、12月份分娩的头胎母牛,应分别在本年1、2月份及1、2、3月份配种,应分别填入“本年配种母牛头数”栏的相应项目内。
(5)1989年6月至1990年5月份所生的育成母牛,到1991年1—12月份年龄陆续达18月龄而参加配种,分别填入“本年配种母牛栏”相应项目中。
(6)1990年底配种未受胎的20头母牛,安排在本年土月份配种,填入“本年配种母
牛头数”栏“复配母牛”项目内。
(7)将本年各月预计情期受胎率分别填入“本年配种母牛头数”栏相应项目中心
(8)累加本年1月份配种母牛总头数,填入该月“合计”中,则1月份的估计情期受胎率乘以该月“成年母牛+头胎母牛+复配母牛”之和,得数29,即为该月这三类牛配种受胎头数。
同法,计算出该月育成母牛的配种受胎头数为2,分别填入“本年产犊母牛头数”栏10月份项目内。
(9)本年l—10月份产犊的成年母牛和本年1—9月份产犊的育成母牛,应分别在本年3—12月、4—12月份配种,应分别填入“本年配种母牛头数”栏相应项目中。
(10)本年1月份配种总头数减去该月受胎总头数得数27,填入2月份“复配母牛”栏内。
(11)按上述第“8、10”步骤,计算出本年11、12月份产犊的母牛头数及本年2—12月复配母牛头数,分别填入相应栏内。
即完成1991年全群配种产犊计划编制。
二、牛群周转计划
在牛群中,由于犊牛的出生、发育成长、转群、成年牛的衰老淘汰、肥育牛的屠宰,以
及牛只的买进、卖出等,致使牛群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在一定时期内,牛群结构的这种增减变化称为牛群周转。
周转计划是牛场的再生产计划,是指导全场生产、编制饲料计划、产品计划、劳动力需要计划和各项基本建设计划的依据。
制定牛群周转计划时,首先应规定发展头数,然后安排各类牛的比例,并确定更新补充各类牛的头数与淘汰出售头数。
一般以繁殖为主的成乳用牛群,牛群组成比例为种公牛2%—3%,繁殖母牛60%—65%,育成后备母牛20%—30%,犊母牛8%左右。
采用冻精配种的牛场,可不考虑种公牛的问题,但要计划培育和创造优良后备种公牛。
编制牛群周转计划必须掌握以下材料:
①计划年初各类牛的存栏数;②计划年末各类牛按计划任务要求达到的头数和生产水平;⑧上年7—12月各月出生的犊母牛头数及本年度配种产犊计划;④计划年淘汰、出售和肥育牛的头数。
例如,某奶牛场计划经常拥有各类牛200头,其牛群比例为2成年母牛占63%,育成母牛30%,犊母牛7%。
已知计划年度年初有犊母牛18头,育成母牛70头,成年母牛100头,另知上年7—12月份各月所生犊母牛头数及本年度配种产犊计划,试编制本年度牛群周转计划。
编制方法及步骤:
(1)将年初各类牛的头数分别填入表1.0—2的“期初”栏中。
计算各类牛年末应达到的比例头数,分别填入12月份“期末”栏内。
(2)按本年配种产犊计划,把各月将要繁殖的犊母牛头数(计划产犊头数x 50%x成活率%)相应填入犊母牛栏的“繁殖”项目中。
(3)年满6月龄的犊母牛应转入育成母牛群中,则查出上年7一12月各月所生犊母牛头数,分别填入犊母牛“转出”栏的1—6月项目中、(一般这6个月犊母牛头数之和,等于期初犊母牛的头数)。
而本年1—6月份所生犊母牛,分别填入“转出”栏7—12月项目
中。
(4)将各月转出的犊母牛头数对应地填入育成母牛“转入”栏中。
(5)根据本年配种产犊计划,查出各月份分娩的育成母牛头数,对应地填入育成母牛“转出”及成年母牛“转入”栏中。
(6)合计犊母牛“繁殖”与“转出”总数。
要想使年末达14头,期初头数与“增加”头数之和应等于“减少”头数与期末头数之和。
则通过计算:(18+44)-(40+14)=8,表明本年度犊母牛可出售或淘汰8头。
为此,可根据犊母牛生长发育情况及该场饲养管理条件等,适当安排出售和淘汰时间。
最后汇总各月份期初与期末头数,“犊母牛”一栏的周转计划即编制完成。
(7)同法,合计育成母牛和成年母牛“转入”与“转出”栏总头数,根据年末要求达到的头数,确定全年应出售和淘汰的头数。
在确定出售、淘汰月份分布时,应根据市场对鲜奶和种牛的需要及本场饲养管理条件等情况确定。
