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测定酱腌菜中2种防腐剂和2种甜味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PLC法测定酱腌菜中2种防腐剂和2种甜味剂
郎娜
【摘要】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酱腌菜中2种防腐剂和2种甜味剂的方法.采用C18色谱柱(Agilent,250 mm×4.6 mm,5 μm),以0.02 mol/L的乙酸铵和甲醇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淋洗,柱温30℃,DAD检测器在波长233 nm进行检测.整个分离过程在18 min内完成.样品处理简单.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回收率分别为101.0%,99.1%,99.6%,98.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86%.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能够有效提高日常检验工作效率.
【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
【年(卷),期】2013(034)003
【总页数】4页(P81-84)
【关键词】酱腌菜;同时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防腐剂;甜味剂
【作者】郎娜
【作者单位】天津市静海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天津301600
【正文语种】中文
酱腌制蔬菜为百姓餐桌常见食品。

酱腌菜主要是以新鲜蔬菜为主要原料,采用不同腌渍工艺加工而成。

包括各种酱菜、咸菜、发酵性腌菜和其他腌菜。

近年来,酱腌菜产品逐渐趋向低盐化,盐分含量的降低可使常温保存的酱腌制蔬菜保质期变短,为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保存期,防腐剂在酱腌制蔬菜中的使用较为普遍。

一般
食品企业比较常用的防腐剂有山梨酸和苯甲酸。

而甜味剂则是用于改善食品口味的一种食品添加剂,有着热量低、甜度高等特点。

糖精钠是常见的无营养型甜味剂;安赛蜜,化学名称乙酰磺胺酸钾,也称AK糖。

这两种甜味剂在我国均可使用,用来提高酱腌制蔬菜的风味与口感。

因此,食品添加剂对于改善酱腌菜的品质以及防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些产品存在滥用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

长期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一定损害。

目前,对超范围、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我国也加大了监管力度。

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安赛蜜这4种添加
剂也是监督检查必检项目。

目前,测定这些物质常用的方法主要为国标方法,但是国标方法确有不足:国标方法单一,不能同时检测多个组分;样品前处理不统一且较为复杂,工作效率低,容易损失,造成样品回收率低。

本文主要采用液相色谱法,研究同时检测酱腌菜中的这4种食品添加剂含量的最佳方法,最终达到能够在同
一条件下将2种甜味剂和2种防腐剂快速、准确分离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试剂、样品
1.1.1 仪器
Agilent1260高效液相色仪系统(配有DAD检测器,四元泵,自动进样器,色谱工作站,柱温箱):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C18色谱柱(Agilent 250
mm×4.6 mm,5 μm):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XS204分析天平(0.1 mg):瑞士梅特勒;隔膜真空泵:天津市津腾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1.2 试剂
苯甲酸1 mg/mL(标准溶液)、山梨酸1 mg/mL(标准溶液)、糖精钠1
mg/mL(标准溶液)、安赛蜜1 mg/mL(标准溶液):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
究所;乙酸铵(优级纯)、甲醇(色谱纯)、氨水(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娃哈哈纯净水(电导率≤5 μs/cm):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1.1.3 样品
糖醋蒜购自华润万家超市
1.2 色谱条件
流动相为:甲醇-乙酸铵溶液(0.02 mol/L),梯度淋洗:甲醇:5%~10%保持
4 min;甲醇 10%~80%,12 min;甲醇 80%保持 2 min,流速 1.0 mL/min;
柱温30℃;进样量为10 μL;紫外波长扫描范围190 nm~400 nm;紫外检测器:233 nm波长,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吸收谱图定性,峰面积定量。

1.3 实验方法
1.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吸取浓度为1 mg/mL的山梨酸、苯甲酸、安赛蜜、糖精钠各1mL于10mL
容量瓶中,用甲醇+0.02mol/L乙酸铵溶液(5∶95,体积比)溶液定容至10 mL,此混合中间液的浓度为0.10 mg/mL。

