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宁咸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说苑·君道·齐桓公问于宁咸曰》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齐桓公问于宁咸曰:“筦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宁咸对曰:“要在得贤.而
任之。

”桓公曰:“得贤奈何?”宁威对曰:“开其道路,察而用之,尊其位,重其禄,显其名,则天下之士至矣。

”桓公曰:“既以举贤士而用之矣,微夫子幸.而
临之,则未有屈奇之士求见寡人者。

”宁咸对曰:“是君察之不明,举之不显;而用之疑,官之卑,禄之薄也;且夫国之所以不得士者,有五阻焉:主不好士,谄谀在傍,一阻也;言便事者,未尝见用,二阻也;壅塞掩蔽,必因近习,然后见察,三阻也;讯狱.诂穷其辞,以法过之,四阻也;执事适欲,擅国权命,五阻也。

去此五阻,则豪俊并兴,贤智求处;五阻不去,则上蔽吏民之情,下塞贤士之路;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明王圣君无不容,故安乐而长久。

因此观之,则安主利人者,非独一士也。

”桓公曰:“善,吾将著夫五阻以为戒本也。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寡人欲从夫子而善齐国之政。

”对曰:“婴闻之,国具官而后政可善.。

”景公作色曰:“齐国虽小,则何为不具官乎?”对曰:“昔先君
桓公,身体堕懈,辞令不给,则隰朋侍;居处肆纵,左右慑畏,则东郭牙侍;田野不修,人民不安,则宁咸侍;军吏怠,戒士偷,则王子成父侍;德义不中,信行衰微,则毙子侍。

先君能以人之长续其短,以人之厚补其薄,是以辞令穷远而不逆,兵加于有罪而不顿;是故诸侯朝其德而天子致其胙。

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景公曰:"善。

吾闻高缭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

"晏子曰:"臣闻为地战者不能成王,为禄仕者不能成政。

若高缭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何足以补君?”
(节选自《说苑·君道》)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莞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B.笔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C. 笼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D.子今年老矣/为弃寡人而就世也/吾恐/法令不行/人多失职/百姓疾怨/国多盗贼/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民衣食足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贤,意为才德优秀,与“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中的“贤”含义相同。

B.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与“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中的“幸”含义不同。

C.狱,意为案件,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中的“狱”含义相同。

D.善,意为修治,与"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中的"善"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宁戚认为齐桓公并没有真正做到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因为他考察人才不能明察,选出人才却不重用,任命的官职太低,所给的俸禄太少。

B.宁戚认为,君主若能远离谄媚之人,重用谈便民利国之事之人,了解下情,审案公正,依法施刑,避免手下人独揽国政,贤士就会到来。

C.晏子认为,齐桓公懒散懈怠时有隰朋,恣意放纵时有东郭牙,整治田土和安定百姓有宁戚,整治军队有王子成父,修养德行则有管仲。

D.晏子认为,高缭跟自己成为兄弟已经很久了,但他才干比不上自己,又不能补正自己的失误,且只追求俸禄官职,所以不能担当辅佐重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是故明王圣主之治,若夫江海无不受,故长为百川之主。

(4分)
译文:
(2)今君之失多矣,未有一士以闻者也,故曰未具。

(4分)
译文:
14.从两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齐桓公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

(3分)
【答案解析】
10.C(“矣”用于句末,相当于“了”,应断开,排除A、B两项。

“法令不行”作“恐”的宾语,“吾恐法令不行”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

"吾何如而使奸邪不起"意为我怎样做才能使奸邪之人不被起用,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 两项。

故选C项。


11.A(“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贤”是超过的意思,与文中加点的“贤”字含义不同。


12.D(“才干比不上自己,又不能补正自己的失误”错,原文说:“未尝干婴之过,补婴之阙,特进仕之臣也”,意为但他从未指责过我的过失,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


13.(1)所以圣明的君王治国,就像那大江大海没有不接受的,因此它才能永远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