汇总各月期初及期末头数,即完成该场本年度牛群周转计划。
三、饲料计划
饲料是养牛生产可靠的物质基础,养牛场必须每年制定饲料生产和供应计划。
编制饲料计划,应有牛群周转计划(明确每个时期各类牛的饲养头数)、各类牛群饲料定额等资料。
按全年各类牛群的年饲养头日数(即全年平均饲养头数X全年饲养日数)分别乘以各种饲料的日消耗定额,即为各类牛群的饲料需要量。
然后把各类牛群需要该种饲料总数相加,再增加5%一10%的损耗量。
根据本场饲料自给程度和来源,按当地一般每亩单产,即可安排饲料种植计划和供应计划。
四、产奶计划
乳牛产奶量多少奶质好坏是衡量牛场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
产奶计划是制定牛奶供应计划、饲料计划和组织班组劳动竞赛、进行财务管理的主要依据。
奶牛场每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本场情况,制定每头牛和全群牛的产奶计划。
奶牛场产奶计划的制定是比较复杂的。
因为牛奶产量不仅决定于泌乳母牛的头数,而且决定于母牛个体的品种、质量、年龄和饲养管理条件,同时和母牛的产犊时间、泌乳月份也有关系。
母牛产犊后的发情期,可推迟到45—60天以后配种,在下一次产犊前2个月停乳。
正常情况下,母牛的泌乳期为10个月(305天计),2个月的干奶期。
奶牛分娩后第二、三个月是最高泌乳月,以后约逐月递降5%一7%;到泌乳末期泌乳量约逐月下降10%一20%。
但有的母牛在分娩后2个月内泌乳量迅速上升,以后便迅速下降,而有的母牛在整个泌乳期内能保持均衡的泌乳。
因此,编制产奶计划时,必须考虑每头母牛的个体特性。
编制产奶计划时必须掌握以下资料:
1.计划年初泌乳母牛的头数和去年母牛产犊时间;
2.计划年母牛和后备母牛分娩的头数和时间;
3.每头母牛泌乳期各自的泌乳曲线;
4.奶牛胎次产奶规律(黑白花牛1—6胎各胎产奶(%);77,87,94,98,100,100)采用个别计算法时,必须确定每一头产奶母牛在计划年内一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和泌乳期各月的产奶量。
在确定某头泌乳母牛一个泌乳期产奶量时,是根据该头母牛在上一个泌乳期或以前几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和计划年内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可能提高产量等因素综合考虑,在确定泌乳期各月的产奶量时,是根据该奶牛以前的泌乳曲线,计算出泌乳期各月产奶量的百分比,乘以泌乳期的产奶量而得到的,至于头胎牛的产奶量,可以根据其祖代产奶记录估计。
例如:某一奶牛泌乳期计划产奶5000kg,其上一泌乳期各月产奶百分比是:第一泌
乳月14.4%,第二泌乳月14.8%,依次各月为13.8%、12.6%、11.4%、10.1%、8.3%、6.2%、5.1%、3.3%。
则泌乳期各月的产奶量是:第一个月720kg,第二个月740kg,依次各月为690kg、630kg、570kg、505kg、415kg、310kg、255kg、165kg。
若这一母牛在计划年的3月份以前产犊,泌乳期产奶量在计划年内完成。
如果这一母牛在去年11月初产犊,那么在今年只能泌乳8个月,则从第3,个泌乳月算起,8个月推加就是这一母牛在今年的计划产奶量。
母牛并不是恰好在月初或月末产犊,可能在.某一月某一日产犊,这时就要计算每日产奶量。
仍采用上例,假设该奶牛在计划年元月15日产犊。
该奶牛第1个泌乳月的日产奶量为720kg÷30(d)=24kg/d。
读牛本年元月份的产奶量则是
24kg×15=360kg。
其它时间产犊的奶牛产奶量依此类推。
根据每头牛分别计算的产奶量汇总起来,就是年产奶量计划。
若无本牛场统计数字或泌乳牛曲线资料,在拟定每牛各月产奶计划时,可参考表10—5和母牛的健康、产奶性能、产奶季节等情况拟定计划日产奶量,据此可拟定每月、全年、全群产奶计划。
