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声现象(专题限时练)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人教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
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
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
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
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
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
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
2022-2023学年上学期专题限时练测试卷(人教版)
专题二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全解全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张某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

(2)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3)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4)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解答: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振幅很大,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和传播速度几个方面去分析,难点是声音三个特性的区分。

2.甲、乙两人站在一堵光滑的墙壁前,两人之间相距102m,且距离墙壁均为68m,如图所示,甲开了一枪后,乙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已知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m/s)
A.0.1s B.0.2s C.0.38s D.0.4s
【答案】B
【解析】(1)分析:做此题的关键就是弄明白两次声音是怎么传播过来的.第一次是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已知声速,又有传播的路程,可利用公式t=S/V求出所用时间.
(2)第二次是声音遇到光滑的墙壁被反射到耳朵的,需要根据反射定律来画图,连接甲乙,做连线的中垂线与墙壁交于一点c,声音从甲到c再到乙,这次声音传播通过的路程为AC+CB,已知声速,可利用公式t=S/V求出第二次所用的时间.
两次时间只差即先后听到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
解答:∵第一次声音直接从甲传到乙,
所用的时间为:t1=S1/V=102m/340m/s=0.3s,
第二次声音从甲到c再到乙用的时间,
从图可知,OA=OB=12AB=1/2×102m=51m,
OC=68m,根据勾股定理得AC2=BC2=OC2+AO2 解得AC=BC=85m
所以第二次传播的路程为:S2=AC+BC=85m+85m=170m,
则第二次的时间为:t2=S2/V=170m/340m/s=0.5s,
两声枪响的时间间隔为:t=t2−t1=0.5s−0.3s=0.2s.
故【答案】B
3.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
【答案】C
【解析】A. 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错误;
B. 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琴弦的振幅大,响度大,改变的是响度,故B错误;
C. 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故C正确;
D. 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可以用来区分声源,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是不同的,所以我们能分辨是用哪一种乐器演奏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能正确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即音调、响度、音色,其中音色是发声体特有的特征,由声源振动的材料、方式等决定,可以用来区分声源.
4.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 (1)”“ruai(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乙甲丁D.丁甲乙丙
【答案】C
【解析】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dou(1)”“ruai(2)”“mi(3)”“fa(4)”四个音阶.
故选C
5.牛的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牛的叫声更响,说明牛的声带振动的频率高
B.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幅度较大
C.牛的叫声音调更低,说明牛声带振动的频率较低
D.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低,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振幅较小
【答案】C
【解析】A. 牛的叫声更响,说明牛的声带振动的幅度大,而不是频率高,故A错误;
B. 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较高,故B错误;
C. 牛的叫声音调更低,而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所以说明牛声带振动的频率较低,故C正确;
D. 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更高,说明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高,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区分清楚音调和响度及其决定因素,即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而响度就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
6.在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鸣笛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措施属于( )
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传播
C.减小噪声传播速度D.通过监测减弱噪声
【答案】A
【解析】禁止鸣笛是禁止声源振动发声,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防止噪声产生,故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7.如图是用小锤敲击同一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两列声波图,一次重敲,一次轻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敲时音调高,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
B.轻敲时响度大,两次敲击音色相同
C.甲的响度比乙的大,甲的音调也比乙的高
D.两次音调、音色都相同,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
【答案】D
【分析】(1)频率是1s物体振动的次数,相同时间内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跟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解析】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振动的快慢相同(都有3个波峰和2个波谷),因此声音的音调相同;由图知,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程度不相同(即振幅不同),因此响度不相同;甲振动时偏离程度大,甲的振幅大,所以甲的响度大,即音量大,所以,甲图是重敲时的声波图,乙图是轻敲时声波图.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音色是不变的,只有D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会观察波形图进行判断.音调跟频率有关;响度跟振幅有关;音色跟材料和结构有关.
8.如图所示,目前声纹锁在门禁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实现了传说中“芝麻开门”的神话.声纹锁辨别声音主要依据的是(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答案】C
【解析】A D.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震动的次数,可以非常准确的控制和模拟,故AD不符合题意;
B.响度由物体振动的振幅决定,振幅是振动时的最大振动距离,可以非常准确的控制和模拟,故B不符合题意;
C.音色由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很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易控制和模拟,故C符合题意.
9.甲同学在一根18米的已供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一下水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壁,可听到( )(已知声音在铁、水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依次为5200m/s,1500m/s,和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要大于0.1s)
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无法确定
10.如图,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甲、乙相比,甲鼓皮( )
A.发声的响度一定较大B.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
C.振动的振幅一定较小D.振动的频率一定较高
【答案】B
【解析】D.频率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根据题意知道,甲鼓发声时鼓皮每秒振动的次数比乙的少,说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故D错误;
B.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由于甲鼓振动的频率比乙鼓小,所以甲鼓发声的音调一定较低,故B正确;
AC.响度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根据题意,不能判断两鼓的振幅,故不能判断响度,故A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Ⅱ卷
二、填空题。

(每空2分,共28分)
11.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 m。

(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s
v
t
=得小华距山崖的距离为
340m/s 1.5s510m
s vt
==´=
1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飞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_____产生的。

频率为256Hz 的A 音叉和频率为440Hz 的B 音叉中______ (选填“A”或“B”)音叉声音的音调较高。

【答案】振动 B
【解析】[1]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音调的高低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B音叉声音的音调比A音叉音调高。

