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的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的实践研究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文件)。
“双减”政策
要求大幅压减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长,旨在减轻回归校园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消减
“剧场效应”带来的集体焦虑和压力。
[1]需要注意的是,“负担”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作业量和作业时间,还取决于作业内容和形式。
该如何设计有效的作业,从而
使“双减”政策落地,是一线教师应该重点攻克的课题。
本文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并进行了实践研究。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兴趣量表等对学生的进步进行了测评。
一、小学低段数学作业设计策略
(一)精简题目数量,紧扣教学目标
一题多解类的数学作业将有效降低作业量。
一题多解类作业指一个题目,多
种解法,包括同一个知识点的多元表示和不同解决途径,对知识的综合程度要求
较高,一般适用于复习课。
如在复习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中的数》时,为复习100以内数的多种表示方法,设计了作业1。
【作业1】《总复习-生活中的数》作业设计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100以内的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表示这个数。
【案例分析】这组作业主要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数,多种方式进行100以内数
的加减运算,进一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的数”的知识进
行梳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注重形式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多动、易受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这里主要从形式多样
化的角度探讨。
1.
创造设计类作业
作业设计应抓住低段儿童的兴趣点,把创作空间还给他们。
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四单元《有趣的图形-动手做(一)》时,为使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特征和美丽,设计作业2:
【作业2】用我们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在A4纸上拼出美丽的图案,用画笔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图1 美丽的贴画
1.
实践操作类作业
实践类数学作业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升华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作业3:
【作业3】(二年级上期)《测量》:分工合作,自选工具测量教室内选定范围的边长。
【案例分析】1米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本课的作业设计应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概念。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应用意识。
1.
兴趣培养类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数学史作为数学的根基,了解数学史有利于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
笔者整合了数的起源[2],设计了趣味作业:
【作业4】《根据给定的古代记数系统填空》
呈现了前置性阅读资料,并配套趣味练习如下:
(三)作业内容体现分层,适应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分层作业适用于所有课型。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学生进行隐性动态分组。
【作业5】《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节选部分)
第一部分
1.
直接写出得数。
36+23= 30+20=
1.
把得数小于50的算式圈起来。
34+15 33+38 72+12 24+25
1.
先估算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
26+21= 52+41=
( )十多 ( )十多
第二部分
不计算,估计一下,填上“>”“<”“=”。
23+44( )44+23 55+12( )45+12 23+15( )23+5
第三部分
不列竖式,直接口算。
123+222= 100+256= 333+666= 12+45+32=
【案例分析】第一部分基础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做题,保证每个人达到基
本要求,第三部分提高题鼓励孩子尝试,其他两部分题目分层次进行,使每个孩
子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
(四)作业要求适度弹性化,使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1.基本题+附加题模式(可选择性作业)
附加题是选做题,一般适用于习题课。
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知识汲取的需
求存在差异性,部分孩子青睐拓展性、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而成绩中等或者
学习困难的孩子则认为拓展性任务加重了其学习负担,[4]因此,可供选择的作业
满足了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发展。
如作业6。
【作业6】《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性练习和三位数加三位数的提高练习以后,设计
了如下选做题:
756-98
500-99-1-98-2-97-3-96-4
1.
程序练习模式
程序练习模式类似斯金纳的程序学习,即小步子学习。
将作业难度较高的题目由浅入深地进行分解,通过给学生铺垫,降低思维的难度。
该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适用于习题课和复习课。
在具体操作中,设计具有环环相扣的小题。
要求优等生直接做最后一小题,中等学生和学困生可以循序渐进地完成,也可以直接完成最后一题。
1.
班级实验效果
实验班级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数学学习兴趣等方面呈现显著的提升。
(一)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提升
1. 纵向比较
利用SPSS17.0对实验班级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检验,表4表明,前测和后测成绩平均数差异值检验的值为-2.203,显著性检验概率值 ,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示前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前测成绩。
(后测时,实验班级一名学生缺考。
)
表1成绩配对样本检验
变量N
均
值
标
准差
t
值
sig.(双
侧)
前测
4
6
96.
80
4.2
06
-
2.203
0.033
后测
4
6
98.
25
1.8
00
2. 横向比较
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前测和后测成绩均值差异的检验值 ,显著性检验概率值 ,说明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前测成绩不存在显著差异。
两个班级后测成绩均值差异的检验值t值为2.294,,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表示实验班级的后测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级,见表3。
表2 成绩独立样本检验
检验变量
班
级
N
均
值
标
准差
t
值
si
g.
前测
实
验组
46
96.
36
5.1
50
.164
0.
870对
照组
46
96.
21
3.8
58
后测
实
验组
46
98.
25
0.2
65
2
.294
0.
025对
照组
46
96.
82
0.5
66
(二)数学学习兴趣显著增强
利用数学学习兴趣量表[5]将实验班级的前后测成绩进行配对样本检验,
,达到0.05的显著水平,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兴趣得分。
表3兴趣总分配对样本检验
变量N
均
值
标
准差
t值
sig.
(双侧)
前测47
62
.17
7.
242
-
2.103
0.04
1
后测47
65
.36
8.
141
纵向对比表明,实验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较之前有显著差异,说明现阶段的作业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双减”政策对学校的专业水平、内涵发展提出挑战,建构高质量数学作业体系,从而“双减”政策得以落实,使作业不再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种自觉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
1]马开剑,王光明,方芳,张冉,艾巧珍,李廷洲.“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笔谈)[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6):1-14.
2[]蔡天新. 数学与人类文明[M]. 商务印书馆,2012.
3[]华国栋. 差异教学策略[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张自礼. 弹性教学模式下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分析[D]. 天津师范大学, 2007.
5[]徐冉冉.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D]. 西南大学, 2017.。