第四节电脑技术在牛场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中,微型电脑已广泛地应用于畜牧场的经营管理,特别是用于大型奶牛场,用它选择最廉价、最有效的饲料配方,详细记载保育种用的奶牛生产性能,分析各种生产数据,储存每头母牛的预产期、泌乳量、体重、饲料用量、发情期等数据,计划每天的日常工作。
这些数据有助于加速家畜的遗传进展和作出饲养管理上的改进。
电子设备的应用是决定企业成败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目前一些先进国家使用电子设备预测发情期或分娩期,记录各种生理数据,还可根据体温的不正常变化、产奶量或乳成分的变化预测出奶牛的健康问题。
电子设备可以帮助选择劳动力、资金的最佳使用方案,给企业
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些国家使用电子控制器自动给料,使奶牛能自由采食到最多的能量和蛋白质,有利于增产。
荷兰近年兴建的一所全自动化奶牛场,是由一系列计算机控制的手臂和电子控制仪进行监视和挤奶。
机器人对一系列监测器和控制仪测出的泌乳量、牛奶温度和成分以及奶牛行为、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后,才决定是否挤奶。
机器人还可检测出奶牛是否处于发情期和给奶牛提供配合饲料。
一、微型电脑在奶牛繁育中的应用
电脑技术能促进畜牧生产和品种改良,提高畜禽生产性能。
美国早在1951年就开始应用电脑对奶牛进行经营管理。
宾夕法尼亚州用IBM—370/155型计算机管理30万头奶牛,进行选种与繁殖,使每头奶牛年产量增加l倍,收入增加2倍。
1968年美国育种服务组织开发了一个遗传配种服务程序(GMS)。
20个国家100万头奶牛使用了GMS程序,电脑根据每头奶牛所提供的9个乳房方面、6个体型结构特征及其它9个方面数据进行处理,最终告诉奶农哪几头公牛可用于奶牛配种。
并在全国成立了奶牛改良协会(DHIA),应用电脑建立9个数据处理中心,每月进行440万头资料的记录、收集和分析,提供准确、易读的生产管理报告及其摘要,加速后裔测定、选种选配,最快地选出最佳公牛。
应用DHIA提供的资料改进奶牛生产,比未参加该组织的奶牛产奶量平均提高1750kg。
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为1:15元。
1984年该协会报道了电脑评价牛群的方法,即计算分析所有成年奶牛,犊牛、种公牛与外祖父性能指数,经5个国家、1万多头奶牛试用,对产奶量、繁殖和遗传稳定性的改良都是极为有利的。
美国印第安纳州普度大学用PDPII/03计算机建立奶牛群管理系统,使该校农场牛奶产量增加50%,管理时间大大节省。
同时还能对分娩进行测算,推算第二次哺乳期。
70年代中期,英国国际计算机公司根据奶牛自然交配、人工授精和繁殖系三方面资料,按如下规则建成数据库管理系统:
公牛记录组合有三种方法:
(1)自然交配系在饲养场饲养的经选育的公牛。
(2)人工授精系公牛精掖保存在人工授精站的商品精液管内。
(3)繁殖系饲养全部经选育的公牛,例如弗里生、苏格兰牛等。
每头奶牛资料的两种类型:
(1)在每个哺乳期(挤奶量按305天计)每月记录一次产奶量,由“当前哺乳期”
系连接,指针指向奶牛记录。
(2)每个完整的记录都有详细的乳汁分泌情况,可记录6个完整的哺乳期。
“哺乳期历史”系将这些记录由连接指针指向奶牛记录。
交配可生产一头或几头奶牛、公牛或二者。
这样,奶牛和公牛就可以组成一个系来描述单个犊牛的性状。
这个“犊牛”系由指针与父母亲连接。
但每个“犊牛”系的具体值不一定包含父母亲的记录类型。
数据库还描述了各公、母牛间的关系。
每头母牛在它的一生中会被较多头公牛所交配,而一头优秀的公牛一定适合较多的母牛配种。
这种公母牛之间的关系自然需要用一个记录来表明。
如果一头公牛的女儿平均数已经得到,这头公牛记录就可进入数据库。
