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修润.(rùn)譬.如(pì)累赘.(zhui)叶圣陶.(táo)
B.拖沓.(tà)妥帖.(tiē)悲哀.(āi)丁卯.年(mǎo)
C.恳.切(kěn)监.督(jiān)触.及(chù)颠沛.流离(pèi)
D.草率.(shuài)感慨.(kǎi)告辞.(cí)诲.人不倦(huǐ)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对普通话shēngshū(),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2)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shāngzhuó()性的意见。

(3)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的。

(4)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jūgōngjìncuì(),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段话不用这个词还好,用了倒显得既累赘
..又别扭。

B.张老师要求我们不能迟到一分钟,他自己便以身作则
....,第一个到教室。

C.这几年,随着父母工作的变动,王欣颠沛流离
....地换了好几个学校。

D.孔子虽然被尊为“圣人”,但他还是经常不耻下问
....。

4.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书籍是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人。

B.叶圣陶先生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C.阅读是穿越时空的隧道,我们通过它与古人对话,与未来交流。

D.如果全民都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那么整个民族的性格就会得到润物无声。

5.在本文中,作者引用了很多名句,请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在当今,汉语新词汇大量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绝大多数新词语喧嚣数日或数月
②平均每天诞生二十个以上
③犹如春风野草
④便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之中
A.①③②④B.③①④②C.②③①④D.③②④①
◆课内精读
阅读“以上说待人厚……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回答问题。

7.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作文要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8.文中列举叶圣陶先生确定“做”和“作”的分工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内容,从结构方面分析下面语句的作用。

(1)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

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章的相关言论,说说选文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

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

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

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意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责编,不过要我大力协助。

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

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

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

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

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署名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承担”,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录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论文。

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周先生审定。

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

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

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

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

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

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

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

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

8月份,评选开始。

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

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本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

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

我就想起了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

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周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

不妥。

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

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

汉字是表意和表音的意音文字。

”“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

不妥。

文字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意。

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

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

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

那时周先生已经
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

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但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

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

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

《语文书简》出版后,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

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这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

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

”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勉。

(选文有改动)
11.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文第③段“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选文第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姓名,不仅代表着我们的身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请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1)下面三组姓名取自不同年代,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第三组姓名命名的用意,并概括这三组姓名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第一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富贵冯有财谢满金
用意:对物质财富的向往
第二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马约翰赵安娜杜丽莎
用意:对外来文化的仰慕
第三组(二十一世纪零零年代):孙多思王笃志刘致远
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一篇有关“名字”的短文,请联系全文,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写完整,注意语意连贯。

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

名是一个人①____________,字则是他成年之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

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古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

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②____________。

有名与字意思相近的,如③____________;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的,如岳飞字鹏举;还有④____________,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3)好名字,内涵丰富,或寄托期望,或蕴含志趣。

请仿照示例,按照要求,为下面两个小孩取名,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解说所取之名。

(所取之名,含姓为三字;解说语句不要求句式完全一致)
①张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心胸宽广。

②李姓女孩,父母期望孩子快乐幸福。

示例:
蒋姓男孩,父母期望孩子踏实努力。

姓名:蒋力行解说:与其聒噪不休,不如身体力行。

①姓名:__________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姓名:__________解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生疏(2)商酌(3)朦胧(4)鞠躬尽瘁
3.C4.D
5.(1)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3)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6.C7.A
8.以确定“做”和“作”的分工为例,具体说明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1)过渡句。

第一句话承上,总结上文;第二句话启下,总领下文。

运用过渡句,衔接自然,使上下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总领句。

总说叶圣陶先生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高度赞扬了他以身作则、鞠躬尽瘁的精神。

10.(示例一)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要“写话”,也就是写文章要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像说话一样。

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写作文不必堆砌华丽的辞藻,朴实自然、简洁如话才最真挚。

(示例二)叶圣陶先生写文章力求简洁,甚至说“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对我的启发是:写文章要学会锤炼语言,力求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示例三)叶圣陶先生在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这一点给我的启发是:写文章一定要认真,力求完美,不要草率了事。

11.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

12.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

13.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14.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15.示例一:“我”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不计名利。

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而“我”删去了这句话。

示例二:“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购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申请参评,《周有光语文论集》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我”担任评委时,对一本参评书有的地方拿不准,请周先生帮助审阅,很快就收到周先生的读后意见。

示例四:周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的往来信件118封。

16.(1)用意:对优秀品质的追求。

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取名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

(2)①成年之前未入社会时的称呼②密切相关③诸葛亮字孔明④名与字意思相反的。

(3)示例:①张天宇张开心灵之翅,翱翔天宇之间。

②李怡然怡然自乐,开心无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