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3单元 第1节 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课后知能检测 鲁教版选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3单元第1节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课后知能检测鲁教版选修5
一、选择题
全球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称为自然灾害带。
据此完成1~3题。
1.世界上最大的两大自然灾害带是( )
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③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④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内易发的自然灾害有( )
①火山、地震②台风、海啸③风暴潮、洪涝
④病害、鼠害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环球自然灾害带内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包括( )
①干旱和洪涝②台风和地震③山地地质灾害
④蝗灾和虫灾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内容。
第1题,②④两项为火山地震带。
第2题,根据环环太平洋灾害带的环境特征推知易发生的灾害是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
第3题,蝗灾和虫灾不是环球灾害带多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 1.C 2.A 3.A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据此回答4~5题。
4.三次火山喷发位于两大自然灾害带的是( )
①冰岛拉基火山喷发②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
③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喷发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①②③
5.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灾害强度不同
B.人口密度不同
C.抗灾减灾能力不同
D.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第4题,冰岛位于北极圈附近,既不位于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不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第5题,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危害大小与太阳高度无关。
【答案】 4.C 5.D
中新网2011年12月31日电据外电报道,印度官员31日称,该国南部地区遭受时速超过140千米的飓风袭击,造成多人死亡。
据此完成6~8题。
6.此次强风暴形成于( )
A.南太平洋热带洋面
B.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
C.印度洋热带洋面
D.西北大西洋热带洋面
7.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有( )
①南亚、东南亚地区②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③欧洲沿海地区④墨西哥湾沿海地区⑤秘鲁沿海地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④⑤
8.关于该次强热带风暴造成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这次强风暴未引发洪水、饥荒、疫病等次生灾害
B.这次灾害灾情严重与印、孟未能及时发出风暴预报、预警有关
C.这次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是印、孟经济发达,防抗灾能力差
D.这次强风暴灾害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
【解析】该组题以强热带风暴“艾拉”为背景进行综合考查。
第6题,印度、孟加拉国濒临印度洋,由此可知“艾拉”形成于印度洋热带洋面。
第7题,世界上遭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最大的地区,主要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墨西哥湾沿岸和南亚、东南亚的印度洋沿岸地区。
第8题,此次灾害印、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及时发出预报预警。
【答案】 6.C 7.C 8.B
9.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对应点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平原——旱灾多发
B.台湾省——地震多发
C.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
D.黄淮海平原——低温冷害严重
【解析】东北平原大部分属于湿润与半湿润区,纬度较高,比较冷湿。
【答案】 A
某中学地理小组到某地区进行野外考察。
读该小组绘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题。
10.f地发生泥石流时,①~④逃生路线正确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躲避。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汶川大地震是由于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板块交界附近的龙门山断层触动造成的。
该断层属于中国________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这次地震还引发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带来巨大困难。
(2)图示范围属于世界上哪一主要自然灾害带?
(3)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该题突破口有两个:一是区域定位,抓住题干中“我国西南局部地区”图中经纬网;二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关联性,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汶川地震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构造地应力长期积累,最终在龙门山北川释放产生,龙门山断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的川滇地震带部分;由于汶川及周边地区山高谷深,加之震后又多阴雨天气,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答案】(1)亚欧印度洋南北滑坡泥石流
(2)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
(3)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人口分布集中,经济密集度加大,同时人类大规模的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使地质灾害发生频率和成灾强度不断提高。
12.读“1954年和1998年长江流域降水量示意图、洪水淹没范围图以及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954年和1998年长江洪水灾害损失统计图
(1)请说明长江流域出现特大洪灾的自然原因。
(2)两次大洪灾,1954年降水量大,但经济损失小,1998年降水量小却经济损失大。
试解释其原因。
(3)与1954年相比,1998年经济损失大,但死亡人数明显减少。
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通过长江流域不同时期的洪水灾害比较,考查自然灾害损失的时间差异及原因。
第(1)题,洪灾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降水异常偏多有关,另外与河流的流域面积、支流、地形等也有关。
第(2)题,洪灾造成的损失与灾害强度、该区人口密度、经济水平、防抗灾能力有关。
第(3)题,1998年洪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明显减少与防灾、抗灾能力的提高有关。
【答案】(1)①长江流域多为湿润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②长江支流南北对称分布,当流域内普降暴雨时,南北支流同时来水,尤其是上游川江洪水也随之袭来,多股洪水叠加在一起,长江干流就会出现特大洪水。
③气候异常,降水较常年异常偏多。
④中下游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长江流域1998年比1954年人口密度大,数量多,经济水平高,财富多。
(3)①1998年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防洪、抗洪基础设施完善,救援及时,灾区的生产、生活恢复快。
②科技水平提高,对暴雨、洪水的预测水平提高。
因此,防灾、抗灾的能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