可打印公牛的系谱(双亲,祖父、母,外祖父、母),亦可打印公牛本身和其祖先的平均数,以及它母亲和2个祖先母亲的哺乳历史。
Henderson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已成为现代家畜育种的强有力工具,目前在欧美各主要畜牧生产国家,BLUP法在奶牛育种工作中已达到了系统化和规范
化,成为现代统计遗传学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典范。
以BLUP为基础的“方差组分估计
(VCCE)”方法,已被公认为最精确的遗传参数估计方法,在家畜育种和数量遗传学中广为应用。
当今世界微型电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奶牛场应用BLUP法成为现实,各个育种场完全有条件拥有一台微机,这就必然要求研制一种BLUP法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西北农业大学雒鸣峰(1992)根据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在原有自编计算机程序的基础上,应用高级的可编译的TRU BASIC语言研制一套应用价值很高的BLUP和VCCE软件包。
其目的是通过它的推广应用借以促进我国育种界对BLUP法的广泛应用,加速我国良种家畜的遗传改良。
二、电脑技术在牛场日常管理中的应用
肉牛、奶牛和其它牛种需要的生长条件不同,采用的饲养管理方法不同,故需要设计的计算机软件程序也各不相同。
(一)饲养管理系统
1.TELPI,AN畜禽饲料配方设计程序适用于调节饲料平衡和获取成本低的饲料。
可输入配合饲料、价格、饲料约束条件、畜禽种类与等级、环境条件及其所用饲料添加剂,也可用于特殊饲料配方设计。
计算机已储存畜禽饲养标准、饲料原料成本值和原料约束条件等。
2.FEEDMIX最低成本饲料设计程序适用于肉牛肥育、奶牛业、饲料研究及肉牛补充饲料单价最低成本设计,可用于选择高利润生产肉牛的饲料设计,可用于符合目前正在使用的饲料规格的配合设计,以及用于广泛选择解决原料价格或各个限制值参数问题的方法。
3.FBEEF培育牛预算和盈利表以各种饲料作为肥育牛的饲养条件,或以成年牛和谷物的各种价格作为饲养条件,估计每头小牛的盈利,以现有的饲料和成年牛的价格为基础,同时推测将来胴体价格的变化,并在各种成年牛和谷物价格变动条件下研究劳动或设施的效益。
4.饲料种植业优化结构如前苏联拉脱维亚利用电脑提供饲料种植的最佳结构。
(二)生产管理系统
1.以气候造成围栏肥育肉牛应激为指数的计算机系统程序。
2.围栏肥育肉牛的饲料摄取量和增重的预测系统根据饲料中单位于物质能量、牛的种类、性别、进场体重、环境条件,生长促进剂和饲料添加剂等输入项目,可得到经济效益高的日增重。
主要用于优质饲料摄取量、饲养天数、累计饲料摄取量。
3.肉牛生产系统’根据气温变化,应达到肥育体重和摄入饲料量。
—以增重、饲料摄取量和饲料转化率为成绩,评价项目。
用于预测待肥育肉牛。
4.肉牛生产计划指南。
(三)经营计划系统
1.不限定条件下肉牛和粗饲料生产经营分析系统使经营者在主要经营方面确定粗饲料选择和生产计划、肉牛生产规模、产犊时期以及销售时期,获取大的利润。
2.牧场经营计划分析(COPLAN 11) 1979年Pugh,H.介绍了牧场管理的一系列计算程序梦,包括农场事务计划程序和其它方面的程序,如,毛利预算,现金流动预算;业务支出;不可计算的现金流动;后裔。
育种群体预报多当前成本贬值以及维持牧场生存的管理决策。
(四)奶牛场计划系统
1.评价奶牛的成本和经济效益。
2.奶牛最低成本的饲料设计前苏联拉脱维亚利用最佳日粮配方使牛奶增产7%一12%,饲料消耗减少5%一10%。
应用电脑平衡日粮的牧场已发展到241个。
3.奶牛系谱评价模型。
4.奶牛经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