分别吸取混合中间液0.05、0.1、0.2、0.5、1.0、2.0 mL 用甲醇+0.02 mol/L 乙酸铵溶液(5∶95,体积比)溶液定容至 10 mL,构成浓度分别为0.5、1.0、2.0、5.0、10.0、20.0 mg/L 的标准使用液系列。

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测定。

1.3 2 样品制备
准确称取剪样5.00 g,放入烧杯中,用氨水调节pH 约为 7,用甲醇+0.02 mol/L 乙酸铵溶液(5∶95,体积比)定容至50.00 mL,充分振摇,再经0.45 μm滤膜过滤后进样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HPLC条件的选择
本实验选择甲醇和0.02 mol/L乙酸铵溶液作为流动相。

梯度淋洗:甲醇5%~10%保持4 min;甲醇10%~80%,12 min;甲醇80%保持2 min。

甲醇和乙酸铵在流动相中的比例的少量变化会使4种组分的保留时间发生显著改变,减少甲醇含
量各组分保留时间变长,分离效果较好,峰形展宽,影响积分,对结果有一定影响。

反之,会使出峰时间提前,特别是对山梨酸和糖精钠的分离影响更大,稍微改变梯度淋洗时间,山梨酸和糖精钠就无法有效分离。

采用以上梯度淋洗条件,分离效果较好,在18 min内可使4种组分完全分离。

流速选择在1.0 mL/min时,4种组分能完全分开,时间短,峰形尖锐,灵敏度高,效果较为理想。

柱温对峰的影响较小,故柱温选为此C18色谱柱的最佳使用柱温30℃。

2.2 检测波长的选择:
本实验对4种添加剂在190 nm~400 nm之间进行全波长扫描,安赛蜜、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在 226、237、226、254 nm 处,为兼顾各
组分的灵敏度,选择的实验波长为233 nm。

以上述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进行实验,4种组分的HPLC色谱图见图1。

2.3 样品分析
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进行样品测定,根据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计算检测结果。

样品的HPLC色谱图见图2。

2.4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根据实验方法对不同浓度标准溶液进行测定,以进样浓度为横坐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各组分标准曲线结果见图3~图6。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测得各组分检出限,结果见表1。

2.5 回收率与RSD
配制一混合标准溶液,连续进样5次,做精密度实验。

吸取一定量标准溶液,加入到5.00 g样品中,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2。

图6 糖精钠的标准曲线Fig.6 The standard curves of saccharin sodium
表1 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Table 1 Regressive equation,correlation and detection limit组分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mg/L)安赛蜜 A=32.460 8×C+3.014 7 0.999 92 0.03苯甲酸A=36.843 9×C+2.139 9 0.999 98 0.05山梨酸A=60.081 7×C+2.007 8 0.999 98 0.02糖精钠A=22.667 1×C+0.344 4 0.999 93 0.05
表2 各组分的RSD和回收率Table 2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the test回收率/%安赛蜜10.11±0.075 0.75 198.24 10 208.34 101.0苯甲酸9.97±0.072 0.72 400.05 10 409.96 99.1山梨酸10.11±0.081 0.81 260.12 10 270.08 99.6糖精钠9.99±0.008 6 0.86 204.57 10 214.42 98.5组分(X±s)/(mg/L)RSD (n=5%)样品测定量/(mg/L)加标量/(mg/L)检出总量/(mg/L)
2.6 结果分析
依据本法所确定的色谱条件检测样品中的安赛蜜、糖精钠、苯甲酸、山梨酸4种组分,可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并且检出限低,回收率高。

3 结论
本法可准确、快速地同时测定酱腌菜中2种甜味剂和2种防腐剂,操作简单,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方法性能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华管理委员会.GB/T 5009.140-2003饮料中乙酰磺胺酸钾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华管理委员会.GB/T 5009.28-2003食品中糖精钠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华管理委员会.GB/T 5009·29-2003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华管理委员会.GB2760-2011.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5]殷德荣.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脱氢乙酸、尼泊金丙酯[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4,14(4):469-470
[6]王莉丽,宋宇.HPLC法快速测定软饮料中苯甲酸、糖精钠、山梨酸的含量[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129-131
[7] 张永华.食品分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