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高三高中语文高考模拟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
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
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
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
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
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
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
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
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
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
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
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
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
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
书法的低估。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
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
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
在
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
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
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
B.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
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C.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D.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它对弘扬“中国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
B.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
C.古人说“如将不尽,与古为新”,意思就是在书法上我们如果跟古人写得太相似,就不是创新了。
作者觉得这很有道理。
D.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要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为了塑造民族的性格,古人常把书法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和品行的标准,这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D.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样的书法教育没能结合当下的文化社会现
实,是狭隘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
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秧秧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
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
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
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抖不完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耙,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
”
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了。
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
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
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
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
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
”
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
一个馍,一个铜板。
”
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
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
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
县里忽然来了个18岁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
砍杀杀。
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
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
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
不戴乌纱不穿袍
不骑快马不坐轿……
水影里庄稼佬
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的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
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
那长袍客落座时,偏巧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
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
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
”
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
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
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
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
” 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
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
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
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桥镇集市,用排比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描写了集市热闹喧哗的场景,目的是为了体现桥镇的繁华,交待社会背景。
B.小说描写了左二老爷的外貌气色,与后文他在众人前的气势与派头形成对比,尤其是“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的细节表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身份。
C.小说不仅直接描写了左二老爷的神态、语言和心理,而且通过描写集市上众人的态度和管家的表现从侧面来烘托左二老爷,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D.那位18岁县长就是五年前卖馍被抢的少年人,他雷厉风行,铁腕整治强权恶霸,且知恩图报,经过警告、暗
示放过了左二老爷。
E.叱咤一时的左二老爷因为一次随手的救助,居然保全了性命,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好人有好报的主题。
【2】听戏这一情节中,作者引用的两段戏文有何作用?
【3】左二老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4】这篇微型小说在构思上有何精妙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钱谷融先生的为人与为文
李定通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纪文学历史长河中,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阅读钱谷融先生的作品,最初是通过那篇
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开始。
钱谷融先生讲,“文学是人学”,他强调文学是写人的,是写给人看的,
是以影响人的思想感情为目的的,因此要真正懂得文学、研究文学,必须首先做一个心地坦荡、人品磊落的人,因为只有一个真诚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真的美。
“谁要不是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他也就不可能读通文学。
”钱谷融先生不是机械的人性论者,在论述中,他时时处处强调关注生活,强调艺术的复杂性,指出要深入悲
欢离合的人情世界去发现人性的光辉、艺术的亮色,不把人当成工具,绝不简单地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
钱谷融先生的这篇文章本身就以其深刻的人情关怀和精妙的学术说理为文学理论研究增添了光辉。
对钱谷融先生作品进行系统阅读,是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钱谷融论文学》开始的。
这本近四百页的著作由钱谷融先生的高足殷国明教授等人编著,分阶段和时期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
追寻大师的足迹,从中不仅看到了钱谷融先生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还能体验先生至诚的文学信仰和在诡谲的时局中坚守不变的文人情怀。
在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中,先生横溢的才华已经显露无遗。
其高明之处在于能用灵动、自然、雅洁的语言把文学从古典中国文学到西方诗学传统、美学精神论述一番,而且其对于艺术精神的追求,以及真善美的人情关怀也可见一斑。
美是不可缺的,“我们得到了美,也就得到了真和善了!”生命痛苦与幸运的秘密也都融化在美与
艺术之中,“要用艺术来美化我们的人生,使我们的世界,格外灿烂”。
《论节奏》一文则是诗歌研究中的精品,古
往今来无数人从意象、从结构论述了诗歌,但能从气韵节奏深入剖析中外诗歌的学者还很少见。
