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一课综合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第一课综合检测
一.最佳选择题
1.哲学和世界观的区别在于:
A.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
B.前者能指导实践,后者则不能
C.哲学人人皆有,世界观则不然
D.哲学已将世界观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本身则不然
2.《韩非子》上记述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
那位郑人,“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从哲学上看:
A.属于唯物主义B.属于从片面的事实出发
C.属于主观主义D.是从具体事实出发
3.“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这句话说的是: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无限的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C.人的意识总能正确地反映一切客观事物
D.人们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由于人们得出了对客观事物相同的反映
4.江泽民同志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人有主观能动性,必须充分重视
C.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D.要建设精神文明,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5.错误观点之所以“错”,在于:
A.它歪曲地反映客观B.它落后于现实
C.它不能指导人们的行动D.它是头脑主观自生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讲的是:
A.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质,谁决定谁的问题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7.从哲学上看,弄虚作假和浮夸作风违背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D.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8.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②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④是人类一切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9.“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人类可以复制生命,这一重大成果
的哲学意义在于:
①这是对唯物论的挑战②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③证明了人能利用自然物和改造自然物④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挑战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③④
10.“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句话形象地说明:
①没有“客观事物”这个原材料,人脑再“巧”也不能产生意识②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何物质的东西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④物质与意识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④D.①②③
11.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必须坚持:
①主观认识要同具体的实际保持一致②主观认识要随变化了的实际而变化③按照科学理论的要求去改变具体实际,以便同变化着的科学理论保持一致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
12.“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13.“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
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14.在1998年抗洪抢险斗争中,我国人民发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胜利。
这种精神被称为伟大的抗洪精神。
从哲学上看,这一材料表明:
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世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
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15.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结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只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结合起来,就能迸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这表明:
①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②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③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④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16.(辨析)原则不是问题的出发点,而是它的结果。
17.一鞋厂推销员甲到某国去推销鞋子,发现某国多数人不穿鞋,认为鞋子在此地不会有销路,就打道而回。
另一鞋厂推销员乙也到这一国家发现同样情形,但他预测到鞋子在这里将大有销路,建议厂长依据该国人的脚形特点生产适用的鞋子向该国出口,结果该厂获利丰厚。
请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唯物论的知识回答:
(1)甲乙两个推销员面对同样的实际,所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结论是什么?
(2)他们得出相反结论的原因是什么?
(3)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
前言、第一课综合题
1.D 2.C 3.B 4.C 5.A 6.D 7.A 8.C 9.D 10.D 11.A 12.B 13.C 14.A 15.A
16.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1)原则是指理论、思想等,属于主观的范畴,是第二性的,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2)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的原理,我们观察和研究问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才能从中引出正确的思想,得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原则不是问题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17.(1)甲:“不会有销路”乙:“将大有销路”
(2)原因在于:①是否能从不断变化的情况出发;②是否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思维方法和知识构成不同
(3)①不断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素质。
②要从事实的总和出发,反对从个别事实出发;要从多方面实际出发,反对从一个方面事实出发;要从不断变化的实际出发,使思想适应和科学预见变化的实际,反对静止地看问题。
③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只有正确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