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模拟考试文综地理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届山东省济南市4月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试卷、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

第Ⅰ卷(必做共100分)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无效。

2.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9年1月27日,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之巅”成功建立了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80°25′S,77°06′E)。

当昆仑站正午时,下列四地物体影子接近一天中最短的是()
A.北京(116°28′E,39°54′N)C.乌鲁木齐(87°36′E,43°46′N)B.长春(125°18′E,43°55′N)D.喀什(75°59′E,39°27′N)
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野外考查并绘制了某地地貌景观及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2~3题。

2.形成图中西北部地区地貌景观的主导因素是()
A.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B.地壳运动D.流水搬运
3.在野外,研究小组利用目视估算法估测地形高度。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在①地估测出山的海拔高度B.在②地估测出山的相对高度C.在③地估测出山谷的相对深度D.在④地估测出谷底的海拔高度读“东北地区河流封冻等日数线分布图”,回答4~5题。

4.造成MP两地河流封冻日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海拔高低②冬季风的影响强度
③水流速度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松花江防汛部门,密切注意P河段冰情,采取的合理手段
A.利用GPS技术,分析河流未来封冻情况
B.利用GIS技术,定位冰块的流淌速度
C.利用RS技术,确定封冻河段
D.利用数字地球,虚拟河流封冻
6.下图中反映出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
()())
A.对区域发展条件的影响B.对区域发展方向的影响C.对区域发展水平的影响D.对区域发展潜力的影响读我国2006年跨省劳动力流出、流入饼状图,回答7~8题。

7.b地区是
A.东部沿海B.东北三省C.中部D.西南8.关于我国2006年跨省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对a地区城市化的促进作用最强B.b地区工业化进程受到限制
C.减缓了c地区的人地矛盾D.导致d地区农村劳动力严重短缺
第Ⅱ卷(必做110分+选做30分,共14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l2道题。

其中26~29题为必做部分,30~37题为选做部分。

2.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必须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中各选l道试题,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写清题号并作答。

不按规定选做者,阅卷时将根据所选科目题号的先后顺序,只判最前面的l道题,其他作答的题目答案无效。

3.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必做部分】
26.(25分)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读我国东部M市的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M市等高线地形图材料二M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材料三M市气候资料
月份气压(百帕)气温
l23456789101112 1021.71019.51015.71010.31006.21001.6999.91001.21008.11014.71019.21020.6 4.35.69.515.820.724.328.427.923.418.312.46.8
(℃)
降水量
73.284.2138.2126.6146.6231.1159.4155.8145.28760.147.1(毫米)
(1)据材料描述M市气压随季节的变化。

解释M市气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5分)
(2)在地理野外考查中发现,图中3、4处上层较l、2处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

(9分)
(3)据材料分析,M市近l5年来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受其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何变化。

(8分)
(4)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M市规划并建设了新的产业区。

请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化工产业区中任选一个,依据图表信息对其区位进行评价。

(3分)
29.(35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材料一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l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
粮收集法》。

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
产状况。

……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
买卖。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

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

l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的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条件。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
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
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

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l0780亩土地
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
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经济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析指出这些措施的实质是什么?(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6分)
材料三为了发挥区域优势,趋利避害,发展特色农业,增产增收。

新疆地区的农民,充分利用种植瓜果的经验,引进山东蔬菜大棚技术,反季节生产新疆特色瓜果。

图为新疆某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改进型大棚。

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3)大棚的设计利用了温室效应原理,找出该大棚的改进所利用的地理学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解析图中所示的地理过程。

(7分)
(4)近些年,反季节大棚在当地逐渐增多。

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4分)材料四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一是大胆探索,努力做好中央精神和当地实际相结合的文章。

二是不断深化各项改革,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三是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推进农业国际化。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

(5)分析山东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是如何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7分)材料五山东30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新形势下,山东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山东省正围绕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和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等问题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6)依据上述材料,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机制角度,说明我省应如何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6分)
【选做部分】
30.(10分)【地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5 材料一 为拉动旅游消费市场,长三角多个旅游城市推出“旅游消费券”。

杭州旅游部
门从 2009 年 3 月 1 日起面向全国游客免费发放总额为 1. 亿元的“杭州旅游消费券”,
在上海遭到市民哄抢.但北京人反应冷淡。

材料二 中国政区图及杭州市部分旅游资源分布图
(1)说明图中旅游资源内容的多样性,分析北京人对 “杭州旅游消费券’’反应冷淡的主
要原因。

(6 分)
(2)分析杭州市大力拉动旅游消费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4 分)
31.
(10 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溃坝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
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
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二 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解释导致泥石流爆发的自然条件。

(6 分)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4 分)
32.(10分)【地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为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2009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定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呼吁人们关注河流流域,共同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材料二山东湿地类型多,分布广,总面积约16万km2,可划分为海岸、河口湾、河流、湖泊、沼泽5大类型。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因子,但是山东湿地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湿地水资源相对不足。

材料三湿地效益示意图。

(1)解释湿地的生态功能。

(6分)
(2)分析山东省湿地水资源相对不足的主要原因。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