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北京课改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11《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的全部内容。

《向沙漠进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感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识别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

3、认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分析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将征服沙漠喻作向沙漠进军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本文篇幅不长,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各部分相互联系环环紧扣。

教师可采用“点线读书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水平,提高自学能力。

2、教学步骤建议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程序进行,力求使精讲和导读密切结合.
3、结合课文后面的练习题,边讲边导,剖析课文。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是——环保。

一位记者在一篇题为《中国荒漠化警示录》中写道:“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个严峻的事实—-荒漠化正向我们走来。

在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土地荒漠化正在由西北向内地扩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环境的恶化。

”(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地形图画面)保护环境已引起人们的重视。

大家是否在生活中感到环境的恶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们纷纷发言:春天的沙尘暴天气、洪水的泛滥、地震、冬天里的热效应……建立绿色家园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科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治理沙漠,保护环境。

我国著名的
气象学专家、科学工作者竺可桢就是一位治沙能手。

在他的倡导下,设置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他曾三次深入沙漠考察,几乎跑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的沙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向沙漠进军》.
二、简介作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

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

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中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相关常识
1、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

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37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公里。

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22。

4%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35.5%;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

多年来的滥碎乱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

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
2、文体知识早知道——-——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2)说明文的分类:从说明内容上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3)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4)说明文的要素:
A、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形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1、现象—本质2主要—次要3概括—具体4原因—结果5从特点—用途
B、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等。

C、说明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简明。

有的说明文要讲究语言的平实,有的讲究语言的生动。

但不论是平实还是生动,都要求准确、简明,要注意说明文的科学性。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音
肆虐(nüè) 抵御(yù) 逞强(chěng) 干涸( hé)
俨(yǎn)然汲( j í)水
2、词语解释
肆虐:任意干残暴的事情。

肆,任意的干。

虐,残暴。

丘墟:废墟。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草木。

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

谕告:告诉,警告。

逞强施威:显示自己能力强,施展威风。

俨然:形容很像。

充沛:(雨水、精力)充足旺盛。

沛,盛大。

3、齐读标题:“向沙漠进军”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如何治理沙漠)以“向……进军”为题目,有何好处?(把沙漠比作敌人,把治理沙漠比作敌我双方战斗,更形象生动.)
4、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说明沙漠对人类危害(说明为什么向沙漠进军)
第二部分(4—8)说明如何抵御沙漠的进攻及(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三部分(9—13)说明人类对沙漠的治理和利用以及向沙漠进军的前景
五、合作探究
1。

采用找中心句的方法,简要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义。

提示找中心句的方法:一段中只有一个中心句.以短句居多,大多放段首,有时放段中或段尾.注意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那就须读者综合概括。

2. 理清作者的思路:课文按“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进军,进军前途”这个思路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3. 细读课文(1-3)段思考。

①作者提出了要向沙漠进军其原因是什么?
②第(2—3)自然段说的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明确:向沙漠进军的原因是沙漠长期以来危害人类,而第2、3自然段举了国外以地中海,国内以榆林地区为代表的两个地方受沙漠危害的情况,有根有据地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的这一点。

4. 精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思考讨论回答。

①作者指导人们到底采用一些什么样的方法治理沙漠?(即怎样向沙漠进军)
明确:从抵御、进攻到利用。

②这一部分的开头段说明了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的,文章为什么首先强调这一点?
明确:先让读者明白沙漠是怎样危害人类,即风沙的进攻主要是“游击战”、“阵地战”这两种方式,然后有的放矢地针对风沙危害的方式采用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治理。

③揣摩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作用。

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

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

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

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明确:“刚”,限制说明禾苗出土时间很短。

“一次”,限制说明风沙袭击的厉害:“全部”,限制数量之大。

“常常"、“两三次"、“有点",说明一次大风沙袭击给农民的生产和收获带来的严重后果。

就这一点讲征服沙漠刻不容缓.
5。

作者要说明“向沙漠进军”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明确: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

课文中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例子很多。

请大家重点掌握。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

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二类等。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时要使用同一标准.并以“人”为例,说明采用的标准不同,分类就不同。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

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

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5)列数字(略)
六、总结全文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学生先回答,教师修正后简要概括)。

1 、中心思想:本文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征服沙漠的办法,并揭示了向沙漠进军的光明前景。

2 、写作特点:①围绕中心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说明事物(显著特点);②科学的分类说明(常用方法之一);③恰当地使用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解说事物、剖析事理(又一特色)。

教师分析归纳写作特色时,应适当举例说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具体内容可参阅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第135-136页。

七、总结全文.
说明事理的文章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常用逻辑顺序,即事物的内部联系。

逻辑顺序有先总说后分说,先主要后次要,先原因后结果等。

要明确一段或一篇文章的说明顺序,首先要搞清一段或一篇文章所说明的内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结构特点,从而分析出说明顺序。

本文按逻辑顺序向我们介绍了沙漠的危害及征服沙漠的方法.向沙漠进军是人们征服和开发利用自然的一个课题,前景美好。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又一个难题等待我们去攻克。

希望我们在座的每位都能成为向沙漠进军的主力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