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让孩子成长在 “分享之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让孩子成长在“分享之家”
别把分享仅仅当成简单的行为,分享中凝聚着宝贵的美德。

作为美德的分享,不像汉字、算术那样可直接教给孩子。

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体验。

生活中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

其实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被人捧着护着,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也会有父母长辈千方百
计为他弄来。

尽管开始只是一只苹果一个梨,但生活点滴的力量可以“穿石”。

成长在这
样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
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研究融合教育的专家
卢乃桂教授,比一般人更关注孩子的分享行为与意识。

因为在他看来,分享中包含着
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

而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关重要。

而合
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步。

如果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慢、发展不足,那么就
算他发育健全,但身体、智能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感情不成熟、不适
应社会生活。

在分享的氛围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

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

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

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吗?当然可以,孩子并非没有理解力。

不过,孩子
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大人不同。

你跟大人口头解释,大人就能明白你讲的事情;但你对孩
子讲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

让孩子理解,需要给他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

孩子体验
到了,才能理解。

要让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决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与身边的环
境互动,体验、感受然后理解。

所以,聪明父母,首先要有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家庭环境的意识。

孩子身边所
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

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
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

如果说学会分享有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就是孩子
自发地分享,而不是被动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规则”。

聪明锦囊:对不同的孩子不
同对待
相同年龄的孩子个体差异也很大。

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发展与别人相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

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也提倡不同的方法。

孩子3岁前,营造一个分享的家庭氛围,可能比说教更有长期效果;但孩子3岁后,如果要改变他们的自私、小气,那么不能
放弃说教的办法,说教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家长要心里明白,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最后都要让孩子从心底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反分享之家”VS“分享之家”
有些孩子表现出的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为,都是由不当的家庭育儿方式造成。

如果家里出现以下情况,那各位父母大人们就要好好反省,看看是否让孩子生活在“反分享”的环境中。

要知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培养不出懂得分享的聪明宝宝。

“反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特征1:以孩子为中心
标志:吃、穿、用度上给孩子优先选择权;好吃的总让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样,那
么父母就不吃;好的东西总给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闹,父母就让步、妥协・・・・・・个案:
5岁男孩天一对自己喜欢吃的苹果、煎饼总是一个人把着,不让别人吃。

如果大人强
行把这些吃的分给别人一点,他就哭闹不休。

大人没办法,只好由着他。

大人认为,可能
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征2:有个独断专行的爸爸或妈妈
标志:任性、随心所欲、凡事要听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爷爷
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人)
个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简直是个
暴君。

什么事都要家里人听从他。

有时,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而随
心所欲。

思秦虽然才3岁,但已经很像他爸爸。

在托儿所,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常常
要别人听他的。

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闹,跟别人捣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针对上面的个案来分析,看看如何改变“反分享之家”。

个案1解读:
作为家中独苗的天一,常常会得到家人不知不觉中的过度照顾。

所以,天一有着严重
的自我中心倾向,想问题和做事情以自己为主。

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如此,其实是不想承认
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绝分享。

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孩子,所以就“没办法”。

改变个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从让天一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开始。

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独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

开始这样做,天一肯定会哭闹。

这时大人不能让步,要坚持到底。

如果天一提出他应该独占食物的种种理由,大人可以装做没有听见,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孩子学会分享,总需要过渡时间。

特别是像天一这种大孩子,“拒绝分享”已成为习惯。

在改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又“旧病复发”,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没完没了地数落他。

个案2解读:
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

其实,先天遗传因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远没有家庭环境的作用大。

思秦爸爸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秦平时的做为。

另外,如果说个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物质,那么思秦的问题在于不会分享他人的意见、思想。

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意见等等无形的东西。

学会分享后者,要比学会前者难得多。

但学会前者又是学会后者的基础。

改变个案2的策略:
解决个案2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秦的爸爸。

这位爸爸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带头纠正自己的态度、做法。

对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在口头和心里都认真考虑;遇事,要多与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

当然,改变一个任性的爸爸很难。

如果改变爸爸效果不大,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沟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

总之,得给孩子找到一个可以仿效其良好行为的榜样。

让任性的思秦学会分享,当然先从分享实物开始。

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给他留着,就算爸爸平时只顾自己吃,我们也应该留给他一份。

缔造一个“分享之家”,说难也不难。

聪明父母需记住一点:身体力行――大人的行为、做法可以带动孩子转变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

聪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伪分享”
与谁分享?孩子当然会出于个人好恶,选择自己喜欢亲近的人。

但家长会干涉。

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给小明吃,他又从来不给你吃的。

”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

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

在有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

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

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长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杀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的精髓就在于,平等与博爱。

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爱,所以要“共享”。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