(“治”“若夫”“长”各1分,句意1分)(2)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士人使您听到,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

(“失”“闻”“具”各1分,句意1分)
14.①未雨绸缪,在管子年老之时,齐桓公为避免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横行的情况出现而向宁戚问策。

②从谏如流,面对宁戚列出的五种障碍,齐桓公表示要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戒律。

③善于用人,齐桓公以别人的长处、优点来弥补
自己的短处、缺点。

(每点1分,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齐桓公向宁咸问道:“管子现在年事已高了,或许要离开我而辞世了。

我害怕法令不能继续施行,人民大多流离失所,百姓痛苦怨恨,国内盗贼横行,我怎样做才能使奸邪之人不被起用,百姓丰衣足食呢?"宁戚回答说:“关键在于能得到贤士并且任用他们。

”齐桓公问:“得到贤士该怎么办?”宁成答道:“广开进贤的道路,认真考察后任用他们,使他们的职位尊荣,使他们的俸禄优厚,使他们的名声显赫,那么天下的贤士就会到来。

”齐桓公说:“我已经举拔贤士并任用他们了,要不是先生您幸而光临,就没有身怀奇才的人来求见我。

”宁威回答说:“那是因为君王您考察人才不明了细致,举拔的人才也不使他们荣耀;而用起来又有顾虑,委任的官职太低,给他们的俸禄太少;再说国家之所以不能得到贤士,有以下五种障碍:君主本身不喜欢贤能之士,又有谄谀的人守在身边,这是第一种障碍;谈便民利国之事的人,不曾被任用,这是第二种障碍;耳目被堵塞,遇事受蒙蔽,一定要依靠左右亲信才能了解下情,这是第三种障碍;审理案件用深文周纳的方法治人之罪,施用刑罚超过法度,这是第四种障碍;手下管事的人为所欲为,独揽国政,滥施权柄,这是第五种障碍。

除去这五种障碍,那么英豪俊杰就会纷纷出现,贤才智士就会来此定居;这五种障碍不消除,那么对上就会遮盖官吏和百姓的实情,对下就会堵塞贤士的道路;所以圣明的君王治国,就像那大江大海没有不接受的,因此它才能永远成为天下河流的主宰;圣明的君王无所不容,所以君民安乐而国运长久。

由此看来,那使君王安定、有利于民众的人,不能只是一个贤士啊。

”齐桓公说:“很好,我将要记住这五种障碍,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戒律。


齐景公问晏婴说:"我想要听从先生您的意见修治齐国的政治。

"晏婴对他说:"我听说,国家配备好官员之后,政治才可以修治。

”景公变了脸色说:“齐国虽小,但凭什么说没有配备好官员呢?”晏子回答说:“从前,先王齐桓公每当身体懒散懈怠,词不达意时,就有隰朋帮助他;如果在内宫恣意放纵,身边的人感到害怕恐惧,就有东郭牙谏止他;田土不整治,人民不安定,就有宁咸帮助他;军吏懈怠,士兵散漫,就有王子成父帮他整治;行动不符合道德仁义,信誉下降,品行有缺点,就有管仲帮助他。

先王能用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用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欠,因此他的号令传达到很远的地方也不会有人违抗,对有罪的人用兵讨伐而不会遭受挫折;因此诸侯都前来朝贺他的盛德,而天子也把祭肉赏赐给他。

现在君王您的过失很多,却没有一个士人使您听到,所以说官员未配备好。

”景公说:“好。

我听说高缭与先生您结交,请您帮助我见到他。

”晏婴说:“我听说为了争夺土地而进行战争的人不能成就帝王的功业,为了追求俸禄而当官的人不能取得政绩。

像高缭这样的人与我成为兄弟已经很久了,但他未曾指责过我的过失,补正我的失误,他只不过是追求俸禄官职的臣子罢了,怎么能够来辅佐君王您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