13.小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一部科幻小小说——《太空漫游记》.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之后又看见闪电四射.哇!太空真美啊!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一处科学性错误及判断依据.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__(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分析:判断分析时要明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解答:文中写道:小明和小亮驾驶“女娲号”飞船漫游在太空,突然听到空中传来“隆隆”的雷声,这是不可能的,太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听不到声音;
故答案为(1). 听到空中传来的雷声(2). 真空不能传声
【点睛】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知道声音在传播时需要介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太空中没有空气是本题的突破点.只有知道这点,才能想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4.下列为录制合成的声音波形图,由图可知,甲和丙的______相同,甲和丁的______相同(选填“音调”、“响度”)。

【答案】响度音调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不同,则声音的音调不同,但甲、丙两波形图的振动幅度相同,因此甲、丙响度相同。

[2]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丁两波形图的振动频率相同,则声音的音调相同;振动幅度不同,则响度不同。

15.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 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 不同.(选填“音
调”、“响度”或“音色”)
【答案】响度音调
【解析】[1]轻拨与重拨钢尺,会导致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
[2]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这样会导致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即发声音调不同.
16.小夏在研究口琴的发声原理时,拆掉了口琴外壳,发现在气孔边分布着长短、厚薄都不同的一排铜片(如图所示).吹口琴时,在气流的冲击下,铜片振动,发出声音.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声音的
________;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
【答案】音调响度
【解析】对不同气孔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快慢不同,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在同一气孔处用不同的力度吹气时,空气柱振动的振幅不同,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17.如图甲所示,蝙蝠靠发出____发现昆虫.如图乙所示,从玻璃罩里向外抽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此现象可推理得出_____不能传声.
【答案】超声波真空
【解析】蝙蝠可以发出超声波,利用回声定位的方法发现昆虫;由实验现象可知,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当罩内空气接近真空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所以可以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2分)
18.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华和同学们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乒乓球弹跳起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
(2)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力敲桌子发出声响时,桌子却几乎不动。

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该实验能说明_____________;
(4)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并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或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或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发声的物体在振动)逐渐变小真空不能传声
【分析】(1)把音叉的振动转化为轻质小球的运动,这样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进行放大。

(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想办法把桌子振动放大。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析】(1)[1]此实验可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了音叉在振动。

(2)[2]为了看到桌子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放一些砂粒,把桌子振动转化为砂粒的振动,即把桌子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3]由图可知,当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所以说明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发生了振动,而我们并没有直接敲响左边的音叉,证明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给左边的音叉的,所以空气能传播声音,也能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闹钟声会逐渐减弱。

[5]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所以我们不能听到闹钟声,这说明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19.小华和小刚用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以下是他们对“土电话”的探究.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2两人位置不变,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________.
()3小华和小刚利用以上两个纸杯和一些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又进行了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活
==<),并且每根琴弦固定在动.他们选用的琴弦长度、材料在如图中标出(其中琴弦的直径关系:a c d b
“音箱”上的松紧程度一致.
()4①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琴弦_____(从“a”、“b”、“c”或“d”中选两根).
②若选择琴弦a和b,则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___的关系.
【答案】固体能够传声金属的传声效果好a、c材料粗细
【解析】(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是因为固体能够传声,即这表明固体能够传声.
()2两人位置不变,以相同的响度讲话,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金属的传声效果好.
()4①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若他们想探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材料”的关系,应选择粗细相同,而材料不同的两根琴弦,即选择a和c;
②若选择琴弦a和b,长度和材料相同,粗细不同,所以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材料粗细的关系.20.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___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振动空气能传递声音
【解析】泡沫塑料球被弹起是由音叉振动引起的,而音叉被敲击后发声振动,所以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振动;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在空气种介质中能够传播.
四、计算题:本题共3小题,共20分。

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

只写出最后
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1.(6分)某同学乘坐小船对着对面的一座高山大喊一声,5s 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1)若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它离高山多远?
(2)若小船以20m/s 的速度正对高山驶去,该同学喊叫时离高山多远?
小船静止在水面上时离高山的距离是:
340m/s 2.5s 850m s vt ¢==´=;
(2)由题意知道,小船行驶所用时间是5s t =,小船行驶的路程1s v t =船,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是:
2s v t =声,
设按喇叭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 ,则2s=s 1 +s 2,所以
答:(1) 若小船静止在水面上,它离高山850m ;
(2) 若小船以20m/s 的速度正对高山驶去,该同学喊叫时离高山900m .
22.(6分)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这是怎么回事?若管长931 m ,两次响声间隔2.5 s ,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求铸铁中的声速.
试题解析:
声音到达的时间:S t v 声音声音=.
两次响声间隔2.5 s ,且从铸铁中传播的声音用时短,所以t t 2.5 s =-铁声音,
因此,声音在铸铁中的速度为
931 m 3908m/s 931m 2.5s -2.5s 340m/s
s
s v s t v ===»-铁声音23.(8分)小明乘汽车去60 km 外的杭州.一路上,车上速度计指针从未超过图甲所示的位置.
(1)到达杭州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2)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图乙所示,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 s ,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 s ,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 s ,则被测汽车速度是多大?(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 /s ,且保持不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