从写于青年教师时代的《论国文教学之弊》和成为大师后的《与青年人谈读书与治学》中,我们则看到了钱谷融先生作为师者的魅力,“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先生的“真实”与“真诚”,先生的广博和亲切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无怪乎钱门弟子个个出类拔萃。
钱谷融先生中期的作品和理论都和《论“文学是人学”》脱不开关系,对于这个命题讲述的人已经足够多了,我重点
想谈先生从《论“文学是人学”》到《不可无“我”》之间所展现出来的个性精神、文学信仰和艺术操守。
《不可无“我”》一文不长,通篇强调“艺术活动,不管是创作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
然而,结合时代语境我们会看
到坚守“我”的伟大之处。
关于曹禺先生戏剧的几篇研究,如《〈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最是体现钱谷
融先生把握文学作品、解读人性的功力,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和文学作品的张力,在一环接一环的精彩论述中,重新写活了曹禺笔下的人物。
更重要的是,在曹禺先生戏剧人物的解读中,钱谷融先生实践了他不贴阶级标签、不把人当工具的人情关怀,这也正是20世纪新文学的核心精神。
近百岁高龄的老先生饮食起居有条不紊,而且完全自理不要旁人协助。
先生喜爱下棋,记得一次去拜访先生,我说明欲与先生切磋几盘,先生说“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这简单的十个字,可以仅仅理解成先生对于弈棋的喜爱,但往深里讲还能透露先生的高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
先生是一个闲淡自得的人,自言“既无能又懒惰”,这一方
面体现了先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魏晋风流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先生的大道平常的智慧。
先生不标榜自己,不树
碑立传,时刻不忘谦卑,不忘赤子情怀。
这于时下急功近利、开宗立派的不良风气是有启发意义的。
(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文学的对象,文学的题材,应该是人,应该是时时在行动的人,应该是处在各种各样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的人,
这是常识。
……过去的杰出的哲人,杰出的作家们,都是把文学当做影响人、教育人的利器来看待的。
(何向阳《文学评论精选》)
2.把文学当做“人学”,就是意味着:不仅要把人当做文学描写的中心,而且还要把怎样描写人、怎样对待人作为
评价作家和他的作品的标准。
(钱谷融《论“文学即人学”》)
3.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
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
也谈不上欣赏的。
(钱谷融《不可无“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之所以认为钱谷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大师,是因为阅读了钱谷融那篇引发文坛地震的《论“文学是人学”》。
B.钱谷融先生主张“以赤子之心来对待人,对待文学”,反对“为作品中的人贴标签、划阶级”,体现了深刻的人情关怀。
C.《钱谷融论文学》一书记录了钱谷融先生一生主要的文学思考,从中能看到他天生的才华、成长的历程。
D.钱谷融先生在《〈雷雨〉人物谈》、《试说话剧台词》中能够于平常的言语转换中发现人性的变化,使曹禺笔下死板的人物活起来。
E.作者写到与钱谷融先生的交往,提到他的一句“我喜欢手谈,不喜欢口谈”,是要让读者鲜明地看到钱先生的高
风亮节和精明的处世智慧。
【2】你怎样理解钱谷融先生的“文学是人学”?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3】钱谷融先生早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4】“越名教而任自然”中的“名教”,是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所
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小题。
虞延少为户牖亭长。
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抄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
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延谏曰:“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
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
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帝知延不私,谓成曰:“汝犯王法,身自取之!”呵使速去。
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此人!”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
外/百姓感悦之
B.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
外/百姓感悦之
C.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
外/百姓感悦之
D.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
外/百姓感悦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拜属于授职荐举。
除、拜,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延身处乱世,勇敢有为。
他年少时逢王莽末年大乱,他身披甲胄,护卫亲族,防御劫掠抄盗,依靠他而得以保全的乡民很多。
B.虞延为官尽心。
他回乡后到太守富宗手下为官,见到富宗的车服器物有很多不符合礼义法度的,便以历史人物为例劝说他。
C.虞延不畏权贵,执法严正。
他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时,在皇帝面前不惧威胁,坚持严正执法,最终让阴氏门客得到惩罚。
D.虞延能明辨忠邪。
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认为他只有外貌没有德行,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皇帝最初不听,后来知道虞延是对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2)帝闻之,乃叹曰:“‘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文后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刘沧诗歌的尾联与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意境上有何不同,各表达了诗人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赏析刘沧《晚归山居》的写景艺术,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两句,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缅怀。
(3)李白的《蜀道难》中,写蜀道青泥岭弯路极多,山路盘旋曲折的句子是“,。
”
五、选择题
1.下列各选项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
A.近年来的法国轻喜剧,尤其擅长振聋发聩,用淡淡的笑声拆解社会难题的九连环,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B.借助于影视改编的力量,谍战小说近几年在市场上风生水起,屡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渐次进入文学研究的视野。
C.受到某些思维导向影响的史官,在史书中有意无意地隐此扬彼,但某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总会在一些细节之中跃然纸上。
D.有些不太合格的出版人要么过于看重文化的附加值,对市场化道路置若罔闻;要么只顾着利益,炮制各种粗制滥造的畅销书。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许多发达国家在建筑垃圾资源化领域已形成从政策法规,到技术标准规范,再到建筑垃圾资源化专业工艺技术及配套装备的完善体系。
B.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能定位癌组织的新型癌症诊断技术。
通过向人体内投放易与癌细胞结合的微粒来确定癌组织的位置。
C.受山东“问题疫苗”的影响,很多地方出现家长拒绝带孩子接种疫苗的情况,可见疫苗安全不仅涉及社会信任和社会危机,还涉及科学和公共卫生。
D.许多中小城市面积不是很大,自然山水能够保持与它的密切联系,非常容易创造以人为本的祥和、安全、健康的生活家园。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
与猎犬相比,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
气味
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
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
而
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
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
极大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A.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B.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C.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D.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入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六、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围棋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古老的博弈游戏,①,围棋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度和微妙之处,堪称是世界上最复
杂的棋类游戏。
国际象棋的变化可能性为10的48次方,而围棋的变化可能性大约是10的170次方,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
在已经观测到的宇宙中,原子的数量是10的80次方,换言之,即使可观测到的宇宙中每个原子都能
存储一种围棋的局面,也存不完。
正因为②,一直以来围棋都被视为人类智慧王国的最后“堡垒”。
可以说,AlphaGo(阿尔法狗)的胜利创造了一个里程碑,因为在此之前,人们相信③。
2.根据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学习效果实验。
在前九天,A 组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