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初一下学期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文言文
1.文言文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3)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揣摩人物心理。
(任选一句作答)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②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4)读了【甲】、【乙】两文,你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①,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②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垒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刘元卿《南岐之人》)【注】①瘿:读yǐng。
颈瘤,俗称大脖子病。
②焦:细瘦干枯。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湮于沙上________
②转转不已________
③及见外方人至________
④焦而不吾类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B.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C.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D.南岐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吾乡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
(4)【甲】、【乙】两文揭示的共同道理是什么?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师旷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②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⑥与昧行⑦乎?”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①师旷:春秋时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
②暮:晚,迟。
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先秦时尚无蜡烛,称火炬为烛。
④戏:戏弄。
⑤盲臣:师旷为盲者,故自称盲臣。
⑥孰:谁,哪个。
⑦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昧,黑暗。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晋平公担心自己学而无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4)从师旷劝说晋平公的言辞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但微颔之________
③康肃忿然曰________
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射于家圃
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从文中陈康肃的语言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5.文言文阅读,回答下列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 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无案牍之劳形。
(3)简要分析(乙)文菊、牡丹、莲的象征手法以及衬托手法。
(4)(甲)文与(乙)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6.课外文言文阅读
卖蒜老叟
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①。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做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
”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自缚于树,解衣露腹。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提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节选自清袁枚《子不语·卷十四·卖蒜叟》【注释】①睨:龊睛斜着看。
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句是()
A.睨之久而不去
B.但微颔之
C.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
D.奋拳击之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叟能如是乎?
(3)《卖油翁》和本文给我们共同的启示是什么?
7.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8.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
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
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
”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
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
均是二者,顾予安取。
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
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
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
甚喜,以付迨、过⑦。
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
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浓。
③先君:这里指苏洵。
④祥:吉祥之兆。
⑤主:以……为主,着重于。
⑥当涂:地名。
⑦迨、过:苏
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得异石(________)
②明年至黄州(________)
③求砚不复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
甚喜,以付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9.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禹锡依骚人①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②。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
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①骚人:诗人。
②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刘禹锡)
③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羽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刘禹锡)(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往来无白丁 ________
②调素琴________
③善五言诗________
④宰相复欲置之郎署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意在强调“陋室不陋”。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体现“陋室不陋”?
(4)人们常用“诗豪”评价刘禹锡,无论其性格还是文风皆有豪气。
请结合《陋室铭》及上面的(链接材料),任选一个角度,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堂铭》)
【乙】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
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
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
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往来无白丁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
③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④凡铭多自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②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
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②孰若孤___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省略了吕蒙就学的过程,更加突出人物的风采。
B.本文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生动再现三位人物的情态。
C.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也突出了孙权的善劝。
D.“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达了鲁肃对吕蒙当年不学无术的轻视、嘲笑之意。
1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鸿儒________
②劳形________
③甚蕃________
④鲜有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D
解析:(1)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D
(3)示例一:①讲学家的“笑”是嘲笑的意思,嘲笑寺僧不能究物理,表现了他的自以为是(或:自恃博才、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恃清高而轻视他人)。
示例二:②“大骇”“奔”写出了魏三得知孩子可能遇险时的大惊失色急忙跑回家的心理。
(4)示例一:读书是用来明理的,明白了道理是用来指导生活的。
若是死读书不懂变通,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那是毫无意义甚至有害的。
如【甲】文中的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于事无补;【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
示例二:【甲】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我悟出这样的的道理: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乙】文中的傅显恪守封建礼教,碍于男女有别,舍“近”求“远”最终导致孩子落井。
从中我悟出这样的道理:要学以致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合理即可)
2.C
解析:(1)埋(埋没);停(停止);来(来到);像(类似)
(2)C
(3)①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河水(或大水)带走呢?②我们这地方(或乡里)的人全都是这样,哪里用得着(或:为什么要)除去呢!
(4)示例一:做任何事情不可囿于自己的见识而主观臆断。
示例二:一个人不能孤陋寡闻自以为是,用自己片面的看法去看待事物。
3.(1)怎么;恐怕
(2)点亮了火把的光亮,和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3)晋平公担心自己会因为年纪大而学不好。
(4)“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劝谏要讲究方法”。
4.(1)擅长;点头;气愤的样子;慢慢地
(2)①曾经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园子里射箭。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陈康肃是个心高气傲的人。
他的两处语言,对老者直接称“汝”“尔”显得很不客气;另外,这三句话语气强烈,透露出了陈康肃的盛气凌人。
5.(1)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劳:使……劳累;蕃:多;涟:水波。
(2)①可以远处观看,不可以靠近赏玩。
②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菊是隐士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象征,莲是君子的象征。
作者以菊花正衬,突出莲的脱俗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用牡丹反衬莲的洁身自好,不贪图荣华富贵。
(4)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6.B
解析:(1)B
(2)老头你能像我这样吗?
(3)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或对待别人要谦虚等。
但一定是两文共同的启示)7.(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②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
8.(1)奇异;第二年;寻找
(2)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
(4)示例一:相同。
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
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这和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相同。
天石砚“形”的缺陷令苏轼遗憾,但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以“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9.(1)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不加装饰的;擅长、善于;想要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3)陋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博学多才,生活情趣高雅,所以“陋室不陋”。
(4)如:甲文中,作者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虽然被贬,身居陋室,但仍不改其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乙文提到,作者虽屡遭贬谪,但“语涉讥刺,执政不悦”,仍不改其刚正不阿的本性。
链接材料中的《秋词》一诗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将自古皆有的悲秋
之作写出了春意,可见其豪气。
10.(1)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
(2)①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②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
(3)①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②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③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⑤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⑥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
11.D
解析:(1)推托;谁,哪一个;到,等到
(2)①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3)D
12.(1)大;使……劳累;多;少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