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论文支气管炎论文:肺功能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远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功能论文支气管炎论文:肺功能检测在毛细支气管炎远期
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肺功能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其远期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比利时麦迪hypair--m型肺功能仪,运用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对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临床恢复期及出院后2年测定其肺功能,并与对照组健康儿童相比较。
结果在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肺功能大多呈中度以上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呼吸频率(rr)增高、每千克体重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达峰容积时间比(vptef/ve)均下降,临床恢复期83%患儿肺功能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有17%患儿恢复情况不理想。
出院后2年对此100例患儿再次复查肺功能,尤其是恢复情况不理想的患儿,结果显示仍有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
这一部分患儿喘息发作已达2-4次。
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肺功能呈现小气道阻力增高、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改变,恢复期小气道功能好转,但恢复情况决定其日后可能出现喘息发作的机率及其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性。
肺功能检查是判断病情、评估疗效、推断预后的实用和可靠的方法[1]。
[关键词] 肺功能;毛细支气管炎;远期预后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呼
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的阻塞。
以往由于婴幼儿肺功能检测的特殊性及技术上的原因,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随着研究深入及肺功能仪器的不断改善,婴幼儿肺功能测定也有了更好的客观性及重复性。
肺功能检测是一项非创伤性的诊断技术,是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客观地反映小儿气道的炎症病理变化及改变程度,本研究通过动态观察患儿肺功能的变化,以助于临床医生了解本病肺功能损害的程度及持续时间,指导临床治疗及远期预后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①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为本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00例,平均年龄7个月,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
其中男60例,女40例。
2~6个月58例, 7~14个月42例。
于入院当天(病程2-4d)进行肺功能检查。
患儿均有咳嗽、喘息、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呼气性喘鸣音,54例同时有粗湿罗音或细湿罗音,胸片为支气管炎改变或支气管肺炎改变。
②毛细支气管炎临床恢复期:于临床恢复期(病程10~14d),患儿症状、体征消失,胸片显示无异常时,对100例患儿复查肺功能。
③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出院后:于患儿出院后2年,无呼吸道感染情况,对100例患儿复查肺功能。
④对照组:为随机抽取的同年龄
组健康儿童50名。
1.2 方法采用比利时麦迪hypairm型肺功能仪,测定项目包括潮气呼吸流速容量(tbfv)环的形态,呼吸频率(rr)、每千克体重潮气量(vt/kg)、达峰时间比(tptef/te)及达峰容积时间比(vptef/ve)等参数。
1.3 条件操作在进食后1~2小时后进行,首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无明显腹胀,患儿处于自然或药物睡眠状态下,操作时患儿取仰卧位,颈部略向后伸展,将面罩用适当力度罩在口鼻上,以防漏气。
每个患儿测定5次,然后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平均值。
1.4 测定原理 tbfv环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气体流速仪感受呼吸过程中压力流速变化。
计算机将输入信号进行处理,以流速为纵轴,容量为横轴,得出tbfv环的图像及数据。
1.5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100例患儿中肺功能正常3例,单纯限制性改变2例,余95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阻塞性改变,其中轻度阻塞(达峰时间比和达峰时间容积比20%~30%)17例,占17.9%,
中度阻塞(达峰时间比和达峰时间容积比10%~20%)56例,占58.9%,重度阻塞(达峰时间比和达峰时间容积比0.05)。
但有17%患儿恢复情况不理想,出院后2年对此100例患儿再次复查肺功能,尤其是恢复情况不理想的患儿,结果显示仍有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
其恢复期与出院后2年肺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健康儿童肺功能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这一部分患儿喘息发作已达2-4次。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各期肺功能情况见表1。
3 讨论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特有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为主,以呼气相喘息为临床特点,研究表明毛细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似的发病机制,推测对于具有明显特异性素质倾向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从首次患毛细支气管炎后到形成典型的支气管哮喘,其呼吸道经历了一个慢性变应性炎性反应和呼吸道高反应性
的形成过程。
研究发现毛细支气管炎与反复喘息、哮喘和呼吸道高反应性(ahr)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日后反复喘息与哮喘的发生率分别为68%和30%,国内报道22.1%~53.2%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
毛细支气管炎后哮喘的发病机制有以下方面:1.th1/th2免疫应答失衡机制 2.
趋化因子 3.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ecp) 4.半胱氨酸白三烯 5.调节性t细胞 6.神经免疫应答机制。
很多研究已证明毛细支气管炎春季发病、重型毛细支气管炎、哮喘家族史、婴幼儿湿疹和1岁内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
本资料从检测肺功能着手,研究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的机率及如何更好的为哮喘的早期防治提供依据。
结果显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急性期tptef/te、vptef/ve及tv/kg 均下降,tptef/te指到达呼气峰流速的时间与呼气时间之比,是反映气道阻塞(主要是小气道)的重要指标[2],小气道存在阻塞性障碍时,比值下降,阻塞越重,比值越低。
vptef/ve指到达呼气峰流速的容积与呼气容积之比,也是反映气道阻塞(主要是小气道)的重要指标[3,4],小气道存在阻塞性障碍时,比值下降,阻塞越重,比值越低。
与急性期相比,临床恢复期患儿的肺功能指标均明显好转,特别是tptef/te的改善尤为显著[5]。
本资料临床恢复期83%患儿肺功能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但有17%患儿恢复情况不理想。
出院后2年对此100例患儿再次复查肺功能,尤其是恢复情况不理想的患儿,结果显示仍有尚未完全恢复正常者。
这一部分患儿喘息发作已达2-4次。
由此可见,tbfv 环作为婴幼儿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气道有否阻塞,以及阻塞
的严重程度,并可了解通气功能,以及治疗效果,但恢复情况决定其日后可能出现喘息发作的机率及其发展为哮喘的可能性。
通过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肺功能检测,说明婴幼儿肺功能是评价呼吸功能改变较可靠及敏感的指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加强对毛细支气管患儿的随访,重视小气道功能异常的早期防治,特别是喘鸣复发患儿缓解期的维持治疗,对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稳定病情,改善预后,降低哮喘的发病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pfaff jk,morgan w j.pumonary function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 pediatr c lin north am.1994.41(2):401-423.
[2] 吴冀川,樊寻梅,刘玺成,等.健康婴幼儿潮气流速容量曲线特点及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1):11-12.
[3] 邵洁,赵建琴,高茹,等.潮气呼吸分析参数评价儿童气道阻塞的意义和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724-726.
[4] 江文辉,邓力,温惠虹,等.用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评价婴幼儿肺炎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的研究[j].现代临
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2.8(2):96-98.
[5] 谢娟娟,王文建,过静娟.潮气呼吸流速容量环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的评价[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19(5):33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